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九八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1#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大学时英语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提到过这本书,当时只闻其名,也只是晓得有“老大哥”这样一个人存在。差不多有六七年过去了才终于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小说情节还算吸引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猜测故事的结局,但是与我想象的不一样。读完之后,或者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让人感觉非常的压抑,无论从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严密的监控,这样的生活简直是不能想象的。书中情节里还出现了另一本书,是一本不完全的书,是反对“老大哥”的什么人的著作。在这本不完全的著作中,有作者许多的评论和观点,是另一种表达作者的途径和手法。这一段看得有些吃力,稍微有些难懂,但并不是不能懂。叙事与说理的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补充。
  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思想转变历程揭示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可怕与个体在强权面前的弱小与无奈,人类的高贵的性格和品质在国家机器面前都变得黯然无光。温斯顿是大洋国(其时世界有三大国家组成: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真理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维护和处理各种数据和文件,在生活中他逐渐厌倦了那枯燥的生活,质疑“老大哥”的权威,对党的观点和做法不屑一顾(当然,这是在思想上的)。在与外围党员裘莉亚相恋之后,他的行动更加越轨了。后来他与裘莉亚都被“思想警察”逮捕,经过了思想的“洗礼”后,他丢掉了最后残余的“人性”,成为“老大哥”的忠实拥护者。
  小说开篇有几句党的口号非常有意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貌似非常没有道理的几句话,但却蕴藏着很深的辩证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已经基本接受了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那没有知识一定是没有力量的。但情况并非如此,无知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没有知识的知识。个体的无知也许力量还有限,但如果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团体都让这种无知武装起来了,那将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整个社会将失去其基本的理性,沦为一种牺牲品和暴力工具,于是像温斯顿这样的人就见证了其力量。无知而狂热(对“老大哥”没有道理的拥护,对“老大哥”反对派不假思索的仇恨,对宣传极其的盲从,对基本欲求与人性的压抑)的国民是专制集权的沃土,只要让绝大多数人都保持这样绝佳的状态,而用思想警察将那些有思想为先的杂草清除,整个社会就会一如既往的和谐运转下去。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国民都能做到不迷信不盲从,有自己的思想判断,从而不断地通过努力修正制度,并且通过制度来制衡政府的权力,那么民众的权利庶几可以得到保障。书中也提到了美国的“人权宣言”,强调每一个人生而具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的宪法及其修正案也从制度上尽量保证公民的各种权利,其先见性在于预见到政府也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套用阮冈纳赞关于图书馆的名言),政府在以后的运作中会不断变化,不断壮大,其利益范围会逐渐扩大,可能会侵犯到公民的权利,所以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而书中的大洋国,宣扬的是一幅幅美妙的图景,国家欣欣向荣,战事无往不利,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这些画饼并不是很充饥,因为他们的供应逐步的减少,很多东西的味道都逐渐从记忆中淡去了。
