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种痛,不可以像撕心裂肺似的一次痛个彻底,有这样一种怒,却不可以像困兽般轻易宣泄,这是一种窒息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头至尾笼罩在奥威尔的《1984》中。
《1984》是英国左翼小说家奥威尔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的是在奥威尔所预言的未来——1984年:世界被分为三个超级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大洋国的政府部门,又分成了真理部、友爱部、和平部、富裕部,分别统管消息、文化、军事、财政。在大洋国 ,一切权力都被“老大哥”所代表的“党”牢牢掌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思想被抹杀,个人要服从党的意志,人的繁殖通过科学,人的教育由“党”来操控,“思考”和“恋爱”是最重大的罪——思想罪和性犯罪;事实和历史不停地被篡改,对外战争成为对内统治的手段,语言也被严格地操纵以抹杀思想,所有的人没有隐私可言,所谓“自由”就是“2+2=5”,无人可以否认。在整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电幕监视着每一个人,都有“老大哥”的画像注视着每一个人。在这样压抑的国家里,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温驯和无意识的动物。在这个无思想的世界里 ,只有主人公温斯顿敢于在心里承认自己的虚伪,勇敢地追求个人自由。
温斯顿为党表面效忠的同时,却又偷偷写着日记“打到老大哥”;他与情人顶着“性犯罪”的危险勇敢恋爱,自信地以为自己的上司也是反党者,两人携手共同承认自己的坦荡,以为上司会支持自己,没想到结局是惨烈的,“在阴霾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曾经两个立下誓言的恋人成了出卖彼此的敌人,而他们最终也遭到了党的惩罚——用他们互相出卖的弱点来对人性加以摧残,曾经立誓打到老大哥的温斯顿总被洗脑,流着泪,对老大哥说“我爱你”。
黑色幽默
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这种幽默在极其压抑的《1984》当中隐蔽的出现,极其珍贵。
奥威尔在书中喜欢把黑色幽默放在人物的自我矛盾上演绎,比如,在“2+2=5”极权主义思想的控制下 ,人们相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就是真理。原本一心坚信自己可以战胜双重思想的温斯顿在经受了极权统治集团对他身体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之后,“他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有事 ,一切都很好 ,斗争已经结束了,他终于在心底涌出了他热爱老大哥,2+2=5,他始终无法去去承认。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他对老大哥的爱,是真是假,恐怕这也是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的问题。
此外,独裁的政府让几个毫无性经验的“处女”负责色情文学的编辑,而所谓色情文学的内容更是自欺欺人。作为第二主角的朱利亚在鼓起勇气对温斯顿表达爱意之后,愤怒地将那条代表着贞洁的高腰带用力摔到地上,她恨这腰带带给她的束缚,恨着那印有工号的连体制服。她渴望能够像真正的无产者的女人一样,穿着裙子,涂脂抹粉,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煮煮咖啡,晒晒衣服,这样的幻想在他们珍贵的小阁楼的日子里实现了一回。然而当一切回到现实中,她又不得不穿起那身制服,扎起那条高腰带,虚伪地做着自己认为虚伪的工作。
不仅主人公身上带有黑色幽默,就连整个“党”的各级部门,都是这样的黑色幽默。例如,统管历史、消息的真理部上午刚刚发布了国家将会减少巧克力的发放重量,下午富裕部就发布了消息说将要提高巧克力的发放数量,矛盾的消息自我暴露了整个“党”的随意、夸张、虚伪,以及对人民愚弄的统治态度。
人性的抹杀
奥威尔在小说中对人性的抹杀描述得让人隐隐刺痛,不寒而栗,不保留任何一丁点的怜悯。他尝试用这样“残忍”的手段,将“老大哥”的独裁气氛营造得更为恐惧。
在小说中,温斯顿与茱莉亚是唯一有着自我思想的两个角色,温斯顿的人性觉悟从一开始就有,而茱莉亚是在爱上了温斯顿以后才开始有的觉悟。当茱莉亚跟着人群在“仇恨周”的游行队伍中大声喊着口号的时候,她吃惊地发现自己无法做到这样的虚伪,明明自己根本不支持这样的党派,却又被迫去参与。她勇敢的向温斯顿承认了内心的想法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再这样参与下去。温斯顿也如同孩子一般在茱莉亚的怀抱里放声哭泣,他告诉了他的致命弱点就是童年时期对老鼠的恐惧。在偷偷租用的无产者的小屋子里,看不到可以监视私人生活的电幕,她们两人最真实的人性因此得到了最毫无保留的释放,包括思想,包括爱情。
当他们双方互相出卖了彼此之后,遭受到的均是自己最恐惧的惩罚,温斯顿就是遭遇到了老鼠的啃咬,不仅是触觉上,更是心灵上最大的折磨,他的人性,对于爱情的誓言,也在顷刻间崩溃!“去咬茱莉亚!”是的,他崩溃了,原本誓死不肯屈服的温斯顿在进入了世上最恐怖的101室看到老鼠的一瞬间,他明白了茱莉亚是第一个背叛的人,对于自己曾经的人性,在自身利益面前,也已经算不上什么了!这恰恰是“老大哥”最厉害的抹杀人性的手段!
