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完美的真空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4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请你来写”的文学提神器,到“性爆炸”的社会被三家大公司驱赶入性福的大餐,到“小队元首路易十六”的纳粹战犯在南美的荒原里再造法国的黄金时代,莱姆为模仿滑稽作品开拓子美丽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9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7 09:23:12 | 只看该作者
      受到这清新的书名(每个人对于清醒的理解、定义和判断是多么的不同啊)和对称的封面所惑而买下此书。翻开一看吃惊不小。《完美的真空》并非一本你可以当作零食或茶的书。比方说,漫漫长夜,鼻炎迫使你瞪着眼睛从床上坐起来,你随手拿出本书,但那最好不是《完美的真空》。一本故事情节不那么复杂的小说,一本不用计算就能看懂的科普读物,一本跟现在保持一段时间上的距离的评论,都好。《完美的真空》不行。你随便看不下来。阅读这本书恐怕是要动脑子的,还须动用相应的记忆小阁楼。可惜我两者皆不具备。谨此将这本书介绍给更适合阅读此书的人,如果有人因为我的这番介绍接触此书并获得一些乐趣就很好。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博尔赫斯,确实书刚开篇就提到他了。十六篇针对虚构的文章/书所作的评论。其中第一篇是针对并不存在的导言,连文章的分类都给出了。
      从体裁来看属评论,内容涵盖语义、社会和逻辑,文理兼容。对于我这样的头脑来说是难了些,只能草草浏览了事。我有自知,我对文学从未关心过,我总是沿着寻常的路走,我的思维不甚清晰明了,我无法评论这本书好或很好,我不知道怎样判断这本书好到多少。我并不完全因为自己看不大懂而且靠直觉给这本书打五颗星以表示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8 17:49:35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子虚乌有的书籍,并不是莱姆的新发明;不仅仅当代作家中有这种实验……而且这种创意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本书第一篇的开头,莱姆如是说。不过评论一本专门评论子虚乌有的书籍的书这件事儿,倒也许是莱姆首开先河的了——他在本书中与书同名的第一篇《完美的真空》中做到了。这篇评论看上去是如此煞有其事,以至于本书连序都不必了。
      
        然而读完全书,我认为本书除了形式上还算新颖、内容上充分展现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人深思的哲学思考之外,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怎样成功地装逼。因为处在这个装逼氛围日渐浓厚的豆瓣的我们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装逼境界,尤其是在发生了“《即使变成甲壳虫的卡夫卡还是进不去的城堡》事件”之后。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莱姆的怎样达到装逼装到成为牛逼的伟大境界的吧。
      
        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以写假评论的方式虚构一部神作?对此莱姆在书中有直接的回答:“到目前为止,文学给了我们虚构的人物。我们更进一步,阐述虚构的书籍。这里拥有找回创造自由的机会,同时可以把两个势不两立的精神——纯文学作家和批评家捏在一起。”这说的是写假评论的两个冠冕堂皇的好处:一是省去了构造一部完整的长篇巨制的诸多麻烦,二是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天马行空和博闻强识。一言以蔽之,获得了“自由创造的‘平方’”。但是作为逼者而非作家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莱姆所没有提到也不会提到的真相:写假评论如果写得好,那就是我们的才华的一次低调流露,“低调的华丽”是对暴发户式堆砌辞藻的逼样文章的最重要的超越;即使写得不好,至少也展示了我们是多么博览群书——早就读过了人家一辈子都不会读到的书!
      
