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手笔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3-30 17: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0:5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手笔》是一代宗师松本清张的小说杰作选的第一部。为了向文学大师松本清张致敬,日本文春文库邀请宫部美雪主编并导读一套松本清张杰作选,作为“日本平民作家的代表”、“松本清张的女儿”的宫部美雪,以漫步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10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 16:53:40 | 只看该作者
          状态不好的时候,最想干的事情就是读有意思的书。而我状态不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杂七杂八读了很多小说,一个个熟悉姓名的陌生作品排着队从眼前过,有的才开头就放下了,有的读完也就忘了。似乎人到了一定年纪,除了你已经读过并接受的东西,已经很难再有别的东西触动你了。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虽不至淡妆浓抹总相宜,但确实总有一款打动你。打动我的,是松本清张《某<小仓日记>传》。
      
          真的好久好久没有看到一个讲得如此质朴而动人的故事了。
      
          小的时候就认识松本清张,在他之前,我看的推理小说往往是侦探多么厉害而警察只是陪衬甚至是反衬。
      
          一部《点与线》,一部《砂器》,松本清张告诉年少的我:警察也可以是很厉害的哦!这厉害靠的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对人之常情的深切体认和为追求真相不惜踏破铁鞋的执着。破案不是侦探坐在摇椅里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层警察循着蛛丝一般的线索跑断腿跑出来的,我想这才更接近真实生活中刑事侦破的本来面目。
      
          松本清张,把推理从天才的门萨俱乐部还给人间。
      
          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推理的主人公甚至从警察降格到普通人,不是业余侦探,也不是走到哪哪就死人的死神体质,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他们机缘巧合卷入一个案件,旺盛的好奇心和对真相超乎寻常的渴望促使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奔赴他人生活的各个角落追寻答案。案件结束之后便回归生活,做回自己的编辑、作家、工人、学者……也许从此再无机会解谜破案,但我们知道他们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沉睡的侦探。
      
          我们偷偷相信我们的身体里也住着一个沉睡的侦探。
      
          豆瓣上有一篇《苍白的轨迹》的书评,题目叫《教练,我想做侦探》——的确,看完松本清张就是这个感觉呢!觉得自己努努力,也可以拨开迷雾接近真相,可以穿透藏匿和漠视伸张正义。体内沉睡的侦探魂都要燃起来了!推理小说的爱好者,有几个没有憧憬过做侦探的?而这种“人人皆可以为圣”的架势太适合我们这些成天做白日梦的人了,它至少为我们的生活保留了一种可能性。
      
          松本清张还教导我们:做侦探,不是盼着捡钱包那样盼着发现尸体,然后你就能大展才干了。你不是世上唯一的咨询侦探,也没有开侦探事务所的准老丈人或者担任警察的学弟,所以不会有案件送上你的门。但如果有人突然不喜欢你写的作品了,某张老照片让你想到你见过的一张脸了,你关心的一家老店新开张后面目不同了……这些背后都可能藏着案子等你去破。再说,推理的背后并不一定要有犯罪,推理的发生不必是出现了尸体或者丢失了珠宝,更不用凑齐七个跳芭蕾的闺女、拥有建造复杂的房子或者大家扎堆困在孤岛。人的日常生活、还有文学和历史,都是推理施展的空间。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研究者就是一个推理者。
      
          终于说回《某<小仓日记>传》了。它讲的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故事。
      
          一个身有残疾的业余文学研究者,他做不来也不愿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把毕生的心血耗费在考证文学家森鸥外在小仓的生活轨迹上。起因是他在鸥外的作品中读到了自己儿时听过的传信人的铃声。
      
          推理以鸥外的小说文本和研究资料为开端,他循着里面能提供的信息,拖着残疾的腿遍访鸥外当年的房东、教他法语的牧师、友人、友人的妻子、寺院的和尚……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线索通向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访问对象,集录吉光片羽般的资料,推知鸥外当年小仓生活的真实情况。
      
          听上去像一个励志故事呢。如果他的研究写下来,无疑会成为鸥外研究的重要资料。但是他没有写完就死了——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恶化了他本来糟糕的身体。死之前,他于寂静的冬夜再次听到了铃声。
      
          这是松本清张早期的一部小说。我看到的短篇集里,编者宫部美雪强调:“这是他获得芥川奖的作品。是芥川奖不是直木奖哦!”当然更不是乱步奖了。这是一部被当做纯文学(不是畅销书,也不是推理小说)来看待的作品,当时还不是推理文学作家的松本清张以比他终身未变的朴实文风更为朴实的文风写下了这样一部作品:最普通的旁观者视角,不代言主人公心理活动,流水账一般按时间顺序记录,自设谜团和叙事性诡计这样的东西更是没有——然而这仍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
      
          因为它完美的表达了推理小说最重要的东西。
      
          推理小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谨代表我个人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是三观!
      
          不是谜诡的精致完整无纰漏,不是严格遵守十诫,更不是你猜不猜得到谜底……是!三!观!
      
