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九八四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1#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好吧豆娘你赢了,虽然我还可以再发一次等着你删除,但是我不能每天来看是否被删除了。
  原文在这里:    http://www.bullock.cn/blogs/virus11/archives/145358.aspx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适合这个时代...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3#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不会有比这部小说更有参考意义的政治小说了。
  
  不知道在国内出版这本书,是否赔上了那个出版社老板的前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4#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1948年的作品,在今天的社会里面依旧可以看到书中的影子。可见作者的目光之宏远,预言了半个世纪过后的世界局势,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书中的各种事物、事情都可以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历史一一对应。在一个世纪后,这种预言是否依旧正确。答案是肯定的。
     在一个社会里面,分为三个等级的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由上到下形成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上等人数量少,但却占据社会巨大多数的资源。中等人数量稍微多一些,生活刚好小康。下等人数量最多,近一半,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情形下。上等人智慧超群,中等人智力一般,下等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满腔的热情和忠诚,也就是愚蠢。
    上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把上等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上等集团,成立合作组织,继续对中下等人的压榨。由于下等人的数量占据绝大多数,一旦他们的自由意识被唤醒,这将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为此,上等人对中下等人进行思想控制。
      思想控制手段有如下几种:其一,提出口号类似于“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对每一个无产阶级进行洗脑,服从的留下,不服从的则永远消失,化为乌有。无产阶级的后代一出生也立即被拉入洗脑的行列,教导他们对上等人要永远忠诚。其二,编制新话字典,减少词汇量,让一切简单,缩小思想的范围。其三,利用双重思想,控制历史。对于历史,有些需要保留,有些需要篡改,有些需要抹去,这都是根据最高领导人老大哥的发言来改变的。而他们完全有能力控制历史。时不时对下等人的记忆进行格式化,再复制进改变后的历史,从而控制了下等人的意识。人的记忆是否可以控制。根据书中的情形,是可以的,只是难以程度的问题而已,最终终将被控制。
      社会主义这种制度还是乌托邦,一种理想,这种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这种社会无法长期稳定,终将被推翻。在人人平等的社会里面,上中下三等人将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接受同样的教育。从而在智力与意识方面的差距将缩小,甚至消失。而庞大的无产阶级一旦意识受到启蒙,知道自己正在被剥夺,被压榨,被奴役,毫无疑问,他们将站出来造反。“希望在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始终只是个工具,被利用,当他们的价值耗尽的时候,也就是他们被抛弃的时候。社会动乱由此开始,而不是奴役的终结。中等人见状起来号召下等人起来造反,以各种自由的名义,从而推翻上等人。而胜利之后,中等人又慢慢演变成上等人,下等人演变成中等人,新的下等人又重新产生。这样的斗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重复,直到人类灭绝。
    这样的社会规律,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就得想办法适应,过上好生活。这里有种生存智慧叫做“拟态”,伪装成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相适应。伪装成一名忠诚和热情的好青年。通俗地说,也就是装孙子。外部呈现出来与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区别,内心却是你自己可以掌控。但这种拟态伪装的效果能够多长久,无法得知。只是目前来说,这可以是最好的办法。
    要始终牢记,学习是对党应尽的义务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读过村上春树的《1Q84》两部后,买来乔治奥威尔的《1984》。
  总体感觉有点看不懂,不是字面上的,而是内在的思想,也许是因为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不同而造成的隔膜。
  小说没有村上的《1Q84》那么流畅,那么富有悬念,那么丰富多彩和充满幻想。所以,让人读起来会有些晦涩,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最终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东西。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看过最压抑的一本书.
  但也是一部极其深刻的书.
  主人公对党的热爱也许意味着人对人性的屈服.
  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不变的是人性. 现在的人类的文明也许就是一个大洋国, "人性就是党".
  我们每天忙碌着,欢喜着,仇恨着,面对着的这个'现实', 也许早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了2+2=5的世界. 我们只是书末的主人公而已.
  
  大道无形, 大党亦无形. 101房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进过或是正在里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7#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边看边拿着和某邻国对比。。看的就是这个图片所示的版本。虽然这书不是什么恐怖推理小说,没有血腥的屠宰场面,没有暴力的描写,可是看着很慎得慌,因为书中的集权社会太压抑,权利大到可怕。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可以篡改的,报纸是可以修改的,发生过的可以完全抹去,不留一丝痕迹,连见证人也彻底消失,人们无法相信自己的记忆,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大哥”说了算,可是“老大哥”又从来没被人看见过,仿佛穆斯林教徒从来不允许有穆罕默德的肖像画一样。
  
  书中渗透出的恐怖感来自于那背后看不见的手,那是最强大的集权,它无所不能,杀人不见血的镇压,可是往往有人并不知道处于危险之中——好可怕。
  
  当一个社会扼杀住人类所有的好奇、独立思考,被彻底监视、无行动自由,那还活个什么劲那。最后,主角高呼“我爱老大哥”,我一阵寒毛倒竖!
