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雪岩(全三册)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清朝末年的一代巨商的崛起之路的记载。虽然里面有原始的官商勾结,唯利是图。但是其中也不乏中国商人的一些交易原则:诚实信用最为突出。但是胡雪岩由于诞生与落后的中国,所接受的也是落后的农耕文明的教育,因而对科技进步的的错误认识,代表了古中国商人的近代没落的必然趋势。     高阳的历史小说文笔通俗,不拘泥于现实,但绝不离谱。并且在行文之间融合了自身对商人,对历史的看法。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胡雪岩,终其一生所坚持的原则只是尽做撮合之事、尽做利人利己之事,为人处事以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维护自己利益为准则,只是,最后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式悲剧,其实,老胡终其一生,都懂得适可而止这个道理,但是到最后,他那不是生意而是政治了,不可能止才是他悲剧的根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书的内容不错,无奈出版社做得太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那套就很不错。
  
  至少在《胡雪岩》这本书上表现得确实不敬业。
  
  里面的错别字太多了。让人都看不下去了。
  
  为何评论的内容要很多才能发表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本人亦有许多商场经验,故感触良多。胡君为人圆融,处事考虑周到,身上聚集着许多中国社会商场上的优良品质。用人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做生意求势求利,求利不成,亦需求势。另,其与书中其他人物的结交相处无不体现中国独有之人情,做生意先做人情。吾涉世未深,在做人情此处跌跤数次,应引以为戒。道理看似浅显,然如何用好,需亲身经历过方能体会的深。此书胡雪岩发迹史可令每一位商场人士借鉴。中国史上数位商场成功人士亦是如此。然而,在现代社会,其许多操作手法却极易触犯法律。毕竟其中原罪众多,官商勾结。但是其为人处事,交际手法极其了得,可以学习效仿之。此外,单论文章。高阳在人物刻画上功夫了得,小说读起来亦一气呵成。只是中国文学中,刻画人物往往只有一面。如此书中的胡雪岩,似乎没有任何缺点和失误。实在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也罢,小说只是小说,足够精彩另外可以从中学习到东西,对我而言,已然足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胡雪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做官不及经商有意思,做官不能明着赚大钱,顾忌也甚多。最终,他却成为了前无古人的红顶商人,他受制于官场的帮派斗争,即使像胡雪岩这样的能人,也不能抵抗。
    
    胡雪岩一生有几个铁杆好友,还有有情有意的女人相伴,他始终坚持做人的道德准则,并且善于接受他人诤言,不贪恋荣华富贵,不做狗皮倒灶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所以胡雪岩还算流芳百世。
    
    身为一个读书不多,没有背景的人,胡雪岩是白手起家的典型。他最终却能周旋于黑白两道,华夷两场,上至中堂,下至贫贱百姓,皆可得到他财神的资助。胡雪岩要表明的,恐怕不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而是他的大气,并且今日做得的人情,难免在将来某日支取。尤其是他落魄后,还想着回报当年他尚未出道时,对他有过一饭之恩的小饭馆,更现出了胡雪岩的可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人评价高阳说是“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落处有高阳”,高阳能与金庸齐名,的确不是泛泛之辈。不过高阳虽不劣于金庸,不过名气却是差了好多,至少金庸的书不需要靠高阳来抬桩。不过,金庸写的是武侠,较为大众,或许是成就金庸名气的很大一个原因。这两个人在作品中对古代的人文典故、民风俗语都信手拈来,随意穿插,并且不给人以炫耀之感,实难为可贵。不过我个人却感觉高阳在处理人物的过程中对人物心理描写也比较细腻,但是在与人物的塑造上却没有金庸那样生动,缺了一股真气。例如书中写胡雪岩,对胡雪岩的处理上,却是半生落魄,一朝富贵,霎时灰飞烟灭,却没点出其中的根本原因,不得不令人略作感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半年的时间,仔仔细细读完了高阳写的胡雪岩一部曲。其实还有很多没有挖掘的细节。现在来说说我的粗浅感受。首先坦诚地说,这部书所写不是历史,而是传记小说。有些细节上经过了艺术加工。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一些情节来源于其本人所沉积下来的历史阅历。可以说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放眼望去,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小说,其艺术化的处理显得过于天马行空,从而不太符合规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精神痕迹,全部来自于事物的真实本质以及物理表现而存在,若是离开了事实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展变化,都是苍白无力的,让人无法信服。而高阳的小说,恰恰在艺术化与本质化上,做到了这个中和。这也是这个小说真正精彩的核心。就像三国演义,你可以说它不是历史,但不得不折服于这部著作的艺术性。甚至在艺术性的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历史本身而存在。而《胡雪岩》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胡雪岩》对人物思想以及行为的刻画最为细腻,若是作一个不太准确但又恰当的比喻的话,也许工笔画这个词是最合适的。这部书的价值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胡雪岩本身的那段历史,也许正是高阳成就了胡雪岩传奇性,而胡雪岩也成就了高阳的艺术最高水准。
  
