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日本銷售破67萬冊
  獲獎記錄
  ★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
  ★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
  ★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第1名
  ★寶島社「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4名
  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殺人者的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作者简介
  湊佳苗
  1973年生於廣島縣,武庫川女子大學家政系畢業。孩童時喜好幻想,讀中小學時就在學校圖書室裡嗜讀江戶川亂步和赤川次郎的作品。結婚後,白天當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利用早晚的空檔時間寫稿。2005年入選第二屆 BS-i 新人劇本獎佳作。2007年獲得第35屆 Radio Drama 大獎;同年,以短篇小說〈神職者〉獲第29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出道作《告白》即以這個短篇當作開場,增寫六個篇章巧妙連結成這部暢銷日本的長篇小說,2008年出版後得到書店空前的熱烈反應,更在書店店員大力推薦讚賞下,成功製造讀者口碑,銷量至今破67萬冊,並獲得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擊敗強勁對手東野圭吾與伊(土反)幸太郎。其後尚有兩本新作:《少女》、《贖罪》。

最新书评    共 19 条

www.sz     当伦理和正义出现分歧,你该选哪边?令人震惊的校园犯罪,教师、家长、学生,谁是罪魁祸首?杀人者的与复仇者的心理演进,轮番敲击著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後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画,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  详情 发表于 2014-2-3 23:55
盐酱     告白电影刚出的时候就有人给组长介绍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那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掺了带有HIV病毒的血液),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因子……”       度娘如是说,学校,杀人,报复,再加上宣传海报上杜隆子并不讨喜的脸,打消了组长的欲望……       后来在图书馆闲晃的时候看到了《告白》,抱着随便扫扫的心情,开始翻看       度娘的介绍略有偏差,若如度娘所说,势必是个毫无悬念的无聊电影……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大概扫过悠子老师的告白,开始美月的告白后,我才庆幸,还好我没有错过!这样才对嘛……再之后,便超过预期,震惊,好奇心,无奈反复交杂       当伦理和正义分歧,你该选哪边?       无论是电影还是书,大家看完会发出这样的感想。       可能组长没那么天下大任压于身,只能无知无耻地承认“慈爱者”中姐姐的话:之所以引人主意,我想是因为大家都对窥探别人家扭曲的隐私有兴趣的缘故,扭曲的爱情,扭曲的管教,扭曲的教育以及扭曲的信赖关系……       全书分为6章,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从6个人的角度,分别对悠子老师的女儿爱美溺毙身亡进行告白。       第一章神职者    神职者是悠子老师。悠子老师说,我并不想当神职者。       悠子老师在辞职离校的最后一天,对全班同学进行告白。       爱女溺毙并非意外,经过私人调查发现是少年A与B的计谋,因有少年法的保护,若交于警察,A与B只会在教改所呆段时间便安然继续荒谬的人生,而死者,终究是死者。悠子老师决定自己采取制裁,将HIV染血加入A与B的牛奶       悠子老师冷血地让我害怕。就算不发生这样的事,想我应该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对学生不做非必要以外的接触,那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向她表明喜欢她的真心,都无效……有这样的老师,作为学生,在青春期,应该毫无安全感吧。       “小孩是纯真的,这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神话”    “但说穿了,A只不过是个不靠工具就什么也做不成的软脚虾”    “我想把A电死,让B淹死”    当A充满期待地将自己的发明给喜欢的老师看,她说:你把老师当试验品么?为什么做这么危险的东西,要干什么?杀死小动物么?    “我偷偷让两人喝的,不是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好孩子的劝世鲜师指甲缝里的污垢,而是他的血”    有同学问“无效怎么办”她说:那就请他们尽量小心不要出车祸吧       她在爱女的葬礼上哭泣,很快又像没事人一样开始上课,面无表情,甚至微笑地告白着。她并不是神职者,我完全同意,或许她很可怜,但是她同样,很可恨       第二章殉教者    悠子老师无论如何组长都喜欢不来,从第二章开始,才对告白有了兴趣       殉教者美月是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借少年A的描述:脑筋不错,有分辨能力,没有什么特色的平凡长相我也不讨厌。大家,包括我在内,都对班导的话深信不疑,心生恐惧,只有她一人抱着怀疑态度并确认了事实,而且并未此得意忘形到处吹嘘,只默默藏在心中。       这样的女生无论在电影还是书中应该都很讨人喜欢吧,起码不至于讨人厌。       是日本社会的问题么,我看村上的时候觉得他的思想很独特,每个人都很孤独和独立,任何问题都是形而上的,并不像中国小说中的关系,里三层外三层。日本小说读多了,发现这并不是村上的特色,而是日本文学的特色。       美月也是这样一个女生。在13岁的年纪,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仅仅因为小直叫她美月而不是美蛋就一直暗恋他;发现重大的事不说,并不是善于保守秘密,而是因为没有可以倾诉重大问题的人;对化学试剂充满兴趣,幻象自己是用氰化钾毒死一家人的路娜希;失踪一个星期后家人也并不寻找。       若她不死,想必会有故事发生。       美月告白中讲述了悠子老师离去后的事情。       少年B(小直)不去上课,少年A像another中的独眼妹子一样受到了无视。    令人恶心的新班导维特只是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形象而陶醉不已,信誓旦旦地向学生保证要把小直带回学校,“自己的话被打断似乎比班上有人被欺负来得严重”,“独角戏,从一开始就是他的独角戏”,把小直逼得走投无路。       于此同时,伪善的信徒们开始了制裁。向修哉(少年A)扔牛奶,将牛奶盒塞在他座位里,在他作业本上写杀人凶手,并且愚蠢地将不对修哉制裁的同学视为同伙,一起制裁。正是如此,美月与修哉站到了同一边。       这是一帮内心毫无感情自私自利的13岁少年们。    对于爱美的死,只有几个人留下了眼泪,大部分人有点兴奋,流传着案发现场,尸体摸样,甚至最后变成了炫耀。    维特让大家写鼓励的话给小直,“人并不是孤独的,世道虽然险恶,但还是要幸福地活下去,要有信心,never give up。”而开头拼音拼起来是,杀人凶手去死。于是恍然大悟,这样的气氛让大家乐在其中呢。       这就是女巫审判。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而此时的修哉,在美月看来,就是接受人们愚蠢审判的圣人一样。只可惜,修哉,并非圣人。      第三章慈爱者       慈爱者是小直的妈妈。       妈妈对于儿女的偏袒和爱护在此显示地淋漓尽致。    她多次给学校写信,怎么能让单亲妈妈担任青春期多愁善感的儿子的班导师呢?怎么能只表扬学习好的孩子呢?    小直说明了把爱美的尸体扔进游泳池,妈妈这一方仍认为儿子善良,想掩护朋友,而制造意外淹死的假象。“小直很善良,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杀人案了啊!”       儿子杀人,对儿子没有半点责骂,却只认为是别人的错,憎恨着带坏儿子的少年A和让儿子难过的班导。    如此盲目,自私,虚荣,也造成了最终的悲剧      第四章求道者       求道者小直。也就是少年B。       再次借用修哉的话,分明一无是处,只有自尊高人一等,从头到尾是个失败品。       修哉的话半认同。    因为被母亲热切地期待着而觉着呼吸困难。因为学习并不好,母亲逢人变夸他善良,但是善良是什么呢,小直自己也在困扰。唯一一张奖状被表在家中。明明远远不及母亲的期待,却仍被母亲热烈地夸奖着而感到压力。这些,才是导致弑母的根本。       但是如果没有爱美的事,想必小直一定会好好成长,进个一般的大学,娶个一般的老婆,做着一般的工作,生几个孩子,40岁出轨,老婆原谅,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小直个性懦弱。这是美月,悠子老师,姐姐,修哉的共同认定。    但是小直很善良却是不假。以为自己感染HIV怕传染家人而拒绝和家人接触,自己吃饭洗碗洗衣服,吃到好吃点心流出眼泪,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而我一直拒绝它。