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 0
|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
最新书评 共 11 条
兜兜转
本人是先看完了八部盗墓再看的鬼吹灯。
除了盗墓前买的设备外,由于临时危险和不得不舍弃设备,探宝过程中的设备都可以再次取得。盗墓笔记通过以前盗墓贼的留下的东西,鬼吹灯则是发现地下军事要塞。
对于不明了的东西,先用可怕的解释说一遍,再借另一人之口,用科学解释一遍,吊人胃口,但是既让人完全进入其中,而且符合逻辑。这点两部小说都是这样做的,可见这也是一部常见手法。借村里人说明现象,再借同伴讲解出科学道理。
盗墓笔记开棺之前总会详细介绍棺材里面可能有的现象,而鬼吹灯这方面要次一些,总是开棺之后才利用作者的想象见识阅历来解剖式解析。由此可见两位作者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霸唱是行云流水,按照时间顺序,偶尔写些回忆,而三叔是天马行空,但还是总体有神秘感和符合逻辑,非常容易思维喷涌,这是个艰难的过程,这方面我和三叔很像。
这里并没有贬低他们中任何一位,而是作出说明。行云流水好处是一气呵成,但是容易中断,天马行空需要绞尽脑汁,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但能显得更加曲折。
相似之处:盗墓是爷爷留下的笔记,吹灯是祖父讲的故事。另外,他们都没考虑地下空气问题,考虑了就没法进行故事了。这也是写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必太过于严苛事实,有争议就争议吧,毕竟不是真实故事。
详情
阿鸠
先留个短短短书评,一点琐碎的言论
说实话,看到那尸体变成红毛尸煞以后,我就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了。。。果然无论多恐怖的活物,感觉也比死物少骇人些~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小说,太长知识了,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博大得我都有点怕了,都精深到埋死人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靠谱,哪怕有些词汇啊啥的都是作者编纂出来的,但给人感觉就是身临其境,若没有扎实的生活经验,真是写不出这种又光怪陆离,又真到实处的小说。
以前看言情小说还能看看停停,吐槽几句,毕竟没啥有营养的。看鬼吹灯就不一样了,停也停不下来!
《鬼吹灯》虽也有不足,但毕竟挺经典的,情节很好看,文笔上有时不够细腻也就无伤大雅。也有可能是我想象力不够,有些场景想象出来实在很古怪= =|||
虽然有时候能从大量对话中长知识,但对白太伤眼了。。。偶尔会一掠而过。
才看掉第一部,大约我言情小说看太多,虽然鬼吹灯里死伤众多,众主角也喜的喜伤的伤,但感情部分有点弱项。不过说回来,这么惊险的生活,我一个看官都重不了啥感情线了。啥时候去看看《盗墓笔记》,哇哈哈哈
详情
何朗
怀着有些许压抑的心情将《鬼吹灯》八部全都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在脑海中积累这么多关于盗墓的知识,关于风水、人文、地理历史等等。
挖坟掘墓,是一种见不得光的营生。纵观不同的国家人们对于死者的态度都是最为敬畏,我国尤为更甚。所以对于这些盗墓贼,被盗的家庭自是恨之入骨。积累这么多关于盗墓的事情,光用书中说我祖父是风水先生来说事,说不过去。在看书时,隐隐约约的觉得故事中的胡八一便夹杂着作者的情怀,或者说是将这部书当作回忆录之类的来写。只是碍于挖坟掘种是损阴德见不得光的行径,所以借胡八一口来讲述。要不就是书真的被写活了。
绿林之中,昆仑山,搬山卸岭,摸金为王;这般高的评价,可以看出虽然见不得光,但是在见不得光的行当中,可见其的份量。
从精绝古城,到云南虫谷,再到最后的巫峡棺山,八部小说看下来,无不觉得有些玄妙,在这片古老的中国,的确有太多无法解开的谜团萦绕其中,而生死无疑是其中最为奇妙的一环。
