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绿胶囊之谜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3-9-20 23:38:38 | 只看该作者
  1.哈丁在巧克力里投毒的原因是什么?(金钱?还是和玛乔莉有关?至于玛乔莉成了疑犯是巧合?)  
  2.感觉菲尔说哈丁提早说了“隐形人”而从影片中看出了端倪这有点牵强,摄影机无法拍到右面窗户不代表人也不行(光路可逆= =)。另外影片是无声的吧?不然无法解释了。。。  
  3.最重要的一点,既然影片已经在案发当晚被调包了,那第十四章中菲尔和警官们看影片时应该发现钟不是12点,而应该是排练时的下午时分。但他们不但没发现,还说是12点左右,这又是????? (而且钟是坏的,无法调时间)
    本人不太习惯欧美作家的写法(日式新本格看得比较多),所以有一些疑问,还望大家指点 (但好像又是和翻译有关)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3-9-22 02:34:44 | 只看该作者
  
  此作在卡尔作品中赫赫有名,被公认为心理诡计典范之作,核心诡计就不多谈了,几处看点稍作感慨
  
  1、关于开篇的遗迹窃听剧目,风格与全书有很大差别,颇具争议性,在读者看来也见仁见智。有人认为这场戏为全篇部下无数伏笔隐线,十分精妙,堪称全书最值得回味的部分,甚至在卡尔作品中都堪称经典镜头。也有不少人认为这部分语焉不详,难以卒读(也有台版翻译的适应度问题),甚至让人拿起书又直接放下,成为这部毒杀小说的“毒药”。我其实是比较喜欢这种语言模糊、故弄玄虚的场面,但是读第一章和读后面的部分相隔了很长时间,几乎都忘光了剧情,也不觉得造成了什么障碍。
  
  2、关于“毒杀讲义”,早就耳闻,但实际上这部分论述更确切的名称应该叫“毒杀心理学”,更多地是从心理状态和动机上,分析毒杀者所面临的处境。一直以为,毒杀之所以被许多不法者青睐,是因为其给凶手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小,像在咖啡中加糖一样在杯中加点粉末,就可抹去一人的生命,是何等理想又安逸的杀人方式?这并非是没有相关作证,犹太学者在齐格蒙特·鲍曼就曾经在《现代性和大屠杀》中深刻剖析了纳粹之所以选择毒气室这种集体屠杀工具,就是因为可以把处刑者的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小,以使种族灭绝“更有效率”。毒杀比起枪杀,刀刺或者缢杀,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男女不限,居家旅行,方便得很。然而毒杀又是最恐怖的杀人手法,让人近乎无法防备,而且死亡过程往往极其痛苦——本作马斯尼爵士中毒后痛苦挣扎的场面,称上令人胆战心惊。综上所述,如果一桩谋杀案堪称完美,毒杀似乎以完美手段面貌出现的最佳拼版
  
  
  然而卡尔轻易击碎了这个幻想,他借菲尔博士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毒杀者的无限虚荣和无所遁形:杀人者沉迷于这种“不弄脏自己的手”的方式,且将自己藏匿在数个嫌疑犯中和侦探做游戏。但是由于毒杀的行为与结果在时间空间的非一致性,使得“不在场证明”这一凶手保全自己的利器在毒杀案件里没了戏份,而隐藏动机又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尽管毒杀者身边的网是松松垮垮的,但却几乎必然有不断收紧的那一天,时间将成为毒杀者落网的最大助力。
  
  
  不过话题回归本作的毒杀,却又与以往不尽相同,因为首先下毒是当着大家面的,与暴力行凶别无二致,不在场证明也因此发挥效用,明明是使用毒杀,却放弃毒杀最天然的优势,这让人不得不讶异凶手的大胆和狂妄。更何况,绿胶囊案件本来是一个处心积虑的灵机一动,公平地讲,本作的凶手可以说菲尔系列最过分,最没人性的候选之一了(更不必说毒杀幼童的前奏了)。
  
  3、本书的风格和以往的卡尔不同,哥特味道顿减,恐惧渲染寥寥,同样是夜晚聚会,发生杀人的大屋,《歪曲的枢纽》中的芳雷宅就的气氛渲染就浓烈得多,《绿胶囊》故事讲得干净清晰,一个堕入情网的警察作为视角人物,却没有制造什么无关的花边,不过说到底,有点不对我的胃口,总觉得故事里面缺了点该有的作料,也许是人物形象不合意吧,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个明目张胆跳大神的卡尔。
  
  
  关于作品瑕疵,普遍称颂之外,我倒是觉得本作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许多也经常被之前的读者提到,比如糖果店的前戏杀人,解释得就不太令人信服,略显矫情了。医生的无厘头枪击更是显得过于儿戏,也许想为凶手塑造一种“周公恐惧流言日”的效果?至于凶手,虽然在故事中有足够戏份,却形象仍然显得淡薄,这就不得不提到卡尔有个可能称得上软肋的特点,就是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他都会给凶手设定暧昧不明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耀眼的路人,暗淡的主角”,虽然名字屡屡见诸章节,但人物形象让人没有概念。此外,女主角玛乔莉在卡尔历代女主角中,我以为属于中下品,也是不太饱满,甚至在得到“聪明”的评价时让读者我毫无认同。还有就是那个在全书中堪称亮点的哑剧,最终却没有得到充分解读,只是单纯变成了谋杀者的舞台,还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3-9-28 14:35:24 | 只看该作者
      我给评了1星,本来没有资格评分的,因为我根本没有看完。密室之王迪克森卡尔的大名常看推理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次吉林出版集团能出版卡尔系列的简体版应该是读者之幸。但是读后我发现如果这本书是用古文翻译也不会比这本简体版更难懂,吉林出版集团的同志们对不起,我没有看论语像读故事会一样的水平,读不懂你们的书,我实在没有能力读完这本书。
  
