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藍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京,在這個中國古老的都城,充滿濃厚政治與保守氛圍之中,隱隱流動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愛慾情懷。一個活躍於政界的高幹子弟,夜晚縱情慾海,在遇上藍宇之後更是耽溺於那年輕結實的男體。藍宇對他的愛,明白清楚,他卻只享愛性愛……

    作者简介
      筱禾(北京同志)

    最新书评    共 84 条

    像结束$    看過的BL文,首推筱禾。耽美文門庭若市,能稱得上同志文學的卻門可羅雀。喜歡筱禾的文,因為真實,雖然骨子裡有擺脫不了的烏托邦。周而複始的禁錮之愛本身愛情小說樂於描寫的素材,能夠淩駕在過於虛空的現實之上的文至少對於迷魂陣里的人來說是可貴的,一如我。   但願能懂生活的困境及其愛情的意義。      《北京故事》   先看的電影,并沒有特別的印象,唯獨喜歡開頭那個敘述的語氣以及環繞電影始終的暗藍色畫調。北京秋天落滿梧桐葉的小巷,藍宇同悍東說,每天醒來我都告訴自己要少愛你一點,好讓離開那天自己可以好過些。因為這一句台詞看了小說,比電影要濃情很多。結局處在高潮戛然而止,兩人的愛情勢必以失去換的一方的永久。書的基調同電影一樣,一提筆就老,慘老又悲情。藍宇同陳悍東的愛情似乎是那個年代同志愛情較為客觀的寫照,畢竟是愛的,無奈著不可相信著後悔著。最後陳悍東的禱文很讓人淚奔,也許你選擇了名利選擇了家庭選擇了所謂的道德倫理,可是你失去所愛,在漫漫餘生,那是種無法言喻的滋味,無法償還,比起努力還力不從心。藍宇最震撼人心的恐怕還是愛情的單純,放在同志身上,一如愛情最初的模樣。      《青山之戀》   這篇監獄文可能是筱禾里耽美成份略多的一本了,但是描述依然非常真實,開端過程高潮結局,都水到渠成。兩個男人間的感情及其微妙的變化在一個特定的場景里反復上演,你傾盡所有來愛一個人,勢必會得到回報不是你無人可愛,而是你非愛不可。李小武的蠻橫跟肖海的堅韌無一不是對抗面,可是愛情里最難人可貴的便是單純的愛著,不離不棄。愛情時而霸道時而妥協,都不過是途徑,愛情沒有終點,因此太愛便是墳墓。沒有童話。不愛則已,愛了便深情。   性愛場面尺度澎湃。   這本可以虐到肝腸寸斷的地步,高潮部分猶如夜場電影令人窒息,衝擊力很強。至少結局是圓滿的,兩個都是,也必須是男人的靈魂,終於可以在一起了。      《抗拒的誘惑》   最現實的一本了吧,因同志無法擺脫的宿命感。周而複始便也是現實,更貼近同志大眾的群體,仿佛只是兩個稀松平常的男人間的感情,卻溫潤到水到渠成。同志告別原先的彷徨跟掙扎似乎都有接受的過程,譬如愛戀男性的身體。孫濤可以坦然接受不過是他已認定自我同志的身份,并樂於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同志的安穩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是向社會妥協的過程,肉欲跟情感并不是兩個對立面,在同志的身上往往肉欲顯現的更為深刻,虛空便也盤踞如火山灰。其實這是個很矛盾的事情,對感情的需索顯得無力,因此執著肉體。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愛一個人,何況兩個看似有獨立精神支柱的男人。當然孫濤愛趙凱,毋庸置疑。   從友情的邊境越界,似乎是很多同性愛情的開始,但卻很少成功,彼此克制。孫濤是幸運了,至少他們彼此相愛,儘管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復旦,始終徘徊的無奈跟不安并沒有沖淡他們的愛情,因為相愛太不容易。可是現實畢竟不能總以相愛為藉口,那些平淡瑣碎殘酷又操蛋的生活里,有時候單純會顯得可笑。   結局談不上千瘡百孔,卻是擺脫不了的傷感輪回,如同宿命要你再痛一次,你睜開眼睛說,嗯,只能這樣了。   同個題材的還有一本韋飛的《室友》,寫的非常好。      《默契室友》   這是我最喜歡的筱禾的書了。大概是我認為的最嚴肅意義上的兩個大男人的愛情。用術語點的話說,也許該叫攻攻戀,可是有什麽關係呢,只是因為愛著。這是個百分百只能是兩個男人的故事,性別屬性在這本書里最為激烈。   這場愛情里感動到我的也許還是更多的甜蜜,高肖華同戴曉翔愛的沒多少隱忍也沒多少無奈,那麼大方地付出,瀟灑又執著。戴曉翔說等以後我回家換你一個人對著空蕩蕩的宿舍,你就知道那感覺有多難受。