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双面莱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埃勒里连续收到几封来自莱特镇的匿名信,信中暗示“小镇酒鬼”汤姆·安德森的死是一桩谋杀案,并且与另外几个人的忽然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埃勒里受安德森女儿莱玛的委托,再一次回到莱特镇。随着死亡事件的再次发生,埃勒里注意到一首儿歌:“富翁、穷汉、乞丐、小偷、医生、律师……”这会是无法逃避的宿命吗?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最新书评    共 6 条

MJ.Cha    這本雙面萊特,是我看過的奎因作品中,雙面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體現在哪?   奎因的作品,無論好壞,好的作品,從頭到尾,精彩得無與倫比,比如希臘棺材之謎,Y的悲劇,十日驚奇;差的作品,也可以從始至終爛的一塌糊塗,比如色情電影謀殺案,奎因犯罪調查局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庸的作品,平淡無奇,沒有起伏,比如玻璃村莊,兇鎮,然後在第八天等。唯獨是這部雙面萊特,具備了雙面性,好壞參半。   全書277頁,前面257頁,我一直看得非常辛苦。敘述平淡,節奏緩慢,沒有出彩的詭計,這都是奎因作品的硬傷,盡顯無疑!哪怕是童謠殺人,卻也毫無一絲驚悚血腥的味道,和無人生還、主教殺人案比起來,實在太清淡了!如果只看前257頁,哪怕看在我是奎因粉的面子上,也只能打出3星的評價。   但翻到258頁,真相浮出水面,兇手就地伏法,奎因娓娓道出真相。這時,那種抽絲剝繭的推理快感才又衝擊我的思維。原來前面大部份看似可以跳過的描寫,全部都和後面形成呼應;兇手的動機原來不止是動機,還有不為人知的內幕和苦衷。奎因的解答有一點是硬傷(占卜那塊),其他可謂滴水不漏。因此,平淡的一面硬幣另一面鋒芒畢露,所以我給出了4星。   雙面,雙面!確實是雙面!萊特鎮是雙面的,有生活也有犯罪!人是雙面的,貧富可以逆轉,性格可以顛覆!情感也是雙面的(最後一頁有交代)!   奎因的作品也可以是雙面的,永遠不要忽視奎因的解答,哪怕有時候你看著想打瞌睡!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21:05
德盛全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我是从侦探解谜小说的角度给这部作品三星的评价的,如果单以小说而论的话,我会给这部作品三星半到四星的评价,但是对于身为一个因为喜欢推理从而喜爱奎因的逻辑,并且一路坚持下来的读者而言,我不免要对这部作品发发牢骚.我看推理小说,从阅读感受而言大体上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在小说的中前期感觉十分沉闷乏味,看时觉得昏昏欲睡,但是当最后的解谜部分到来时,能够让我精神一振,甚至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大呼过瘾,奎因第一时期的作品大多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其中以”X的悲剧”最为典型;第二种是小说无论是从前期铺垫,到中期发展,再到最后解谜都十分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卡尔的许多代表作都可以归结为这一类型,如”三口棺材”,”女郎她死了”,”犹大之窗”(我不认为揭示凶手的身份部分是烂尾,因为我觉得凶手的身份在这部作品中根本就不重要)等;第三种是在直到揭示事件的真相之前,小说都十分精彩,但是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到来时,让人感觉一落千丈,直呼坑爹,一些日式作品,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就可以归为此类;最后一种就是无论是故事发展还是解谜都没啥意思的,这类小说不提也罢。“双面莱特”给我的感觉是第三种。其实在看“双面莱特”之前,我已经不指望这部小说的解谜部分能够给我带来多大的震撼,毕竟在看过莱特镇系列的前三部之后,我已经逐渐习惯了奎因淡化逻辑推理,强调人性的风格,但是我至少觉得奎因能够给我带来一个圆满的解答。之前的三部莱特镇作品,虽然解答部分所占比例较之以往大大降低,但毕竟奎因给出的解答还是颇为合理,基本解释了所有的疑问,可是在“双面莱特”中,埃勒里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对案件的解答显得颇为牵强,另外还有一些疑问也根本没有得到解答。   凭心而论,“双面莱特”在故事设置以及情节发展上还是颇为吸引人的。小说的故事发展十分流畅,悬念的设置也十分到位,再配合上奎因较之第一时期要细腻得多的文笔给小说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学气息,“双面莱特”在可读性上确实要强出第一时期不少。