记得说;人死后体重会减轻二十一克,那便是灵魂的重量,淡淡地一笑,多好的诠释啊。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另一种意味,对家中的祖宗尤为看重。“他们在暗处看着呢,他们在天上瞧着呢。”对无知存在一种敬畏,敬的是他们是先人,畏的是他们无形与无处不在,与千变万化。土葬这种处理死者的手段,其实我并不看好,人们其实对死亡本身有极深的忌惮。因为幼时生存环境的缘故,对于传统的土葬方式就一直看在眼里,对棺材铺、石碑坊、风水先生、乐师、道士、太平间等等的印象颇深,所以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的恐惧。假如对我重要的人不在了,我会留下他的骨灰,以后每到一处,我会在那里的山峰撒上一把,让它随风飘逝,我会在那里的河流撒上一把,让它随水流淌;这样,才是一种解脱,而我心中也一直在挂念。
其实我觉得书中对摸金校尉的描述颇有些讽刺的意味:凡进古墓者,皆在墓中的东南角点一只蜡烛,烛火一灭,便收手逃离,不论是否有收获,至于说烛火灭掉是否能够功成身退那就另当别论了。在利益面前,一边壮着胆子往墓穴里钻,一边又点这烛火心生忌惮;这便有些滑稽起来,当然,我是真心佩服小说之中掘墓人的胆识。家中爷爷奶奶辈的思想还是颇为迷信的,加之小时候身处的环境离这些阴晦的东西比较近,所以我还是对鬼神直说有些许的恐惧。
虽说是小说故事,当然不能仅仅当作故事来看,八部看下来有别于其他的奇玄小说,其中的真实性也并非一点儿都站不住脚,例如张三链子留下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书中多次提及,虽未研习风水,可是对其都饶有兴趣。像什么望闻问切,这些并非无稽之谈。例如,望字诀,其中所记载的是看风水的方式,无论是寻地脉观天象,看哪里,怎么看,其中的玄妙,五千的积累下来的文化,历史会告诉你其中的份量。关于风水不能仅用迷信二字将其全部推翻,也并非是说自己迷信,而是在一些无法解开的问题面前,我宁愿选择相信其存在。书中的沙漠行军蚁可以过处只留骨骸,书中的黄鼠狼可以魅惑人心,书中的昆虫可以是庞然大物;其实谁又能说这不是真的呢?假如说遇见那沙漠行军蚁,有多少人可以安然无恙的回来告诉后人它的危险性呢?黄鼠狼这种动物,路人皆知中国很多传说故事和黄鼠狼有关,人不是黄鼠狼,如何知道他们有无灵智,如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很生动,一点一点看下来,其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感觉我在跟着他们一起往墓穴深处走去。其中玄妙,我咂咂称奇。
其实说挖坟掘种,我或许不想别人一样看待。只有在这些人触及到自己亲近的和在乎的人才会对这类人恨入骨髓。其实人死就如同落叶一般,落叶落地,便会像垃圾一样,扫到这,扫到那,最后一把火烧掉。这点上,人对死者的待遇无疑好了太多,而死人是一种难处理的垃圾,尽管生前感情再好,留着的是感情不是身躯。这样看来,坟墓就是别样的垃圾场,随着时间的流逝,谁会在意其中埋着的是什么人,而这时候出现的盗墓者就如同拾荒者,就像土壤清道夫一般,把墓地里有价值的东西翻出来予生人使用。水化汽,再凝成水,而原本的墓地也会因为其中没了有价值的东西而被重新开发。这其中维持这一个平衡,谁又能说这些掘墓人不是在维持着另一种平衡呢?或许这样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我的确是这样看待的。这种循环,是时间的循环也好,物质的循环也罢,作为盗墓的营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说,三教九流,但也不能因为其低级就剔除它的存在,换句话说,那些精美的陪葬品为什么就不能有从见世人的机会。那些帝王将相为什么死了还要占着今人的地方。正因为看待的观点不一样,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葬制,面对不同的葬制,就连掘墓人掘墓的方式都天差地别。
身临其境,或许有些惊险,但是不得不说盗墓为这些人平淡的人生增上几分色彩,只以为别人的人生大起大伏,皆是为了生存。而我们,在领略别人的生存方式时,也生出一番滋味。
详情
Mr.Can
前阵子寝室姑娘后知后觉看起《盗墓笔记》。我就说起当年在考研最痛苦时候趴在床上一般养病一边看完了三叔那一套书。姑娘笑说,要是你当年不看这个咱说不定就不能一起调剂到这破地方见面了。