  再来说说“自由即奴役”。由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到庄子的齐物论,都向我们说明了处在对立面的两件事其实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他们直接甚至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甚至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所以这句“自由即奴役”也并不是那么费解,当你读罢此书后更是如此。在书中几乎所有人都被监控着,在城市中的咖啡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在家中的私人场所,在城市外的乡村,在无产者的居所,电幕、窃听器和便衣警察无处不在,可以说你完全是一个透明的人。你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见过的每一个人,哪怕是你内心的一些想法和一些转瞬即逝的表情都无所遁形。即使是在你觉得万分安全的时候,“老大哥”还是在看着你呢。等到必要的一天,你说过的不恰当的话,见过的不合适的人,做过的危险的事,那些内心的想法和对“老大哥”不尊重的表情都会成为呈堂证供,你没有任何申辩的空间存在,因为压根你也不曾拥有这样的权利。
  党除了用电幕、窃听器、思想警察和群众监督外,还有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持“老大哥”的权威和党的统治地位,使党的统治能够千秋万载。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新话”。“新话”是相对于“旧语”来说的。新的统治权的建立必然伴随着新的话语权的诞生。虽然国家机器的新闻媒体对民众进行轮番的强奸和洗脑,但是这不能保证有一些抵抗力较强的人存活下来并保留一部分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还要用语言来限制其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绝的办法。旧有的语言不可避免的会保留一些原来社会的印记,使民众在思索当下生活时有了一个比照的参照物,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有很大危险性的。你想,现在宣扬的美好生活竟然还没有以前所批判的生活好,那么是不是有些缺乏说服力呢?接下来如何继续愚弄这些“无知”的人呢?所以,一定要通过推广“新话”来逐步消灭“旧语”,以致消灭那曾经存在过的印记,让那些印记随风而逝,不留痕迹,这样的话,即便你有心来对比也没有一种可以参照的标准了,于是现在存在的一切就是合理的、最佳的。这也就是党所宣扬的“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现在;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将来”。“新话”一方面逐步消灭原来的语言,另一方面也逐步减少词汇。所有的新话意义都是唯一确定的,不存在那么多的义项,也不存在任何会对“老大哥”统治产生威胁的词汇,所有的词汇都是那么简明而且具有执行力。只要完全掌握了这套新话,你的所有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入一个合法合理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你将得到极大地自由,几乎是不受约束的自由。当然,如果你想做一些思想的越轨你已经做不到了,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词汇来支持你进行这项越轨。
  通过一系列手段织就了一张奴役之网,从行动到思想,逐步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成为你生活中不可逃避的或者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这种奴役乐于接受的人,他们不用去费力的进行思索,去进行思辨,因为有全能的“老大哥”在那里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所以他们是自由的。相反,如果你还保留着反抗的傲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那么你将是完全不自由的。你没有反抗的资本,你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词汇,你更没有任何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在这样的制度下,你追求这些美好的自由倒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奴役,你乐于接受奴役反倒是获得了自由,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同时,友爱部负责刑讯拷问、富裕部负责贫穷、真理部负责制造谎言等都是绝妙的反讽)
  “战争即和平”这点在书中已经有很好的论述,我也不再多赘述了。本书很多时候都是温斯顿的心理描写,有时候是大段大段的心理叙述,这些狂想、妄想或是遐想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匆匆读一遍可能很多精妙的地方还没有读出来,就先说这么多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2#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坐公交的主要原因就 是为了读书。在班车上和同事聊天,在的士上和司机聊天,在公交上则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大师聊天。这个年代读书没什么好吹的,除非你在坐公交的时候还读书,除非你在公交上读色情小说——比如1984。
  