        于是第二个问题自然出现了,怎样虚构一部子虚乌有的神作?来看莱姆是怎样做的:首先,作者、书名、出版社一个都不能少,但最好都编造成外国的(我们注意到莱姆是波兰人,而书中的作品除第一篇之外,分别“出版”于巴黎、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地;而且书名还可以起两个,分属不同版本),现在有了ISBN,拿你同学生日来杜撰一个即可。其次,构想一个故事,可以完整如小说提纲(本书中多数作品都是这样做的,如《鲁滨逊家族》、《性爆炸》、《人精有限公司》),也可以只有一些零碎的情节想法(如本书中的《千兆网络》和《虚无,又名后果》等,但这样的话必须对这部“书”的其他方面有更多详细的描写,比如在《千兆网络》中,作者对书的每一章分别能以何种方式转化成乐章、地图等作了详细的解释),还可以根本不是小说而是科学著作(《恕不伺候》)。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使你虚构的作品显得更真实?答案很显然,是让你刚才虚构的作品空壳“丰满”起来:堆砌细节。书的页数(“《千兆网络》有395页,评论有847页。”)、篇章名称(《完美的真空》)、卷数(《鲁滨逊家族》)、续集(《<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等。你还可以大量引用或复述。视情况决定你是该引用“原文”(如果你在上一步中没有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还是大段大段复述情节(如果你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时可以分批多次只引几个字或一句话,也可以搬来一个段落。引用的内容可以来自“原书”的序跋(如《完美的真空》),也可以来自“原书”的正文。
      
        第四个问题是,怎样使你的评论显得更有权威性?对比已有的名著或同是虚拟的作品并进行贬低(《鲁滨逊家族》和《千兆网络》的第一段)、反驳不存在的评论文章并用尖酸刻薄的语气调戏它们的作者、提出抓人眼球的观点(宇宙的物理学是它的社会学的结果!)、给作者颁发诺贝尔奖的头衔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还可以大量使用长句和用括号补充说明(就像我在本文中所做的这样),或者时不时的幽上一默(在这一点上本文做得确实很差)。总之,你要“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引自江晓原《宇宙:隐身玩家的游戏桌还是黑暗森林的修罗场?——从莱姆<完美的真空>到刘慈欣的<三体>》,《新发现》2011年第2期)。
      
        ……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弄清楚了想更好地装逼时所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相信大家之后再进行装逼创作,就能比那些替《即使变成甲壳虫的卡夫卡还是进不去的城堡》写影评的人做得更好了。要知道,《完美的真空》曾在国内最好的书店之一被尽职的营业员放入“文学评论”书架呢。
      
        向伟大的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致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8 18:10:08 | 只看该作者
        如他所言,“见过作者的脸,就容易谈论一本书了。”他始终沉湎于即将写出一段妙论的前奏中,并不漫山遍野地开展批评家的步履,而是口是心非地把自身当成临时批评家——总在设法把被鉴赏的对象弄一个底朝天。以至于只好审慎地称十六篇短论(第一篇不妨当作这本书的序言)为“准书评”。尽管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对子虚乌有的著作进行像模像样的点评。只要他乐意,每一篇准书评的字数就可以任意递增——毕竟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出篇幅方面的承诺。由此表明,他的立意并不在于引导读者完整地描绘出那些文学作品的原貌,以为他快要讲述被评对象的梗概时,他却更改了路线,随意地从当代社会生活的各项困惑中滑翔而过。也就是说,他在快要露馅之际,马上意识到没有必要因为给予读者充足的、严密的信息而作茧自缚,他才不愿意被自己说出的话限制,他要摆脱各种可能的“奴役”。
        他会转移话题,就好像为读者捎带一条口信,说是原著的心意,他只是代为转达而已。告诉你不要信以为真,你的赞叹围绕这类准书评的能屈能伸进行即可,不要奢望得太多,是的,他指出了在这个时代,“阅读”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无数文学作品交织在一起,你没有充裕的精力与时间,只好妥协于如此观念之中:一篇书评胜似数篇原著——这也是当前一种经济原则的实现:通过书评读书,花尽量少的时间办尽量多的事。
        这些准书评正通过读者的气馁而一跃成为别致的文学作品,他的偏好无疑得到了一次畅快的展现,如果你跟不上他的语速,正好表明这本书并不适合一气呵成地读完,它允诺你可以反复打开并且次次有新发现。你称其为“微弱的异端”,他并不会拒绝你的称奇,但如果你说发现了他行文的奥妙——撑起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脊梁已经找到,他会奉劝你最好还是做一位“溺爱的观察者”:他有一颗孩子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不可企及,给观察者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请勿随口说出你特有的发明。
        对于一些跃跃欲试者,他还有其他的暗示,比如汇集在此的十六篇准书评相互之间存在哪些分歧?哪些说辞意在奋起反抗当代社会的人心险恶?哪些表述则是向人生的低潮致敬?他对决意仿效其做法的同行也有劝告:当他写道“现在人人可以充当叛逆者,只要面相上有凶猛的胡子就可以”时,并不是在为女性作者鸣不平,也不是为莽汉递出一张通行证。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准书评中,既有对当时众多书评做派的戏讽,又有意加以示范,看上去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产婆在炫耀:惟有他才适合以如此方式行事,哪怕是写一篇务必讲究学术规范的正规书评,也敢于持有类似的语气。似乎表明“书评”这个行当仍然还有待发现新颖的工具,不妨夸下海口:“书评”惟有掌握了属于自身的繁杂姿态,才有能力与那些早已存在的书媲美。他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使“书评”成为“书”。于是,当他的读者再来为之撰写“书评”时,他的初衷就实现了——这一点他早就心知肚明。实际上,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还有一丝丝来自他的挑衅:针对它的任何“书评”如果不能真正做到“流于形式”,就不是诚挚的读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22 11:21:57 | 只看该作者
        该书共由16篇虚拟评论组成,莱姆在首篇《完美的真空》中提出关于文本的设想,在他的想象里,那些没有创造出来的文本,仅存在于他的评论中,就像阅读者和评论家莱姆一起走进他所创造的虚无的文本中,并通过莱姆的文字引导进入对文本的想象,而阅读者只能凭借作家提供的细节和论述去“整合”那些“虚拟的文本”。
      