他們不說再見,他們也不說想念。愛一個人,想他在身邊的日子,卑微的遷就霸道的唬弄,有什麽關係呢,只要他在我的身邊。如果說同性愛在高肖華的心裡更勝一層傷感,我卻絲毫沒有懷疑戴曉翔愛的會少一點。曾經他們很快樂,後來他們試圖回到道德所謂的正常人行列,於是才有的傷痛。總是會問,像原來那樣不是很好么。嗯,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沒有承認想要和你在一起。   在那個充滿自由的國度,他們因著夢想跟希望,陷入彼此的生活,卻不知道後來彼此的生活所充滿的才是夢想跟希望。結局恍如隔世。      《彩繪坊》   這本書構架最為龐大,人物出場也最多,小說寫得偏向劇本,的確足夠拍成一整部電視劇。   在筱禾後來的文中,性別屬性尤其突出,兩個主角都是獨立人格且夠擔當的較MEN男形象。當然MEN跟可愛毫無衝突,比如可愛又陽光的旭東。也許這本書的終點已經不單單只在旭東同姜海的愛情上了,旭東的一廂情願佔據了很大的篇幅,而若說姜海被感動的過程也並非都是源於愛。這已經是本很有文學高度的作品,在同志的範圍內,社會的眾生相淋漓盡致。一個同志大概也不會喜歡被深究為何喜歡男人,但單純愛著一個人的感覺的確很美好,而仿佛你在,你在本身就是一種安慰。   旭東愛姜海並非沒有任何緣由,他愛一個人自然也付出代價,當然心甘情願。而我甚至不能說這樣算不算得上愛情,也許愛情真的只是一個人的事,而筱禾把這一個人的事寫得入微細緻又驚心動魄。而愛情無非是我愛你,或者你愛我,或者我們相愛吧。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1-1 15:25
    蛋蛋$    爱情是个不可测不可捉的东西,有的时候夜夜盼日日盼,换来的不过是一记青光白眼,然后转个身擦肩而过就换来了得之不易从此便矢志不渝的那份情。   由钱开始的双方便注定不对等,一方习惯用钱去解决事情,然后对于真心的另一方,多的哪怕是那一分钱都能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有钱的一方持钱行凶,以为与真心对等的不过还是钱,可是不期然,真心就被另一个颗真心轻轻地碰触,然后沉溺其中。   1989年,我出生的第二年,爸妈已经成熟到不会为了毫无理由的热血去参与那场决斗,而我更是牙牙学语的不带一点儿记忆,动荡的一年就这么蓄势待发的到来了。那个时候的中国学生都还一腔热血的为国家情愿,同性恋还是个闻所未闻的词,就算现在大风气这么盛行了,距离坦荡的承认都还要挣扎很久,更何况那个连想都无法想象的年代。当时代背景一旦被如此设定,你会发现这份爱情的可贵。虽然出现了偏差,虽然出现了中途的逃亡,但最后的义无反顾的认定也算是对两个人的交代。   可就在所有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悲剧发生了。车祸夺走了其中一人的生命,然后另一个在经历了绝望、痛苦之后终没能顶住社会的压力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然后只能在千百个梦深处,回忆另一个人的身影。编剧就是见不得人的好,明明都苦尽甘来了,偏要为赚取眼泪的编写一些悲剧。的确悲剧是伟大的,但不是说这种生硬的为制造而制造的桥段。   很早就听说《蓝宇》是根据北京故事改编的,于是废了很多劲,终于在今天把他看完了,故事都还挺好看,就是一路的平铺直叙下来,没有我特别愿意回味的情节,不功不过的行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处着。      最后的结尾让我想到了《夏之雪》,这个就真的是只有咬牙切齿的份儿了!没有了爹娘然后靠自己的双手把弟弟妹妹拉扯大,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事,甚至牺牲掉了自己的生活,然后好不容易在一切终于步上正轨后,因为车祸失去了一切。编剧,你哪怕让他享受一天的福呢!为什么就有些人福缘浅到这个地步呢。。总之让我伤透了心。   另外在看故事的时候,就想到了哥哥和唐生。书里说蓝宇和XX好了四年,似乎这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尤其是对于没有一纸婚约同性伴侣之间。可是,哥哥和唐生自1983年见面就一路牵手到2003年。相信他们两个的故事会胜过任何一本小说,因为他真识,因为她们两个都太过于美好,因为他们这份爱情长袍有效期太长。总之不只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坚持过了。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1-1 15:25
