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6| 0
|
玫瑰的名字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傲宇
http://towerjoo.github.com/blog/2013/03/25/the-real-rose/
埃科的《玫瑰的名字》是近几年看过译版的欧美文学中兼具可读与 意义的佳作,摆脱了以往自己对于欧美经典文学的直接观感——拖沓的情节 展开,冗长的背景描述,琐碎的言谈举止——当然,倘若去看《安娜卡列尼娜》、 《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无不有此种感受,所不同的只是程度的差别。而 玫瑰的名字则是故事性带来的可读性、情节的紧凑等等,看的很过瘾。聚集于 7日的故事,那情节的连贯性是可想而知的,再辅以对于特定重大事件的关注, 让内容也不失深度。于是,虽有译本的诸多毛病,但读起来终是甚为有趣。
教会
西方的文学,大抵搭上“经典”的标签,总是逃不开教会的,这就像,“经典”的 著作逃不开“性爱”一样,如此也可证明“教会”之于西方民众的普适与重要。要想 追溯教会的渊源,或领会其要义,这也是当下的我难以企及的,就像书中的藏书馆 一般,她默默地就在那里站着,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许变化,但馆外的人大多只能仰望, 能够登堂入室的唯有那几个屈指可数的人。当然,难是一方面,精神层面的考量之于 我,在国家巨大的税赋压力下,那是只能望洋兴叹的,连退而结网的精力也少之可怜。 话说,此种精神层面的考量大体也只是有钱有暇人可把玩的物事,我等对于生活已是 疲于奔命的鄙陋之人也只能习个大概以慰心灵;君不见,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斯兰教的 穆罕默德、基督教的耶稣,大致也都是有钱有暇的贵族。
教义
时间久了,石头也会风化,地基也会沉降,物质尚如此,精神更不例外,因为其更加无形的 特征,让我们没有比对印证的佐证;时间久了,教会的教义也会变化,因为圣经无论是cover不了 千年后的现实,即使可以cover,白纸黑字,人手一本,对于一句话的理解也自是各有各的解释, 如同哈姆莱特一般。末了,总有一些理解顺应利益的归属,各自有了自己的信徒,于是不同的教义下 的基督有了不同的宗教,互相诋毁以证明自己是正室,甚而诉诸武力以消灭“异教”为第一使命。然, 科技的发达让我们不再囿于衣与食时,这种教义的冲突则收敛了许多,更现出一种包容的现状—— 想想,对于“异教”的征服之旅,那其实是对于税赋、对于财富的谋算,而非教义的肃清。
玫瑰的名字,大体就是描述了各个不同教义教会之间的博弈,明面上的文明辩论,背地里的暗杀、火刑, 而归根结底,最大的差别是对于财富态度的差别,这也就回到了上面所说的“党同伐异”其实是利益财富的 博弈。当然,对于教会表面静如湖水,然则底下各种龌龊伎俩翻滚,也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对于 肉体快感的“追求”,对于知识独占的“渴望”,对于教会“权力”的争夺,其手段、方式与教义本身的惩恶扬善 自是一种巨大讽刺,而“欲求”的追逐中终是让各个子民迷失在了那迷宫一般的诸多房子中——无论房子中 写有肉欲,或真义,或权力。
教徒
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日复一日的各种唱诗以表达对于上帝的心迹,抄写经文让教义永不泯灭,这些的前提都是 对于那“彩虹桥”另一边的坚信与期待。亦或是,苦行僧行万里的坚持,传教士漂泊他乡的信念,修道士面对世俗 肉体消灭的淡定,这些的前提仍是对于所笃信教义的信心。
或许科技是宗教的最大敌人,因为专属于宗教的神学解释,逐一被科学加以更加朴实、简易的解释,宗教的壁垒于是 一层一层地坍塌。
末了,我们开始更加专注于个人,专注于欲望的满足,甚至世俗也侵入了宗教的实体(教堂、寺庙、道观),原本 让人尊重的宗教被每祈福一次收10元钱所折损,直至殆尽,你甚至开始觉得着就是一种“婊子立牌坊”的行径。我大体 只能告诉自己,那些实体中的“神之使者”自不是真正的使者,这世间尚有大批乘桴浮于海的高士,那才是这一时代的 真正神之使者。
在没有信仰的当下中国——或许我党是某些人的信仰(记得红领巾,团徽。。。),看到神职人员的坚守,我唯有感慨和 感动,或许当代我们无暇准求精神的自由,那我们努力为我们子女、子孙创制这样的条件吧——某日,南山下,五人一群, 一起论道追寻终极问题答案之时,已在彩虹桥另一边的我们当应瞑目而喜笑颜开。