  黙一敬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新近华夏出版社重版高阳著作,扉页印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用以宣传。作为现代通俗小说的两大重镇,金庸和高阳,无论是出身、写作内容或是口碑,都足有可供比较的地方。网友刘国重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可供参考。金庸和高阳,同为撷取旧史以作小说,两人的小说中,又往往穿插以各种古典知识,并且浑然天成,不予人炫博之感,实在都是高明的手笔。
  
  然而细究起来,两人的小说面目完全不同,历史对于金庸来说,不过是戏台背后的幕布。金庸笔下真正的主角,皆是虚构的人物,其着力点,在江湖而不在庙堂。(《鹿鼎记》里的康熙算算是例外),自出机杼。这点大概近于《金瓶梅》《红楼梦》的路子,是文人自家的创作。高阳则不然,其著作中的主要人物,如胡雪岩、慈禧、曹彬、高斌等等,无不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记载颇详。至于李娃、虬髯客等等,也是根据已有传奇小说发挥,依傍的痕迹非常明显。大处都能按照史事铺陈,这点大概是《三国》《水浒》的传统?相较而言,金庸虽然也用古典元素,不过已经是纯然现代小说家了。而高阳则近于说书人一般。虽然是武侠小说和历史小说两种题材的差别,不过也毕竟见出作者的旨趣和追求。即便同是历史小说,此岸众多作者的创作路径,也与高阳颇为不同。最近读《金瓯缺》,对此颇有体会。
  
  高阳是世家子弟,文史俱佳,《高阳说诗》可以作为代表,其中关于李商隐七律用典和实事的考证,小说《凤尾香罗》中多有发挥,确实是很高明的手段。另外,台湾近代史学者林文仁在《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也特别向高阳致敬,表彰其对晚清政局研究的洞察入微。同样以世家子弟为文史之学,近代最有成就者无过陈寅恪。高阳的小说文章,对于晚清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同情,可以窥见世家子弟的取向。而陈先生,虽然因为家世渊源避开了晚清史研究,不过他的诗作治学取向,也同样清晰地显露这种心绪,对此,许倬云曾评论道“他写的关怀基本上不在历史本身,自己摆在历史里。”
  
  无可讳言高阳小说也有弊病,最为明显的是史观的陈旧和正统,其次是叙事的枝蔓随意。在《胡雪岩》这些较成功的著作中,这个毛病虽然有,但还不是特别明显。至于《清官册》《大将曹彬》这些小说中,颂圣之处比比皆是,人情极美之处,而往往掩盖历史的残酷。这里可以回到高阳和其他几位作家的比较,梁羽生是左翼知识分子,这种理念贯注于他的小说之中,可不赘言。即便温和如金庸,在涉及历史处,也仍然能够保持清醒。唯有高阳的小说,观念最为正统,这点也能见出高阳的小说并非小说家的创作,而是近于古代的说书话本。忠孝节义伦理纲常,正统的观念与传奇的嗜好,正与后者相同。
  