    阿墨$    这个故事好美好美,让许多的异性恋情都黯然失色。   同性,爱起来更加真心,因为更加懂得,更能体贴吗?   茫茫人海,找一个爱人如何困难,既然爱上了,同性又如何,又能如何?   爱情最是动人,却也最是危险……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1-1 15:25
    只要有你自  曾经我也是如此的喜欢这种细腻真挚的感情,比很多所谓的爱情要纯洁很多,可是现在我发现这真是够恶心的,不是因为这段感情,而是北京高层的某些后代,政权更迭给了他们地位、名誉、财富,可是却让他们丢失了人性的纯真,为求刺激干出一些不为人耻的勾当,却还在那里抱怨,那么那些因此而牺牲的被政府忘却的人们又情何以堪。  详情 发表于 2012-11-26 10:13
    Dirty    很久以前就看了网上的《北京故事》,人们都被《蓝宇》电影的光环所吸引,反而忽略了原作的魅力,我到处跟人说小说写得更好,可是没人听,于是我变成了祥林嫂   有人说这本小说的作者是个女人,如果是真的,不知道是该觉得惊喜还是悲哀     详情 发表于 2013-7-21 16:41
    岭上晴    沉溺于YY电影版两个主角的现实感情是无聊的,我还是回归到真实的故事中来。《北京故事》虽说是小说,可是太真实,不愿意相信里面的情节是作者故意牵扯上去的。      如果真如某些传闻所说,真实的蓝宇是死于1994年,那么他与陈捍东相遇的时间应该是1984年吧~(为何传闻中说是1988年,陈蓝二人不是持续了10年的么。。)哦,突然萌发一个想法,可能真的是1984年吧~清华的建筑系是5年制,发生那个政治事件的1989正好是蓝宇在清华的最后一年。      1994,那时候我已经在这世上了(笑~)可当我还处于懵懂的无知小儿的时候,蓝宇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一生爱着的陈捍东,我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最后想到的是什么。。      那个时代,竟有如此超前的感情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好像更应该发生在当下这个年代,然而披上了怀旧情结的北京故事,更让人感慨不已。      一直还以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保守,都是只想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BG拥簇者呢~~      昨天在看一本杂志的时候,看到了讲梁思成的文章,文革时期,清华的建筑系非常的不平静,梁一方面迫于压力不停地写检讨,一方面有暗地里坚持自己对于古建的看法,不惜与当时的最高当权人发生冲突。清华建筑系内部也发生了大分裂,其中就有梁的高徒叛变,在某些人的指示下指责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当然带有那个年代典型的上纲上线的政治色彩。不过建筑系内部既有见风使舵的叛徒,也有不惜身家性命极力维护恩师的人。总之,看完感觉,清华的建筑系虽说属理工类行当,但是与政治上的事端一直有纠葛,他们对此也很敏感,都可谓是他们专业的传统了。      看了此文,我自然想到了蓝宇。那个清华建筑系的忧郁学生,那个曾在动乱中敢用自己生命保护他人的陈捍东的爱人。      觉得《北京故事》的感人之处或许不仅仅在于其中两位主角间的感情纠葛吧,那时候特殊的时代背景,也为其增色不少。另外就是两位主角自身的身份了,在这点上电影中并没有把陈捍东和蓝宇的特殊的身份表现的很好,以至于让人感觉这不过就是一个极度理想状态的有钱商人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故事,甚至于在当下都要被人斥为狗血的情节了。其实,看原著书的时候最大感受是,其实陈捍东和蓝宇真可谓天生一对,用陈在电影中说的话就是“我和蓝宇是天生注定要走在一起的”,尤其那一段,陈捍东要和林静平结婚时,陈家人有些不太满意林静平的出身,林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而陈家人觉得自己家好歹也是高干家庭,自己儿子应该找一个差不多门当户对的对象才对。