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九八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1#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这本书是机缘巧合,它是一次期末考后路老师给的奖品,还是中英文对照的,当时还算是能看得进去纸质书的时候,虽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通览英文,但却把中文版的好好看了一边。据说老外给奥威尔的这本书评价很高,似乎是二十世纪最深刻的若干本书之一。这本书有其积极性:影射批评了苏联甚至我国的某些极端做法,但更多的表现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恐惧,因此,读这本书要有自己的立场,能够批判地阅读,才不会得不偿失地受其不良影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2#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是你的世界,不是他的世界。
  写的就是我们当下的世界。
  活的世界,死的世界。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含沙射影。
  这是一本不能用进肯德基进餐般得速度来读它。
  需要我们先开大火煮沸,再用文火慢慢熬煮。不能加一丁点的味精,即使起锅了也不需要一丁点食盐。
  原汤才是自然,原汤才是精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3#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声明,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而是大学图书馆的某个版本,但是无论版本如何,内容是最重要的。今天看到了这本书,就顺便评一下。
  关于书得内容介绍。书评已经那么多了,都精彩之极!我已经无话可说!
  只是提醒一下这个寓言的另一面:这个深刻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能失去自我,尤其是心灵不要受到污染!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因为你妥协了,你将失去你赖以存在的力量,就是这么简单。
  至于被大力宣传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寓意,相对来讲,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完美的制度,因为人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慢慢去向着大家都满意的方向改就好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1984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黑白颠倒的图景 可我们却很自然的在黑方看到了自己和社会的影子 。
    如果说整个民族的眼光都把黑色看成了白色 那这个事物也就是白色的 可在这世界上总会有一些洞察世事的眼睛 他们看到了真相 因此不至于让黑白的景致彻底颠倒 奥威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界充满了谎言 让人不分自由奴役 战争和平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觉悟力 可是难以觉醒 当受到一定启蒙 如温斯顿看到那本施坦因的书时便会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思想自己本身就有 只是他说了出来 但人性的解放何其艰难 小说中表面是奥勃良的诡计让温斯顿的努力付之东流 但细细揣摩 发现决定人性解放的仍旧是内因 可以说温斯顿自始至终对涂抹这黑白颠倒的画面没有信心 他只是在高度集权的状态下心灵的叛逆 因而成就了后来的逼供下的屈服 对老大哥的顶礼膜拜 这是人性的轮回 再过十年 可能他就会彻底变成了奥勃良身边的佣人——那个毫无创造力 面无生机的木偶。
    麻木的生活人将不再为人 人之所以自认为是高级动物 这区别在思考 但我们真正思考过的是些什么呢 全是物质和外在吧 怎样立足社会怎样承担房价怎样生活的更加体面 可是这种思考却实际上是无意义的 整个社会的氛围和环境没有变化 你将永远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试想一下在一个黑白颠倒的途径中什么才是好的 答案永远是无 如果我们多一点人奥威尔的反思和顿悟 多一点的人关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奥勃良们还会得逞吗 可事实却如同在高空拍摄的十字路口——人们的脚步越走越快 却走得毫无生机  当每个人的灵魂被物质磨得不再有丝毫的棱角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可悲的 它只会盲目的追随着不断变快的社会节奏 然后悄然灭亡 而这正是少数人最愿看到的。
    一幅黑白颠倒的画面一个正邪难辨的世界 人类要走的路还要很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5#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乌托邦者认为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欲望是不好的,与将来大同世界是背到而驰的,为了实现梦想中的乌托邦,必须摒弃人性中的不好的部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你可以有你的情感,包括消极的情感。你有所思,故你所以为人。
        笛卡尔看见鸡蛋有不同的形状,杯子里的水因蒸发而减少,故而怀疑一切的存在,但有一点他是从来不会怀疑的:他在思考、怀疑,这是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可以实验一下让自己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在你面前,但是你一定会失败,因为你不能抵制你的思维
        然而资本自由派却认为人性是不能改变的,诚然焦虑,恐惧是你所抵制的,但是我们只能去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发展出了一套以理性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理论。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其实思想自由是老大哥最大的威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6#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十年前打印了一本书,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用的是五号字,零行距,A4纸81页。那个时候的网购业务基本上就是空白,想躺在床上读一本好书,大致只能如此了。曾经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床上读书,结果过不了多长时间,肚皮就滚烫滚烫的,这一着适合在冬天用。但是这本书却始终没有读,在书架上压了十年之久。以后多次听人介绍过,每次都想,家里有一本呢。直到上周,为了找一本书翻出来,一口气读完。
  