参考资料
《玫瑰的名字》
详情
芭蕉上
查了百度,才知道这人就是写了“带着鲑鱼去旅行”那位,我完全认不出了这本玫瑰是那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人写出来的吗?太不像了,不过参照他的专业,玫瑰才是他的本色诶。说实话,公开自己写的感想,完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诚如众多书评中指出的,豪尔赫是作者向博尔赫斯的致意(他的全名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后来的《<玫瑰的名字>注释》里,埃科不无得意而又有点恶作剧地写道:“所有人都会问为什么要用豪尔赫这个名字影射博尔赫斯,为什么博尔赫斯又这样存心不良。我不知道!我需要一个看守图书馆的盲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叙述想法),而图书馆加上盲人,只能产生博尔赫斯。”)。我却对此类“常识”完全不知道,自然写出来的书评就有滥竽之名。
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虚化版的哈利波特,基督教版的铁鼠之槛,中世纪版的黑死馆杀人事件。说是前者的原因在于我一看到敌基督这个称号的第一反应就是伏地魔(难道是最近在看原版哈利波特的隐性影响?还有七天的结构与罗琳的七册也造成了奇妙的映射关系,虽然罗琳公开说过,只写七本是向同样有七册的纳尼亚传奇致敬),特别第一本魔法石中描写大家对伏地魔的恐惧简直就是豪尔赫讲话的翻版(大意是你们对那个名字避之不及,我却要在这里大声说出来,具体是450页中间偏上:你们心里都很清楚,但害怕说出他的名字,因为那也是你们的名字,你们都怕这个名字。可是我并不害怕,而且我要大声说出这个名字,让你们吓得五脏六腑痉挛,牙齿抖得咬住舌头,血液冻结成冰,让你们的眼睛蒙上黑色的薄纱……他就是肮脏的畜生,敌基督)。说到中者(这个词似乎是我的发明),同样是宗教题材的推理小说,同样描述了一个似乎隔绝于世,内部却相同于世的宗教场所发生的命案,而且动机和进行也有共通之处。不过他们的差别就像相同一样重要,它虽然算是比较另类的推理小说,但是案件的谜团还是始终吸引着读者,侦探的行动也是故事的主线;相比之下,铁鼠根本不能算是本推理小说,自从打坐僧出现之谜被早早解决之后,读者早把目光从案件本身移到了神秘的寺庙上了,凶手就像拙劣的小丑,每一次卖力地表演只能吸引大家一会儿的目光。至于后者,同为炫学派的名作,不过埃柯传授的知识显然比小栗要更让我信服。
作者的命题:解释的无力。文中唯一点题的那句在结尾;“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作者的意思是对于前面的东西,大家只能做到“徒有其表”地认识。从这个角度切进去,似乎有反推理的意味在里面。
我想的主题:无尽的欲望。书中提到,敌基督不出直接出现,而是附身于人(P450:你们想这样说:他是我的敌人,我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不过我不会天真地把那个人指给你们,敌基督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他会依附在大家身上,也是冲着大家来的,每个人都是他的一部分)。书中提到的敌基督时用的是傲慢,但是傲慢不是无水之萍,作为并蒂莲的另外一朵就是欲望。有了欲望,人才会凸显出傲慢的举止。书中好多人都被这个敌基督所附了身,其中不乏因为自己的欲望才使凶手计划成功的人。浙大苏宏斌教授说,修道院生活本来很神秘,埃科把它写得跟世俗别无二致(新文本“埃科用《玫瑰的名字》晒知识(青年时报)”,2010-04-04 09:21:49)。我觉得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本意,即使在修道院这样神圣的地方,人还是没有办法摆脱欲望的纠缠,继续上演着世俗世界中早已习惯的闹剧。