姐姐怀孕,只站在窗口对姐姐说,恭喜你姐姐。    他是个令人心疼的孩子。       他的扭曲是修哉造成的。因为成为修哉的助手而感到生命新的开始,自认为从助手升级到伙伴而开心不已,无条件帮助修哉,喋喋不休地讲,修哉你喜欢吃xx么,我妈妈做的很好吃,改天你来我家,让我妈妈做给你吃。    以为得到了聪明优秀的伙伴,没想到却是被利用,被修哉从心底里看不起。       “只有自尊心高人一等”修哉说。    修哉希望杀死爱美而他失败了,小直抱起已经醒来的爱美,扔到了游泳池里。所以,修哉失败的,但他成功了,他也可以看不起修哉。    可悲的少年。      第五章信奉者,第六章传道者       信奉者修哉。传道者悠子老师(?还是他老公)    好了,组长觉得书到此给个结局是最好不过的。修哉用美月的化学试剂陪了炸药炸飞了学校,大家同归于尽,谢幕,拜拜!       只是第五六章还是继续。物极必反,见好就收,ml久了乐趣大减并觉得很厌烦,就是这个道理。       信奉者讲述了修哉的故事。恋母狂。聪明。有想法。概括完了。    看多了反而慢慢察觉这只是本小说。    小说最后,修哉准备炸学校,而被悠子老师将炸弹拆除移到了修哉母亲的所在地。于是,修哉启动了开关,炸飞了自己的妈。       过了对不对?    结局如果是,修哉是个喜欢钻研的孤独少年,喜欢着母亲,期望和母亲见面。因为这一系列事情对一切大所失望,毁灭了伪善的一切。而悠子老师也并非真的放入HIV只是希望给他们一个教训,但是他们因自身的恐惧而自己行使了制裁,然后消失。    这样才对嘛。       总体来说,语言文字并非很优秀,事件也较简单,只是人性的扭曲和坦诚,很让人心动。        详情 发表于 2014-2-11 00:04
阿莫西     浅浅理解了下这本书,从这本书的血腥味中可以闻出及其压抑扭曲的世界。    看完了还在回想来龙去脉久久不能自拔中。    书中涉及了未成年人的一些变态心理,或许现在的未成年人中是有这样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而这本书将这样的问题放大了许多,所有的时间,都是从人物内心出发,口吻都是平铺直叙,却令人毛骨悚然,压抑悲惨,无比心酸。   一件连着一件杯具上演,但在未成年案犯的口吻中,引出了各种童年阴影和教育问题,潜移默化影响到少年少女们狭隘的价值观形成。恶性循环中再挖掘一个恶性循环,何其凄惨。    当然,森口老师对两位学生的报复确实非常狠毒,将心比心骨肉被杀死确实比什么都疼痛,森口老师却不先行法制路线,而让案犯活与恐惧之中,可见是为了抨击未成年人保护法(少年法)的不足和不公道。   看了这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人为了出名,以恶闻炒作而获得关注度,这与书中修哉或路娜希的想法真是一拍即合,只是修哉他们已经 发展到靠杀人来获得成就感,这是极其夸张的映射。    总之,这本书满眼悲剧,未成年人一定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认为自己的内心时间无人可以理解,也无人可以告白。人与人本来就是无法完全了解对方内心的关系,但生命宝贵,杀人犯法是不能干的事,尤其是无辜的人被害,小心对方家人报复。     详情 发表于 2014-2-20 03:26
凌儿在    十三四岁的孩子是最难琢磨的,他们总是无限放大自己的情感,总是会感觉孤苦无依。他们开始渐渐发现父母已经无法理解自己的情感,并且父母不是万能也会有过错,他们开始有一些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想法,但还没有心智成熟,宽容到容忍思想上的差异,这个年纪的孩子,每个人都是座孤岛。         小说中的两个孩子放大了青春期孩子的通病。小直是极度自卑的。妈妈从小的夸耀给他更多的压力,他知道自己资质平庸,所以妈妈夸耀的“善良”都被他认作讽刺。“我是个失败作品。”是否有过这样的心情?难以承受亲人的期许和付出,似乎学习上的短暂进步也会被后劲不足取代,再怎么努力也是个失败作品,失败作品,失败作品。      小修是极度自大的,视自己为科学家,同学老师为白痴。这个极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做出逆时钟,可以做出“吓人钱包”,其实怎么折腾不过是个小孩子的心智,不过想听到别人的一句“你很厉害”罢了。      小说的写法很独特,每一段落都是一位主人公或是旁观者的自述,有点像罗生门,从叙述者的角度看待这个案子,每一章节都会发展一些故事,还原一些案情真相。不过小说的魅力更多在于对于几位主角心里的内心展示,鲜活得把社会中的教育问题,法律问题,摆出来,可以让读者一起去思考,却没有解决的方案。      少年法对于青少年的保护是合理的吗?难道小于十四岁的孩子就可以犯下无法容忍的罪行,然后又可以开始新的人生?      媒体对于罪行的宣传是否得当,为了收视率或者发行量加的那些噱头,反而增长了社会中对于罪犯的一种盲目的病态的崇拜心理?小修的科技作品得奖报纸不见宣传,而是铺天盖地的杀人案,难怪小修也想制造一起惊天案件来引起抛弃自己母亲的关注了。