  我曾设想,倘若高阳用力于文史研究而非小说创作,会是如何一番境况。前文以陈寅恪观照高阳,陈寅恪先生虽然曾被讥为有遗少气,不过思想已远非旧派所限。见之于陈的历史研究,也是如此。傅斯年所谓“此时修史,非留学生不可,粹然老儒,乃真无能为役。”是也。陈寅恪自然是前者,而高阳,无论是思想或是具体的路径,恐怕更近于粹然老儒吧。从这点上来说,钱穆大概可以作为高阳的样板。当然,都只是些无聊的设想。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始终受雇于伟大的时代记忆。
  纳斯达克翻飞的红绿数字,格林斯潘的每一个喷嚏,催生出各种名目的聒噪,整装待发的报刊印刷厂率尔成了争分夺秒的弹药库。
  也能在中学历史书上看到:通胀时节背着大捆纸钞抢购粮食,过剩的牛奶倾入沟渠,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们脸上还带着刻薄的笑容。且不分辨背后作祟的意识形态,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不定期的光顾既成事实。
  于是我们近乎惯性地无数次援引《双城记》的开篇,仿佛它是对人类历史演进最终极的状态描述。高不可攀的学术言说异乎寻常地指向共同的悲情——无论是福山宣称的历史终结抑或斯宾格勒苦叹的西方没落。
  丰沛到无以复加的历史图景将伟大的时代雕琢得层次细密棱角分明。前事历历中,抹去昨日尘埃,每个人便都生发出茫然的浩叹。于是咏古成诵,怅然年华。
  但历史仅仅止于画面的堆叠和宏观的盖棺论定吗?恐怕并不如此。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即便不似蝴蝶效应般洪波翻涌,个人的痕迹也不可能在浩繁的青灯黄卷中抹去分毫。
  说白了,当言说回归言说,讲授回归讲授,历史仍然脱胎于每一分一秒一时一地的个体生命。胡雪岩亦是如此。他的出众与庸常并不能撼动那个“天公不语对枯棋”的千年变局,却仍旧给后世留下了珍稀的为人与经商范式。
  历史不仅囊括着金戈铁马和经世致用,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决定了人们思考时最先回溯的经验世界。因此,讨论胡雪岩与经营管理,既关乎当时情境下的今夕何夕,又涉及历史长河中的何去何从。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即是题中之义。
          胡雪岩其人的生平无需赘言,无论史料或小说家言,乃至电视剧集都有详尽叙述,对其商道的分析随着近年国内商科的走俏亦甚嚣尘上。如何于微末处刻画人情事故,又如何通过庞杂的人物串联起商海的波谲云诡,是小说家直面的难题。毫无疑问,高阳先生在此二点上得其神髓。通览整部小说,即是商界传奇的兴衰史,而这部历史尽是人情冷暖与商道堂奥的交杂。
          作为四民之末,商贾在中国古代历来备受冷眼。而由钱庄伙计晋升二品顶戴的故事,也为胡雪岩的商道笼上了浓烈的传奇色彩。
  胡雪岩的识人是无需讳言的,对王有龄的资助虽似并无风险,却仍需准确的把握。王有龄与何桂清之间的遇合,虽非胡雪岩所能料想,但仅从王上任后的诸多能事,胡雪岩知人之深即可管窥。至于稽鹤龄、古应春、陈世龙、尤五、甚至女流中的七少奶奶、螺蛳太太等,胡都能知悉,并择其所长而委以重任。且不论胡雪岩鼎盛之后失人的情况或因疏忽或因力有不逮,用现今的话语来说,处于事业上升期时,胡雪岩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卓有成效,而管理有方的根源即是胡能够充分认识各人的短长。
  识人又需从两方面加以解释。
  一则胡雪岩对自己的认识极其真切。在大处,胡雪岩时时以方正的人品行世,不做分毫落井下石之事,不仅同行与有荣焉,即便竞争敌手也心存感念。联合信和钱庄的张胖子将阜康做大即是一例。而于长远处,胡又以极精明的想法周转在官场与商场之间。王有龄屡次劝其做官,都遭婉拒。并非胡无心于功名,只是希图避免官场上下的制约,尔后行捐官一道。可见胡对自己想走的道路及至整个人生的走向都有深入的想法,绝非“摸着石头过河”。有一段话可作胡雪岩的心迹,也不妨视作胡终其一生的自律:“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缘也是靠自己,自己是个半吊子,哪里来的朋友?”可见,知人的基础之一是即是胡雪岩对自己性格的深入了解及充分的自信。即便撇开古希腊先哲“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从普遍意义上来探讨自我认知,也不难知道,对自己的体悟多深刻,对世界的延展认识也就多彻底,胡雪岩即深谙此道。
          胡雪岩之所以识人且得人心,另一缘由即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一道对胡雪岩来说绝非易事,即便身负才具,但久居钱庄一隅的他对其他事业所知甚少,无论蚕丝生意或与洋人打交道皆可佐证。但胡雪岩成功地以其圆熟的为人处事填补了因专业知识匮乏而可能引起的生意流失。往往言未及远,胡即能从旁人的神情和话头里读出弦外之音,并细察他人的难处与自己的进退余地,绝不逼人就范。即便与洋人谈枪支生意一节,面对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胡依然以人情谈通。毕竟,地域文化不同,人类行事的共同理路却在,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绝非妄言。纵观全书不难发现,胡雪岩对人情的精熟也绝非一蹴而就,其中也经历了诸多波折,尤以尤五、郁四等江湖枭雄、稽鹤龄等士林俊彦难于结交,但胡或从高处入手,或设计投其所好,终遂心愿。这种砥砺为胡雪岩应对人际交往中的难题提供了可贵的镜鉴。有时候,人情练达并非简单的人身属性,而是一个先“练”而后“达”的过程。