  严肃点说,《1984》是有些政治思想实验成分的色情小说,而我们则是政治现实的性情试验品。老子所谓无为,就是告诉统治者,不要拿人民做你变态性趣的试验品!遗憾的是,总有第一个吃螃蟹和西红柿嗨而没死的人。然后他们会用事实证明,嘸,可以吃,可以这些工具,可以持续n久都不会有问题……与其说《1984》和《2013》是教科书式的实践手册,更只是将反复出现的事实写进了未来。毕竟,历史是总反复重现的。
  
  关于制造真相、了解真相和不明真相的三种人,可以参考《1984》对人类阶层的划分。
  
  读盛世中国2013的人 一定要读1984,而读1984的人,再看the Matrix则效果更加。
  
  如果你再幸运一些,读完盛世中国2013和1984之后又读了怪诞心理学——后者很好的解决了前两本书的一些疑难问题。比如,在盛世中国和1984中,施虐者是怎样将维持被虐者稳定受虐(所谓“维稳”),实现记忆重构和双重思想的。其实很简单,和魔术师的手法类似,用的就是心理暗示。而且怪诞心理学例举了典型实验,证实这种干扰心理的行为是具有可重复性的。看看,未来有多危险。
  
  倩女幽魂有一首《黎明不要来》。在2012的前夜,人类会不会集体演绎一下呢?我认为没有必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3#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读《1984》仅仅因为实在闲着无聊,但读了之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书。
      从一开始,就在迷惑中。谁是正确的谁又出了问题,有什么评判标准吗?残忍,痛苦还有不断的自我怀疑。你要将我变成什么样,或是我信仰什么,内心深处,人性的或者被称作是兽性的,渴望什么,需要抑制与否,将要决定自己要怎么走。这些都没有答案。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减少我对书中场景的恐惧与恶心。是的,这就是精神。我相信并不是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产生的这种情感,而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精神”。
      在读前1/3本的时候,笑称其为反社会主义书籍。其中对某些政治体制的讽刺与夸大有种无法辩驳般的贴合感,只是,那个年代在我们身上终于是过去了,并且一去不复返了,也算值得庆幸。但奥威尔聪明得多。他知道怎么带你到恐怖的地方,怎么告诉你你并没有看到过,但又仿佛的的确确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这些场景没有过去,不论在什么时候,至少在现在,总是存在在我们的时空,痛苦的气息并没有走远。那个你以为有光芒的地方实则带你走向灭亡,而同时,在走向灭亡的同时,光芒的火焰灼烧了你,直到你忘记为什么要去寻找光亮。
      集权主义是可怕的。书的封面用了毕加索的《格尔尼格》倒是另一种很好的阐述:无尽的苦难,最后竟然连自己都接受它!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如果自己在书中的场景,要选择就义,还是厌恶地服从?恐怕是身不由己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4#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老大哥在看着你,他永远看着你
  
  你无处可藏
  
  你自以为无人知晓的涌动在内心深处的小秘密
  
  关于追求真理,自由,平等的崇高信念
  
  事实上只是你自行其是的这么认为罢了
  
  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
  
  他知道你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条神经,每一次思想起伏
  
  你自以为不受监视的信马由缰的精神领域
  
  一直都在监控之中
  
  不管你跑的有多远
  
  老大哥的五指山都在那里等着你
  
  等你志得意满的撒下庆祝胜利的尿之后
  
  才会发现原来你从未逃出老大哥的掌控
  
  老大哥的目的不是要消灭你
  
  而是要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你
  
  让你受尽人间苦痛
  
  最后让你乖乖的服从
  
  心甘情愿的接受他给你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5#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九点开始看《一九八四》,等一口气看完的时候已经快凌晨四点了
  实在是一本恐怖的小说,深更半夜看得我背脊骨一阵阵发凉,但是精神很亢奋,本来爬起来就想乱涂一点什么,看看太晚了还是睡了
  简直令人不敢置信是1948年创作的,如同有人见证了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乃至现在的历史,然后穿越回了1948附身奥威尔写出来的
  有人把这本书列为科幻小说,这哪里是一本科幻小说,不过披着科幻的外衣,它包含了所有的元素,极权的统治、个人崇拜主义、愚民……
  我的脑中几次闪过的是所有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人都应该来看一看这本书,极易产生共鸣
  我觉得这才应该是一本禁书!
  
  书里有一句话,叫正统即没有意识,突然就让我想起512的四川汶川地震,国家应该感谢这场地震
  通过主流媒体强有力的宣传和渲染,让人民把目光从不和谐的问题转移到地震上,唤出了群众众志成城为同一目标而团结的力量
  然后再把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同情和爱国主义及拥护国家偷换概念混淆起来,把一个人独特的各不相同的自由的感情变成一种集体的感情
  这就是否就是《一九八四》里所谓的千篇一律的时代,把思想的范围缩小,也就是正统即没有意识,或者说正统即统一意识?
  
  还有抗日战争,其实我们对这场战争知道得非常少,脑子里只有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等等一些印象
  但是究竟彼时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真实的比较,为什么中国会失败和胜利,几乎从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里或者被公开地探讨
  似乎所有的战争和苦难只是其本身,唯一的作用就是被拿出来不断地控诉,无法把它们变成成我们对自身的探讨,更加也谈不上转换成精神财富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小吸取愚蠢的知识长大,尽管你也时常思考,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愚蠢?
  