只能笑笑,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说后悔还是给自己找理由,应该忍着趴在床上背背政治了,但在当时当地那种情况,让人能支撑下来的大概只是看盗墓了——也许是一种逃避或者对精神的一种刺激,也许有一种魔力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一页一页迅速翻完下去。我说了些没用的废话——总之,我的意思是,实在不能否认《盗墓笔记》的魅力所在。
============自己的废话的分割线================
虽然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盗墓笔记》开始,却不能否认《鬼吹灯》系列算是盗墓题材的“祖师爷”。
不过就有点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关系。后者位列古典四大名著,在中国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文化程度如何,《三国演义》的故事总是读过或是在电视剧里看过一点。我不知你们如何,反正我是在易中天品了三国之后才知道一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且至今我还是没读过《三国志》……
说回《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的事儿,两者相似点太多,都是八部,看看了《鬼吹灯》后面的标题,基本和《盗墓笔记》里的基本轮廓一样,甚至主角——性格都差不多名字也一样的胖子,在阿宁身上能找到影子的Shirley杨等等。并且三叔自己也承认过对《鬼吹灯》的借鉴。可以说,《鬼吹灯》对盗墓系列题材的开创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觉得,从写作、尤其是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影响等方面看,《鬼》是不如后来“借鉴者”《盗墓笔记》的。
从写作上,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作者写作的角度,在三叔的笔下,无邪起初对盗墓只是好奇,是慢慢探索,是会幼稚闯祸,是一个发现和学习的过程,与故事中的大boss相比吴邪只是个小人物更容易使读者有亲近感。而且,故事的情节和整个谜题也都是以吴邪的眼光慢慢展开,这一点非常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视角,容易产生一种像RPG游戏一样的“代入感”,使读者随着吴邪等人的探险过程完成一种紧张而刺激的心理的体验,可以称作一种参与式的、娱乐化的阅读,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要。而在天下霸唱的书里,胡八一算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关键时刻团队需要他想出主意,需要他走在最前面,需要他拯救,这种“英雄式”的定式会给人以“英雄必然不会死”的错觉,而不会如前者一样随着三脚猫工夫的吴邪捏上那把冷汗。这样,读者在读《鬼吹灯》时是在听胡八一讲故事,而不是随着他去参与一次探险,这样就似乎少了许多阅读的乐趣。
第二,故事的背景。在《盗墓笔记》中,故事中吴邪的年龄是跟读者群年龄相近或大几岁的设定,而《鬼吹灯》中的胡八一则是经历过文革的“老一辈”,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严肃和疏离感。论故事的发生时代,也是前者发生在近现代,后者发生在从文革到80年代左右。试问,你是愿意听同辈的哥哥姐姐绘声绘色讲探险故事还是想听父母辈讲他们当年的历史呢?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人物的塑造。小说要是想生动、想成功,必须不能忽视人物的塑造。在《盗墓笔记》中,三叔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无疑是要胜过天下霸唱的。且不说天真、小哥、三叔这些主要人物,就是连配角的阿宁、黑瞎子、小花等等也无不活灵活现,性格丰满,身后还都有什么神秘的故事有待揭晓,甚至好坏难辨、真假难分,以至于任何一个人的牺牲都很难不让你落上几滴眼泪。那么再看《鬼吹灯》呢,队伍里那几个学生,除了名字被提到了体征没略微描写了,还有什么性格的塑造么?更不用说用什么情节来凸显人物个性。这样一来,当那几个学生落入深渊时,读者实在难有什么感同身受的体验,好像死了个陌生人而已。