这时,陈捍东的心理活动让人看了既好笑又无奈,他在想“或许蓝宇的情况更符合他们的标准”。      蓝宇绝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一个高校学生而已,他的家庭背景很复杂,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忧郁气质。另外,对于陈捍东给予的金钱,蓝宇那种态度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本性纯真,而是他看透了一些东西,所以才会很排斥陈捍东的金钱和物质上的给予。      蓝宇本身就是一个凄美的存在,他的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杭州人,所以陈捍东说难怪蓝宇既具有北方人的轮廓,又有南方人的细腻。他父亲本是西北一个工业大学的教授,后来下海经商,赚了不少钱,也因此花心,蓝宇曾对陈捍东说,“我父亲也像你一样玩,但是他当真”,后来他父亲迷恋上一个年轻女人以至于要跟蓝宇的母亲离婚。他母亲在绝望中自尽了,而他父亲也后来经商失败,破产后重新做回本职,因此被人嘲笑说赚钱后逼死了元妻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蓝宇的描述中,可以猜想这大概他高中之前的事情,因为他说,高中他的继母对他态度越来越不好,以至于高考资料的钱都不给他。而他父亲则变成了酒鬼,蓝宇考上了清华没有钱来上学他都不管,蓝宇不得不向厦门的亲戚借了100元来到北京,后来就遇上了陈捍东。      “妈的,我怎么这么倒霉。”蓝宇在对陈捍东说完自己的经历后如是感慨。      仔细想想,其实陈蓝二人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一起,花花公子陈捍东对于这样重情义的纯真少年蓝宇最终产生了感情。看完原著,感觉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子,就像陈捍东曾想过的“或许蓝宇更符合家人对于自己择偶的标准”,蓝宇跟陈捍东其实就是一个世界的人,蓝宇的家庭也曾有过陈捍东家庭的经历,简单说,他们的人生都很复杂,与那个时代有很深的交错,也带有典型的那个时代高层人士经历的变动。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机缘巧合的爱吧,更有着心心相契的理解,只是对于金钱物质之类,由于自身经历,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同的。陈捍东的花可谓是不一般,一开始看小说的时候,觉得此人简直堪比当下某些二代,可是与这些没什么素质的二代不同,陈捍东不是没脑子的花心,要知道,陈也是正经八百自己考上北大中文系的。陈的花,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仿佛有种寓意在里面,80年代正是当时思想最混乱的时候,西方的事物渐渐涌进本来一色红的思想的国家,从前的信仰都不在了。尤其注意陈是高干子弟啊,他的鬼混更典型,更具有一种失去信仰、又收到外界诱惑冲击时期的人的状况。更别说他本身的名字“捍东”带有的60年代的色彩了。名字跟他的作为几乎就是某国50、60年代与变革后的80年代的鲜明对比。      或许我这种解释只是为陈捍东从前的“花”辩护吧,因为实在不想看到蓝宇爱的人会像有些人想象中的不堪。         所以不愿看到有人评论《北京故事》不过是穷学生与大款嫖客的爱情故事,我想说,那不过是他们特殊的相遇,在表象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相似的身份背景,在时代的撮合中,相配的二人注定有的一段一起走过的人生故事。         可以说陈蓝二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吧,也因此比一般人更易受到时代大事的冲击,可以看到,陈是在商业大潮中成为大款的,蓝宇的父亲也是在下海潮中改变了,使得蓝宇的家庭破裂;89年的夜晚也是陈蓝二人最不能忘记的时刻,让一向花心的陈捍东意识到自己是这么在乎这个男孩;90年代的某些事件又让陈的企业陷入危机,陈因此入狱。。一切的一切,既伴随着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又跟着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联系。         