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见了,德彪西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 10:4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八回“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大奖作品
  日本亚马逊四星半高分推荐
  这是一部让所有评委眼前一亮,继而深受打动的优秀作品
  字里行间洋溢着德彪西的月光曲和肖邦的练习曲之优美旋律
  钢琴少女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00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8-2 10:45:33 | 只看该作者
  1.
  
    初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青春言情小说:十六岁富家女,帅气男钢琴老师,就想放下这本书。看到的获奖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才忍着看了下去。虽说是推理小说,杀人事件也不是特别惊心动魄,由于是站在十六岁钢琴少女的立场,更加突出的是术后恢复的绝强意志。书里反复提到“战斗”,这是对坚强的宣扬,相比之下揭秘真相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书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看上去合理,但是可惜的是之前没有足够的铺垫。所谓的理由在之前找不到痕迹。
  
    所以这本书只能作为畅销小说给少女读读。
  
    书中充斥着音乐之美,也许是文化的差异在我国古典音乐没有那么普及,就我来说是不了解的。看了书后我去听了一下古典乐,但是很遗憾感受没有那么深。于是就显得书中大量对音乐的感触描写没有太大意义,显得夸张了。当然有音乐功底的人可能感同身受。并且,由于文化差异书开始的时候爷爷、研三以及岬老师说的话生涩难懂,虽然不影响读书总归感觉不大好。
  
  2.
  
    这本书增分的部分是其励志性。全身重度烧伤的少女顽强地活下来了,并在钢琴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残疾人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艰难绝望和不屈的意志。这是个细腻的视角,不禁让人反思自我。作为正常人,我们有没有歧视过残疾人,我们有没有不经过战斗就倒下。战斗,真是个颇具日本气息的词啊。
  
    “我果然是个差劲的胆小鬼,那不过是逃避战斗的借口。”
    “战士就算负伤了也要坚持战斗。战士不会在意旁人的目光,只需要拿起武器,奔赴战场。”
    “武器——尚武之人的武器是力气,辩论者的武器是语言,文人的武器是文章。这是他们表现自我的方式,也就是人类斗争的方式。”
  
    战斗,武器,斗争,我们自己是不是活的太懦弱了呢。
  
  3.
  
    一些很有意思的话:
  
    我果然已经死了吗?所谓死,就是什么都感觉不到,只有意识存在吗?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吗?那还真是灵魂的牢狱。
  
  (=这样的思考多绝望,灵魂与肉体被分割的感觉。如果在无边无际漫长的黑暗中,那么痛楚也将是宝贵的。
  
    但对女性而言,美丑毕竟是能够左右人生的大问题。脸上的伤就是心上的伤。
    人的外貌和内心相互关联,随着外貌的变化内心也会变化,反过来也一样。
  
  (=这样的言论相信不常看到吧。我们一直羞于承认外貌的重要性,似乎无视外貌就是高贵,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从来放不下,否则也不存在对不在乎长相的人的钦佩了。我们通常的教育,在“反过来也一样”这几个字中。
  
    所以我为了缝合人们心灵的伤口,拿起了整形外科医生的针和线。
  
  (=外貌多重要。外貌能让人自卑,能让人自信。长相当然能左右普通人的心态。如果整形外科医生都有那么高的觉悟该多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8-11 03:57:0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以一本推理小说来看,这本书只是中档,会在十年左右消失。毕竟,身份替换这种手法在黄金时代就有出现。让死去的人作为凶手,抹杀一切不在场证据的必要性,这的确是几乎各种推理中目前已经很是惯用的手段。比如《无人生还》,近一点的,比如《白夜行》。
  而本书的最明显一点,不算是推理则可得出真凶的结论的线索在于,人称的变换。
  
  第一章火灾以前,第一人称可以确信是遥,同时也可以确信,火灾时,遥离火场更近,而进入火场,看到了燃烧的爷爷。
  而接下来的章节,我的人称由母亲叙述明显有的是,爷爷与死去的“露西亚”的尸体在爷爷的工作室内,两者更为接近。对比可知,此时的我只能是实际上的露西亚。
  
  同时作为推理难以言明的是,更多的细节处理。按照中山的意思,母亲的去世只是意外,但是,这个意外过于的巧合。首先,需要合理的在阶梯高处遇到妈妈,并且没有目击者注意到拄着拐杖的露西亚,其次必须是妈妈撞死,最后来救护的巫女必须没有注意到露西亚(毕竟拐杖有些明显)。没有任何目击者的一点使得这次意外的调查过于“意外”。过于意外的推理,不得不说不算是好推理。
  
  而前期对于杀人的三次铺垫则是有些像劣质恐怖片,仅仅制造气氛却没有实质内容或结果。
  毕竟,让有着严谨作风顽固性格的女仆爱上同样顽固,有毅力的爷爷,然后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用劣质手段杀人是有些不明不白的。
  