      我们为什么要看简体版呢?不像某位知名出版业从业人士所说因为读者都是穷鬼和文盲,既买不起台版又自己不会翻译。而是我们自小习惯了简体横排的书写方式,不习惯去看台版;我们作为一个纯读者,并不是出版界从业人员也不是翻译,我们只是利用下班的业余时间读书消遣,既然是消遣,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费劲自己去翻译。我们只想用最舒适的姿势去看最通俗易懂的书,而不是端正的坐在书桌前翻译古文。
  
      我要奉劝各位欲购买此系列书的各位,如果你有足够的忍耐力,能够容忍看不懂的古文,能够忍受出版社的讥讽嘲笑,能够忍受该书编辑的骂街,能够忍受该出版社相关人员的唾骂,请读此书,否则后果自负!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3-10-9 10:58:22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引文均出自本书,来自于帖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33625/
  
  “旁观的这人在那不勒斯出了一星期差。他的差事与这故事无关,但差事占去他所有时间,直到9月19日星期一下午他才有空。他那天傍晚要到罗马去,然后经巴黎回伦敦。那天下午他想悠闲地观光,而过去总和现在一样吸引他;这就是他在烈日高照的安静午后出现在陵墓街的原因。”
  
    1、“不是漆成绿色。我已再三证明我的信念,”小男人说道,“即一般人——你,或你,或是你——是绝对无法正确报告所看到或听到的。你们不观察。你们不能观察。对吗,教授?
    
    
    2、“垃圾,”他简短有力地说。“你们不是这家庭的成员,你们都不是。但你们知道我们知道的,所以别动。别探头探脑的。”
  
  ——————
  一位网友给出的译文,真是好。
  2008-05-20 17:22:56 乖乖的兵
  
    说实话,台版推理小说的翻译水平确实比大陆高出一大截,但这套菲尔系列中的绿胶囊和狮身人面的翻译确实有很大问题.就这件事而言,leoliucn提到的那段个人认为确实翻得很不好,完全谈不上信达雅,leoliucn被群起而攻之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本来我是不想发言的,但看到GFINGER确实说得很有道理,个人觉得下面这段翻译应该是比书中翻译得贴切一些:
    旁观的这人在那不勒斯公干一周,他的公务与本故事无关,总之占去他所有的时间,使得他直到9月19日星期一下午才偷得浮生半日闲。当天傍晚他将离开那不勒斯前往罗马,之后取道巴黎回伦敦。这个下午他有兴致用稍许慵懒的观光来打发,因为历史从来就和现实一样,令他深深的着迷;这就是他在烈日高照的安静午后出现在陵墓街的原因。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3-10-16 23:14:07 | 只看该作者
  书看完了,应该说,内容是不错的,结构清晰,构思合理,诡计也很到位,是本不错的推理书.可是好好的一本书,却让翻译给毁了,我简直怀疑这是不是用翻译软件翻好之后未加润色就直接出版上市了.
  翻译讲究信达雅,一般来说,推理小说不能对文字优美有太大的要求,毕竟不是文学巨著而是通俗读物,但是至少要做到阅读通顺不拗口.可是这本书的翻译也太滞涩了,看起来说不出的累,无数次地问自己:这书是中国人翻译的吗?原先看推理小说那种连贯的一气呵成的感觉全没了,为了要看懂那些艰难晦涩的翻译,一句话往往要在脑子里过几遍才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很可惜,糟糕的翻译毁了一本好书.剩下的这个系列的八本,本来是很想收入囊中的,可是如果也是这样的翻译水平,那还是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3-10-18 02:47:5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一直很不齿毒杀,觉得很没技术含量,你想啊,不大见血的不用机关的,随便往杯子里,碗里,任何食物里一丢就行了,捉住了算凶手倒霉,逃过了也可以说是运气,如何可以跟其他的杀人方式组装起来?[我这么理解谋杀可能让人觉得有点疯狂,可事实我就是希望凶手能杀的漂亮,用毒的总感觉欠缺点什么。]
   卡尔的书读的不算多,[宝剑八]比较让人无语,[歪曲的枢纽]结局有点牵强,[连续自杀事件]手法很老套。看到不少人推荐这部,所以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基本没有失望,符合我所喜欢的那类型的推理小说。
   你可以说这个毒杀案有那么点闭门造车,但不能否认在建立了这个影片剧场的模型后,作家可以在此任意发挥想象力去构建自己的智力游戏。毕竟要你想破头设计诡计真的很难,尤其是类似我这种无诡计不欢的人,读社会和硬汉大多数时候让我昏昏欲睡,我就是希望作者能挑战我的智商,能给出漂亮的诡计与解答,这个就是鄙人小小的简单的追求。
   这本书里所使用的便是我觉得最精妙的心理诡计,每个人都有心理盲点,能抓住众人心理盲点的罪犯必然需要一个很好的头脑,如何破开迷雾,突破心理盲点,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故事比较紧凑,可以说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没读过原版,不知道翻译上有什么问题,据说翻译被人批了来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3-10-21 06:57:15 | 只看该作者
  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又是一部编制技巧的小说。
  
  其实,通常所说的环环相扣,构思精巧,通俗讲就是太假了。当你阅读时仿佛在看一出舞台剧,隔离感之大如同海峡两岸--就知道是假的,夸张的,闭门造车出来的。
  
  单就此小说设计的犯罪情景来说,还是有独到之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03:48 , Processed in 0.0504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