  有一句不断重复的话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发毛: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好像东一段西一段,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实在一下子想到的太多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6#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两分钟仇恨会”上,亢奋的人群激动的叫嚣着戈斯旦因的种种罪恶,坐在后排的黑发女孩让温布顿感到些许不适,还好,奥布兰成为了这场滑稽喧闹会唯一能照亮他心底的那束光,一个默契而叛逆的眼神让他明白或许内心的反抗并不是他一人的哀鸣,也许还有机会通往最终的光明,就算处处都是闪烁的电屏和向着哧哧电流声的听筒,或许这个世界里还有一处地方可以宁静得只听得见自己的声音,至少温布顿曾经坚定的相信过……
  他以为呢?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这一切来源于老大哥的教诲形成了一个思想的栅栏包围了人们的生活,街上游走的思想警察,或许就是你的妻子朋友乃至至亲,似曾相识?历史可以随意被篡改,直到下一代,下下一代再也记不起那些动荡的岁月,谁也曾活在亩产**的欺骗里,谁的都明白老大哥确确实实的存在,不仅仅是那微笑的八字胡和慈祥的笑容,那背后还有更多,温布顿在“死”了之后才明白自己用四十年寻找了一个怎样的答案。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些年代久远的记忆,让人记着以前并非如此,才会觉得这一切开始变得不可忍受?可是不可忍受又有何用,他以为力量一直存在,可是没有思考的表象抗争永远挣脱不了权利的桎梏。
      朱莉亚是他生活唯一一抹亮色,这个有着姣好面容黑色头发的女孩,并不是他所想象的模样,她让他勇敢的坚信有一种信念可以让他找到永恒的光亮。她深深明白只有被奴役才能拥有自由。在查林顿的小屋里,他们曾经有用过一个类似于他们两人的乌托邦,我也宁愿相信直到最后再见,他们都是相爱的。但是统治者不需要一个有爱的灵魂,因为有爱就代表这他不能被操控,不能变成他们所要求的模样,即使他否认了自己“自由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也在思想中篡改了一切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但是“爱”是绝不被允许存在的。随着这道光的熄灭,他人性中跳跃的火苗从此不再。在心灵最深的恐慌面前,温布顿终于被彻底的征服。在他说出那最后的嘶吼之时,那唯一所在心底深处的人性之爱泯灭了。也许他可以不怕死亡,不怕曾经遭受的种种折磨,但比此更让人胆寒让人畏惧的弱点是人类自身永远无法战胜的敌人。于你,于我,总有一种恐惧将灵魂降服而无关乎死亡。或许,死亡这种解脱是太过轻松的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是否相信历史?我们是否开始畏惧有一天我们也如同“英社”的人们一样有着自我否定否定再否定的思想?即使如此,正如温布顿坚信的那样,有一种力量,即使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会在未来给这种黑暗带来一丝光亮的色彩。直到有一天,我们都是自由的。至少,可以默默的自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7#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有一盏自己的灯,就不需要恐惧黑暗了;如果你有自己的自由,就不需要害怕枷锁了;如果你坚持真理,哪怕全世界都不认同你,你就没有疯。如果读了《一九八四》,你就会发觉有这么多的自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
  
  最好的书,是系统的告诉你已经视而不见的知识。《一九八四》告诉了我们最好的自由被我们视而不见。工作中很多朋友经常抱怨没有自由,诸如老总的命令像镣铐一样锁着自己的双腿,而又希望我们带着镣铐去跳舞。学习中很多同学抱怨应试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像一个被洗脑的孩子。中国的教育制度像无边之海一样把我们挡在了创造大陆之外,而又希望我们问鼎诺贝尔,奥斯卡等等。我们被这么多无形的“老大哥”盯着,被这么多家长的“电幕”跟着,我们哪里还有那些创造性的火花。没有自由的土壤,哪里会长出自由之花,很多人僵化在这个全民抱怨中无法自拔,同时也将缺乏创造性的原因归咎于对制度的抱怨。然这不是无形的将自己对创造的渴望,对自由的希冀让抱怨给锁死了么?我们将真正的自由锁在在了抱怨的小黑屋,天天喊着要自由,殊不知自由其实就在你身边,创造性就在你的意识里,将你僵化的不是制度,是自己。
  