第四,悬念和节奏的控制。《盗墓笔记》是容易给人吓得一惊一乍的,在你表面平静喘息的一瞬间,一回头,突然人不见了,突然出现了个禁婆,突然出了一堆尸蹩,让你感觉瞬间脊背一凉,心都被揪起来了。而《鬼吹灯》则更像是平淡地讲述一个故事,在场面描写方面也稍弱。除了主线故事之外,玄乎其玄的各种铺垫也是《盗墓》多一些——虽然最后三叔也没都给说圆了,但至少,还是给读者想象空间多点儿?但反观全部书这也算是《盗墓》的遗憾了吧。
除了写作,《盗墓笔记》更成功的就是商业化运作得好,而且能够根据读者的要求来写作。也许会有人诟病这丧失了作者的独立性,也许在多年后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盗墓后期的卖腐和匆忙就成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但赚钱了,受欢迎了,登上畅销书榜了,名利双收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大众认同意义上的成功了。
大概在《鬼吹灯》的页面里写这篇东西有点儿挑衅的意味……不知道两伙之间有木有掐架的,我声明下我只是说说个人观点,尤其是《鬼吹灯》只看了一部,可能认识有所偏颇。另外从心理学来说,先看的《盗墓》后看的《鬼》,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也属正常……
就这样。还是感谢陪我消磨坐火车的无聊时光,也许是强迫的比较毁掉了一本好书,平心而论,这样的故事还是不能不说是精彩的。
详情
move
06年《鬼吹灯》就在网上出来了,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后来对它呼声很高,还出版了书籍。然后还有有声的小说,就是网上下载的MP3以及那时几乎收音机都可以搜到的电台(我是后来才知有的,相见恨晚,现在又没时间了)。还有网游,据说还有电影。恩,是的,快出来了,期待。
后来高中时听同学滔滔不绝的极言它的风靡:那时(初中)用10-20多元买个安两节电池就可以听得巴掌大的小收音机,在寝室天天夜里听,为了信号好些,甚至用个铁条儿一头绑在天线上,另一头绑在男寝的铁窗户上。可见同学们的创造力感情都用在这上面了,怪不得都学习不好,估计是聪明才智用力过早。
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调好频率,开始了那时一天最期待的事。说不害怕是瞎话,吓得几乎在每天夜里都一把拽掉耳机把收音机耸在一边好几回,扔在一边后,想着那未完的下文,又好奇又害怕,还是想听,又抓起耳机塞耳朵里了。
但是我那时只有13岁,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对鬼啊神啊的一类东西都是避而远之。那是胆子小,估计给我一本,我也不敢看。
上了高中,晚寝夜里天天说话都烦了,不知是谁想起了讲鬼吹灯..............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别看是拥有8个人,个个17岁以上的规格的男寝,那半夜怕起来,让谁去解手谁都不去,即使厕所就在几步不远处。不过人不能让尿憋死,该去还得去。也就是在这时,我着迷住它了。
总结一下鬼吹灯的特点:虚虚实实,让读者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当你感觉太假时,你会感觉很真。当你陷入真实时,又会出现高于事实令人惊悚的神秘灵异。
一、它的30%运用的是真正存在的名词。
1摸金校尉:曹操就是靠盗墓扩充军饷的,还冠冕堂皇的设了个职位,就是摸金校尉。
2猪脸大蝙蝠:这种蝙蝠特产于拉丁美洲的大科,因有发达的鼻叶而得名。叶口蝠科成员的耳朵大小不一,均有耳屏。成员无论从体型还是习性上都非常多样化,除了小型食虫性蝙蝠之外,也有体型非常大的肉食性成员、食果实或花蜜的成员甚至吸血的成员。——百度百科
3草原大地獭:虽然现在没了,可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4精绝,楼兰...............