        《鲁滨逊家族》是作家虚拟作者“马塞尔·科斯卡特”,并由“巴黎瑟伊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小说”,在莱姆的评论中,马塞尔·科斯卡特对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形象进行重新解构,叙写了鲁滨逊的社会生活,他的社会福利事业和他那艰巨的、熙来攘往的生存方式,一个初无人烟、到结尾却人满为患的岛屿上的大众文化。在孤岛之上,鲁滨逊成为新的造物主,这时的他就像亚当,他与他所创造的人共同生活在伊甸园似的荒岛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王国,这是莱姆通过科斯卡特之口呈现于我们面前,那是鲁滨逊在荒岛上建立的一个“自由、疯狂”的假想社会。
      
        在《<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一文里,莱姆阐释了一个有趣的“概率”问题。评论从一个署名的误差开始,虚拟作家西撒·库斯卡所著两卷本《不可能的生命》与《不可能的未来》由“布拉格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封面上的作者是“西撒·库斯卡”,而引言的署名是“本尼狄克特·库斯卡”,对于“错误”的处理莱姆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后者,对于这种“错误”难道不可以看成莱姆对“概率论”的另一种有意思的“论据”?而且依此展开了库斯卡对“概率论”的怀疑。通过诸多例证的推演,得出“概率论”存在于宇宙之中的荒谬,更有意思的是,莱姆由此推演该书作者库斯卡为了出生,他要满足的条件,从物理学上看是极其不可能的,因此该的存在概率更是微乎其微。不难想象,莱姆在此篇中提出了一个由放大概率,在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概率的偶合性组成的世界里,只能荒诞而滑稽地探讨生命个体的存在。
      
        《宇宙创新论》虚拟了阿尔弗雷德·特斯塔教授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稿,本篇沿袭了荒诞的“概率论”思想,放大了宇宙的偶然性,提出革命性的宇宙新模型——宇宙博弈模型,描述了主法则互异的各种物理学冲突的那个宇宙时代。在这种过“博弈”过程中,可能会失掉一些“玩家”,“谁存续,谁灭亡的问题是由纯粹的机缘决定的,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环境——完全是随机的。”文中处处流露着莱姆对于宇宙创新独特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特斯塔教授的演说表现出来。
      
        该书除第一篇《完美的真空》用了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署名外,其余15篇都是虚拟的作者和虚拟的作品。作为序言式的第一篇(包括创造者的署名)又何尝不是作家的另一种“虚拟”呢?
      
      20080416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08:01 , Processed in 0.0411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