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歪曲的枢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去国二十五载的约翰.芳雷,在胞兄杜德利过世之后,成了芳雷家族唯一的爵位和财产继承人。当时年少轻狂的十五岁少年,如今回国已蜕变为行止严谨的四十岁绅士,并娶得青梅竹马的美娇娘。
  约翰坐拥芳雷宅园数年,尽管寡言不善社交,尽管村民对他不甚熟悉,但从未有人质疑他的身分。然而,一名来自美国的帕特里克.高尔先生在律师陪同下登门拜访,宣称他才是如假包换的约翰.芳雷。他滔滔述说二十五年前搭乘铁达尼号前往美国的往事,在船只沉没他获救之后的局面演变;最令人讶异的是,他对十五岁之前的小约翰一清二楚,连只有当事人才知情的秘密……
  约翰.芳雷?帕特里克.高尔?谁是真材实料?谁是冒名顶替?就在检验指纹真假立判的前一刻钟,约翰.芳雷俯溺在花园水塘中,难道他心虚羞愧自我了断吗?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美国宾州联合镇人,父亲是位律师。从高中时代起卡尔就为当地报纸写些运动故事,也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和历史冒险小说。1920年代末卡尔远赴法国巴黎求学,他的第一本小说《夜行者》(It Walks By Night)在1929年出版。他曾经表示:「他们把我送去学校,希望将我教育成像我父亲一样的律师,但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
  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
  卡尔曾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耀──终身大师奖,并成为英国极具权威却也极端封闭的「推理俱乐部」成员(只有两名美国作家得以进入,另一位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卡尔擅长设计复杂的密谋,生动营造出超自然的诡异氛围,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书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消失无踪,或是在密室身亡,而他总能揭开各种诡计,提出合理的解答。他毕生写了约80本小说,创造出各种「不可能的犯罪」,为他赢得「密室之王」的美誉。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兼评论家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就推崇他:「论手法之精微高妙和气氛的营造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列。」

最新书评    共 3 条

海蚀我    从上演掉包爵士的戏码直至指纹确定真身时芳雷爵士恰好死在花园水塘里故事都出奇的抓人,但之后就变得有些糟糕了,菲尔博士由柯诺斯和巴罗的证言,判断现场是广义密室,茉莉的魔鬼主义倾向为案件蒙上了鬼魅的色彩,泰坦尼克上关于枢纽的一段回忆恐怖又惊心,但为何,菲尔博士总在关键点拖拖拉拉,对嫌疑人不采取任何行动呢?   末尾,菲尔博士给出了一种“抛铅球”似的解答,印象里比之《孔雀羽谋杀案》更要离谱。最后一部分名为“一个枢纽的崩塌”,可在我看来,换做“枢纽的崩溃”倒更为恰当,凶手独白的部分不可谓不是强大的逆转,作为读者,却感觉莫名的难以接受。要说还行的话,一个点解决数个谜团的思路倒是值得夸赞一番。   基督山伯爵般的复仇加上悲伤难抑的推理再加上奔流不息的结局,可惜,全书都只做到了半吊子。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初读看不出有什么厉害,再读也无所谓的推理小说,名头实在太响,远远超出了内容所能给予的,难道不是一种悲哀么?考虑年头的因素,我应该略微能明白个中一二。   一个枢纽的崩塌——以致崩溃,早已不是当年的卡尔能料到的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4 20:12