此外,对于其他的“人”,温斯顿的同事兼邻居,帕森斯,他对孩子的教育继承了“老大哥”的精神宗旨,看着年幼的孩子凶神恶煞地对母亲吼叫,看着没有一点温暖、充满互相指责、猜忌的家庭,他居然是那么的自豪,这样一种病态的自豪感之下,整个家庭已经毫无人性可言。帕森斯的结局也是黑色幽默似的结局,他在梦中本能的喊出了自我“打到老大哥!”因此被自己的女儿揭发并送进了监狱,他却依然保持这样养的病态自豪感。
伟大的预言
一、思想文化的统制
在小说中,党的真理就是三句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每个人别无选择的必须相信,2+2=5,这就是自由。控制思想的办法是消灭旧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对旧的词汇的成批的消灭,实际上也就是在消灭过去。另外,这种消灭使词汇由词意的趋于复杂和微殊逆转为趋于简单,所谓《新话词典》的编纂者一语道破了其工作的目的:新话的全部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使大家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他们将没有词汇来进行思考和向别人表达,词汇逐年减少,意识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语言完善之时即革命完成之日,从此就不会再有异端的思想,而正统的含义就是没有意识。
对下一代的精神操控和洗脑是任何集权者都不能忽略的事情,希特勒这么做过,东条英机这么做过,红卫兵也是这样的牺牲品,还有今天的无数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一直熟读马列毛的人。年幼无知的我也曾和无数小孩一起高举着少先队队礼对着一块红布宣誓。奥威尔的预言之一体现在了这一点。即使一个人知道不该这样独裁,经历了如此多的教育熏陶后也不一定能保全其头脑清醒,老大哥教育小孩子们要爱党,要先进,不管行动怎么样,思想上的忠诚是必须的考验标准。
不管是一道杠两道杠还是红领巾,一定要争取那么一个中国红的配饰来显示自己的身份,还非得要有那么一个偶像的肖像,摆放在可以看到的角落,教室里,走廊边上,如同“老大哥”一般“注视着你”。今年2月爆红网络的五道杠少年黄艺博正好将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诠释给了我们。一个从小被“官僚化”教育者的孩子,还被父母当成了引以为荣的工具,社会的舆论又将他以“天才少年”推崇给了大众。究竟何为天才?“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这就是天才的鉴定标准?原来我的童年真的好傻好天真,黄艺博2岁就已理解了新闻联播,我却傻傻的以为《红星闪闪》真的只是一首儿歌!
二、隐私的权利
《1984》中,整个“英社”由 “老大哥” 统治,他的势力无处不在,人们没有思想及言论自由,日夜生活在电视屏幕和窃听器的严密监控之下,思想警察随时都可能会逮捕那些思想稍有不同的异己分子。人们生活在极度猜疑、 恐惧和孤独之中。对于隐私,必须坦荡面对被围观被监控,倘若有一丝的逃避,那就是思想罪的证据。
在小说中,老大哥的监控工具就是挂在墙上的“电幕”,它无处不在。奥威尔的预言是伟大的,尽管如今小说中的“电幕”已经演变成了人们可以自由开关的电视,或者电脑,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们所看的节目,我们用电脑做的工作不是在被监控之下呢?在路边,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摄像头,看得到的摄像头我们理所当然认为那是为了抓捕犯罪分子的“监控”工具,看不到的,也就成了非法的“偷窥”。
公众的隐私对执政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国斯塔西组织以及默克多《世界新闻报》早已应验了“老大哥”的“注视”,公众的隐私早已不能被称为隐私,就连执政党之间,也出现了诸如“水门事件”大丑闻。当然,如果仅仅为了说明“个人隐私不可侵犯”这点意思, 奥威尔大可不必殚精竭虑写《1984》,最后还因连续熬夜写书而把自己的性命给搭上。在“老大哥”式的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今天,“看”与“被看”的双方已经不再停留于“监视”与“受控”的单向关系,而是相对的、可逆的。就像美丽诗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在被监视的同时,很可能我们也在享受着窥视别人所带来的快感。拿个身边的好例子来说,当我们使用谷歌地图窥视别人家门的时候,当我们围观360与QQ大战的时候,当我们兴致昂扬地围观明星们的生活曝光图的时候,谁能否认自己心中闪过的一丝兴趣呢?
三、历史的主宰
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说:“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小说中,“老大哥”的富裕部用列数字的方式不断的向国民宣传自己统治下的国家的进步,每一项工农业指标都在翻倍生长,经济不断的掀起新高潮,人们的生活似乎也在进步,男人们却为了一片使用了6个星期刀片的丢失而烦恼。小说或者电影中的这一段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得到了最完美的真实再现。不过,《1984》中巧克力的进步是以“克”为单位,而我们国家在1958年说稻子亩产量可以达到十几万斤,并说明了科学根据。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在奥威尔所预言的极权社会之下,我仿佛看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文革时期的中国,红色高棉以及当今朝鲜的升级版。到了如今,我看到了一个城市凭一张假照片而对灭绝华南虎依然存在的肯定,甚至还亲自看到了一场惨烈的动车事故之后故意谎报的伤亡人数报告以及责任的推卸!!然而你,或者我,究竟又能怎么办呢?
结 束
不会游泳的人被扔进水中只能尽力抓住浮在水面的稻草,那不是懦弱的表现,一个被推下悬崖的人极尽全力抓住崖边的上的树杈,那也不是无能的表现,在温斯顿身上 ,我们不会看到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也不会是一个我们可以完全唾弃的恶棍,而是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现代人 ,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必须的可笑样子,因为,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参考书目
1. 刘娴.浅析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政治与艺术的和谐乐章.[N]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 单儒超.极权主义下的人本主义关怀.[N]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4)
3. 徐贵.警惕道德完美主义的陷阱——奥威尔的启示.[J]南风窗.2011.5.4(10)
来自: 豆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