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0
|
唐诗鉴赏辞典 |
最新书评 共 13 条
尼摩$
我自认为是比较擅长体味诗歌之美的,但这个体味的开始却是在高一时候美丽的下午,手持这本鉴赏辞典,趴在桌子上开始的。
那时的我正为自身的境况困扰,身在一个理科班,所见到的智商高超的同学让我深深受挫,我开始明白世上有真正聪明的人,只是以前我没怎么接触过。我开始寻找自己的优于他人的地方,最后我发现自己比他们更加富于感受、体味美的能力,这念头原本来自一次作文的成功,但最终在现实中不断确认,我的确对文学之美尤其是古典诗词的美的感悟超出我的同学,这也决定了高二时候转投文科班。
既然发现自己的长处,我便不自觉地向这方向发展,这本唐诗鉴赏辞典就是最初帮助我的。我办过一张借书卡,在满是武侠、玄幻的书架上找到这本唐诗鉴赏,然后埋头课桌,满怀热情地读了两周,这两周就是我的古诗入门。
不得不说,人从事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很有热情,效率也很高,两周时间里,我基本看完这本鉴赏辞典,不时沉迷以至于有废寝忘食的地步。那两周我的脑海时时是诗歌,我观看世界时,时时欲以诗意赋予,于是我常常目光注视校园的草木,在光影动静中,将自身体悟事业诗意灌注其中,也许有点疯了,但我的确由此开始对世界进行诗意地观看,古诗之美在我的观看中复活于我的脑海。
学习诗歌,主要不在于学习诗歌相关的知识,而在于感悟诗歌的美,并将这美深深化为自身对世界的观赏,这就是要把诗歌的美从其文字中复活于现实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得到诗歌的神意。
来自: 豆瓣
详情
深蓝背$
"大家都追小时代,你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大家蒙被子看匪我思存,你却在阳台上大摇大摆的看什么唐诗鉴赏词典.你让我觉得你整个人像是从历史书里倒出来的."同学对我的经典评价让我哭笑不得.并非刻意做作.他们看的书其实我都看.饶雪漫,安妮宝贝,看情节不察语言一晚上可以翻掉好几本.他们的青春校园言情不写实,唐诗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也不写实.只是在前者中找不到我要的情怀.
一个做事并不泾渭分明的姑娘,却将读诗这件事划分得格外重要.每天9点结束晚自习,室友回来或是要补作业或是要挑灯夜读青春小说或是要打电话分享一天喜乐.卧室给他们占满了,我就选择阳台.我们在3楼,阳台敞开,对着门外青山和一校灯火,照着一轮明月和万古哲思,每日一首的诵读.
我看得最多的是王维的诗句.喜欢那份从容和淡定.每一字每一句都好似闲言碎语,每一篇每一章都有说不出的美丽和深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随聚随分的清欢.
春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是万物为我的佛老心境.
愿君多采拮,此物最相思.说思念愁如此清明.
其次爱的就是杜牧,李白,商隐,杜甫.还有千古绝唱,一支独秀的<<春江花月夜>>,在诗史上只有只言片语的感动,如<<金缕衣>>……
词是名妓的谈唱,诗是行者的游吟.我喜欢诗胜过词.喜欢它的力度,干脆凝练,朗朗上口.
之所以只给<<唐鉴>>打了四星是厌恶那些评论解析.跟我们做的语文考题一样,每一篇诗定是思乡,报国,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主题.总觉得读唐诗该是我的每个细胞在呼吸,前人留下的诗篇不该在政治化书面化的评鉴中定性,而该杂在那些与唐诗一起度过的夜晚,那与唐诗一起苦尽甘来的功名年岁里,让我们用人生去读懂他.