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前不久的周克华一案,竟有一些网友称赞他“有胆识,男人”之类,真是道德丧失。      像悠子老师那样不通过法律,而是用自己的手段去报复,给两个孩子心灵上巨大的压力折磨,是否可以被接受?难道亲人被害,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置罪犯了吗?      班级的同学以伸张正义的名义侮辱小修,他们以为在惩治杀人犯,愈演愈烈,甚至波及无辜。集体的暴力就可以削弱羞耻感和道德观?      维特老师自以为是的去小直家家访,自以为慈爱善良的团结同学教育同学。小直妈妈自以为是的为儿子开脱保护。他们的出发地点是爱,可是却引发孩子更多得情绪化。家长和老师永远无法了解孩子,他们的谈话、关心、帮助在孩子眼中只是愚蠢。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      案子归根结底是小修的母亲抛弃了他,又引来了老生常谈的单亲家庭孩子成长问题……      与其说是一本悬疑小说,我觉得称其为一部探寻青少年犯罪与教育社会问题的文学比较得当。      记得我上大一时曾问过我好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也都是十八九岁),你们上中学时有没有过自杀的念头,哪怕短暂的一瞬间?惊讶的是大部分朋友都推心置腹得承认了这个念头,比例高的让我震惊,原来我不是特例。现在我二十多岁了,十几岁的心情渐渐远去,很难再回忆起来,只是依稀在阳光中朦朦胧胧中看见一点阴影。似乎那时的我总是被环境影响,很敏感。不禁在想,是多么小的事情让那时的我竟会有那样那样绝望甚至想放弃生命的念头呢?现在想来有些可笑,也一点也想不起来原因和心境,都是些现在看来很小很小,孩子眼中却很重要的事情吧,有时会有再也撑不下去特别难过的感觉。似乎过了那个年龄,人生中再遇到更严峻的挫折,也会觉得活着就很好了。很想像刘若英《给十五岁的自己》中那样,找到十五岁的自己,只是拍拍那个不快乐小孩的头,搂着她肩膀,告诉她,不要难过,一切都会好的,你的未来很美很美,有美好的恋爱,有美好的生活……  详情 发表于 2014-2-26 14:48
Color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一种奇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会同情这帮孩子,尽管他们是杀人犯。      森口老师,你不能说她犯罪,但她利用着每个人心里最阴暗的部分,并不断的激发它,才让一系列的故事发生。         求道者:直树,一个在妈妈的溺爱下成长的孩子,性格软弱,经常被欺负。他本来可以成为那种普普通通的小孩,平凡的度过一生,但肩负着母亲的期望的孩子那里会活的容易。   直树需要的是肯定,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肯定,而不是妈妈口中的“很善良”。甚至,这就是他杀死爱美的原因。可充斥在耳边却是,没用没用没用失败者失败者失败者      所以,直树崩溃了,他杀了自己的妈妈。               慈爱者,直树的母亲。      不成熟的爱怎能教出成熟的小孩?      直树的妈妈完全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直树,在大脑里构建出一对模范母亲和优秀小孩。她的眼里有直树么?她真的爱直树么?未必,她爱的只不过是一个自己构建的影子。这样的爱,是带着毒的甜蜜,更是无私表面下的自私。         信奉者,渡边      渡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简单的看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为了能和妈妈在一起。而更深入的看来,他想要的,是爱。      被关怀被照顾被喜欢,“我觉得自己也好像慢慢变笨了,但当笨蛋意外的轻松愉快,愉快到我觉得就这样成为笨蛋家庭的一员也不错。”      可是,一个一个的小泡泡,噗的一声破掉了。         得不到爱的渡边和被过分爱的直树,一起谋杀了无辜的小孩,受到痛失爱女的森口的复仇。      难道不讽刺?      传道者,森口。      当我看到最后,发现那么多阴谋都是森口安排好的时候。      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变态的灵魂,我只能这么说。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上就是扭曲的,和这种人讲理有时候都能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没有道理。         但我还是同情他们每一个人。            就像同名电影里的最后一幕,天气很好,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打闹。      可,你听过他们心底的告白么?  详情 发表于 2014-3-3 06:50