  但《再》让我无法忘怀的一点是人格的自杀。
  整个过程,露西亚自身主动愿意去进行的自我人格的抹杀。
  首先醒来,发现自己被当成是遥。由于有了前期家庭的失去,此时的露西亚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叙述中,医生负责的态度也被叙述成“看一件自己的成果”的发自己方内心的自私的缘由,而非为了帮助自己恢复。此时的露西亚,小心翼翼,叙述也都生硬防御。
  
  而音乐在治愈她,找到合适的发力方法后,回到自己原来的水平。想象此时露西亚的生活,只有在音乐里,她是露西亚,而不是遥。只有音乐,还可以包容她的人格。
  所以,岬对于身体残疾的讨论,我认为不仅仅在于此,包括岬告诉她自己放弃律师而去选择音乐。
  让自己的梦想,保存自己的人格。如果现实必须将其抹杀。
  
  岬对于这个世界的说法如此冷酷,——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恶意,不会有人在意你原本的人格,不会有人同情你,所有人都等着看你的笑话,等着看你放弃,被打败。对于露西亚,就是等着自己在学校被欺负,在比赛中被打败,被夺去名字,被夺去身份,永远的消失,直到自己都不再记得有露西亚这个人。——因为,已经不会有人在乎有没有露西亚了。
  
  如果活下来的是遥,应该大家都会比较幸福吧。露西亚最深处不是为了生存而抹杀自己,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人都幸福而代替遥活着,她心理的悲凉,不仅仅是生存,而是耕耘这个世界的荒芜。
  
  《再》的背景,我认为是情节发展的实质原因,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泡沫,印尼海啸。所有人的眼里,只有这个世界的苍凉。
  露西亚,也只能被这点苍凉,慢慢吞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8-13 08:59: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注意到是推理类的小说,看封面也只觉得是青春小说之类的,只是看名字是音乐题材的就想看一下。我并不是推理小说迷,看过的推理小说也不多,因此作为一个非推理小说迷说说我的看法吧。
  
  1.关于青春励志
  这本书的青春励志成分的确比推理成分多得多,讲述遭受家庭和身体巨变的少女如何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并在音乐中寻找自我的故事。在人物的对话中以一种看似平淡随意的口吻诉说着有关人生的感悟。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的阴暗面,尽管如此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活法,所谓的失败者其实是既不能顺应社会的主流,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的精彩的人。
  类似的大道理我们不是没有听过,但总是“一笑而过”,我们不愿意相信也许只是因为缺少令人信服理由。尽管小说中还是免不了落入一群大人对着年轻人说教的俗套,但是意外的让我时不时的有些触动,大概是因为那些“说教”既不过分随意平淡也不过分热血空洞,相反都很中肯。年轻一代常常做事偏激考虑不周,却也同样反抗极端的大道理。
  
  2.关于推理情节
  我看过的推理小说不多,对于推理小说里面的诡计也研究不深,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这样,才能很好的顺着作者描述的思路一直看下去,尽管作者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伏笔和暗示,我还是没能好好抓住,看到后面也就像作者期望的那样吃惊了一把,然后才后知后觉地回想到前面的种种线索。叙述主体中途转换这样的手法也让我感到很新奇。
  真正的推理迷大概看小说的时候是以解谜为乐的吧,如果能在真相揭晓前就猜到凶手是谁会很得意吧,不过总觉得这样过于注重诡计本身,也会忽略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吧,到最后也逐渐失去了本应有的惊喜。
  总而言之,小说的推理成分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是很合格,不过对于我这种推理盲来说还是足够了。
  
  3.关于作者
  作者名字和里面的行文怎么也没想到作者是一个61年生的大叔,竟然是我父母那一辈的。一把年纪了还保有青春年少的细腻真不容易。
  另外也感叹作者丰富的知识,书中关于烧伤、整容、重听等等各种医学知识都有很好的解释(虽然难免有些卖弄知识的嫌疑~~);关于音乐的描写也是,不管是音乐术语还是音乐作品的情景再现,作者都显得游刃有余。
  看完书之后一个很强的冲动就是很想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和背景,可惜中文资料很少。
  
  4.关于译者
  其实正本书读下来流畅性是很不错的,不像很多英译中的作品翻译处理不好读起来拗口、不顺畅,那样前后的情节就很难穿起来。
  不过一直很介意作者把“弗里塔”解释成free part-time job,这个怎么看都像是freeter吧。不知道还好,如果知道了的话,这样的翻译瑕疵就很难接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8-14 08:48:1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的口气让人出乎意料的淡定,不徐不疾的叙述比起游刃演奏的乐者更近似一个自信的舞者,对音乐和演奏的描写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显得十分华丽,琴音为表推理为里,但是就像雨衣的怪物里的反面还是表。故事剧情方面可以说并不出彩,但是用疼痛和旋律还有诸多人物教训的话语编织的有关成长的风雨亲切平实,故事本身并不能让人有太深的感悟但是医生呀老师呀包括爷爷和研三,好像被年纪不小作者教训了一番。
  