即使最终蓝宇死了,这种特殊地点特殊背景下的一份这么深重的记忆也永远不会磨灭吧,就像电影版蓝宇说的“没完,留下的记忆还没完”。是的,我也不再相信三生情缘式的憧憬了,此生这一回就足以铭记在轮回中了。我想,这记忆不仅是属于现在不知还是否健在的陈捍东先生心里,还属于我们这些看过《北京故事》并被其深深打动了的人的心中。当现在年老的陈先生从温哥华遥想远隔太平洋、远隔几十年的那个清华的八号楼,他一定能清晰地记得与那个叫蓝宇的人的共度的人生片段;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就不仅仅是模糊的时代印象,而是有一段永远无法忘记的感动,在那个时代永存。  详情 发表于 2013-7-23 00:28
    范范之     午夜两点,合上电脑的时候,泪也随之留下,久久不能平静。一些苦涩,一些心痛,为了蓝宇,也为了让我为之动容的同性之恋--那曾经让我鄙夷,甚至有些厌恶的同性之恋。    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同性题材的电影,李安的《断臂山》,王家卫的《春光乍泄》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唯独《蓝宇》让我心痛,落泪。让我惊叹,爱情不仅不分国界、年龄、身份地位,甚至也不分性别。蓝宇的清纯,内敛,为爱的隐忍和付出,那敏感纤细的神经,阳光般明媚的笑容,温柔的眼神,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无意中看了电影版的《蓝宇》说实话,起初是抱着好奇心,因为他和胡军在我心里都是硬汉的形象,而且刘烨的相貌让我始终无法和清秀干净联系到一起,突然看到他们一起演的同性题材的电影,就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可我确实是有几分失望的,于是才找到了原著《北京故事》。    惊讶于作者如此大胆出位的性爱场景的描写,又被他如此真实细腻的感情所折服。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同性之恋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于一个重磅炸弹,当事人要面对的不仅是自己内心的挣扎还有更多来自于外界,家庭的阻力。当捍东为了母亲,更确切的说是为了自己而抛弃蓝宇,去和林静平结合的时候,蓝宇那种早已预料,强忍伤痛反而安慰捍东的态度让我的内心瞬间瓦解。蓝宇总是这样,顺从,有些乖巧,为了爱,为了捍东,连分手都没有闹一闹。    相爱的两个人,不管分开多久,离的多远,都会再次相遇。正如捍东离婚之后再次和蓝宇走在一起。短暂的分离只会让各自更加清楚彼此的感情。他们无疑是相爱的,当捍东身陷困境,蓝宇不动声色的倾其所有的帮助,让我赞叹这样的感情,是连一般的男女之情都抵不过的。我对蓝宇又多了几份敬佩之情。    可总是造化弄人,或许只有悲剧才能让人铭记。我多么希望故事的结局能俗不可耐的让男主过上安稳和幸福的生活,可生活总是比戏剧更加戏剧。当蓝宇在一抹橘色中,缓缓向我走来时,我分明看到了那个俊秀,恬静的略微有些羞涩却又执著的蓝宇......  详情 发表于 2013-7-30 04:41
    书漫      必须承认,是带着些微猎奇的心态看这部片子的,而这种猎奇也暗自发酵了好久才让我有勇气观看《蓝宇》。虽然不排斥同性恋,但看着两个猥琐大叔赤裸裸的在你面前谈情说爱亲密无间,我想谁也无法接受。终于又终于,不知道是什么让我生出了勇气,夜半无人时,开始看《蓝宇》。说实话,这是一部好电影,但还是不过瘾。然后我翻出了《北京故事》,才真正理解了他们的爱情。      陈悍东       陈悍东,出身世家,有背景有门路,也有些小能力,爱玩爱装爱面子,精明圆滑不吃亏,见得多了,拥有的多了,并不懂得珍惜。他有钱,以为钱可以摆平一切,在那样的环境下,这么想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他遇到了蓝宇。他爱蓝宇,但从始至终,也没有停止伤害蓝宇。只不过是因为他花钱买了蓝宇的童真,之后很长时间,他对蓝宇的感情都是矛盾的,那如交易般的开始,总让他心里有些微的鄙视吧。     他玩男孩玩女孩,随心所欲;他结婚,找一个漂亮的女人撑门面;他想举案齐眉,行不通就彻底分手。离婚后,他渐渐认清了自己对蓝宇的感情,再相遇,就变得那么惶恐。在那个逼仄的出租屋里,相拥的两个人那浓重而急促的喘息,爱的痛又舍不得离开。知道自己要出事,细心的为蓝宇安排好一切,像个男人有担当的样子了。