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云图》是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04年推出的一本企图心旺盛,完成度充足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它获得了当年的英国国家图书馆奖,也被媒体戏称十大最难读完的小说之一。令其毁誉参半的原因,我更倾向于是它对既有书写模式的大胆颠覆--全书由发生在六个时空嵌套的子故事按1-2-3-4-5-6-5-4-3-2-1的顺序拼接而成,极具对称美感,但同时考验着读者的耐性--对故事间明里暗里的联系以及它们所要表达母题的深究式思辨。全书庞杂的情节冲突与鲜明独立的众多人物让故事有如一张铺张开来 的网,使读者有游走于虚实间飘忽不定的错综之感。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你此刻所笃信的“真实”在下一刻可能就不再是客体而只是被叙述的虚拟人物,藉此呈现出恢弘的史诗感。我先着手情节,简单分析。
(1)亚当· 尤因的太平洋日记 :19世纪中期,在美国三藩市担任公证人的亚当乘坐纵帆船女预言家号,航行至南太平洋小岛寻找一个遗产信托受益人。归途中,亚当看到白人借驯化之名奴役土著人,书中还叙述了船长船员间的勾心斗角,进而表现出资产阶级强烈的种族主义和道貌岸然。亚当出手解救了一个偷渡的黑奴奥图阿,奥图阿后来揭穿了古斯医生将慢性毒药当作治疗椰脑虫的药物以谋取亚当财物的阴谋。两人的友谊奠定了后来亚当为反奴奋斗不息。这部分故事,作者采用日记形式,而故事体裁是历险小说。(2)西德海姆的来信:故事始于二战前欧洲紧张氛围中,年轻音乐家罗伯特-弗罗比舍投靠隐居在比利时西德海姆的作曲家维维安埃尔斯家中,他将在这里的生活悉数写下寄给朋友思科史密斯。在其中的一封信中,罗伯特提到他家乡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了一本从中破开的《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作者采用书信体,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主角情感堕落﹑屡遭欺骗的历程,故事中对主角寻找灵感的详尽描述彰显了作者在西方古典乐的深厚功底,文辞清丽,笔调散漫但情感丰沛集中。罗伯特创作完《云图六重奏》后,他对世界的希望也随之油尽灯枯,最终吞枪自杀。故事中的《云图六重奏》不仅是首天才之作,更戏剧性地预示了罗伯特的命运。对全书最后上升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也具有启示作用。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谶语,假如对古典音乐有一定了解,便可从中窥见情节的走向。
(3)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迷: 20世纪七十年代,路易莎是一位美国二流杂志的记者,一次电梯故障事件,认识了物理学家思科史密斯,因此被卷进美国史湾尼克反应炉阴谋当中,陷入追查真相与躲避追杀的险恶境地。故事开始,物理学家思科史密斯即遭到暗杀,露意莎无意得到九封暗藏在圣经中、近半世纪前罗伯特写给思科史密斯的信件。在这里,作者采用间谍式悬疑小说形式,写出社会上层钱权交易暗无天日和杀手穷凶极恶,文字有如影像极具画面感。最后记者打破重重封锁将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个故事大有好莱坞商业片的架势,推崇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路易莎·雷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女记者,在机缘巧合下化身总能死里逃生的女超人.单单这个故事并不高明,不过好在除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能鼓舞所有的小人物们对特权阶级说“不”。正如在美国处于99%的中产阶级在华尔街游行声讨1%的特权阶级,普通人只有发出自己不满的声音,才能让更多人去关注从而去改变。(4)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 :六年前,卡文迪什是一个三流出版社老板,曾帮一个警署的退休署长出版自传。由于该自传被一书评家批的一文不值,退休署长愤而将书评家扔下十二层楼,此书因而畅销,卡文迪什得以大发利市。然而好景不长,卡文迪什被退休署长的兄弟勒索,不得已下落荒而逃,却阴错阳差地被关进疗养院,在那里遭遇护工虐待。躲避黑帮勒索前,卡文迪什曾收到《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迷》的小说初稿,小说激起了他和其他几位老人合力制定计划逃脱疗养院的疯狂决心。成功后,他将这一经历拍成电影。这部分,作者以充满英式黑色幽默的“自传”通过老人院这一载体进行了一次人性缩放,以及对社会中普遍靠养老金生活的老人沦为二等公民的尖锐诘问。 (5)星美—451的记录仪 :在未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式国家内索国,星美451 是一个基因改造、人工培植的量产人。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按照统一部的计划执行,人们的一切都被严密监控与设计。