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0
|
向日葵的祭典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如若往
之前在亚马逊上看到这本书很感兴趣,原本想购买,正好看到图书馆有借,就借回来,没想到是本很厚的书。花了4天看掉这本小说,虽说是推理小说,但是感觉与其他阅读过的推理小说风格相异不少,主要靠主角在现实与往事中记忆中的点滴,洞察了事件的真相。
开篇男主给读者的印象是个将近40的大叔,生活随意,无欲无求,只求平淡生活的感觉,突然被以前的同事拜托处理一笔来源不善的巨款。
从赌场里赌博看出秋山的性格以及他的洞察力。在赌场中遇到了与去世的妻子样貌相似的麻里,而麻里头戴着的帽子又是比较敏感的物件,美国步枪协会会员的象征。风俗行业的美少女搭上宅男大叔,之后发生了枪击案等等。。原本看似很平凡的人物,慢慢展现出不平凡的过去和遭遇。
记忆回到过去,高中时代作画天赋,与妻子英子的相遇,年轻时的英子曾说要跟秋山结婚,并承诺要保护他不受残酷世界的伤害,最后却选择了自杀,还有身孕。妻子自杀的真相不得而知。
“我们对您的记忆很有兴趣。”围绕着梵高第八幅《向日葵》是否存在,及存放地点,两派势力都想得到这幅向日葵,七年后的现在,秋山卷入了事件。
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谈话,情节,后来都被主角用来引证了自己的判断。
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了其中的关联,也终于知道了妻子自杀的真相以及真正的向日葵所藏之处。妻子一直在遵守着当初的承诺。
这本书在结尾处理得很好,麻里回到仓库,解救了秋山和原田,自己却中枪身亡。“这是送神火。。。为了那束向日葵,有两个人祭出了性命”秋山将那副向日葵连同装载的火车一同烧毁,这是为谁献上的祭奠之火?为死去的妻子?为麻里?还是。。。。
这本书里涉及到知识面蛮多,对美术方面本身也很喜欢,但是不是专业人士,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较多篇幅描写美术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人物刻画,性格鲜明,很饱满,很有个性,不论是麻里,盯梢秋山的送报大学生,仁科的秘书原田等等,给这部作品增添了魅力。
秋山这个形象一反推理小说中扮演侦探角色的主角形象,幼稚,孩子气,不负责任【在麻里眼中,喝牛奶作为饮料的宅男大叔,他对仁科说,我知道我不是天才,这就是我的才能。
书中对原田的刻画,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人物的,聪明,冷静,优雅,感性,甚至是美丽的,从秋山的角度几次强调了这位青年的美。当秋山问他为什么会跟仁科这样的老头子在一起,他说“爱情对象并不需要完美高尚。又比如说,我现在就对您抱有某种亲密的感情,但这和性欲毫无关系。所谓人际关系,其中也正包括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
这本书的叙述如行云流水,慢热型,一步步推进,逼近真相,在最后揭露,虽然作者以冷硬派的风格著称,但这部作品笔触细腻,不失有温情的部分。
详情
伊戈爾
不是你选择天赋,而是天赋选择你。
似乎看过这样的故事。某人被自己的才能所折磨,于是他隐姓埋名,想远远挣脱这给他带来不幸的才能,但是却仿佛被诅咒一般的缠绕着。最后终于他明白了,所谓的天才,就是你想要摆脱,也终究会逼踏上原路的东西。所以痛苦者如梵高如阿曼德斯,被天赋纠缠致死。
天才和人才之间也许只有一线之隔,然而这一线之隔却如同剃刀之锋无法越过。经过努力的人才可能到达天才的境界吗?境界有很多种,臻于化境并无高下之分,只有风景和感受的不同。所以自然圆融的李白和千锤百炼的杜甫,并不能说谁比谁更高明,但是两者眼中所呈现的绝顶的风光无疑是不同的。甚至他们永远都无法了解对方眼里的所谓绝顶风景,会彼此羡慕吗?也许吧。
在三十岁之前看到自己界限的主人公。在五十岁之前看到自己界限的仁科。到了现在仍然看不到主人公界限的田代和仁科。天赋真是冷酷的东西。神很残酷,他所钟爱的赋予天赋的人只有寥寥几个,神还算仁慈,毕竟在天才之外,也能找到自己的身存之处。
加惠和我对于抽象和写实一线之隔的讨论虽然只有短短两三百字,却比我上过的任何美术史课都说得透彻。而所谓我最钟爱的是介于写实向抽象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也是我所喜爱的。
案件本身依然是场漫长的告别。
如同洋伞中菊池终于挥别他记忆中的桑野一样,那个年轻时期曾为村林挨打的井上也成了褪色的风景。
不过好在作者留下了一个原田。嗯,所以出彩的永远是配角。
ps:关于天才与人才的残酷对比,《莫扎特》真是绝好的一部电影。
关于牵涉到艺术品的谋杀,看完《向日葵》,还可以看《第二死罪》。
详情
离歌笑
这本书的作者,完全是第一次听说。冷硬派的作风,看起来似乎更像是社会派的写法。日本推理小说通读起来最为顺畅的一点,大概是很少有直接警方的介入,所谓破案,也没有英国阿婆或道尔一族的明显提示。更多的,像是一般类的小说,自然而然的情节,案情似乎都隐匿得看不清楚,若不是上架建议的标签贴出来的话。
美术,这个领域,在小说类里真是不常见。翻翻看过去,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点装饰,在小说人物里的谈话间一笔带过,不过是谈资而已。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一明一暗两线,明线是梵高的向日葵,暗线则是亡妻的死因。
全书不止一次提起过三十岁这个年龄层,从几世纪前的艺术家成名期,到主人公的一系列隐喻都会不自觉得说到。三十岁,意味着什么?