  我们内心的愚蠢往往沉睡不醒,而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智慧其实是半个智慧在这时候却不明事理,以制度的荒唐和无用为由,来否认我们可以伸手触及的自由。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没有自由,而在于对自由的解读过程中,我们内心的智慧被一种舆论,一种精神压力僵化在对现实的误读。看到很多人说,考试的时候试题往往只有一个答案,我们不能怀疑,否则则被判定为错,这样的一对一的映射如何产生创造性?学生没有放开大脑思考的自由。这种误读形成的声音很大,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枷锁是造成创造性缺失的主要原因。然如果2+2不等于4,等于5,6,7,8.这种发散式的自由就一定能创造出诺贝尔?诚然怀疑是提出问题根本,也是发现新知识领域的起点,但是对于逻辑上无法辩驳的怀疑就是在给思想带上另一个枷锁。冰的密度比水大,上帝能创造出一个谁也举不起的石头。这些逻辑上都行不通的错误无须去怀疑。而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规矩的框架内,如果没有传统物理的基础形成的理论依据,那么相对论就无法解释的通.创造性更多的是对传统知识的架构和重组,而非凭空捏造,自由更多的是用规矩画圆的半径延伸。所以并不是我们常常在误读中想到的那个虚幻的发散,那个想象中的任意发挥,而是在已经形成的知识世界架构里心理舒适区域的扩大。所以我们拥有自由,但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还要去寻找自由。
  