她被选为实验对象,被赋予高于其他量产人的智慧与知识。在觉醒后,星美451体会到量产人所受到的压制与迫害,因而谋求与叛乱份子(任海柱)的合作。这段里,故事采用问答口供形式,类型上是科幻小说和像乔治奥威尔《1984》的反乌托邦主义讽刺小说的综合。促使星美451觉醒的正是一部旧时代电影--《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相较情节﹑风格均类似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不同的是,其实星美451从一开始就知道地下反政府组织和叛乱份子海柱都是由政府官员伪装的,但她更清楚自己必须站出来。表面繁荣的内索国早因政府的过度压制利用克隆人处于崩溃边缘,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公敌”,它只有从毁灭中 才能被再次创造。(6)思路刹路口及之后的所有:人类文明毁灭后又陷入了混沌与鸿蒙,在夏威夷群岛上,有的成为了文明但软弱的民族,有的成了野蛮但勇猛的部落(食人族科纳人),但他们都信仰星美。而那些保留了人类毁灭前科技的人,则不断寻找文明留下的遗迹。先知麦克尼姆突然决定对河谷人进行学习考察因而住进少年扎克里家中,并由此展开对当地原始部落和过去文明的探访。过程中,扎克里一直与自己的信仰与歹念作斗争。作者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写下一个魔幻写实意味的奇幻小说。人类历史经过潮起潮落又陷入了一个轮回,屠杀、奴役、文明、信仰一切都似曾相识,这无疑是人类的贪婪蒙昧再度主导世界。作者有意通过一个看来心思单纯的少年形象去呈现人心底本元的恶,例如因信仰而蒙昧,因怯懦而逃避。但最后所幸他并未固守族人的信仰,帮助了先知。由此见得,作者极力剖析人劣根性时,不是哗众取宠式的让人顿生孤独离世之感,而是正色道直面恶才能对抗恶。
大卫·米切尔是科班出身的职业作家,并浸淫亚洲文化多年。这些铸就了他扎实文字功底外更在文学思想上有难得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譬如用东方式灵魂轮回的色彩再次传递西方的普世观。丰富善变的语言让全书不像出自一人手笔,却又能保持着一致的成熟老道,发人深省的文句俯首可拾。接下来我来分享整本书最煽情的部分——节选自罗伯特寄给思科史密斯的最后一封信。
[前情提要]罗伯特决意自杀前偶然在观景台上看到前来找他的思科史密斯,便悄悄返回宾馆写信道别致歉并交代后事。
我先看到你也并不完全是碰巧。世界是出皮影戏,一出歌剧,写在这些剧本里的东西都被放大了。不要对我扮演的角色太生气了。别管我解释多少,你都理解不了。你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你在拉瑟福德的那些朋友都说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非常确信他们的看法。但是你却不能理解一些基本原则。健康的人无法理解被掏空了的、不完整的人。你会竭力列出所有活下去的理由,但是我在这个夏天刚开始的时候,就把它们丢在维多利亚车站了。我偷偷从观景台跑回来,我不能让你因为没能劝阻我而责备你自己.
失恋的、求救的,所有多愁善感的悲剧演员都是急吼吼地要自杀的傻瓜,像业余的乐队指挥一样,这让自杀背上了一个坏名声。真正的自杀是一种节奏均匀、训练有素、必然发生的事情。人们武断地说:“自杀是自私的行为。”像佩特这样的职业牧师更是把它说成是一种对生命的懦弱攻击。傻瓜们出于不同的原因支持这样貌似有理的话:为了逃避各种谴责,为了让他的观众对他的道德品质有个好印象,为了发泄愤怒,或者仅仅因为他没有产生同情所需要经历的一些苦痛。自杀跟懦弱无关——它需要非常的勇气。日本人有正确的看法。不,自私的事情是仅仅为了省掉家人、朋友和敌人一点内省的工夫,让别人忍受无法容忍的生存方式。
你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的家人得到任何一本原作。佩特会叹着气说“它又不是《英雄交响曲》,对吧?”,然后会把它塞到一个抽屉里。但是它是无与伦比的作品:模仿斯克里亚宾的《白弥撒》,斯特拉文斯基的《迷失的足迹》,更疯狂的德彪西使用的临时半音记号。但事实上,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醒着的梦。再也写不出有它百分之一好的东西了。我希望这是在说大话,但是我没有。《云图六重奏》承载着我的生命,是我的生命,现在我是消散于大气中的烟花;但至少我曾经是烟花。
人真是可恨的东西,宁愿成为音符也不愿做一根里面塞着半固体状东西的大管子,过上
几十年就滴滴答答漏得再不能用了。
卢格尔手枪就在这儿。还有十三分钟。感到了恐惧,很自然,但是我更加喜欢这种尾音
了。跟艾德里安一样,一阵电流般的紧张感让我明白我要死去了。很自豪我能完成这件事。必然的事。褪去保姆、学校和国家贴上的一些信念,你会发现一个人内心中永远去不掉的真相。罗马帝国会再次衰落,科尔特斯会再次蹂躏特诺奇提特兰城,尤因会再次远航,艾德里安会再次被轰成碎片,我和你会再次在睡在科西嘉的星空下,我会再次来到布鲁日,再次爱上伊娃(维维安妻子),再次失恋,你会再次读到这封信,太阳会再次变得冰冷。尼采的留声机唱片播放结束时,为了无穷无尽的永恒真理,撒旦会再次演奏它。
时间无法影响这样的安息。我们不会死去很久。一旦我的卢格尔手枪让我得到解脱,我
的降生,下一个轮回,就会马上来临。从现在算起,十三年以后我们会再次在格雷欣相遇,再过十年我会回到这间房拿着同一把枪,写着同一封信,我决意要做的事和我的六重奏一样完美。如此美丽,必然在这个寂静的时刻让我感到宽慰。
触景伤情,唯有泪千行
R.F.