          除去人尽其才与精通事故,单就生意而言,胡雪岩的思路也异常明晰。对他来说,凡事必然“谋定而后动”,一旦不能成功,如何转圜都在事先有详尽的筹措。即便是托张胖子来给与阿珠的情事做媒,也要考虑到如何措辞来拖延时间,其思虑之周详可见一斑。难怪终日算计的张胖子也不免钦羡:“随便你做啥,总是先想到退步。这一点我最佩服你,也是人家放心,愿意跟你打伙的道理。”可以说,对于大多数的生意而言,能够详细并准确地想清退路,即已立于不败。详细在于厘清问题的逻辑及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准确则在于对大局的整体关照,得此两点的胡雪岩对退路的把我自然准确,出入商海也就格外自由。
          然而,念及退路只是成功的基石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魄力和胆识,知悉进退却犹豫不决,反倒徒增烦恼,许多宦海商场的失败即是鲜明的注脚。一旦得悉事态之后,胡雪岩的行动相当果决。没有一笔生意是无需承担风险的,权衡利弊不止于认清退路如此简单。以与左宗棠的遇合为例,由于左封疆大吏的地位与显赫的战功,为其绸缪的繁杂与艰辛比之事奉王有龄不可同日而语。为此,胡雪岩不得不舍弃许多杂事,转而经营短期内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有舍方才有得,胡雪岩在决断时显现的魄力值得钦佩,而这也成为他头顶珊瑚顶戴的关键。即便是中意的女子,胡雪岩同样能辨清利害,割爱与人。无论是将阿珠换取陈世龙的死忠,或是以阿巧换取何桂清的提携,即便个中充斥着内心的纠结,胡依然能贯彻初衷。感性屈从理性的行事,为胡本就冷峻的商道加上了更冷漠、却有效的砝码。
          胡雪岩对名利的认识比之同时代人也属超前。时人以为名为一舟,利为一舟,两相捆缚,难以割裂。而在胡雪岩看来,名利本就是同一条船,声名远扬,利益自然咫尺之遥;而以利益作武器,足以在世间纷扰的名声之中圆转裕如。直至今日,这种认知依然左右着国中官员与商贾的命运浮沉。何况胡雪岩求名绝非出于虚妄,名声背后必然有特定的利益指向。无论是捐官及至邀赏黄马褂求得的官声,抑或经营典当、配置军药、分发赈灾财物积累的民意,都指向声名背后更庞大的利益,用胡的话而言,即是“为了让生意做起来更顺当。”正是由于勘破了名利之间的纠葛,胡雪岩在生意场上就有了更宽阔的襟怀。其视野不仅仅促狭地聚集在官场与商场的博弈之中,也着力开发洋场的生意经,在开风气之先的同时,也为其个人的成功铺就了关键的阶梯。
          至于胡雪岩最后的没落,一则木秀于林,难免招嫉;二则已成骑虎之势,生意涉猎过于庞杂,没有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保障根本无从管理,致使事业渐次衰落;三则耽于声色,疏于经营中的人事,终致千里之堤,瞬间崩塌。凡此种种,与胡雪岩平步青云的商道并无过多勾连。
          爬梳胡雪岩的商道,不仅是怀抱考镜源流的意愿,同样也有直面当下的意图。甚至可以说,胡雪岩的虚与委蛇、拆东补西之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而其富于教益的经营理念,却不为中国企业所重视。
          太多的例子可作明证:牟其中败于寻租过程中的自曝其短;年广久溃于自身的浅陋与时局的保守;禹作敏与政府机器情绪化对峙;孙大午拘于触及私人集资的敏感区域;至于戴国芳的悲情色彩,顾雏军的资本游戏,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带血的注脚。而更普遍的情况是,如索尔贝娄所言: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中国企业界视作迷信奇迹的商业圈。但30年的时间淘洗理应催促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企业的未来。
  商道只有脚踏实地的传奇,而不会有凌空蹈虚的奇迹。无论针对胡雪岩的经验,抑或其他。当我们的目光朝向明天,我们的双脚,仍应牢牢扎根在这片先人耕作的土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1-5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一切古代史都是当代史。虽然《胡雪岩》不是历史,而是历史小说。
         高阳的《胡雪岩》,看完了《平步青云》,《灯火楼台》看了一半,《平》对胡雪岩性格的刻画已尽善尽美,其后主要就是看看时代大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了。
      高阳是大师,不仅是文学大师,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更是清史大家,对清代整个社会风貌,从官场到江湖到商场,描写深入浅出,名人轶事、典章制度,信手拈来,力透纸背。中国几年前的人情百态,万变不离其宗的跃然纸上。胡雪岩就像《大染坊》中的陈寿亭,我都怀疑《大》的作者是不是看过《胡》。胡读书不多,陈根本没上过学,但都有着相当高的智商和情商,对中国社会人情关系、人性的了解达到了极致。胡正是人性专家,投其所好,因势利导,与各类人都能打成一片,在各圈子都能通吃。
      在中国无论是搞政治、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只要是和人打交道,能了解人性并加以运用的人都在各自的行业如鱼得水,风生水起。忽然就明白了当今官商勾结、金钱关系大于法等种种社会现象,原来早就有几千年的社会根子。
      虽然明白,终不能释然。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7 03:15 , Processed in 0.0615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