二、20%几乎是全国通用的神秘传说,有的地方都信以为真了。比如........................太多,看了你就知道了。
再20%是各地的传说,作者游历很广,收集不少。比如,...........还是太多,你看吧。
三、军事遗迹。一提到它,人就不寒而栗,毕竟战争不是好东西,战争中的冤魂厉鬼死也少不了的。那阴森的断壁残垣的军事设施,再加上军事往往比较神秘,因为都是绝密的行动或部队。小日本的731部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关东防疫给水部,对外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
731部队罪证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该单位在二战期间由日本侵略者石井四郎所领导。731部队也是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于日本以外领土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的代称,也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东北阴谋发动细菌战争期间(从1931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屠杀中国人民的主要罪证之一。——百度百科
还有就是兄弟情义,看着胡和胖子在千钧一发时还开玩笑,那种情义让人想起身边的兄弟。谁不想有个这样忠诚的搭档,生死不离。
详情
当年万
以下观点非常片面非常个人,欢迎补充观点,如果拍,请轻拍。
==============================================
话说我是先看了盗笔才看的鬼吹灯的,盗笔已经补完,鬼吹灯目前只看到云南的那部分。
我发现两部书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有个胖子,都是八部,其中都有涉及到沙漠中的异域文明。而且题材上大致相同,但在我看来,天下霸唱和三苏文笔风格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所以干脆就以鬼1来做个对比。
==============================================
一、首先,我认为鬼吹灯的故事情节其实比盗笔更加吸引人,它其中所描述的各种怪异现象机关啊什么的都更奇更险,但文笔没有盗笔细腻。在盗笔里面,像禁婆的头发啊什么的,都一度让稻米们汗毛倒竖,女生洗澡的时候都有三分忌惮。鬼吹灯里面如果仔细发掘的话,其实应该有比头发更瘆人的恐怖点的,但感觉作者都没有深度去描写。当然这和两书主角的性格经历以及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
====================================================
首先是吴邪,在盗笔里面他出身盗墓世家,怎么都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背景,可以说算是倒斗界的贵族阶层,技术、手法什么的都有上头的遗传,可以说吴邪处于一个被保护的立场,他在前几部的倒斗活动中,都处在一个从旁协助的地位,然后我们借由他的眼睛来观看那些出神入化的手法,以及小哥三叔潘子他们那神乎其神的胆量。
吴邪在团队中往往是知道的最少,同时也最容易发现疑点并且急急加以思考的人,这和读者的心态非常吻合。很容易把读者的视角吸引住、跟着吴邪去思考,他不是那众多谜团的中心人物,甚至多半有些被动的色彩,有人给他透漏一些线头,他不得不顺着那些线头朝未知走去,这不是像极了一无所知又急于探求真相的读者心理吗?而且他会有恐惧,在面对超出常理的现象时他会有绝望,记得他和胖子小哥被困在一个空间里,顺着唯一的通道走却依然会走回那个怪异的房间,然后不停地如困兽般在绝境中做各种设想,推翻、再想、再推翻……而随着吴邪的思考,读者也会提出各种假设,这些假设最终一一被怪异给否决了,于是所有人都会和吴邪一样有绝望的感觉“怎么可能什么理由都不是?!!!!”接下来就是很久很久的沉默,读者和他们一样面临没有食物和水,同时又不得不看着那些失败人员尸体的境地。绝望却被一再提醒还不能放弃希望,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地继续做各种假设。这样营造出来的恐惧因为有了每个读者亲身的参与,当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苏很好地抓住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很多很多的笔墨来描述在那样的环境下,吴邪、小哥、胖子三个人的推断方式以及行为,很好地将人物的个性展现了出来,就是因为一次次在绝境下的表现把每个角色给写活了。正如他自己在盗8后记里面所写“故事到了后来他只用创设一个情境,把人物放进去,每个人物会怎么来发展故事就顺理成章了,把任何人的言行安排到另一个人身上都会觉得怪异”
====================================================
反观胡八一,我们会发现这个男主很强,他几乎没有展现出绝望的时候,每次出现恐惧的心理,他马上就能提醒他自己“要淡定,不淡定就完了”于是他就淡定鸟,于是他就破解难关鸟。
胡八一去盗墓的缘由没有吴邪那层神秘,就是为了钱,很实在的理由。但相对之下就少了一点优势,因为吴邪身后站着老九门以及各队人马,三苏不用费尽心力去描写那些背后的势力有多可怕,他只用露出点苗头,比如多么多么牛×的人物在提及某谜团时倒吸一口凉气,然后告诉吴邪“你再深入会有危险”“那东西不是你能控制的”。
而且胡八一在每次倒斗行动中都是核心人物,他当兵的经历使得他往往是表现得最沉稳的一个,同时他也是掌握最多定穴知识的人,而且他也是最有脑子的人(难道我们能指望胖子破解谜题吗?)他是整个团队的指挥官和太阳。这样的角色是很难让读者跟着他一起去思考的。因为我辈只能仰视他。
比如他也曾被困在循环空间中,但最终他很快(和吴邪他们被困月余比起来)就想到是那个月牙形的小印起了误导作用。还有龙岭迷窟里,他竟然想到唐墓和幽灵冢重叠= =试问那个看客能猜到这么精绝的想法?你让我们怎么可能代入一起历险呢?