宇文宙    作为十大密室推理排名第三,又号称卡尔三大著作之一,顺位比犹大之窗还高的名作,这本《歪曲的枢纽》的”密室“确实有点名不副实。案件发生在一个开放空间下的广义密室,所谓密室之”密“完全是依靠证人供词形成的。其核心谜面其实是死者在无人接近之下被割喉死亡,既不可能自杀也不可能谋杀,我觉得与其说是密室推理,归类为不可能犯罪或许更为准确。   最后解答有两重。我根据某人言行举止的暧昧态度不符合其身份,早早就锁定了第一重解答的凶手,但是没有猜到第二重的逆转解答,应该说真相的意外性是很够的,但是诡计显失公平,不仅违反了”“也存在一定bug,若论合理和慎密,反倒不如第一重解答。   尽管trick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是本书的plot,也就是故事情节和整体布局却相当精彩,引人入胜。尤其第一章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双雄对决,与保罗霍尔特的《第七种解答》那段精彩戏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全书最华彩的篇章。可惜第二章菲尔介入调查后,案件发展明显变得迟缓,法庭答辩那段也略为无趣,机关人偶的出现其实有点鸡肋,即使完全删去对案件也基本没啥影响。故事节奏直到第三章开始进入解答篇后才重新明快起来。   卡尔的哥特风格作为其一大特征时常被人提起,个人对此十分不以为然。以本书为例,无非就是加入一点邪教元素和诡异玩偶罢了,这种程度的描写连渲染惊悚气氛都做不到,距离我想象中的哥特风格还差得远了。难道是因为看日系重口味推理看多了,所以对黄金时代的古早哥特风自动免疫了?   比起密室诡计的不足,我对这本书的最大不满是菲尔一而再而三的卖关子,明明早已锁定真凶身份,却不采取任何行动,直接导致最后结局那对狗男女在菲尔的故意纵容之下成功逍遥法外了。菲尔的举动实在让我既不解也很不爽,可谓本书的最大败笔。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08:16
子不語     在期待之下连续看了卡尔大叔两部作品,《三口棺材》和《歪曲的枢纽》。看完之后感觉有种不会再爱的感觉,脑海中冒出八个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三》其实还好,个人感觉只是没有传说得那么神,依然是一流的作品。《歪》则让我非常失望,如同我看完《地狱之缘》。。。本文重点说说《歪》。    先不说令人发指的糟糕翻译,真的麻烦翻译读通顺了再拿去印好吗。。。纯从诡计和布局来看,依然很有问题。前面翻看豆友的评论提到最多就是凶手(即真爵士)的下半身问题。前文几乎没有任何暗示或明示,简简单单一个“走路有点跛”根本不可能让人跟没有下肢联想起来。根据小说的描写,凶手自己承认自己本来大约能长到5尺5,现在不到三尺。按照这个来估算,膝盖肯定是没有了。没有膝盖即使再牛B的义肢也无法自如控制“膝盖”的弯曲啊。一瞬间我联想到了张纪中版“笑傲江湖”里余沧海,也是没有下肢,不过他下半身是一个侏儒。虽然这样的设定非常雷,但如果卡尔这样设计的话,貌似还符合逻辑一点。    再有就是,目击者的问题。令我不能接受的是,真的有人看到了凶手作案!但是他却不说!!至少我看推理小说时,有一条底线:除凶手,不能有人在涉及案件的作证时撒谎。如果是不涉及关键线索的作证还可以接受,但是竟然有人完整看到作案过程却不说,而且他并非与凶手共同谋划作案的人(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帮凶)。即使有撒谎,也应在最后解答之前,就由侦探揭穿。这样对于读者来说拥有完整的公平线索空间。虽然的确对于证人来说有充分理由,但是这样的设定无疑让读者(至少是我)有种被耍了的感觉。当然我理解作者要营造广义的密室场景,必须要有看得“不够精确”的目击者存在,但是这样的设计显得很粗糙。    以上两点其实完全违背了公平性的原则,也让最后的解答看上去很唐突。最后再评一下情节。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复仇故事,还有真假爵士,谈不上新颖,但也足够有意思。人偶本是铺垫气氛好手段,可是最后没起到关键作用。。。撒旦崇拜的联系也比较奇怪,感觉突然就指向夫人是邪教崇拜者了。。。又一个硬伤。    欢迎大家共同探讨推理,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子不语sasR大约在冬季 (骗粉骗粉~~)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11:13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07:39 , Processed in 0.41388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