书信体裁决定了结尾处有恰到好处的抒情,午夜枪响,随之陨落的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未尽的才情,还有一个恪守原则的作曲家必然的悲情--绝不愿以自己的音乐才华被江郎才尽的维维安窃取为代价,维系他与伊娃充满谎言的感情。所以,他选择自杀,这个平日格外忌惮的字眼。而今天,我想通过这个人物谈谈自杀。
罗伯特是个足够有型的人物,一方面才华横溢离经叛道又渴求名利,另一方面洞穿身边人阴谋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把自己逼上绝路。他性格上矛盾不成熟的部分赋予了人物生命力。譬如他认为生死轮回,命运既定,所以在决定自杀时并未有太多纠结,可以说他的死有必然性。在心理学中认为自杀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行为,可以说是内心的善念逼死罗伯特的。惊觉维维安的骗局后,愤慨失望叠加成将维维安置之死地的仇恨,可他不容许自己这么做,这股情绪只能转借到人言轻微的自己。我想证明的是,自杀者并非全是逃避显示的懦夫,也存在有知觉的死。人们或许在深重苦难下哪怕跪着也要走完人生的路,但人们不能藉此鄙夷这些死者。他们能以死恪守本心,较之一些苟活者谁才是懦夫,恐怕无从臆断。
语言只是张皮囊它虽能讨你一时欢心,但难以载道。现在走出作者构架的迷宫,谈谈藏匿其间的母题--生命乃至世界的往复因循,人类生存的结果似乎是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19世纪的种族不平等,20世纪初欧洲文明的没落,后期的大国冷战谍影重重,发展到22世纪人类压迫克隆人以满足私欲,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覆灭,归于鸿蒙。而不管何时何地,人类都不懈追求着自由与爱。总之,人类文明的进程并非线性,而是轮回;鼓励人类前进与阻碍人类发展的,始终是两股相对的力量,我们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克难胜敌,而是因为战胜了自己。 人生是无尽的荒诞与轮回,唯有爱能反抗这种荒诞。
这是大卫·米切尔以手写心在铺陈了一个如此庞杂的故事后构建完备的个人哲学观。我们是否也应如此,辩证思考人类文明发展呢?虽不是社会的主宰者,但我们更应拥有俯视社会变革的勇气。尽管现在已是高度文明社会,可趋名逐利的浪潮与其催生的价值取向,是否迟早带人们重回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还是,人对人的压迫从未消停,换了江山却难改本性?贪欲催化科技,所以科技的终极服务对象只有贪婪吗?我们拿什么与从外界延展到心底的邪恶力量抗衡?信仰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吗?这些问题永无标答,且是人大多不愿思考的。但多一分思索,对人生这个假大空的命题也多一分体悟。
回到最初小说本身,在主人公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上着墨更多。显然这并不客观,追寻美好事物的过程固然是令人亢奋的,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那些令人不太愉快的情节--时岁更迭,人类更像是只脆弱的蝴蝶,终究逃不了命运的洪流,然而一次振翅也可能经年后引发大洋彼岸的一次毁灭性海啸。
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但吹不走这只“蝴蝶”,我们生存于世的力量来自不屈从。冥冥中有照应,林清玄才会写下:“因为有愿望,生命的进程并非偶然也非必然。每一步都牵引着下一步,每一个转弯都面向了不同的方向。人生中的许多事都是可以预期的却也是不可思议的。”
PS:摘抄部分有删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