星野将    是我看过最虐心的作品,不过真心很过瘾,后来非常新奇地看了凑老师的照片。。。。= =。。。额不提这个了,总之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性本恶理论,不过我们看书要本着阳光的态度,应该说这本书打击了万恶了教育制度和社会的功利心,而这些急功近利的父母和教育体制正是抹杀孩子美好童真的凶手。题外话,电影版相当好看,喜欢这种风格,建议大家看。。  详情 发表于 2014-3-3 13:26
离析暂    [唯一爱的人弃我而去的那天晚上,要洗澡的时候发现连沐浴精的瓶子都空了。人生就是这样。我没办法只好在沐浴精的瓶子里灌了足够洗一次分量的水,用力摇晃,半透明的瓶子里充满了小小的泡沫。那个时候我就想,这就是我。稀释了一无所有的空壳中仅存的幸福残骸,变成满满的小泡沫。即使知道这全是空洞的幻象,但总比一无所有要好。]      看到这一段我感觉很安慰,每个人生都一样啊,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在为各自眼前解不开的麻烦而烦恼,尽管有的可能是因为几个亿的货币麻烦焦急的嘴上起泡,有的可能是为了那个在乎的平凡人的一句话百思不解,人都在为自己脑中的烦恼牵引,觉得自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情的人。      不同的是有的人有另外的生命体在关心,有的人则没有。其实幸与不幸就这点区别吧。      所以不管怎么看,我都应该是被嫉妒的,可是我赤裸裸的在嫉妒。      嫉妒别人表现出来的快乐,嫉妒别人没有的我的烦恼。      看书的时候,很多时候能找到共鸣,一边看别人混乱的人生,一边整理自己马上要崩溃的心情。仿佛得到了某种意义的救赎。              详情 发表于 2014-3-4 20:19
临江远    这本书开头是森口老师的告白,读了很久差点让我看不下去。因为我觉得语言有点啰嗦。但是接着往下看到班长的那一段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了。里面有很多心理分析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那些自私的、自以为是的想法,总会被人拆穿。还有那些隐藏在心里无法言明的想法,阴差阳错最后酿成悲剧。      能够沟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啊~  详情 发表于 2014-3-8 12:23
暗黑系    虽然电影早就看过,但把好故事反刍一遍的习惯早就有了。所以仍然兴致勃勃地读完。      总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接二连三的杀人事件,通过每个人内心的告白浮现。   先是女老师的小孩被学生刻意杀害,女教师的报复性自白。   然后是杀人者B的弑母行为,继而是A杀害美月,以及计划实施的爆炸案。      每个人施暴者都有不幸的理由。   但各种各样的不幸,并不能成为做恶的理由。   我们会变成这样那样的人,并不是因为各种事,   而是因为遇到这些事时所做出的决定。      这些的决定,让我们变成现在的自己。   ------------------------------------------------------------------------   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好了   “愚蠢的凡人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并没有制裁他人的权利”      “独角戏,从一开始就是他的独角戏。”   摘录的这句话说的是那位自称维特自认为是热血教师的青年良辉。或许他没有,或许他只是在满足自我表演欲罢了。      无论如何,千万不要陶醉在这种自我表演的假象中。     详情 发表于 2014-3-19 22:51
反山    完整版(嫌这个长的,下面有精简版):      一口气读完了《告白》这本书,本来以为这又是一部雷同的校园凶杀案,最多涉及到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但是读了第一章之后就觉得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简单的悬疑小说。      书的第一章写法上就相当不平常,逆向推理,死者母亲以教师的口吻对全班学生告白,但是却不处罚凶手,这就留下了一大堆谜团,让人有强烈要读下去的冲动。据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原来作为一个短篇拿了不少奖,后面是扩写的。但是后面写的更好,整本书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每个人的视角清晰的把全局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体的契合的非常好。      