  
  书中有一段描写为何要有战争的论断,很精彩!还有一段写整个地球地理位置决定局势的,也很精彩!难以想象这是半个世纪前的人写出来的,高瞻远瞩~~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8#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奥威尔的文字一直很实在,所以这部有点政治预言式的小说就更实在了(预言?奥威尔是现实主义者,这本书就是党国的真实写照啊!),但这份实在掩不住锋芒,奥威尔对集权政治的洞察力是很惊人的,这点作为天朝子民更有感触啊,他的另一部动物庄园的文字倒是活泼许多,因为他用很严肃的笔调讲了一个有关动物如何统治动物的政治预言,当下读来不知是喜是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语”-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 telescreen )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 (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语,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大洋国”。“大洋国”的统治阶级是“内党”,“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老大哥”从不露面,他的大幅照片户内户外却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色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的机关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筑。建筑外边大书特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温斯顿担任“记录科”的科员,工作是修改各种原始资料,从档案到旧报纸,全都根据指示改得面目全非,以便维持“老大哥”和党的绝对正确。温斯顿的家与所有私人居室一样,有一个无孔不入的现代化设备,叫做“电子屏幕”。每个房间右首墙上都装有这样一面长方形的金属镜子,可以视听两用,也可以发号施令,室内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受这面照妖镜的监视和支配。平时无事,电子屏幕就没完没了地播送大军进行曲、政治运动的口号、或“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胜利完成的消一息。这些噪音由中央枢纽控制,个人无法关掉。
  
    后来,对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 Brother)产生怀疑的温斯顿,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成为“思想纯洁者”,自愿被处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发表于 2012-11-6 10:52:11 | 只看该作者
  《1984》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就。1984的书名,就是把写作的48年翻转过来而成。我实在是太佩服乔治奥威尔,他的睿智穿透了历史的时空,比所有的预言家都准确。
    1984年的某天(不要忘了作者写的时候是1948年,是写36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这本书也算科幻小说?),我们的小说主人公史密斯开始了乏味的一天。作为一个作为“英社”(作者幻想的党派名字)的外党成员,在吃完贫乏的食物、做完健身操之后,开始了自己在工作岗位-----真理部的工作。他生活的地方、工作的岗位上遍布铁幕的监视,史密斯的一举一动都被铁幕后面的人监控(是不是想起了金凯瑞那部有名的电影?据说他电影的灵感就是来自这本小说,不过他表达的是对商业电视网络权力膨胀的讽刺),他的思想、行动被层层传递到最上层的永远正确、永远伟大的“老大哥”那里。如果发现他有不合适宜的思想,他就会人间蒸发。我们的主人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他工作真理部其实是消灭真理的地方,他的工作就是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按照今天“老大哥”讲话、思想加以改编,以保证老大哥永远正确。史密斯是一个良知尤存的人。他痛恨老大哥及其所代表的控制人思想的体制;他痛恨“双重思想”;他痛恨历史被篡改、记忆被消灭。他竭尽所能去对抗这一切:他反抗的形式是-----开始记日记。记录下来自己对老大哥的反叛。
    在生活上,虽然宣传口号说“一天过的比一天好,因为各种物质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不断增产,比旧社会提高了多少个%比),但史密斯还是感到了自己生活水平一步步在下降。史密斯的妻子对他没有感觉。只把性爱当成响应“英社”党的号召繁衍下一代的工具。史密斯对此感到厌烦,但是却没有办法。因为“英社”党不允许享受性爱的快乐。
    就在他对这样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快要爆发的时候,在工作岗位上,一个女的---朱莉娅趁人不注意给了他一个小字条,要求和他约会。史密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赴约了,在一个树林深处,他知道朱莉娅和他一样憎恶党的统治,想反抗“英社”党。他们享受了愉快的性爱。然后他们不断的开始寻找地方做爱。在这个过程中,史密斯发现他的上司奥布林原来是一个神秘的反党组织的领导人,他也准备反抗“英社”党的统治。他和奥布林建立了联系,奥布林给了他一本关于反“英社”党理论的书---《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他准备开始积极的进行反对“英社”党的斗争。
