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光的氰化物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六个人围坐在一张放着七把椅子的桌子前。那个空位子前面,摆着一枝迷迭香—“象征怀念的迷迭香”。现场弥漫着一种奇怪的情绪:没有一个人会忘记整整一年前的那个晚上,那个罗斯玛丽·巴顿—她那美丽的脸庞痛苦、可怕地抽搐着,让人难以辨认—就在这张桌子上,她死了。但是罗斯玛丽始终令人难忘—她能激起她认识的大多数人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甚至强烈到能够杀人。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格,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最新书评    共 3 条

seal83     本来以为自己是看了月见TX的推荐才入手的这本书,结果,不负众望的,记忆再一次的混乱了……    好吧,虽然说人文这版的翻译啥的不是很好,但是看着还是顺畅,翻译得很有古风,挺符合那个年代的。          (以下有剧透,慎入!)          案件本身的诡计没什么太大的难度,经常看推理小说的TX应该会想到那个用“明显标示物”来“换座位”的诡计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居然是误杀……显然,因为本书叙述的引导,大家都把这两次谋杀的作案手法跟动机复杂化了。还真以为里面有无尽的“爱恨纠葛”~~而本书最大的坑爹点在于,居然还是同谋啊同谋,凶手有两个!而且,“主谋就是笔墨最少的那一个!!”终于把这句话吼出来了,畅快了啊~本来还以为这也是推理小说作家惯用的一种“诡计”,但这好像只是单纯的作家的“误导”……呼,谜底揭晓过后,总算是舒畅了,下面慢慢说下手法吧。    从一开始,就明显的指出是“氰化物”中毒,而且肯定是他杀。但是由于文中一直强调是“在场的7个人”,所以那个第八人明显是被作者坑了。整个案件的谜团在于是“谁”,“怎样”在众目睽睽之下下的毒还不被人发现。洞悉了作案手法过后,自然就能挨个排除到锁定凶手。第一桩案件应该就是我猜到的那个人偷偷下的毒,这个,文中没有明确的解释,因为重点是第二桩案件。第二次的误杀才是将凶手显现出来的,因为阴错阳差的误杀,才洞悉了第八人的存在。而犯罪动机也是那么的野蛮原始,跟文中铺垫了很长的“爱恨情仇”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关系,真的让人觉得被作者给涮了。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案件本身,也不是作案手法跟动机啥的。而是第一章的“各怀鬼胎”的自叙。太典型了,很有代表性。对于同一个人,每个人的看法是那么的不同。对于对同一人的“爱”,那表现形式也是天差地别,而且没办法分辨孰对孰错。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真是,看着很有感慨也让人唏嘘。“成人的世界”真是有很多狗屁醪糟的破事儿啊~我还是更喜欢干净透明的“爱”。但是“法拉戴”夫妻那种连对方人性中最卑劣的方面也一并包容接受并爱上了的,也很让人感慨就是了。中间还插入了一小节母亲对于虽然不是自己最喜爱的子女,但也完全盲目的无条件的保护的爱。让人真不能单纯的做出“你这样是错的”这种评论。虽然主谋是个完全就利用人性利用“爱”来达成肤浅私欲的完全不值得同情滴家伙,但是同谋的那个确会让人唏嘘一下。到底是错过了什么,才会把自己爱着的人拱手让人了啊~~但是,再怎么有理由,杀人也是不对滴!!    阿婆的书中,对于人性有着深刻且智慧的理解,特别是男女关系。看了还是很有启发的。以上。    (终于憋完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17:31
爱爱仔    在所读过的A.C众多作品中这本给我的感觉是最糟糕的……         前面的故事情节很好,逻辑条理清晰,情节布置新颖,紧凑,任务刻画的也很好,但是这个结尾实在是让人有种费解的感觉:                     1.第一场命案最后我觉得并没有交代清楚,到底第一场命案是怎么发生的?作案过程?香槟酒谁下的毒?也是维克多?   2.第一场命案里的那个胶囊最后是否吞下?   3.第二场命案发生后鲁斯为什么不把爱丽丝扔掉纸包告诉警方?这样不是更能摆脱嫌疑?   4.鲁斯写匿名信之后怎么能保证乔治就会傻乎乎的做那么一个情景再现的舞会以实施第二场谋杀?只是凭借着8年对他的了解?   5.是谁给那个演员打的电话告诉她不要来了?电话号码那里来的?乔治连莱斯都没有告诉(并且说了这个计划谁也不告诉)   6.爱丽丝的姑妈露西拉也是凶手?结尾说的很含糊   7.整个案子的证据在哪里?最后一章完全是一个叙述,推理,并没有拿出证据      读完最后的结局不是让我头脑一亮,而是让我两眼一黑   有点类似“三幕悲剧”总之我个人感觉这个案子最后的推理有些牵强,费解,维克多作为主谋实在是戏份太少,对于他的描绘不是很清楚明朗,让读者很难怀疑到他,而且本书推理相对较少……当然,也许是我漏掉了细节,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答这些疑惑。     详情 发表于 2013-8-13 18:14
椿城鳕    这是一本要仔细阅读,细心推理的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太多值得玩味的信息。情节在一章节一章节的人物心理描写中不紧不慢地展开。   以爱丽丝的回忆为开端,像进入梦境一般地叙述姐姐罗斯玛丽生前的故事,接着按照人物主次以章节为单位分开描写各个人物围绕罗斯玛丽的复杂情感,这么写既有助于读者理清纠结的人物关系,又能清晰地呈现每一个细节,以供阅读者推理。最后将人物汇总,继续剧情的发展,直至找出真相。   克里斯蒂不愧是推理小说王国的女王,一切阴谋假象,爱恨情仇都在她从容的笔下不断展现,而且又是如此自然。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是破案的关键所在,这让原本就复杂的剧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然而纵观全书,我们能看到克里斯蒂的小说精彩的不仅仅是情感与智慧结合的小说情节,还有她精湛的写作技巧和从内容中传达出来的对爱的价值的重视。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克里斯蒂绝对有一手。不同的人物内心中扑朔迷离的活动通过不同的视角得到恰当适宜的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因此一览无余。通读完后能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呼吸和心灵颤动,放下书后便少了某种时空的距离感,恍惚间只觉得刚刚加入了案件的侦破,并在人物中间自由穿行。这便是阿加莎可感叹的写作功底。而包含在其书中的爱的价值体系是除了情节外值得细细思考的一部分。作为线索人物的罗斯玛丽在整本书中只是出现在人们的回忆里,但她却是作者向读者传达这一思想的主要媒介人物。罗斯玛丽,又名迷迭香,是一种花,花语是“为了爱与纪念”。   一部好的侦探小说不仅仅要拥有智慧,还要有人文关怀包含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充分地做到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20:28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5 03:04 , Processed in 0.05644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