故事的开始,老师对学生告白,老师的话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诉苦,一个长句子接着一个长句子,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日本的教育工作者也这么悲惨。老师的话里有很多深入的思考。读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猜想,这作者莫非以前当过老师?怎么对老师的苦衷这么了解。也许这就是作家的善于观察吧。接着读下去,开始越来越同情这个老师。作者非常善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语言,每个人物的语言都从自身出发点展开。老师的叙述非常有说服力,读着老师的叙述我开始越来越生气,怎么会有这样的凶手,对一个小女孩这么残忍,我甚至觉得A,B两个小杂种必须得被处死,未成年人也不能这么胡来啊,难道可以逍遥法外吗?作者一路引导我们对A,B,产生愤怒,形成一种对案件的看法---------A,B是罪人,他们受到老师放HIV病毒的惩罚也是咎由自取。      第一章就这么结束了,第一章最好的地方在于故事的写法和结构。读完第一章我就开始想,故事已经明晰了,你下面还能怎么写呢。然而,读第二章,我就开始有点被震撼了。本来我甚至还是支持老师私刑复仇的,但是通过女学生的告白可以看出班里的气氛变化已经很大了,同学们为了所谓的“替老师伸张正义”都开始欺负A-修哉,愤怒像雪球越滚越大,修哉不断的受到欺负,并且拒绝欺负修哉的同学会被当做同伙。学生们已经失控了。         这让我想到电影《浪潮》了,或者说路西法效应,一旦群体陷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狂热之中,能做出什么真不是轻易可以想象出来的。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拥有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人进行审判,然而这样对吗?这时候我对第一章中老师的做法已经开始怀疑了,甚至对自己读第一章时的想法感到愧疚,即使AB是罪人,他们也应该受到公正的审判,而不是被私刑解决。即使是罪犯也有个人权利。人类进化这么多年,最大的进步是明白控制愤怒和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私刑这种解决办法太复古了,完全无视现有的法律规则,一下子回到公元前。         而后面几章的故事则给了我更多零散的思考。B--直树的叙述让我开始思考案件到底是怎样的。每个叙述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相,然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的是真相,还是符合我们需要的真相?比如,直树的妈妈,因为溺爱直树就不断的假想小女孩的死跟自己的儿子无关。这算什么,自欺欺人?而所有人都仅仅看到最终的结果--------直树杀了母亲。但是事情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吗?也许我们应该不急着下结论。      后来直树妈妈的日记被发现后,更令人感慨。我觉得这个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所有人都好像《城堡》里的K先生,怎么也找不到进入城堡的入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孤岛,儿子不告诉母亲,母亲不理解儿子,同学不理解同学,老师不理解同学,父亲不理解儿子。如果那个女班长早点跟直树说他没有得艾滋的真相会如何?如果全班同学跟新班主任有点交流会如何?如果直树的父亲多花点心思在家庭上会如何?         故事读到这个份我们就该知道,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每个人都有成为魔鬼的潜质。直树一直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而母亲呢,一直夸自己的孩子“善良”,把直树当做自己梦想的替代品。到最后母亲发现直树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良好产品”时,居然想到跟儿子同归于尽,这样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自私。每个人之所以做下某件事都是有迹可循的,人的心是多么微妙。修哉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了他自傲的性格,让他学理科,把他当做自己的梦想替代品,这也为后来埋下恶果。而直树的母亲对自己“平庸”儿子的过分夸奖则相当于捧杀。         