出狱后,在刘征家的饭桌上,也许他已经决定,就这样一辈子吧。最后的最后,蓝宇死了,那个蹲在太平间里嚎啕大哭的男人,让人疼到了骨子里。     我不敢想象失去了蓝宇的陈悍东,将要度过怎样的人生。猛然间又想起蓝宇轻轻的哼着那首歌的样子:    对你的思念 是一天又一天    孤单的我 还是没有改变    美丽的梦 何时才能出现    亲爱的你 好想再见你一面    秋天的风 一阵阵地吹过    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    你的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为什么留下这个结局让我承受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没有说一句话就走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对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却没有感动过      蓝宇       这是蓝宇最喜欢的歌,他也像歌中唱的一样,“没有说一句话就走。。。”这个时候真的觉得老天太不公平,那样美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如此残忍的夺去他的生命?     他是那么纯真,善良,坚强,勇敢,他的爱是那么纯粹,让人无法自拔。他让我深深震动,虽然寡言沉默,但却心明如镜。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爱情那么伤,他却义无反顾,甘心赴汤蹈火,傻的让人心疼。他是那么脆弱,爱的深就容易伤的重,看着自己深深痴迷的人,和别人上床,和别人结婚,一次次分手,一次次用钱伤害他,他只是沉默着忍受这一切,就连哭都压抑的令人心碎。我可以想象着他安静寡言的坐着,忧郁的眼睛紧紧追逐着悍东,深深痴迷。那个时候,只想质问悍东,你怎么舍得。     最后的最后,躺在太平间里的你,一定很冷很冷,但是那个坐在你身旁痛苦的男人,他真的爱你,这会让你觉得温暖吗?      独活者的独白       失去挚爱,是怎样一种痛?太阳依旧升起,地球依旧转动,生活看上去也许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只有失去的人才明白,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睁开眼睛起,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都深切的提醒着我,你不在我身边了,再也会不来了。我以为睡着之后会好些,可是你在梦中出现,对着我笑,和我说听不明白的话。其实我宁可再也不梦到你,因为总要醒来,总要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自己你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无法拥抱你,无法亲吻你,无法感受你的温度。     我知道我总会熬过去的,尽管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你,但是我依然没有勇气选择死亡。活着还可以靠回忆来维持我们的爱情,可是如果死了,我不知道会不会在另一个世界和你相遇。所以我选择活着,但是我注定要让你失望了,我没有你那么勇敢,没办法让自己活的更好。现在我虽然不会痛的那么强烈了,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让这颗心脏再跳动起来,除非你能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了。    蓝宇,你看,北京的春天来了,花都开了。     蓝宇,我真的好想你。        详情 发表于 2013-8-1 06:59
