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业总是不专心,不专心地用手机上网,不专心地到处乱逛,不专心地看到Tea for Two。开始是为了那一间餐厅Fairyland,好有人情味的餐厅,让我想到小娴小说里面的“鸡蛋”,还有在屯溪老街偶遇的“暇湾”。看到后来,愈发觉不是那么一回事,要说的是爱情故事。因只看到这一篇,并不知道是一本小说集子里的,还以为当真是白先勇人生经历,越看越伤心,傻乎乎在阅览室里就落泪了,想着有人轮上这么坏的境遇。十万火急到借书处拿来了《青春 念想》才晓得是虚构。摊开目录,不由地“呀”,感慨一下自己的无知:早早读过的《玉卿嫂》(黄磊还唱过同名的歌)竟是白先勇的作品。我是粗人,看文章囫囵吞枣,但到底是忘不了玉卿嫂那个美丽还不刺眼的女人,像不动声色沸腾的白粥一样,咕嘟咕嘟冒出的气泡吞没了年轻瘦弱的庆生。还有花桥荣记——和桂林相关的这两篇,我居然胡乱看出了沈从文的味道,一样的娓娓道来,一样的旧时代,一样翻来覆去也说不够的家乡。
若问我,初识白先勇这本自选集,哪一篇最好看?我想还是Tea for Two。从来不是腐女,对同性恋题材也没有特别关注,但是你看这是多么赤裸裸的言情——青梅竹马,少年交会,服药殉情,最动人是小小细节:东尼的胖屁股,上海的梦,彩虹酒,还有永远跳不完的踢踏舞。作家写爱情故事,讲究欲抑先扬,不升上云霄怎么摔得粉身碎骨?所以罗失去了美少年安弟,在送了他梦寐以求的莱卡相机以后;所以大伟病了,在安弟中风以后。如此写法,饶是我推荐给了男性友人看,心中仍觉得男生大抵是不吃这一套的。我却很受用,我对这种从一而终的叙述情有独钟,从每一个人物的绽放写到每一个人物的凋零。似先构筑一个花园,邀你进去,看其中的植物成长到半空纠缠起来,再依次枯萎过去。然后关门送客,有头有尾,一点遐想与叹息都不留。
这本集子配上音乐读最好。桂林用且用戏曲——我不懂,也不好推荐;台北的部分配三个“夜”:《夜色如水》、《夜上海》、《绿岛小夜曲》,赵鹏的版本为宜。至于异乡那两篇,便千万不要错过Bob Dylan,看《Danny Boy》的时候旁边有一把沉郁的嗓子唱“Oh Danny Boy……”必定妙不可言。我当然不会落下Tea for two,这要真的喝一杯鸳鸯茶,再慢悠悠地唱出来——
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Me for you
and you for me
白先勇文字之美,最明显就是其节奏和韵律的跌宕和谐。真的好像诵读出来就成了诗一样。我不懂小说的技艺,大概在讲述的结构而言,也是极好的,外行不太能欣赏罢了。我最喜欢其中Tea for Two一文,讲艾滋病肆虐前后纽约同性恋圈子的兴衰哀乐。读完之后,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孔子评《诗》的那句话:“哀而不伤”。显然,这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激烈凝练为一种内敛的表达。80年代初艾滋病初起时,其病因和传染方式还未知,主要在同性恋中传播,甚至一度被命名为同性恋综合症,当时这种“瘟疫”到底对同性恋群体造成了什么样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恐慌,我们现在恐怕已经很难了解了,甚至同性恋和艾滋病之间的联系也因为这个病近30年来的发展而变得模糊。但是,他的文字仿佛让这段历史重生,让读者亲身体验那种巨大的冲击(trauma)。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巨大力量啊,比历史更直观的真实。
“一大匹白绫上溅满了殷红的血点一般”,这是小说《Tea for Two》里白先勇用以形容“欲望之心”的---一种重瓣的外层雪白,里层却托着一颗鲜红的花心的杜鹃花。我觉得这个比喻来描述这本自选集倒是十分的妥帖。这本自选集取名叫《青春。念想》,“青春”是白先勇一生追求的人生意象,而“念想”则是蓦然回首,从桂林而台北而异乡时时念着的人和事了(本书序),殷红的血点便是青春白绫的痕迹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