上面的那位苏教授还说:“埃科的学者身份让这本书看起来知识浓度相当高,这些知识在书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在侦探小说中至关重要,也是这本书独一无二的地方。”(出处同上)前半句我完全认同,正是宗教密度(而且是中国读者不大熟悉的基督教,以大家稍熟悉的禅宗为题材的铁鼠之槛的接受度就比这本好上很多)太高导致了很多读者都不大适应;但是后半句,却是我不能苟同的,这也是他与京极处理上的不同之处。京极的玄学内容也很多,但是都围绕着故事,是为大家理解故事本身加上的隐性注解,无论是禅宗“悟”的概念,还是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史;而埃科就像没有时间观念而又博学的导游,逮到一样东西就得介绍一番(比如某些装饰的由来和涵义),再加上某些人物的莎士比亚戏剧腔,造成文字上更加繁复。反倒是经常被人病诟的黑死馆中的炫学最靠近推理,小栗是把它作为推理的理论依据;铁鼠则是隐性的注解;只有玫瑰是乱跑调的余音。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前一百三十页左右,我都把它当成中文快速阅读,skim而过。但是这种结果也有可能是作者故意而为,似乎为了证明这是一部手稿,而非完成品(整个文章由于太过于拘泥于文稿所在的年代和地点,不可避免地使叙述更感艰涩)。
详情
www.sz
赞美经 其间,威廉和塞韦里诺检验贝伦加的尸体,发现他舌头发黑,溺死的人很少是这样。随后,他们讨论了剧毒的药品以及很久以前发生的一桩盗窃案。
晨祷 其间,威廉先后诱使萨尔瓦多雷和食品总管供认他们的罪过,塞韦里诺找到了威廉被偷的那副眼镜,尼科拉送来了新眼镜,威廉拿着两副眼镜去破解韦南齐奥的手稿。
辰时经 其间,阿德索备受情爱的折磨而无法释怀,威廉拿着韦南齐奥写的密文来了,尽管已经破译,但还是读不懂。
午时经 其间,阿德索去采松露,见到方济各会的人到达,他们跟威廉和乌贝尔蒂诺进行长时间的交谈,获知有关约翰二十二世的许多令人伤心的事情。
午后经 其间,勒普热的红衣主教、贝尔纳□古伊和从阿维尼翁来的人到达修道院,随后各行其是。
夕祷 其间,阿利纳多好像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经过对一系列确定无疑的失误的分析,威廉用自己的方法推断出一个相当可能的事实真相。
晚祷 其间,萨尔瓦多雷说出一种令人惊奇的魔术。
晚祷之后 其间,他们重返迷宫,到了“非洲之终端”的入口,却进不去,因为不知道“四”的第一和第七是什么意思。最后,阿德索再次陷入痴情症,病症蕴含相当的学术意味。
夜晚 其间,萨尔瓦多雷不幸被贝尔纳□古伊发现,阿德索爱慕的姑娘被当做女巫抓起来,众人带着比以往更烦闷、更忧虑的心情就寝。
爱慕的姑娘被当做女巫抓起来,众人带着比以往更烦闷、更忧虑的心情就寝。
详情
如何
艾柯的小说很难读,甚至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艾柯的另一本小说《傅科摆》的封底上都明摆着:“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傅科摆》恐怕是一本比《玫瑰的名字》更难读的书,它有太多的地方简直像极了数学、物理学、神学、史学、政治学乃至历法学的论文。”何其相似,博学多识的艾柯在《玫瑰的名字》里也不遗余力的向读者展示着他涉及多个领域的学问,不仅在知识的广度上,在知识的深度上面也筑起了高墙。狡黠的艾柯在书中假威廉之口为自己说道:“你也许会问我,一个人得到了知识之后,却不能任意传授给别人,那又何必得到呢?”你要想走进艾柯的迷宫,你就得先费点力气爬过这些壁垒,但即使你走进了迷宫,你也一样得花更大的力气来跟着艾柯一起进行那些宽广而又艰深的思辨。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悬疑小说,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向我们展现了书中的主角威廉的精准的推理能力,他凭借雪地中的痕迹便准确的推测出良马布鲁纳勒斯,让人为之惊叹。但是接下来的情节中,威廉虽然能推断出每一个事件各自的逻辑,但是却始终无法把这些事情按照一条明确的线索联系起来,以形成一整套缜密的思维脉络,揭示这个迷局的真像。在最后居然是按照一条错误的脉络把这些各个独立的事件像串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没想到还误打误撞的找到了谜底,揭开了面纱。
与同属“符号密码小说”的《达芬奇密码》相比较,《玫瑰之名》在最后揭开面纱的时候的气场要比《达芬奇密码》在书尾揭开谜底之时要强烈很多。《达芬奇密码》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对悬疑气氛的塑造还尚可,但到了后面越来越乏力,等到揭底之时不禁让人极度失望,整本小说就像狗尾续貂或者说是虎头鼠尾,最后的谜底完全撑不起前面的情节。