    但是斗争还没有开始,史密斯的阴谋就被发现了。最后他被洗脑,忘记了一切事情,其中也有他对朱莉娅的爱。
    作者简介: 《1984》由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于1948年写就。他的另一部重要小说是《动物农场》(AnimalFarm)。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EnglishWeekly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二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Eastern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Evening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本书的影响:《动物农庄》和《1984》已经卖掉了4000万册,60种语言版本,任何一部战后的严肃的或通俗的作品都无法与之相比。
    1984年初,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盛逢其年”,苹果公司出资百万美元拍摄了一个1分钟的电视广告。这个广告只播放一次,观众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在一个巨大的大厅里,一排排身穿制服、神情痴呆的人拘谨地坐着,听一个老大哥模样的人对他们咆哮。老大哥的脸被投射到一个有几层楼高的大屏幕上,他在屏幕中对着下属怒目而视。突然间,畏缩的下属中间出现了一个反叛精灵,身后还有带着头盔的警察在追赶。这是一个肌肉结实的年轻女子,她沿着夹道迅速冲到屏幕前,猛然停步,把一柄大锤掷向屏幕。大锤在空中飞行,当它撞击屏幕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屏幕里的老大哥被打得粉碎,广告画面在下属们吃惊的神态下渐渐隐去。与此同时,画外音宣布:“1984年不会像奥威尔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这个强有力的形象象征着挑战和自我解放。尽管电脑公司想借此宣传一种打破铁幕的黑客精神,但观众似乎可以从中领略到奥威尔锋刃般的语言和火炭似的思想。
    这本书的情节没有什么曲折,人物塑造的也不是很成功,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没有基础,好象就是为了性交而性交。奥威尔实际上一直在苦心寻找两个东西:代表真相的形象和揭示权力的独特词句,待这些准备完成后,他的终极目的是提出一个可怕的预言。他使用了一种同辈作家完全陌生的文体吸引着数量惊人的各种读者。但是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是关于书中的一些政治预言或理论。特别是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书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奥威尔的写作天平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他早早地倒向了意识形态托盘的一方。文学,不过是被搬进特洛伊的木马,而躲藏在马肚子里的政治却在深夜突破了文学的肃穆,并一举捣毁了大敌,唱响了对专制集权主义的丧歌。我因此获得了极大的阅读快感,自己终于从重重的谎言和欺骗中冲了出来,接触到了残酷的真相。虽然这个真相很残酷,很悲观,但是这毕竟是真相
    1、战争就是和平。史密斯所在的大洋国没过几天就要和另外两个国家欧亚国、东亚国战斗,战斗的原因是因为为了摧毁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因为物质财富丰富了,人民不挨饿就要学习文化,会给国家带来灭亡的灾难,战争带来了和平。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别的国家而是为了消灭生产的物质财富,带来了国内的专制制度的和平。强烈推荐书中一段正在开批判欧亚国战争的大会时,老大哥忽然说是和东亚国在战争,所有的人马上变换旗帜,变换口号开始批判东亚国的描写。
    2、自由就是奴役。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奴役就是自由。只有安于自己的本分,安于当奴隶,安于现状,才能获得自由。虽然这些自由是有限的,也只能获得有限的物质供应。但是不满足的,想追求自由的人就会被消灭。
    3、无知就是力量。对集权主义来说,统治的基础就是广大群众的无知。这个好象不用多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就是这样教育的,民可役之,不可另知之。4、专制主义会消灭性交的快感,让性行为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男女的性行为会带来男人和女人相互忠诚,这样的关系没办法控制。党是企图扼杀性本能;若是无法扼杀,便去歪曲它,玷污它。因此,所有党员间的婚姻, 必得经过个什么特设委员会批准。要是打算结婚的男女显得爱慕对方的肉体,那申请一准给拒绝——当然啦,其原则从不给说得明明白白。结婚的目的,能承认的惟有一个,便是生育些孩子,好为党服务。性交,那给看成一种小小的手术,像灌肠一样只会惹人厌。当然啦,谁也没有径直说过这一点,然而靠一种曲曲折折的方式,从孩提时开始,它便灌进了每个党员的心里。他们甚至成立些组织,像反性青年团之类,专门倡导男人跟女人完全禁欲(我们今天出现这么多以身体写作教我们享受快感的作家,原来还承担着反抗专制主义的精神,敬礼!)。
    5、英社党员的纪律性。对于党员,不要求他有私人的感情,也不允许他有热情的减退。他应该生活在对外敌内奸感到仇恨、对胜利感到得意、对党的力量和英明感到五体投地的那种狂热情绪之中。他对简单乏味的生活所产生的不满,被有意识地引导到向外发泄出来,消失在两分钟仇恨这样的花样上。至于可能引起怀疑或造反倾向的思想,则用他早期受到的内心纪律训练而事先就加以扼杀了。