来自: 豆瓣
详情
某$
基本上看这书的时光,就集中在高二高三的语文早读。
高二时,老师是力荐还是逼着全班要买,已经不记得了。总之要是只是自己在书店碰着,是绝对不会下手买的。那时的自己,一来没兴趣,二来没功底。大雅之物,心生畏惧。
理科班,每星期的六个早上会被分割成3天语文,3天英语。每个早晨记忆中不到40分钟,布满着背成语背多音字背必背课文。
然后接下来一天中的时间会科学合理地被数学化学物理一哄而上,亦或是文科的惯常作业。
好像在那每周不到60分钟的阅读时间里,完全每首诗都看完的诗人只有李商隐,其他就是拣些经典名篇,李白杜甫白居易,或是周汝昌这样认得的名家写的评论读一读,再要不就是八卦地找出鱼玄机花蕊夫人这样的八卦女性的生平和诗作,满足一下一个高中女生的八卦欲和自我探寻。
真的已经想不起老师为什么要求大家都要买了,浑浑噩噩也就随大流买了本。印象中好像是说跟应试有关。但现在再回头看,无论如何也知道和应试无关。应试的书多着了,何必买这一本,扯得太远又太厚的呢。反倒是良苦用心,一下子明白了。
最爱读的还是李义山。当然也是因为只有他的诗是看齐的。看完评论才知道李白靠天分,杜甫靠勤奋。所以后世多只能学杜甫。(小时候只模糊觉得这两个人的名字,跟清华北大一样,是放在哪里都粘住不放的固定搭配。)摩诘的诗,隐隐是觉得好,但又隐隐,知道以自己的水平,并不能真的说清哪里好。
如此诸类。
不知道为什么,那时看着它,似乎是永远看不完的。或许明白,竖在自己面前的,简直是一部辞海。古文功底总是不够好,而时间总是不够,心又总是太散。
它太宏大,我太浅薄。
应试的岁月一过,好像更是凝固在那里,不知道哪一天才会继续翻起。总希望哪一天可以重新翻起,真真正正看完。但日子纷纷扰扰,事儿吵吵闹闹,永远不知道哪一天会到底是哪一天。
自己的成长轨迹,不过是三四岁的时候,被要求背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初中的时候,被逼着要记好默好唐诗中那些最最经典与精华的诗篇,然后高中,也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的随着全班买下这本经典的唐诗鉴赏。
在太早的年龄,碰上太多太好的东西。
文学或电影或音乐或艺术。
无数的中国的孩子都是这样成长的吧。
悟不着想不通的,也是要硬生生地被逼着塞到肚子里,也不管等到多久才能消化。
大学后,有天晚上没事推开一个选修课教室的后门,睡觉的睡觉,写作业的写作业,抬头一看,是放着经典《大河之舞》,笑了。突然不知道这是自由的硕果,还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我有点怀念,初中时被逼着要背完长恨歌琵琶行,或是高中时,遇到开无聊集会,班里的人都会人手一册拿着本书去阅读。
那些美好的事物,即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会被催着尝试着去尊重或倾听。
这些事儿。
原来人生走着走着,没有人会在后面催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摩诘$
最近一直读唐诗,感觉里面有博大的中国式审美意境,令我深深陶醉。从汉到唐大约1000年,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中国审美意境从厚积到勃发的过程。唐诗里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例子真是俯拾皆是,如何与山水同乐?如何令心灵安宁?古人给出很多绝妙的答案。唐代留下的中国画很少很少,大多是宗教和神仙画。一般认为国画应该从王维开始,诗与画相融合。这里面有中国最称傲于世的精髓,可惜现在能发挥的人很少很少。从明代起中国画便陷入定式,以致于有个云南的旅美画家在美国教书,把至明以来的中国画一一挂出,老外们竟然都说是一个人画的,真是悲哀。贝聿铭在建筑上的中式探索,虽然饱受争议,但毕竟走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路数,令人敬佩。最近所做苏州博物馆,虽然与拙政园相邻,某曾远观,感觉很是协调,虽然用的还是他惯用的三角形母题。不知比天安门边的椭圆形鸡蛋超过几尺?
中国画已难有突破,近代的齐白石笔下的点点盎然的生活情趣也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活的太快太紧张,以致于忘了自己是谁?那种缓慢精致的古人生活何时回来?也许,只有在唐诗里慢慢找寻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草木人
离开家乡五年
恰好离开那一年搬了新家
丢弃了大部分陈旧的东西
小时候的玩具,爸爸的木吉他
现在,家里几乎很少有我的东西
除了带着樟脑丸味道的毛巾和头硬硬的牙刷
还有衣柜里几件早已不穿的衣服
剩下的,只有几百本书
辗转城市的时候无处安放,便寄回家
混杂着放在父亲的书柜里
在武汉安定下来后
第一件事就买了一个大而结实的书架
那一天回家,我打包书的时候
爸爸静静地站在旁边
我的手掠过这本《唐诗鉴赏辞典》
他突然说,带上吧
书已经有些年头了
厚重,封皮脱落,纸张发黄
我犹豫了一下,装进包里
想起小时候,他骑自行车载我回家
一路上教我背唐诗
再长大一点,上关于诗的兴趣班
回家翻出这本辞典苦读
那些日子转眼过去好多年
我可以再带上这本书走天涯
却永远都不能再回家乡了
爸爸啊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37 , Processed in 0.24123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