而《玫瑰之名》这本书虽然说最后的时候发现原来这一切的原因都只是由一本“禁书”所引起的,却丝毫不觉夸张,大师的功力可见一斑。其实这本“禁书”之所以在最后以谜底的形式出现时,并未让人觉得扫兴,是因为这本书自始自终一直都围绕着与这本书有关的内容进行着激烈的思辨。
科学与基督
作为一个非基督徒,我对基督教的认识经由小说中多处可见的修道士们的辩论与争执变得更加明晰,虽然很多时候双方的意见在争论的最后都不能达成一致,但是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我来说这些争执反而是有帮助的。
书中讲的是晦暗不明的中世纪,但是已经有很多类似预言的想法出现,从科技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去看那个时期的科技发明的萌芽是很有意思的。连一个小小的透镜在那时的人们眼中都很神奇,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后第一次见到透镜的心情,也是很激动,感觉很神奇,难怪在那个时候这点小小的科学发明都有可能被视作巫术和魔鬼的阴谋。
科学和基督教的信仰之间,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冲突。邪恶的人会利用科学来行恶魔之事,而且把罪名推给恶魔,给人们造成恐慌,所以基督教对科学一直以奇技淫巧或者巫术来相称,视若洪水猛兽恶果毒瘤。圣经里面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就是因为偷吃了象征智慧的苹果之后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么?
书中说到:"亚里斯多德在有关自然界神秘的书中就曾说过,传达太多自然和艺术的奥秘,会破坏天国的誓约,许多邪恶之事也可能继之而来。这并不是说必须将这些奇迹隐而不宣,而是学者们必须决定以何种方法,在何时说出来。"
接着在书中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学问的人常常得把看似神奇的书写得并不怎么神奇,而只是很好的科学,以保护自己免遭猜忌。"
禁忌和违背
关于亚历山大有一则故事:亚历山大又将面临一次重大的难以预知结果的决策。听说有一个女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找到那个女的,要让他传授预知未来的的技艺。那女人说要生气一堆火,在火堆上生起的烟雾之中像读一本书一样辨别未来,但是在此过程中一定不能去想鳄鱼的左眼。万不得已之时,可以想鳄鱼的右眼代替。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那只左眼已经占据了亚历山大的脑海,成为固若金汤挥之不去的记忆。亚历山大有自知自明,便放弃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图书室就是一个禁忌的象征,图书室里有许多被列为不适宜观瞻的书籍,尤其是那本最后作为谜底存在的“禁书”。但是禁忌即是义务,越是有人禁止你去干什么,你就越想去干什么以至于不得不去干什么。于是知识的禁忌或者说是书本的禁忌便无可避免地被违背了。
男女之情,肉体的欢乐,也是作为一种禁忌存在的。但是在修道院种,这种禁忌在远离了禁忌的渊薮(女人)之后,却把它导向了另外一种的一种禁忌,甚至是更大的“罪恶”,亦即同性之爱。年轻的修士怀着对知识强烈的渴望以及对那本“禁书”的好奇,竟不惜委身于这种同性之爱的禁忌。在一种禁忌被违背之后,对其他禁忌的违背将尾随而来。
此书中还有许多借由书中人物之口进行的其他思辨,譬如关于笑和严肃的话题,还有基督的贫富之争,都是反复出现的。笑似乎是对基督的神圣的一种冒渎,被书中的“大反派”佐治视为禁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佐治眼中,似乎人类一发笑,上帝也会思考,笑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的摧毁了宗教的庄严感,对极端保守的佐治来说这是十分可怕的。而“禁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对笑则有着不同的阐述,会对年轻的僧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佐治一方面阻止修士们看到那本书,另一方面用毒药杀死了那些看到那本书的僧人,刻薄一点的说这是一系列由“笑”所引起的血案。