          推理小说应该让人感知到正义,应该关心同情弱者,应该以现实为立足点,折射世上的苦难和人的困境。推理小说应该是人的智慧、勇气、毅力攻克现实和恶意,向着真理和正义趋近。推理小说不是猜谜游戏,为了满足谜团的设定可以不惜改变和夸张我们生活的现实;推理小说不该将人的死亡仅仅是充作娱乐要素供人提神醒脑……
      
          三观如此——
      
          所以我说《某<小仓日记>传》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
      
          所以我爱福尔摩斯,因为他总是与弱者站在一起。
      
          所以我爱阿加莎克里斯蒂,因为她笔下的死亡总是哀伤的,因为她喜欢成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她让波洛献身于正义,让马普尔小姐成长于乡土。
      
          所以我爱加贺恭一郎却不爱汤川学,所以我不喜欢岛田庄司更不喜欢京极夏彦。
      
          以前看《双曲线杀人案》,惋惜那样完美的计策,完全抓不到破绽的凶手,竟至于在结尾要被小学生作文感化。我那时就知道这是“正义的需要”。只是后来才知道,正义的需要不是愚蠢的,是必要的。
      
          只是有时候,正义的需要并不一定能满足,该来的报偿迟迟不来也许终究不来。于是我们看到《点与线》结尾鸟饲警官的无奈,看到《白夜行》结尾令人不知该如何反应的沉重,看到《某<小仓日记>传》的结尾——
      
         “昭和二十六年(一九五一)二月,鸥外的《小仓日记》在东京重见天日,这在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件。当时,鸥外的子孙自逃难点带回装满废纸的衣箱,打开一整理,发现了这本日记。田上耕作,在不知道这个事实的情况下死去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推理者的生命终结之后,其毕生努力的成果也随着更有力的原始资料浮出水面而化为虚无。然而有这样一篇推理小说,让我们看到他奔走的足迹,听到回响在他心里的清脆铃声。透过鸥外笔下的铃声,田上耕作的个体经验的一部分得以在文学构造的永恒中回响。鸥外展现给他趋向永恒的可能性,于是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追逐这种可能。
      
          推理是穷尽手头资料的可能性,去应和生命的呼唤——执法者对正义的呼唤,普通人对真相的呼唤,文学研究者对永恒的呼唤。
      
          也许多数人会认为,要求推理小说具有教化功能是脑残五毛的想法。那么我就做一个脑残者吧。我始终认为文学应该承担比审美和娱乐更多的东西,推理小说也一样。因为文学真的教育了我,影响了我的人生,塑造了我的三观;而在严肃文学占据我的视野之前,承担对我的教化功能的读物,多半是童话和推理小说。古人有诗教的传统,我这种脑残的想法,姑且称作“推理小说教”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2 07:29:13 | 只看该作者
        俳句原本只是街头巷尾流传的歇后语,因为有了松尾芭蕉就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三津田信三在小说《祭馆》里写松本清张算是推理小说界的“松尾芭蕉”。他被誉为世界三大推理宗师,各中奥妙一定要读过才能够了解。
      据说将推理小说写得有文学性就会失去推理原本的乐趣,松本清张却成功的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提高了一个台阶。新星出版的这套松本清张的短篇小说集共有3本,看完两本后感觉非常喜欢。除了由于推理小说本身就深得我心,还因为那些意境化的描述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小说不仅着力于犯罪阴谋的描述,更是将整个人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的状态都呈现了出来。这种感觉绝对不同于阅读《黑死馆杀人事件》时的心情,那种“我靠,这样也可以”的猎奇诚然可以使人忘记一切背景而着力于诡计本身,而松本清张的作品则更看重润物细无声的共鸣,所以人绝对是松本清张故事的主角。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随身带着的书最好是散文或者是短篇,自己的一个瞬间可以印证别人的一个片段。别人的故事里一定有个秘密,而看书的我们则自然而没有动荡。松本清张的短篇中从来都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没有绝对戏剧化的场景,置身其中的读者对比生活在当下的心情毫无脱节之感。他塑造的犯罪者大多心思细密,比如《搜查圈外的条件》中那个等待7年只为给妹妹报仇的男人或是《书法老师》中那个铤而走险除掉情人的上班族,这些人有的因为一己私欲而痛下杀手(《卷首句之女》),有的因为自我过度的猜忌而最终导致犯罪被揭露(《共犯》),这一系列故事唯一的共通点就是那些在犯罪前后人所产生的微妙情绪——这种人性中一瞬间迸发的恶念是很多案件的根源。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这是生活中恶的本质。这种恶不是戏剧性的,不是搬上舞台让人目眩神迷的诡计,而是发酵于生活分分秒秒之中的。与本格推理在行凶手法或是不在场证明上煞费苦心的作者不同,松本清张擅长的是由这样的事件牵扯出许多的人生故事,如同随意吹起的肥皂泡沫,在故事的末尾“嘭”地戳破。
        而最妙的就是这样结局,好像冥冥中的神之手一样操控着一切。完美的艺术品如果不向世人展示还有什么意义,完美的犯罪也只有等到揭露的时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等待一年半》中的妻子利用丈夫性格的弱点为自己炮制出了一场绝对正义的杀夫案件,却最终毁于情人的背叛;《真假森林》中被调教出的假画大师仅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泄露了身份。在松本笔下没有完美的犯罪,案件的揭露都具有偶然性,却都又似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想正是这样深邃的牵绊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吧。
      松本清张因为自己生活的经历,总是对人性的黑暗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觉得确实是这样,但当读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后又似乎有一些不一样的理解。那些所谓的黑暗和不堪,与这篇短篇所表现的无奈而幽怨一样,不过是人性在特定状态下自然的表达罢了。人们对松本清张的文章引起的喜爱,并不是出于感兴趣的猎奇,而是内心深处那种人与人间共存的“共鸣”。这并不是人本性全然的黑暗,而是各种不同情绪相容的复杂感情,人性所表现的黑暗之美,也是松本清张小说魅力的所在。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8 16:51 , Processed in 0.0631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