  《一九八四》构造的世界里有中国文革时代的影子,但有些不合逻辑的表述和夸大。现实虽遭掩盖,但仍然显而易见时,我们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所了解的知识去自由的怀疑,我们常说的自由是随便说2+2等于4.随便说文革不好的自由。当《一九八四》去揭露自由的本质的时候,同时也覆盖了真实的自由。揭露之器同时也是覆盖之器,在《一九八四》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现今自由的不易,同时也容易陷入对自由的误读。自由不是带着枷锁去跳舞,而是在一张方形纸上画圆。任何无视业已形成的理论框架而获得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8#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从未试过如此恐惧地看一本书,期间多次意欲放弃。并非书太乏味看不下去,而是一种深深的恐怖,随着书的深入、思考的深入。
  那种超出一个人的知识范畴的阐述,正中要害,同时把血淋淋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出来;那就好比你之前一无所知的丑陋的脸,突然间给一面摆在你前面的镜子映出来。或许,一辈子都呆在没有镜子的地方,那样的人生岂不快哉!但显然,乌托邦并不存在。
  遥记得,丹青说过,“我们远远没有了解人性。”
  相对于里面的政治因素,我更关注人性那一层次。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9#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有人写评论,讲1984里讲到的人性等等……
  但我更多的是在看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些【哔——】
  看这本书,先应当了解作者的背景,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经历过什么。然后才能对1984有更深的了解吧。
  看完动物庄园再看1984,开头多少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然而看到后来,甚至会忍不住提笔抄写某些句段。
  我以为这书有两个高潮,一个在主人公对情人阅读那本“兄弟会”的小册子,一个在结尾主人公和那个男人的对话。
  不只是在写小说,作者亦是写出了自己的满腔感情?预言?愤怒?或者其他?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反复想到苏联和【哔——】。及至阅完掩卷沉思,还是摆脱不了那些想法,且是 越想越是心惊,越想越是觉得悲哀。
  看看现在我国所发生的事,突然让人感到心寒。我以前从来不是个左派也不是个右派,只觉得zf有他自己的思路,总之目标是国家强盛罢了,现在的行为如果出发点是好的,我都能大体原谅。
  然而看了书再想想那些事,只觉得心寒。
  现在我在看王小波的一些杂文。可是也总摆脱不了看1984时留下的心情。以前对文革没有什么大反感,但现在反而更容易想到一些中国让人失望的事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0#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从前,应该是初中吧,我看过。看的时候没有感觉——甚至觉得是翻译得乱七八糟。没有办法,读书从来都是需要阅历的,我那个时候的水准,也就是看看侦探小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我都读不下去。按照我读书的习惯,一向是如果看了一本书,觉得不错,就会把这个作者的所有作品基本上都看一遍。但是,如果没有感觉——以后就会一本都不看了。所以,我错过了奥威尔三年,直到高二,俞超给语文期末考试考在前面的同学发书,而小师父拿的是《动物庄园》。《动物庄园》很不错。但是我已经过了想要遍读天下书的年纪,所以,我也就停留在《动物庄园》了。
    SLS数月前推荐了1984,那时我没有去看——我甚至已经记不得这是什么书。前两天在清华几乎没有基本文学书的图书馆,心血来潮,借来了一本,纸张已经异常脆的《1984》——花城出版社1985.12。字里行间,眉页边角,不知哪年的学长留下的注释。似乎是98年?我不知道。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孩子开始控制思想?(是的,的确,我也这样觉得了。)
    没有思想,因为自由即奴役。没有OOXX,这样,人们多余的狂热,就会支持战争。没有,什么都没有。因为,这些统统会妨碍人们对于dang的绝对忠诚与爱。文中说,除了对dang的忠诚以外,没有其他忠诚。除了爱老大哥以外,没有其他的爱。除了因打败敌人而笑以外,没有其他的笑。
    看到一篇文章,有关于大学生盲目入dang。作者自己也知道,入dang有好处,因为好处,所以有些人做了——这怎么能叫盲目?这只是价值观的问题,就是这样。还有一些人,也不能叫盲目,叫无可奈何——辅导员的成天谆谆教导,忍得了?还好,我感谢计算机系没有出这些大牛的辅导员。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段话,我说过,说的时候,我还是这样想的,但是,请考虑一点,我说这个话的时候,还不满16岁,我对我的行为能力,并不能负全责——事实上,考完那个考试,我是绝对不记得团的章程,团的决议,团员义务,团的纪律是哪些了。现在,我只能说,我不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退团之前,我暂时不会对共产主义事业作什么负面评价。现在,我已成年,所以,我不会入dang。
    你难道不明白?新话的全部目的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最后我们要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任何词汇可以表达。——这就是敏感词的宿命吗?
    没有书,1984里,已经把从前的书都消灭了——因为那是历史——真正的控制,就是通过控制现在,来控制历史与未来。
    我已经体会到我现在语言的贫乏了。我错了,我应该多说几句话,多看几本书——只是,清华真的没有几本人文的书——真的。我很感激SBC和DDC的图书馆,它带给我一天两三本闲书的滋润,尤其是初二那一年。《一地鸡毛》告诉了我,市井生活也是有那么多东西,我们的和谐社会还是那样的有种种矛盾的。SHS的图书馆,虽然我停留在二楼看杂志报纸比较多,但是,除了爱情小说,我还是看了很多东西的。还有感谢俞超,那部《定西孤儿记事》,虽然因此我好几周吃饭没有胃口,但是,我知道,真的这段历史存在。
    我曾经妄想有一天世界会改变,实现所谓的共产主义——无非是人人爱人,各得其所。后来我知道,人的贪欲,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再加上,我们没有信仰or宗教——别提信马克思,我都不信——所以,我们没有畏惧,所以,真正的无良,是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无良。
    就到这里了,我已经写不出什么,太久不写读后感了。我只是,一直在问自己,我能做到什么呢?我会不会,会不会所谓“出卖”?我想,一定会的,因为我是那样怯懦。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7:56 , Processed in 0.0456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