  一读方知,名著就是名著,怪不得生命力如此之强,怪不得屡屡被人提及,怪不得问到的人很多都读过。这本书写于1948年,作者将48倒转,取名1984,据说并无特殊含义。该书1949年出版,1950年作者就死于肺结核。所以有无含义不得而知。据说,作者为了这本书的早日出版,日夜操劳,耽于治疗,所以这本书是以生命的代价写就。斯人已去,而洞见照亮世界。
  
  《一九八四》虚构了一个大洋国,这个国家到处都张贴着“老大哥”的画像,下面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大洋国设四个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大洋国的人口构成如下,占人口2%的核心党员,13%的外围党员,85%的无产者。党有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党通过“电幕”来控制人民,电幕象电视一样宣传,同时也带有监控功能。
  
  小说的情节大略是这样的:主人公温斯顿在真理部纪录司工作,负责修改《泰晤士报》过去的文章或新闻,以确保老大哥的话永远正确。一旦老大哥说过的话与现实不符,就要“核正”过去的报纸,重新印刷、存档。他结婚了,但是和妻子的关系很不好,又不允许离婚,只能选择分居。他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产生了“打倒老大哥”的意识。这时一个叫裘莉娅的姑娘主动向他示爱,他们象特务一样约会。他们决定参加反对老大哥的秘密组织兄弟会,并与了秘密组织的领导人奥勃良取得联系。但是没想到奥勃良实际上是友爱部的思想警察头目,他们受到了酷刑,然后互相出卖,最后不得不投降而获释,过上顺从而没有思想的生活。
  
  书中有一句话,最好的作品是把你知道的事告诉你的书。在1948年写出这样一本书,其实并不意外,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已经实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刚刚灭亡,西班牙的国内战争对奥威尔来说也是记忆犹新,书中描写的极权主义不仅在那个世纪存在,在人类有史可查的几千年历史中比比皆是。奥威尔的眼光在于,他描述了一个现实,但并没有指出所谓的出路。这一点尤为重要,比一些仅凭臆想就指手画脚之徒要高明的多。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奥威尔创造的词汇,即便放在今天的世界,包括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都仍然很有启迪意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我问自己:如果这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到来,你愿意做奥威尔笔下的改造前的温斯顿,核心党员,外围党员还是无产者……(如果可以选择的话)。
  我在温斯顿和无产者中徘徊。
  前者在如此残酷的统治下,能够保留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然而却无法得到释放。他得伪装地生活,在监视下生活,提心吊胆地生活,因为他并不正统。但他毕竟是这个社会里仅存的在思考着的人。然而他最后却也不可避免地被改造了,虽然我前面提到的前提是改造前的温斯顿。但改造前的他毕竟最后出卖了他曾经说过不会出卖的他的情人(尽管这是在101房里)
  而对于无产者,他们不受监视,他们跟鸟儿一样唱歌,他们可以纵欲,可是他们却在无知地被统治者。温斯顿说,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那里。那么他的生活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吗——如果这个社会不可避免地到来。
  ……
  ……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有得选择,必须选择的话……
  其实我不希望它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8#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这样大一个国家的政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它建立在一套马克思主义神学,一套世俗化的神学上。
    对宇宙已经有一个解释了,是物质;对历史也有一个解释了,
    是历史的规律。现在这两个东西都抓在共产党领袖的手上,
    所以它就可以永远维持这个政权。在这个情况下,它怎么可能
    容许另外一个政党存在,怎能容许新闻自由,司法独立
    怎能容许另外一个宗教观念吸引人,把它自己边缘化呢。
      
    醒醒吧同胞们,对抗真理部,要寻求一种价值观,真理的认知。内心才会有平安 喜乐,而不是苦毒,仇恨 才会看透D的伎俩,有力量过得胜的生活。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41386/
  版权没有,详见跟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9#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每天都要写论文写到很晚。在这忙碌的日子,每天晚上回来斜躺在床头读1984。夜里寝室的灯火通明,看着书,却也跟主人公一起置身恐怖与黑暗。这不是恐怖小说,却感觉压抑和冷峻。或许,唯一的曙光,我记得的,是109页。她给他的纸条上说:我爱你。那三个字,歪歪斜斜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0#
发表于 2012-11-6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讲政治书,居然被我看出了一种有趣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无法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总觉得作者的描述太过夸张,夸张的有点可笑。或许作者就是要读者从这种可笑中来体会这种社会的黑暗性和不可理喻性。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8:09 , Processed in 0.0541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