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长宿舍谋杀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圣安东尼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英国学院,坐落于肯特郡郊区,学院内有一幢气势恢弘的主楼、一座尖顶教堂和一片名为“水果庄园”的广阔草坪。学院院长的宿舍就在水果庄园和教堂之间。每晚十点,古板的学监先生都会锁好学院的前后两个大门,以及从水果庄园通往主楼、从教堂通往主楼的两个小门。因此,一到晚上,学院里的人就像身在一个大潜水艇里的小潜水艇中一般。就在这样的双重密室中,院长被一枚子弹夺去了性命。马上赶到现场的院长管家没看到半个人影,唯一的可能就是内部人犯案。
      艾伯比受命调查此案,并受代理院长邀请住进了圣安东尼学院。然而,要对付这些满腹经纶、有颇高声望的学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者简介
      迈克尔英尼斯(1906-1994)
      英国作家、教育家及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分别以笔名和本名发表长短篇小说、剧本、评论及学术专著等。他在澳大利亚大学任教时,开始创作推理小说。他的作品除了线索众多、充满奇趣的情节设计之外,还涉及丰富的文学典故。 代表作《校长宿舍谋杀案》、《艾伯比的终点》均是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他笔下的侦探艾伯比被认为是史上最博学的侦探。

    最新书评    共 2 条

    Forhid    即兴的肇始-迈克尔.英尼斯 《校长宿舍谋杀案》读后(可能涉及情节)   By Forhiding/OFplusAND   --------------------   触不到的潜水艇   --------------------   有经验的读者也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书籍腰封上的宣,毕竟出版社需要吸引眼球。而所谓“潜水艇中的潜水艇”的双重密室的评语,对于现在身经各种天马行空的密室的读者来说,不仅是夸大之词,而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本书的看点。   ---------------------   看不清的红鲱鱼   --------------------   本书有一个版本名为《Seven Suspects/七个嫌疑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由于七个证人互不相关的证词,造成了一起悲剧性的冤案。而主角侦探则有如《逆转裁判》中的成步堂龙一,对每条红鲱鱼的证词进行异议。   本书也是七条红鲱鱼。但是《七个证人》中七人各自的证词相对独立,而十津川则是逐一击破,脉络十分清晰。   而本作则不是那么决定论性地模型化。   一方面,虽然有一个版本名为《七个嫌疑犯》,但事实上纵贯全书,凶嫌的数量并不是可以笃定地明确指出的,被考虑的嫌犯的数量并没有很快被确定,而且即使在小说较后的部分被确定为七人之后,由于故事设定的开放性,小说并没有散发出“凶手就在这七个人”当中的古典本格趣味。七条红鲱鱼的定位是很模糊的。   在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中,每个证人都安排了可供异议反驳的推理点,当针对这些推理点进行一一击破时,震慑出强悍的理性气场。而本书中虽然各名疑犯各有其疑点,但是,这些疑点似乎没有很好地充当好谜面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本书实际上的红鲱鱼绝对不止七个,所以各条红鲱鱼的疑点所散发出的谜面效应因为相互争夺读者眼球而被相对地削弱了。另一方面,这些疑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疑点,神秘性和趣味性均没有达到阈值触发现在推理读者解密开关的程度。   ------------------------------------   没有坐安乐椅的安乐椅侦探   ------------------------------------   本书中,侦探艾伯比可以说是在整个凶案校区四处主动调查,甚至还惨遭暗算,但这与社会派和冷硬派的侦探还是相当不同,艾伯比的活动还是局限在相对有限的涉案范围之内,虽然本案的场景并不是古典和严格意义上的封闭场所。而且小说相当多的篇幅,还是艾伯比与各位可能涉案人士的对话,同时甚至还有嫌犯被主动送上门的戏码。当然这和作者写作的闹剧倾向有关,这一点在本作中还不是很明显,在本书作者的《艾伯比的终点》中则显露不一,该书全书可以说就是一出大闹剧。   -----------------   闹剧的巧合   ----------------   其实我不排斥推理小说中的巧合,反而,对于设置精巧的巧合,或者通过证据推理出巧合,本人还是很乐见的。本书的谜团也源于巧合,不过各种巧合行为,似乎与案发所在的圣安东尼学院的严肃学者有点格格不入,尸体的搬运和布置等,似乎比西泽保彦那本轻小说向的《她死去的那一晚》更轻飘和闹腾。   -------------------   不炫学的征引   -------------------   虽然各种介绍中,均提到作者的作品中旁征博引,似乎本书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其实本书中所谓的大量典故和引用,基本只是起到修辞的作用,与现在所谓的炫学推理中的炫学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许当时的娱乐性小说还未细化到现在这个程度,既有比砖头还砖头的炫学推理,也有看完直接进垃圾桶的轻小说(当然本质上砖头级别的炫学作品也可以是“轻”小说)。因此本书中,所谓的典故征引也只是浮光掠影,而整个布局似乎也更倾向于戏谑性的闹剧,如上文提到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艾伯比的终点》中更加无遮无掩。      虽然欧美的黄金时期为现在的本格推理开辟了混溟,但是当时的口味与现在读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且这一点不完全是由于文化差异。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非推理初心者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阅读时,应当知道本书可以期望的看点可能是什么风格。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u33f.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a161cd24596117248744f97f.html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13:37
    i吉他    我一刻都不敢停,生怕错过了重要线索。甚至做了笔记。但结果还是出乎意料。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才能读懂这本书!         当当网有得卖   http://union.dangdang.com/transfer.php?sys_id=1&ad_type=10&from=P-258105&backurl=http%3A%2F%2Fproduct.dangdang.com%2Fproduct.aspx%3Fproduct_id%3D21046024  详情 发表于 2013-7-26 09:3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5 10:09 , Processed in 0.224838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