盗笔里吴邪是被保护的状态,所以他尽可以煽动各种恐惧的气氛,而鬼吹灯里,胡总经常是保护人的状态,他肿么可以失手肿么可以慌张涅?同样是在沙漠中行走,吴邪和阿宁没有水依然要硬抗,挑战生命的底线,而胡八一基本上可以替整个队伍考虑清楚,计划好到哪里哪里补充水,如果不行就宰骆驼啥的。
总之,吴小邪让人有他可能会挂掉的担忧,但胡八一总是提醒我主角不死定理!
====================================================
二、盗笔很好地运用了“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一主旨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安排某个让所有人都信任的角色突然之间被揭穿是戴了人皮面具,这比最最恐怖恶心的蛊术更震撼更可怕。盗笔里的每个角色都各有背景各有故事,就算是最亲密的同伴,也有不得不隐藏的秘密,比如小哥至于天真。但鬼吹灯里的角色那就知根知底了。基本不存在你不得不在信任每一个人的同时又要怀疑每一个人的担忧。比如在精绝古城里,他们发现先知的预言中说只有四个人到了石室,胡八一首先是把上面的信息隐瞒下来,不告诉教授他们,稳定军心,然后考虑会不会是石雕被磨破啊什么的,他们当中甚至还来不及出现互相怀疑的情景,叶亦心就很配合地咽气了。我可以想象如果是三胖子,他绝对不会那么容易放过这些角色= =估计三叔小花等老九门的反应是先把拖后腿丢了一半命的叶亦心就先给解决了,吴邪他们则是先让每个人固定站开,然后一一盘问分析……在盗笔里面,吴邪他们不断地和各方势力既互相利用又互相设防,他每次要得到情报,就不得不打心理战,费心竭力才行,但胡八一基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情报了。吴邪总在和一党子奸诈无比的老油条做斗争,比如阿宁之流,每次都只给和行动有关的信息,其他一概不谈。相比之下shirley杨小姐和胡某那是多么的肝胆相照掏心掏肝啊!
====================================================
三、三叔比天下霸唱更爱设谜团。蛇沼鬼城里万奴王和精绝古城的女王一样,貌似都不是正常人,有着骇人的力量,三苏对这种力量的描写多半都很暧昧,就是那种掀开一个小角,告诉你他有某种可怕的力量,而天下霸唱绝不到处设伏笔,留谜团(其实看看盗笔那么多未解之谜,这也不算坏习惯)他把女王的能力展现得很具体,具体到找了一个美国孩纸的实例来说事。其实明明地宫深处的秘密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因为精绝族人造了个假尘珠来窥探天机就遭了那么大的天谴,那其中埋多少伏笔都不为过啊!挖掘好了真的可以比盗笔里反复渲染的“终极”更神秘。再比如孙教授说他研究出来的东西可以改变历史而不敢多透露,当时我就兴奋鸟,有种可以窥探天机的忐忑……结果作者竟然把这位本该是掌握核心秘密的人物描述成吃了上层领导的亏,因而愤懑不平不愿意再泄漏自己那未经核实的研究成果……
我那个失望啊,其实哪怕安排成孙教授发现了很可怕的事实————可以改天换地推翻人类认识论的东西,但是他因为恐惧这个过大的秘密,因而省略一些,只告诉主角和他们命运有关的部分,然后带着剩下的巨大的疑题消失……也、好、啊……当然我会捶胸顿足为何不满足我窥探秘密的心理……捂脸
====================================================
总结来说,鬼吹灯描写的东西更长见识、更像一部小说,当然也更加得精彩,内容很丰富。我看的时候会被某些东西吓到,然后脚得有点害怕,但我随时都明白自己是在看小说。
而盗墓笔记更像一个故事,一个容易让人看着看着就入迷的故事。读者对它会有更多牵连的想象吧。
抬头望望,真是扯了好多废话啊,有种要被拍的预感。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赞成,可以一起交流交流。如果非要拍……还是轻点吧,毕竟都是灯丝和稻米……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4:49 , Processed in 0.5308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