    6、老大哥的全能和一贯正确的维持。在现实生活中老大哥并不全能,党也并不一贯正确。这就需要在处理事实时要始终不懈地、时时刻刻地保持灵活性。味着不顾明显事实硬说黑就是白的无耻习惯。用在党员身上,这意味着在党的纪律要求你说黑就是白时,你就有这样自觉的忠诚。但这也意味着相信黑就是白的能力,甚至是知道黑就是白和忘掉过去曾经有过相反认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不断窜改过去,窜改过去是英社的中心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纪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纪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不论什么,即是过去。既然党完全控制纪录,同样也完全控制党员的思想,那么党要过去成为什么样子就必然是什么样子。同样,虽然过去可以窜改,但在任何具体问题上都决不承认窜改过。因为,不论当时需要把它改成什么样子,在改以后,新改出来的样子就是过去;任何其他不同样子的过去都没有存在过。为了要使他相信他比他的祖先生活过得好,物质生活平均水平不断地提高,必须使他同过去隔绝开来,就象必须使他同外国隔绝开来一样。但是窜改过去,还有一个重要得多的原因是,需要保卫党的一贯正确性。为了要让大家看到党的预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不仅需要不断修改过去的讲话、统计、各种各样的纪录,使之符合当前状况,而且不能承认在理论上或政治友敌关系上发生过任何变化。因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或者甚至改变自己的政策,无异承认自己的弱点。例如,如果今天的敌人是欧亚国或者东亚国(不论是哪一国),那么那个国家都必须始终是敌人。如果事实不是如此,那么就必须窜改事实。这样历史就需要不断改写。由真理部负责的这种日常窜改伪造过去的工作,就象友爱部负责的镇压和侦察工作一样,对维持政权的稳定乃属必不可少的。(这段书中的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自己实在不忍心删节)。
    7、关于告密。书中有人因为在睡梦中说了反党的话被自己的孩子告发而人间蒸发的。
    这本书对专制集权主义,有人说是纳粹主义,也有人说是斯大林主义的讽刺入骨三分。学会思考,就会反抗专制的统治。所以持续的战争已经变成了常I态作为危言的《1984》在私下里,传播学思想怪杰麦克卢汉对奥威尔曾有激烈得出奇的贬斥。他在1951年1月写给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信中说:“……乔治·奥威尔之类的笨蛋有一个问题,他们讥讽50年前发生的事情,把它当作对未来的威胁!”1970年6月给其助手及友人J.G.基奥的信又说:“我一直认为,奥威尔是彻头彻尾的傻瓜,在所有问题上他都缺乏感知和理解。他评论的政坛是老掉牙的事情。” 在《麦克林》杂志1977年的访谈录中,麦克卢汉的批评总算温和了许多:“《一九八四》根本就不是预言,它是怀旧,怀念1934年。一切乌托邦都是后视镜……是‘新预言家’,老天知道是《时代》杂志。奥威尔把那些事情推向紧张的氛围之中,然后说这就是未来。”
    麦克卢汉批评奥威尔将过去时当作将来时,将回忆录当作启示录,实为无的放矢。因为在本质上,《1984》本来就不是真正的预言。
    奥威尔1949年6月在回复工人F.A.亨生的信中谈及《1984》:“我最近出版的这部小说并不是要攻击社会主义或者英国工党(我还是工党的一个支持者),而是为了揭露由经济集中而导致的集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带来的堕落。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还相信,集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集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我把故事发生的场景放在英国,是为了强调说英语的人种并不是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好,假如不向集权主义宣战的话,集权主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取得胜利。”他并不认为“1984”必将出现。对于麦克卢汉的责难,奥威尔在此,已经漂亮地预先作了答辩。
      将《1984》的年代定在1984,并非刻意而为,只是将写作时的“1948”颠倒为“1984”而已。《1984》绝非一个准确的预告,而是一个响亮的警告——奥威尔显然并不真的以为,他的英格兰到1984年就会沦为极权主义,他只是大声疾呼:极权主义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产生。换句话说,《1984》并非关于未来英国的预言,而是关于当代世界的危言;与其将它当作将来时的幻想小说,不如将它视为现在时的批判小说。将《1984》当成认真的政治预测,那才是笨蛋。
     其实,早在战时的1941年,奥威尔已在《文学与极权主义》的广播中表示:“……自由资本主义显然已快到了尽头,因此,我很可能似乎在说思想自由也不可避免地注定要完蛋了。但是我不相信会这样,我在最后要简单地说,我相信文学能生存下去的希望在那些自由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非黩武的国家,西欧和美洲各国,印度和中国。我相信——也许这不过是虔诚的希望——虽然集体化的经济一定会出现,但这些国家会知道如何发展一种不是极权主义的社会主义形式,在经济个人主义消失以后,思想自由仍能维持下去。”哈耶克相信,计划经济是“到奴役之路”;相比之下,奥威尔倒比哈耶克更乐观些,他觉得“集体化的经济”未必会消灭思想自由。奥威尔想像的未来,实际上并没有《1984》那么灰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18:37 , Processed in 0.0497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