后半部分最精彩的一点则是直树的叙述了,一个杀人犯的自我叙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颇有点陀翁《罪与罚》的味道(作者也喜欢陀翁,文中几次提到陀翁作品),一种庞大的不安与恐惧占据了直树的全身,直树一步步掉进深渊。      读到后来我对A,B已经没有什么愤怒了。修哉做出这样的事固然有自己的精神原因,但更多还是因为自己有一个抛弃自己的母亲,和娶了后妈赶自己出门的老爸。难道我们能只怪修哉是个天生杀人狂?   书的结尾,最终老师完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复仇,然而仇恨解决了什么?只带来了更多的死亡。         很多死亡本来都是不必要的。由一个女孩的死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杀人犯是未成年人, B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A为了见到母亲。他们在生活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细小的困难,但是无人诉说,找不到进门的钥匙。看起来杀人的理由很可笑,但其实现代社会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埋下了埋下悲剧种子,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关怀,缺乏理解。插一句,马加爵杀人案的悲剧起源是什么呢?不也是小事吗。      整本书看完感慨挺多的。书的结尾有点松散,故事的安排过于完美。有些追求戏剧效果而忽视真实的感觉。不过瑕不掩瑜,《告白》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与其把它定义为悬疑,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百科全书。      -----------------------------分割线--------------------------------   精简版:             1,人是容易被环境影响的,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拥有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人进行审判,然而这样对吗?               2,每个叙述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相,然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事实并非如此。那么我们到底需要的是真相,还是符合我们需要的真相?          3,所有人都好像《城堡》里的K先生,怎么也找不到进入城堡的入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孤岛          4,他们在生活中都遭遇了各种各样细小的困难,但是无人诉说,找不到进门的钥匙。看起来杀人的理由很可笑,但其实现代社会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埋下了埋下悲剧种子,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关怀,缺乏理解。插一句,马加爵杀人案的悲剧起源是什么呢?不也是小事吗。          5, 后半部分最精彩的一点则是直树的叙述了,一个杀人犯的自我叙述,这部分的心理描写颇有点陀翁《罪与罚》的味道(作者也喜欢陀翁,文中几次提到陀翁作品),一种庞大的不安与恐惧占据了直树的全身,直树一步步掉进深渊。          6,据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原来作为一个短篇拿了不少奖,后面是扩写的。但是后面写的更好,整本书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环形,每个人的视角清晰的把全局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体的契合的非常好。 整本书看完感慨挺多的。书的结尾有点松散,故事的安排过于完美。有些追求戏剧效果而忽视真实的感觉。不过瑕不掩瑜,《告白》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与其把它定义为悬疑,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小百科全书。         详情 发表于 2014-3-20 14:40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5:16 , Processed in 0.24610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