随着各色人物逐一登场,一场暗合童谣的连续杀人案悄然上演,随着受害者的数目逐渐增多,故事发展也渐入佳境。当埃勒里中枪倒在车中昏迷时,我忍不住要为他捏一把汗。应该说一直到这里,我对本书还是颇为有好感的,但是当埃勒里指出真凶身份,对着记事报的主编阐述案件的原委时,先前建立的良好印象开始逐步崩塌。我对凶手的设置并没有太大的怨言,毕竟莱特镇系列发生的案件相关人物通常都很少,因此凶手身份缺少意外性并不算是什么缺点。我对“双面莱特”主要的不满在于埃勒里确定凶手的方式太过依赖于直觉,而且解答中巧合所占的比例太大,一些谜团并未得到解答。虽然已经习惯了莱特镇系列中,埃勒里确定凶手的方式较之以往,由于逻辑比重的缺失,说服力有了很大的下降,但是本作中埃勒里仅仅是依靠存在动机这一点来确定凶手的身份,着实是让我难以接受。动机这东西最多只能用来确定嫌犯的范围,怎么能用来确定凶手的身份呢?动机这一在昔日的奎因作品中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成分,在本作中却被夸大到了极致。虽说在作品中开始探讨人性并非是坏事,但是作为黄金时期的拥泵,我实在是接受不了以动机来确定凶手这种方式。解答中巧合太多是本作的另一个硬伤。凶手在杀死他真正想杀的目标之后,这场童谣杀人案本该就此画上休止符,但是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却鬼使神差地将这场童谣杀人事件进行到底,当真是应验了“无巧不成书”这句话,也难怪埃勒里只能说这是上帝这只手在安排着这一切了。这样的情节安排戏剧性倒是丰富得很,但是身为侦探小说,过多的戏剧性场面是否合理,实在是一件值得商榷的问题。许多事情没有交待清楚,是我对”双面莱特”不满的另一个原因.酒鬼安德森突然下定决心要戒酒的真实原因,凶手如何引诱雅卡尔到多德府上翻箱倒柜(雅卡尔有安德森的5000美元,为什么还会去多德那行窃),这些事情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还有那个神神秘秘的哲人园丁托伊菲尔,他像是一个灾星似的到处带来死亡,几乎贯穿整个故事,但是却证明和案件一点关系也没有,让人觉得奎因似乎是为了给这场童谣杀人案添加更多的神秘色彩而故弄玄虚.而且和托伊菲尔在一起的人似乎都怎么待见他似的,侍奉了麦卡比那么多年,麦卡比却没给他留下一点钱,身为朋友的安德森却更信任窃贼雅卡尔,选择让雅卡尔而不是他来保管5000美元.托伊菲尔这个人物的设置以及在他身上的事情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似乎奎因就是为了给这部小说添加哲学气息而生生安置了这么个人物似的.   一口气说了”双面莱特”那么多的坏话,并不是说本作真就是品质多么恶劣,主要是因为我向来对侦探小说的结尾十分看重. 有许多读者不喜欢第一时期奎因的作品,觉得其小说在故事发展上太过单调,尽是现场取证、向证人询问等情节,不过我实在是很喜欢这一风格的作品,虽然有时对奎因太过淡化人性的因素有些不满,但是当看到解谜部分,埃勒里或雷恩娓娓道来真相的时候,所有的不满都烟消云散,仅余下对奎因的敬佩。因为坚信奎因能在最后给我一个精彩的解答,使得我能够忍受中前期那些千遍一律的情节,甚至觉得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中探察线索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宁可忍受前九分钟的昏昏欲睡,只要能有最后一分钟的酣畅淋漓,就足以让我牢记住这部作品的好,因此”X的悲剧”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不管怎么样,对于那些喜欢享受过程,结果如何相对来说不那么看重的读者而言,这部”双面莱特”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作品,从中能够看到奎因文笔细腻,富有哲学气息的一面.至少对于喜欢奎因的人来说,只有尝试奎因不同风格的作品,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完整的埃勒里奎因.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21:57
Jackie    突然发现好多侦探书都从《鹅妈妈童谣集》里找灵感,最近看了《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改编的电影,现在又有《双面莱特》里的富翁,穷人,乞丐,小偷,医生,律师。。。粗略看了下《鹅妈妈童谣集》,突然发觉竟然有十个小黑人这一片段。。。   但是Queen大神不适合写童谣类的。。。   凶镇果然是凶镇  详情 发表于 2013-8-19 02:38