    haylin     要不是电影,我绝对看不完这本书,因为语言太直白了——少儿不宜的细节比比皆是,何况还是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我不是腐女,没看过耽美小说,但我想稍有文笔的作者应该都会有意把它描绘得唯美一点,就像电影里拍激情戏都不那么写实一样,不然大家就要作呕了。但是《北京故事》完全没想美化,而是纯写实地,赤裸裸地把真实的一面暴露给我们看,越是暴露和触目惊心,越是看得我心痛无比,因为蓝宇这个形象实在是太令人心疼了。       少年       “少年”这个词,带着女孩子的清澈纯粹和男性的力量,给人楚楚可怜等待着被人蹂躏的印象但同时又有可以征服一切的年轻意气,所以男人女人都会喜欢。而且不知何时,欣赏同性之间的爱恋蔚然成风:腐女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而且男人也表示看到两个女性彼此做出亲昵动作会异常地兴奋。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一直没弄明白。    蓝宇之所以让人看了心痛,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是一个美好的少年”,单纯、内向、聪明、容易满足、和痴心不改。这样美好的事物毁灭了,带着在人世间未尽的心愿和所受的伤痕,归于尘土,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他在人间过得好苦,但他只是笑笑说“妈的怎么我这么倒霉”;他因为这一段不能被接受的恋爱一度不被人当人,但他善良的心从未想过报复谁,连一点点倾诉都不想,因为他不想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爱情;最后他为了悍东付出了一切,连告诉他都不告诉。最后他死了,在幸福生活看上去即将来到的时候戛然而止地离开,永远地闭上了那双“忧郁、不安和迷恋”的眼睛。    为什么要哭呢,其实蓝宇的离开是解脱,悍东一次次伤害他,难保不会重蹈覆辙。他们都说,对方是毒药——想戒但戒不掉的毒药。用毒药来形容爱人,说明他们心头的道德标尺还是对自己心底的爱恋做出了审判,现实能不能容得下他们?他们之间的感情会不会变?都是未知数。《窗外》中的师生恋的结尾也是残酷的,何况他们。所以,让蓝宇上升到在精神层面上自己可以一辈子爱恋、在他人心中永远被追忆缅怀的形象,对蓝宇和悍东来说,他们成为了不朽——通过悲剧的形式,悲剧的情感,悲剧的深刻,让我们看到了同性恋朋友们之间的爱情。          爱情       看完之后,我是哭得惨兮兮的。其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一样,相爱的人没能够厮守,所以读者观众就都为他们撕心裂肺的。    然后我想,如果蓝宇是个女孩子,我会不会还这么感动。    后来我发现,如果蓝宇是个女孩子,我一样会感动,但是不会这么强烈。因为蓝宇虽然柔美忧郁,大有女孩子的感觉,但是他毕竟是个正常的男孩子,除了取向方面。悍东也说,虽然蓝宇像女孩,但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尊、要强和坚忍,很多女孩子没有的特质。(这当然有点男权思想,谁说女孩不自尊坚强了。。?)但是我看书的时候的确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蓝宇完完全全是个男人,还具备优秀男人的一切特质,只不过他在爱情方面违背世俗地爱上了悍东。    他爱悍东爱到能付出一切,从抵抗他人的骚扰“守身如玉”到后来救悍东出来,他所做的一切已经超出了俗世对“爱人”的定义——亲人做不到的他做了,老婆做不到的他也做了,他的爱高出了常人许多。正常人的爱中有私欲、怖惧、虚伪的一面,可以说,蓝宇的爱已经接近母爱的高度,要是一个女孩子能像母亲一样地爱悍东,我想不出任何理由会有人不愿意接受她。但只因为蓝宇是男人,他的痴心他的冲动终究不能暴露在阳光下和登堂入室——明知无果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就是为什么看书的时候泪水不停地流,为蓝宇出于本心的“母爱般”的爱情,为他理性上明知阻挠万千但不顾一切的爱情。          同性    在我身边,大部分人还是不能接受同性恋,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男风”的民族特性,实际上从生物学的角度这是一个生物问题,世界上所有的动物中都有同性恋,所占的比例也基本稳定。但是不能接受的人还是很多,从父母开始,我父母一听到这个词就很警觉:“你什么意思,你该不会是吧?”——父母怕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无法传宗接代,这也是一个生物问题,任何物种都想让自己的种族繁衍下去;身边的朋友也有反对的,觉得恶心的,至少是无法接受的。我觉得这个原因还是因为不了解,以及当今同性恋给人的一种妖魔化的印象。    我相信真正的同性恋之间的感情,它们应当也是干净的、稳定的,如男女夫妻一般的。要是遇到真心相爱的人,同性恋之间爱情也能像有些异性爱情一样的永恒。只是我们给予他们的空间和宽容太少了。在北京,有个地方叫“拉拉沙龙”,出于好奇我和朋友去过一次,去了那里,你会发现在同性恋朋友的世界中,我们几个异性恋的人成了异类——谁规定的少数者就是异类呢?    只要是真正的爱情,都值得被尊重。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5:53