我以为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折点。
三十岁前,尝试过所有的事情,不断去找出自己的潜能,能在三十岁前了解自己的极致,与其说是悲哀,更多的,应该是幸吧。就好比赌博,见好就收,而不是一味地纵容下去,适时地收手,转行,在江郎才尽这一现实到来前,不失为一种聪明的作法。
其次,书中关于艺术的追求也很难得。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从事相关职业的,无论是否是追求经济利益与否,在艺术上的共鸣性,是联系这群人唯一的共同点了。将知远用在大学角色的比喻套用在这里也不失为过,艺术本应是片净土,独立于任何铜臭味,只可惜在大多数一掷千金的投机者的金钱下,收藏进自己的库房,也算是一种亵渎了。试问有多少人还能看《星空》伫立在画前十多分钟至潸然泪下呢?
日本小说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对宿命的认同,似乎是天性使然,每个人总有种预感,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即使这样,就算再危险,他们抱着一个信念也会做下去,说他们傻也罢,更多的是人性至真至纯之处。
这本看完,日本的推理小说,或者说推理小说类,要暂告一段落了。
详情
风一中
读恐怖分子的洋伞时,便觉得藤原小说的题材和风格与村上春树颇有近似之处。待到读向日葵的开头,那漫长的无人接听的电话铃声,印象里曾经在村上的小说里屡屡出现。与世隔绝,每天看看老电影、听听爵士乐虚耗时光的男主角,以及身世凄凉、结局更为凄凉,从事色情行业的女主角,这样的人物设定对于村上小说的读者肯定也不陌生。
台湾评论家杨照曾经这样评论村上的小说:村上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追索的过程,一个神秘的物件、行动、地方等待着小说中的我重新去拥有、经历,吸引着我回到一个过去似曾相识、然而意义不明的记忆瞬间。村上笔下气氛十足,旅程却显空洞,在流逝的时间中追寻过往,结果却一无所得。
从洋伞到向日葵,藤原巧妙地借鉴村上模式,把追索记忆过往的主题融入冷硬推理的框架之中。据说藤原本人很欣赏村上的作品,这种移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向日葵之中,中心人物秋山所探寻的,正是记忆过往中那不堪回首而又意义重大的瞬间。而对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来说,秋山的记忆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归根结底,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东西对于秋山来说却无甚价值。
藤原与村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悬疑推理小说本身文体的限定,他必须给这样的追寻提供一个确定的解密过程与结局。就情节布局而言,向日葵似不如洋伞曲折周密,不过涉及美术史巨匠名作的相关内容也颇具趣味,让读者了解不少新鲜信息。
同时,藤原小说中不乏幽默的段落,这点与村上也有相似之处,但从总体上说,藤原的冷硬文风还是与村上大异其趣。如果说在洋伞当中,昔日恋人之女的出现尚且给压抑的故事氛围带来一丝暖意,那么在向日葵之中,藤原则是冷酷到底,故事的结局是彻彻底底的凄凉,直让读者感觉其寒入骨。
从小说的文学素质而言,无疑藤原要比寻常悬疑推理作家高明许多。然而悬疑推理要素与所谓文学内涵又似乎是一对矛盾体,身为作家,终归要有所取舍。从洋伞到向日葵到天狼星,推理味道越来越淡,从推理小说的读者角度来说固然要算一种缺憾,但同时是否也意味着藤原在文学方面有更大的进取心,他是否有机会像莫迪亚诺那样,凭借侦探小说夺得纯文学大奖呢?可惜天不假年,这些都只能是猜测与假设了。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1 09:47 , Processed in 0.41489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