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九八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并没有成为“大一统国”或“大洋国”这样的集权国家,我们也没有沦为美丽新世界中在自由中失去自我的新人类。然而,这些预言却也曾经无比准确的应验在我们身上,甚至现在仍然在应验。当民众的一切权利和自由都可以被代表,当“公民”总是被“人民”取代,一切法律准则不是信条,只是某种工具,一切的舆论都可以被真理的五毛去引导,这样莫测的社会我们真的有安全感,尊严感,所谓的社会高速发展就能掩盖民众幸福感的缺失,一切其实都该改变了,民主和自由不应该只是口号,你不去触及这个变革,等待你的就是更为彻底的革命,不反对Communism,对CCP也无偏见,但它还坚守自己最初的信条吗?既得利益者该滚了,我们需要变革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奥威尔生平最著名的两篇大作,就是《动物农场》和《1984》。这两篇作品之所以掀起轩然大波,这和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是分不开的。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波普尔爵士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还有阿伦特女士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些书都没法触痛我们最痛的那根神经。奥威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靠想象勾勒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发生的一切,这些痛苦,居然在现实中出现了,还得靠一个外国人嘴里说出来。这种感觉是《美丽新世界》中所没有的,阿尔多斯·赫胥黎先生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是很可惜,他还是个乐观主义者,根本没想到,极权的触角会深入到一切角落。
  
  我无意用《二十二军规》来与两书对比。尤素林的痛苦和烦恼我们体会的到,面对这战友一个个死去,他最后也没有妥协一点点,自己出逃了。看到此我们不仅要为他的勇气和胆识叫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点,与1984的温斯顿相比,尤素林是一个有选择权的人,而温斯顿则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内心的一点点世界没有沦陷。温斯顿无从选择,他无处可去。时间和事件对他来说已经是无意义的词语,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今年是那一年,根本不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你所看到的,只是他们希望你看到的东西罢了。
  
  他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声音,反对这种声音的人都得死。到处都是摄像头,日记本成了最最隐秘的东西,随时可以招致杀身之祸。不难联想到俄罗斯、柬埔寨曾经发生过的惨剧,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些事情也曾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人不再是人,只是一个符号,一颗螺丝钉。
  
  但是到底,奥威尔先生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我们不会忘记,在1984中,温斯顿先生的小纸条,和地下爱情故事。无论是在任何环境下,人和人真挚的感情,总是超越一切的存在。但是这一点,我想,王小波的解释却与之不同。大革命时代,X海鹰和王二在办公室里搞,面对着强权,这会是什么感觉呢。
  
  在动物农场的封面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自由就多一份保障。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意义非凡。两本书,简单粗暴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触动了我们最脆弱最秘密的最不愿承认什么的那根神经。这也是两本书,对中国读者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这本书,我曾经有过几分钟是头脑空白的,我没想到温斯顿始终还是被打败了。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变、态的,我觉得,如果我们生存在里面,我们迟早会自杀。友爱部、真理部、富裕部、和平部,这四个实际功能跟名字相反的部门在不断地猎杀着贫苦大众。最让人恐惧的是,思想警察的能力大到几乎无法无天。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折磨。我也没想到这里面竟然有两个人物是反面人物。他们欺骗了温斯顿和裘莉亚,他们误以为找到了组织,最终却进了思想警察的圈套!奥勃良用着那残忍的机器,不断地逼着温斯顿改变他的记忆,最终,温斯顿的人性也被改变了,他的防线竟然这样被攻破了。我不敢想象这政权能够存在多少年,或许是永远。最后,我要把书上的观点说出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村上春树的《1Q84》,闹得沸沸扬扬。书名的出处就是乔治奥威尔的这本传世名著,可以这么说吧,像《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报刊,几乎没有谁不是经常在引用《1984》里面“老大哥”“电幕”等词汇的。这是一本知识分子必读的书,当然,前提是你是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什么硕士博士之类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在有点懂得中国历史之后看的,它映射了我国1966-1976年的人民的生活,任何人都是同志,但却是彼此监督。甚至是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同志关系,要忠于唯一的领袖,谁都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否则就是对党不忠。人们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生活,彼此没有爱,没有信任,但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人的思想一旦被控制,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那本书” 揭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社会永远分为上层,中层, 和底层。   因为金字塔型结构要比任何其他结构都要稳定。
  
  或者只要需要,总是能够将人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只是一个统计学规律而已。 而上层底部的人和中层顶部的人其实也并不是界限那么鲜明。 其实并没有任何微观标准去确定这个人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
  
  而任何革命运动往往都是中层发起的,而且都是冠以自由,民主之名,从而获得了底层的盲从,获得了额外的推翻现在上层的力量。 但自然重力效应自然会保证当某些人从中层上去后,其他人就更换了位置。之后还是上中下的划分。
  