    copper     作为一本性描写直接粗暴的小说-----《北京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刻意避免大胆的性爱描写。小说开始时,大段大段同性的性爱描写曾让我一度放弃这部据说很著名的同志小说。    剧情的推进,没有让作者放弃一次又一次看似重复实则感情不断加深的性爱描写。悍东没有爱上蓝宇时,性是暴力的,直接的,以年轻美好的肉体为主要噱头。两人感情加深,性之外包含的爱不断凸显,虽然爱的最高和最后表现都是以性的完满为体现。但在悍东心理不断变化,对蓝宇的疼惜和怜爱明显已大大超过以占有新鲜肉体为念头的动物性行为。在悍东唯一一次甘于充当“被插入”角色时,我知道,他是全身心地爱着蓝宇,他们之间的性爱,是真正的以爱为基础的性。    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处理人的欲望,特别是性方面的欲望,我始终游移在生理至上和理智主导两种观点之间。看过李银河的大量文字,一度认为只要是生乎欲望的,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人类文明史的进程,就是对原生欲望的控制过程。在法律的范围内任意枉为,真的是好的,真的是文明的吗?    若是生发于欲望的,皆是可以接受,甚至可以推崇的,那为什么我在看A片的时候,大范围地感受到不适?据说,人的性行为和A片没有太大的不同,可是当性器官和性交过程赤裸裸地呈现眼前时,还是忍不住的恶心和厌恶。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阅读《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完成的,当卡尔马克思在直接意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生产资料之间,横向切上一刀后,将人的行为划分为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人的人之后,似乎一切都变得清晰和易于判断和接受。    性行为是人类的直接需要,可是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性,与两人之间由爱而生发的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出于生理需要的性不能说是肮脏的,它只是作为动物的人,以寻求生理需要的满足为目的,相对简单粗暴了些;以爱为基础,由相互爱慕,产生身体结合需要的性,是美妙的,是达至爱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的人,在做爱时,除了享受生理快感,体会到的更多是灵魂的交融和身体的和谐统一。    从这一点出发,也许就不难解释,同是以性作为卖点,为何某些文学作品,大段的性描写,阅读时不仅产生精神上的厌恶,甚至存在生理上的恶心,典型代表如《不二》;而有些作品,在阅读那些性爱描写时,不自觉地留下眼泪,性在作者的笔下,是万物生长的起点,是热爱生命的起点。在性爱中,被时代闭塞的情感通道打开,压抑许久的人性得到舒展。阅读那些美妙的文字时,感觉身体的某处被打开,缓缓地流淌着温暖和爱,静静地轻轻地感受两具身体缠绕时迸发出的力量。典型作品如《劳伦斯夫人的情人》。    我们可以作为动物的人去性交,去直观体会生理需要满足的快感;但作为人的人,我们更应该像人一样去做爱,享受由爱而生的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6:47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10:18 , Processed in 0.27947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