关于基督的贫富问题在书中反复讨论,各个教派自持己见并且还强制的要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沦为敛财工具的教廷当然是“富”的支持者,视那些身体力行贫穷的教徒为异教徒,要烧死他们,而激进的“穷”教徒们也向教廷发出挑衅。作为中立者的古修道院的院长阿博即使不赞成教皇,但是也在书中打死赞美修道院的华美与富裕,甚至引以为豪,对着珍奇异宝也极尽溢美之词,并且为这种喜爱强作辩解。但最后书中所有的这些华美之物都被烧成灰烬,只剩下断壁残垣,枯藤蔓草。这是否是在暗示作者艾柯是持耶稣是贫穷的观点呢,当然作者并未在书中加入任何的批判进去,一切都是人性的,无所谓绝对的正派与反派,两方都是势均力敌的一直到最后。艾柯所做的只是把它描述出来,建造一个的迷宫,待读者自己去走,自己去思考。
详情
人斩艾
1.老师曾经说过这玫瑰之名“如果到了高三都还没看过,就表示剩余的生命里大概也没机会看了。”,但是现在大三都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把它看完了所以内心充满激动。
2.背景是文艺复兴前期的中世纪(但丁死掉没多久),意大利山区的修道院。修道院中发生了僧侣连续怪死事件,同时又牵扯到当时的宗教政治斗争这种波澜壮阔的时代漩涡。不过两件事本身没什么关系。
3.因此其中不免提到了基督教中各种教派、修会间的倾轧攻击互指异教异端审判之类的东西关于这些我是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不过(应该是?)不影响阅读故事本身的。
4.反正大体上就是皇帝支持的教派和教皇之间关于耶稣是不是有个人财富的这种蛋疼争论……
5.别人用京极夏彦对你冷艳高贵时你可以更加冷艳高贵地表示京极夏彦是抄这个的啦。
6.开篇节奏很慢。按作者的说法,开篇的100页就是要让你去进入中世纪修道院的节奏。如果进不去那就爱看看不看滚吧。——不过从我把这个书看完了但还是看不下去三年前买的黑死馆杀人事件来看……
7.有基情。
8.妹子好可怜。
9.多里奇诺好帅。
10.诡计是什么可以吃吗?不可以,吃了就死了。
11.结尾很好看。
12.亚里士多德是一切杀人事件的起因啊!
详情
胖蛋
这是推理小说?坑爹啊!全是宗教信仰,好绕口啊!他们舌战那些段落我全都跳过,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其实线索都藏在那些宗教争辩里。威廉的推理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因为他代入了各种书籍典故的引用——可是我真心不明白各种典故的来历和阅读之人所怀有的心理,泪。所以对于他是如何得到结论的,我只能当作是作者给他开了外挂……
不过要承认,图书馆的描写真的好壮观。画出图书馆平面图的时候,我自己也激动了,觉得这个教堂建筑设计得特别优美。
最后图书馆烧毁的时候,总有一种庞大帝国终究没落,繁华转瞬只余灰烬的沧桑感。这样的结尾配上当时的大背景,实在是苍凉却又意料之中。
咳咳,不过我还是很意外修道士里的基情。
另外,威廉在得知“我”跟一个村姑有了身体关系后,露出了嫉妒的神情,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威廉希望尝试各种不同的经历,但他很明显没法刻意去跟一个女人发生关系,所以他嫉妒有了性经历的“我”——but,我也可以理解为威廉在嫉妒那位村姑啊……(泥奏凯
最后,其实乔治也不算真正的杀人啊,毕竟他只是把毒药涂在书页上,而是那些人忍不住对知识的向往才死在毒药手上……
───────────────────
在看了别人的评论后,我发现我果然是个文盲!原来作者是个大学问家,搞符号学的,于是这本书其实不仅在小说里试图将各种知识放入当年教会的历史往事里,主要目的还在于通过诠释学(这是个神马东西)来阐述哲学道理──我看了别人评论还是有点晕乎这个名字与实质的诠释关系=。=就连标题 玫瑰的名字 也曾经引起世界范围的讨论。
──看上去仿佛很牛逼,文盲表示我当时看的时候的确没想那么多,完全当作推理小说看的orz(以后我不会再随便分类小说了……)
检讨:我需要重新看一遍。。。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09:22 , Processed in 0.40775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