  而底层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能力, 革命后必然还在底层。
  
  从微观个体而言, 根本不存在上中下的层级。 就像水泡必然会浮到水面,而砂子自然会沉底一样自然。 革命就像一根搅棒,搅动的时候,水,气泡和砂子都混在一起,世界混沌了造成了似乎砂子可以在顶层的幻象。 而当一切平静下来后, 仍然是气,水,砂的格局。而不争气的富三代必然会让他们的子女像砂子似的一沉到底(富不过三代)。人类社会天生具备去芜存青的自我修复能力。  
  
  从个人而言,如果妄想有朝一日倒过来, 砂在上面气在下的话,就是可悲的乌托邦思想。 你能做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或者让自己的子女成为气泡。自己浮上去。
  
  美国社会的橄榄型结构为所有的人垂涎, 大家都呼吁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中产,变成美国的结构。 但我深深怀疑这个假定。 如果提高下阶层收入的分界线, 美国立刻成为标准的金字塔型。 橄榄型只是一个幻象,一个数值游戏而已。 而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分界线, “被橄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1984》读后感
  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说:“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1984》不是一个年份,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令人窒息的、压抑的、无自由的甚至无思想(尽管宣传思想言论自由)的社会。在主人翁生活的国家叫做“英社”即“英国社会主义”,在我看来这个恶心的国家是纳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文革时的中国,红色高棉,以及当今的朝鲜的综合升级版。
  作者写《1984》于1948年,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位先知,能预测到未来所有极权主义的所有统治情况。
  在这个人与人没有真情实感的黑暗世界里,党统治着国家的任何一切,群众的一切将不再是隐私,群众以及所有党员都受到一种叫“电屏”的监控,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音,甚至是表情及心跳,这种电屏无处不在,在家里,在单位,在路边小巷,甚至隐藏在一张海报之后。
  任何人不允许邪见异端,一但发现,哪怕是在“老大哥”面前没有表现出崇拜感,或讲出“god”“freedom”“science”或“democracy”,都将“被蒸发”(原来“被”XX始于此)
  “老大哥”(Big Brother)是谁?没人见过他的真身,但是他的头像被张贴得全国都是,在家、单位、大楼。路边、电屏里,巨大的“老大哥”以那八字胡子和炯炯有神杀人般气势的眼球注视你everywhere,“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字眼贯穿全文。
  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一个与其名字完全相反的部门,一个制造谎言、篡改历史、伪造历史的宣传、统治部门有三句名言: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战争即和平,党实际上没有与其他国战争,但在国内却一直制造战争的气氛,使人民处于一种战争疯狂状态(请参考纳粹,希特勒),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下,一切异见人士都将被顺理成章地打为叛徒。间谍(我想到了Chairman Liu shaoqi),群众的生活物资将被“合法”征用(战时共产主义嘛),一切持反对思想将被洗清(斯大林爷爷万岁),人们在“老大哥”的领导下,互相检举、揭发,六亲不认,儿子女儿随时可能在你说梦话中向思想警察(下文解释)举报(文革!文革!文革!),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亲情、友情、爱情,,性爱生产被称为“对党的义务”(很像某国),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就是“同志”。
  自由即奴役,没有自由的国度里,群众都是奴役,群众制造生产力服务的都是上层党员,有的人衣食丰富,大部分人都挣扎在生死线。(我想到了金爷爷)
  无知即力量,有了知识和科学的人不是内党员就是将“被蒸发”的人,知识分子的下场都是XX,与文革无异啊。
  书中有一句话“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未来”,因为历史不可改,所以真理部改了一切书籍、报纸,“老大哥”的光辉业绩被不断提前,成就被涉及更多更广的领域,包括一切发明,比如飞机。(金胖子好像也是位无所不能的天才)
  想知道“英社”如何一直“超额”完成一切计划经济的么?“经济”虽然一直未达标,“经济”不能改,那就改“计划”,把几年前的预计、预算、报纸、档案通通翻出来修改一下数字,以致达到“超额”。(没有人会质疑,因为有双重思想,下文介绍)。但后来我还发现,他们连“经济”都能改。
  “群众”在小说里被赋予“低人一等”,这便是等级社会,上层为内党和外党。群众一直“被”声称生活富裕、丰衣足食,但现实生活却是饥寒交迫。(我想到了某国的GDP飞涨和国进民退)。
  还有一些了让我恶心的政策和人民的思维方式。
  “新语”(Newspeak),即发明新语言,毁灭旧词汇,目的是让“思想不纯洁”的人无词可用,以致无法表达其“荒谬”的观点,再被人民唾弃。没有旧词的英语将失去生机活力。
  “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就是揪出思想异端人士的特别警察,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为,渗透在社会的每一角落,很可能一位老房子的老人就是。他们监视你,控制你,玩弄你,折磨你,改造你,蒸发你。可怕的“101牢房”,那里是你最恐怖的地方,你无法预料,你最怕什么,那里将出现什么。所有人在那里将被颠覆自己的思想,即使主人翁的思想再刚烈,在“101牢房”里,他背叛了他所爱的人,前面他受尽折磨也没表现出来。可见“101”之恐怖。
  “双重思想”(doublethink),这个词我难以解释,那么根据书中的例子,比如塞姆“被蒸发”了,人民会很正常地当他从来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一样,即他完全不存在!(你找不到一切资料和档案来证明他存在过,因为都被马上修改了)。如果你再次提及他,提及一个“不存在过”的人物,你将犯禁忌,你将被蒸发!双重思想会颠覆你的常识、认识、知识,最后会像主人翁从“He hated Big Brother.”转变为“He loved Big Brother”(最后被枪毙时)。
  这就是老大哥,《1984》,它预言到了未来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主要是好读,当然也可能是比那两本翻译得好些。内容就不用评了,地球人都知道,没看过的人好好看看新闻联播就行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五个小时,一本《一九八四》,在极具讽刺的口吻里,亲临了那个到处有“老大哥在盯着你”的恐怖世界。
  