    不过老实说我仍然有不满。
    结局用洋介轻描淡写的话为露西亚开罪,音乐的确是恶魔般的魔法,但是为了音乐而颠覆正义,这在我看来有点说不过去。“我并不在意你是谁,关键是你想要弹奏的心情。”“没关系,肯定会对你宽大处理,最多收容五年。”这侥幸一般的口气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就算作者在最后渲染着母亲的丑恶但是那是在正常愤怒之下的反应,为此而下杀手——无论如何这都是罪,不可饶恕的罪。取而代之的故事很多,最近刚刚打完的逆转裁判2中第二个案子,第一次打完这个案件时我愣住很久,想要以新的身份摆脱过去重新站起来,护士的遭遇诚然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却不能原谅就像露西亚,但是作者的口吻看起来却毫不在意。
  
    然后就是各种评语了,这个我个人的主观色彩很重哈。高中女生,公主小姐,钢琴和英俊的老师,还有夏老师超美的封面【喂。
    这本书绝对可以说得上是披着少女外皮来说教的大叔【喂。
  
    对痛苦的描写不像女作家一样像细腻的针刺,反而是生硬得像直接插进心口的匕首,疼痛感和停不下来的鲜血直接摆在面前前2/3火灾过后的部分每翻过一页都觉得颈口被勒紧一分的难受。但是到了中段,慢慢拾回自信的露西亚简直可以说强大到了腹黑的地步,但是中间穿插的音乐描写,对洋介演奏的描写对贝多芬人生的叙述和钢琴老师的争辩与谈话,如果是一个男人经由此强大起来的话我觉得倒是很有可能,露西亚作为一个十六岁少女多少显得有点牵强。但是总体看来还是不突兀让人觉得合理。用拐杖狠狠击向墙壁的时候真是帅气得像爬起来的少年漫男主角,虽然以少女的身份这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这里的露西亚显然已经不是校园少女漫的“少女”了,她的身上寄托的,大概正是作者这个大叔的心的强大。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我完全不觉得这本书是什么悲戚的少女哀歌,也不是什么明朗怡人和出乎意料的大结局,明明就是黑色系的少年漫嘛……而且最后强大到堪称黑化的露西亚推倒妈妈这也完全是意料之内的事情。构思技巧也完全比不过伊坂法月之流。
  
    但是这么纯朴清淡又坚定的说教,我真是好久没看到过了。石田的IWGP越发有卖弄商业之嫌,宫部阿姨比起成长更写出的是罪与罚,和吉本的治愈也不同。这个大叔很自信,自信得塑造了自己理想的角色,说出自己的理念。
  
    so,这个大叔真厉害。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25 05:44:39 | 只看该作者
  确切的讲,这应该算是一本青春励志音乐小说,托译者的福,阅读起来非常流畅,甚至到一些部分时,真想能够听听德彪西(真的专门找到了一些来听),光与影,露西亚与遥,读完这本书所得到的不同于一般推理小说谜底解开后的惊诧,是一种耳边回荡着钢琴声的思绪,很美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17 09:58:40 | 只看该作者
  是的,这本来应当算作一本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中我最崇尚本格,因此最大的评判标准也是诡计本身,以及解谜的质量。我认为,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应当有着精彩的核心诡计,生动的解谜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特色鲜明的侦探形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不算太精彩,全书中的气氛与推理相关的实在不多,最后的结局倒还不错,但若说牵强也不是完全没有。因此,从推理小说角度打分,我大概只会给个三星半。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显然不在于此。
  作为热爱音乐但修养尚浅的普通人,我能听出一些乐曲演奏的对错与好坏,却很难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对于用生命谱写乐曲的音乐家们,我总是仰望,却也到此为止。对于我来说,音乐是极好的调剂,却不是生命的印记。
  因此,或许是得不到的东西总显得格外有魅力吧,这本书里随处可见的对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就格外令我感动。当肖邦的丧国之痛、贝多芬的全力抗争、李斯特的严谨浪漫和德彪西的飘渺华丽一起一步一步慢慢展开,女主角的成长与男主角的成长经历也一步一步向着读者掀开。当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无比柔弱的小姑娘在身心上都慢慢变得强大,我想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动容。
  不仅如此。对于我来说,最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完美,也不是励志,而是在完美外表下隐藏着的最为柔软的、让人心疼的那一个精确的点。对于男主角来说,这一点在于他的极富天资背后的重听,在天资与爱好间的艰难抉择,以及始终存在的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的恐惧;尽管小说在此处的行文逐渐变得开阔,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他的恐惧永远都不会真正消失,甚至不会减少。他能做的,只是不断地把自己武装再武装。
  对于女主角来说,不仅是身体经受大火吞噬的劫后重生,更在于她冰冻僵硬的双手。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还是不知道,她的双手到底是会就此彻底恢复,还是彻底毁掉。不过,不论如何,这也确实是她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尽管在这心疼中总带着些纠结。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还有一个问题:男主角爱着女主角吗?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男主角对女主角的感情似乎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并不是爱,而更像是老师对于得意门生的喜爱。然而或许书中的做法,也是当时的男主角所能采取的最好方案了。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的书名虽然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些兴趣,但读罢全书就会觉得这实在不是个好题目。不过,如果让我来起名字,我大概会更为难。因为触动心底的东西总是难以命名的。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4 14:28 , Processed in 0.0536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