Catt    一直觉得埃勒里的书诡计太过平淡琐碎,人物又太过好莱坞化,并不算喜欢,不过好歹也是大师级的作者,书荒时看着还过得去,但这一部……   只能说,埃勒里,你真的不适合童谣杀人案。   故事的主线依然是恶俗的令人吐血——骑士埃勒里兢兢业业地守护公主,然后把她交到王子手中,虽然这次结果有点不一样。   公主塑造的极其失败,貌似原本想要塑造一个森林精灵样的女子,但埃勒里这个典型城里人对于自然的笔法差出吉卜林几条街去,出场时只感觉这个女人很不着调,所有的特点都流于表面,到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迅速地变成了俗套的花瓶圣母,在真相大白时的反应更是离谱之极。   诡计扯上了童谣杀人案,但巧合太多,可信度实在有限,似乎是为了恐怖而恐怖,可是埃勒里显然不擅长渲染哥特恐怖的气氛,一路上只看到他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神经兮兮地cos“狼来了”的放羊小孩。   凶手的作案手法一流,但在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很明显了,完全失去悬念。   最后的结尾更是牵强附会,一个已经完美地杀了N个人的凶手居然没有确定受害者的死活???   向来以逻辑严密为傲的埃勒里居然会写出这种愚蠢的好莱坞大片剧情……真是太令人失望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22 12:55
尐罕     莱特镇系列的第四本,说实话,不怎么好看。    现在是越来越不敢看奎因的作品了,因为看一本就少一本。(现在居然又看了一本,罪过啊~~)    还记得第一次看奎因的作品,学校图书馆借的,貌似还是群众版,挺破的一本,看时的激动仍有印象。从此就迷上了奎因。奎因早期的作品聚集着大量的神作,那种类似数学中求条件极值的推理方法,为了论证出真凶,在案情的基础上,用包含多个参数的约束方程获得唯一的解答,在我看来确实是本格推理的巅峰。而当时看的推理小说还很少,除了逻辑推理的过程,那些诡计也让我欲罢不能。(比如,现在看起来《埃及十字架之谜》的诡计已经挺普遍了,不过当时看的时候感觉确实挺惊人的)    看多了也渐渐发现,奎因最好的作品都集中在第一时期,而在我看过的二三四时期的作品中,我觉得,只有《半途之屋》、《九尾怪猫》、《王者已逝》、《犯罪日历》还算不错,但都比不上《x》《y》《希腊棺材》《荷兰鞋》等第一时期神作。据说是奎因又一个巅峰的莱特镇系列,仅限前四本,从推理的角度说,也并不出色,尤其是名气最大的《凶镇》或叫《灾难之城》,虽说是奎因的转型之作,但里面的诡计实在低劣。    而那最典型的奎因式的推理方法,罗列出只有凶手才能全部具备的那些条件,在奎因之后的作品中,也渐渐见得少了。甚至可以说,奎因自己抛弃了自己之前最成功的秘籍。    奎因之后,再无奎因,不过,奎因不死,奎因永存,the Queen is dead,long live the Queen.(可以无视最后一段的各种矛盾之处及错误=。=)     详情 发表于 2013-9-2 14:34
暗蓝色    莱特镇系列第四作,又一部意境深远的作品。   随着黄金时期的逝去,很多推理作家或终结自己的创作生命,或低产以致渐渐停歇,坚持下来并继续闪耀的作家寥寥无几。但无疑,黄金时期之后的奎因迈上的是又一个巅峰,莱特镇系列,甚至仅仅这部双面莱特,便是这座巅峰的标志。   另一面的侦探   从国名系列到第二时期几部烂作再到莱特镇系列,一路走来我们的奎因先生的确变化了不少。那个掉书袋的纨绔美男似乎早已被一个深邃而略带俏皮的成熟男人取代。比起之前奎因作为侦探这个符号在各色罪案中所向披靡,莱特镇系列使得这个纽约来的大人物真切的参与到了每一幕剧情之中,一切也都非比寻常了。而为了让大人物进入剧情则需要磨合,于是我们看到了《凶镇》中阵痛,《十日惊奇》中不解与低迷,但在本作中,奎因先生显然适应了这一全新的剧情需要,面对演绎法无从下手的奇怪案件,直觉成为主导,一切又明朗起来。很难说奎因先生完成了一次出色的演出,但他却值得所有人,脱帽致敬。   另一面的犯罪   何为完美犯罪?如果说一次犯罪中使七幕生命谢幕并却未沾一滴鲜血呢?也许犯罪真的很完美,但这却只是受到了魔鬼的垂青与眷顾,结局只能是心魔成为主角,失控,最终灰飞烟灭。   没有人会在乎魔鬼的存在,包括侦探。如果犯罪是双面的,任何人都只能掌控其中一面,只是这样。   另一面的莱特镇   没有人会一见钟情喜欢一个城市,人们留恋的只是时光所留下的与带走的痕迹。爱上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离开他,然后再回来。也许这正是人们对故乡无限眷恋的原因吧。莱特镇对于奎因而言,无疑是抱着一份难以言喻的特殊感情,因为她——正是这个男人——成熟的标志。   另一面的莱特镇变得让奎因有些措手不及,因而值得在记忆的岁月中,留下曾经的美好与留恋,也许留恋,真的是铅华洗尽后所能做的最美的事吧。   另一面的mystery   很惊喜的在作品中看到了童谣杀人。无论是密室还是其他类型诡计在奎因的演绎之下都会有全新的感觉,而另一面的童谣杀人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匆匆走来莱特镇系列也行将完结,然而对奎因的依恋,却不会停止。奎因,永生!  详情 发表于 2013-9-7 19:02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7 19:58 , Processed in 0.42419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