      阿信用他一贯WS的口气跟我说,“此书的男女交欢情结处理得恰到好处。”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牢笼里,或许也只有用如此极端的反抗行为,才能表达奥威尔的愤慨。然而,引起了我极大反思的是温斯顿的职业。不断地改写过去的“错误”记录,以符合现实情况。于是,老大哥的预测永远没有错,被“化为乌有”的人是个未曾存在过的“非人”,党的承诺永远兑现地鼓舞人心……这几乎是现代新闻的建构和重组的夸张呈现、放大。如此,你便可以明白,历史是那样的脆弱。“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龙应台在《不相信》中写到,“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
  
      历史是有记载的,尚且被扭曲、被改写,何况那些痛苦地或美好地或平淡地如此不真切的记忆呢?于是,揣着moleskine记载自己珍藏的每一个日子。这样,未来的某一天,便可以从一堆小黑本中抽出一卷,翻开看,想起,哦,原来多年前的今天,我曾对你微笑。
  
      考完试,离特会还有几天,寝室里人数对折了,校园开始大面积清空,于是这几天便可以极安静放肆地挥霍时间。昨晚和大大逛完印象城,晃回小家,FJ还等着我筛选题目。这一本圣经,我们从小翻到大,可还是老记不清那些王朝岁月的更替,那些被历史细细筛过的名字。没有车子,夜又深了,于是便坐上TH的后座和FJ一起回去了。不知是不是昨晚DQ那杯抹茶放了上好的绿茶粉,反正晚上是失眠了。龟妈说,失眠比失恋还痛苦,有那么几分意思,尽管没恋过,也没失过。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重读1984是非常必要的。
  
  《1984》未必是部有趣的小说,但他是非常沉重的。他可以告诉80后、90后当年的铁幕时代。
  
  而2010年对广大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的铁幕时代在拉开序幕。
  从2009年下半年起,首先是facebook、twitter纷纷被墙。什么叫被墙呢,因为有一个叫中国防火墙的东西,有了这玩意,大家就别想看外面的世界了。
  
  接下来,就是雷厉风行的互联网扫黄。鉴于本人已经混社会十余年,自然不相信什么狗屁扫黄——我每天出门沿途可以看到十几家鸡店,马路上的你不扫?网上兄弟们撑死眼球饿死鸡巴领导就看不下去了啊?果然不久发现,这纯粹是以扫黄为名,大幅关闭中小网站。控制言论斩草除根而已。
  
  2010年,这个新铁幕时代终于从互联网深处走到寻常百姓面前。高潮就是——轰跑了google。说真的,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的耻辱。
  
  接下来,网店要实名制了,风传评论新闻也必须实名制,还风传重庆去网吧上网要凭身份证实名制——看你们这帮丫的还乱骂领导啵。
  
  接下来,LBS(地理位置服务)也被墙了(或者叫被盾了),据说领导怕有人把军事防务标出来。
  
  十年之后我们回头看这发生在2009-2010的这一系列事件。会发觉,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他意味着新铁幕时代的开始。他意味着始自2001年天涯曝光南丹矿难的互联网监督中国的时代结束。他意味着我们只能看快男不能愤怒地面对祖国。
  
  纳粹杀波兰人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波兰人;杀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犹太人;杀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共产党人;杀工会会员时,我没有说话,我不是会员;最后当他们举着刀向我杀来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8:20 , Processed in 0.0480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