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前有个老女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从前从前有个老女人……这不是童话故事的开头,但整件事的确像是个虚构的童话故事,里头有个强势的老女人,而接连的杀人事件就环绕着一首鹅妈妈童谣次第展开。
  柯妮利雅.波兹是美国最知名的波兹鞋业创始人,她的崛起便是一项传奇──嫁给一个补鞋匠,与两任丈夫生了六个小孩,开创出美国最大的鞋业王朝。前夫的三个小孩个性古怪,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则品貌双全,但个性强势且残酷的柯妮利雅只疼爱较年长的那三个怪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横死不闻不问。大家都晓得柯妮利雅的遗嘱内容,也都清楚少了一个波兹家的人就可以多分得一笔财产,但痛下毒手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要附会童谣杀人?杀人的动机真的是因为巨额的遗产吗?
  奎因父子机缘巧合地介入此案,却眼睁睁看着谋杀案发生。理查德·奎因探长的手下屡屡身陷险境,埃勒里势必要稳住这失控的场面还原真相,冷血的幕后真凶原来是……

作者简介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奈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成就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最新书评    共 4 条

德盛全    自从看了奎因第一时期的十四部作品以及奎因转型期的第一部作品“半途之屋”之后,在奎因的作品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般纯粹的解谜推理小说了。在“从前有个老女人”这部作品中,埃勒里和奎因警官这对父子组合再度集结,披挂上阵,一起调查鞋业大亨波兹家的系列谋杀案。“从前有个老女人”在故事背景设置上和悲剧系列中的“Y的悲剧”有些许类似,同样是具有庞大资产的大家族,相同的性格乖张的女专制统治者,家族成员性格上的不正常因子,在这样一个家族中所发生的案件自然会惹人无限遐想。   奎因第一时期之后的作品普遍具有弱化理性推理元素,强化故事情节的特征,埃勒里在莱特镇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皆是如此,对于许多因为爱好推理从而喜欢上奎因作品的读者而言,推理比重的降低让奎因第一时期之后的作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在“从前有个老女人”中,虽然有连环杀人以及童谣杀人这样有利于丰富故事情节的噱头存在,但是奎因最让人称道的推理在本作中的比例同样不低,埃勒里在解谜部分的两段推理情节依稀能够让人看到奎因的往日雄风。埃勒里从两个小细节入手,构建起一个规模可观的推理架构,从而还原出整个事件的原貌,最后推出事件的真相。能够从若干个细小的线索中归纳出一个完备的并且让人信服的推理体系,在我看来,只有奎因具有这样深厚的功力,而这应该也是众多推理小说迷对奎因的经典作品爱不释手的原因。本作中的推理虽然达不到“X的悲剧”、“希腊棺材之谜”等经典作品那样的高度,尤其是本作中第一次解答的切入点较为简单,读者若认真思考,不难识破其中的玄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本作的推理还是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准的,当埃勒里在最后戏剧化地给出案件的最终解答时,相信不少读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精神一振的感觉。在我看来,连环杀人案其实是个很难驾驭的题材,虽然在故事吸引人程度上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在解答部分侦探该从哪作为突破点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十分困难的,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产生被作者忽悠的坑爹感。阿婆的“无人生化”固然经典地无以复加,但是推理元素的缺失无疑是一大憾事,而奎因的“埃及十字架之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构造离奇故事情节以及渲染诡异气氛上,结尾的解答分量大大不足,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其核心诡计早已是被过度开发,现代的读者不买账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本作在前期的故事发展和最后的解答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埃勒里给整个看似离奇的案件一个颇为合理的解释,加上奎因招牌式的案件推演过程,使得本作可读性颇佳。   在“从前有个老女人”中对埃勒里的情感描写也是让我十分印象深刻的一点,在我看过的奎因的作品当中,对于埃勒里明明对女方有好感,但是最后却总是主动将女方拱手让人的故事发展,我早已是司空见惯了,“希腊棺材之谜”的琼、“半途之屋”的安德里亚、“凶镇”的帕德里夏以及“双面莱特”的莱玛莫不如是,而本作中关于埃勒里对席拉的情感描写属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头一次感觉到埃勒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单身主义者,对于他以后的感情发展也总算有所期望。   “从前有个老女人”算是一部奎因重拾过往风格的回归之作,虽然本作的推理部分较之奎因的巅峰时刻有不小差距,读过之后也缺少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但这并不妨碍本作步入推理小说佳作的行列,对于喜欢奎因的读者而言,本作绝对值得尝试。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08:41
米虫    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开始迷上看小说,守着国家图书馆,没事儿就往那里跑,读了很多小说,侦探小说就看了不少,欧美的、日本的,其中就包括奎因系列,现在已经没有太多细节的记忆了。   印象比较深的要算梅森探案集了,因为里面有个漂亮的女秘书,其他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男性侦探,当然还有那个小老太太。   看过侦探小说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杀死一个人好容易!   现在看电视时很多桥段都雷同的很,有开始就看到结尾,挺没意思的,O(∩_∩)O~,但是还是会看,一边骂编剧差劲一边看下去,挺自虐的!   现在挺怀念那会儿窝在国家图书馆看书的日子,那个时候还叫北京图书馆呢,看书累了就去旁边的紫竹院里坐坐,一点也感觉不到是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安静的让人恍若时间都停止的样子!   唉,该咋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详情 发表于 2013-8-2 04:26
森纳乔    2009-07-21 00:08:10: 杜撰        关于《从前有个老女人》的问题,译者伤痕从一开始就表示他的译本是询问台湾译者后在台湾译本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的。如果其中有错漏之处,这是伤痕翻译水平高低的问题。我作为策划编辑,并不负责此书的校对工作。但既然作为署名的编辑之一,对于本书的种种疏漏错误,我还是要向读者道一个歉。            这几天谜案大佬对我的意见似乎很大,我也不知道最近为什么一下子得罪了大佬,让大佬处处针对我。从小偷到穷B,大佬似乎放下了他高贵有钱人的涵养,对我开始破口大骂了。那我不妨借这个机会回答大佬心中的几个疑问。     第一,我是主动辞职离开推理杂志社的。辞职的原因说起来很私人,但既然大佬有疑问,那我索性也说说。家严家慈年岁日高,再加上已在成都买好了房子,所以催我回川。大佬如果认为我和推理杂志社有什么龃龉,是被人赶出北京城的乡下人,那实在让大佬失望了。我的新作《时之悲》已经签给了推理杂志社,我依然和推理杂志社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部分推理书系仍然由我进行策划编辑。只是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亦不能免俗。     第二,我返川以后,依然从事媒体工作,目前已经和成都较知名的类型文学杂志进行了接触,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恕我在这里隐去该杂志的名字。如不出意外,大约八九月正式上岗。“杜老湿”继续“为祸”江湖,让大佬失望了。     第三,以前的是是非非无论谁对谁错,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人生得三五朋友聊聊天我已很知足了,不想再在网络上和人扯上什么纠葛。对于所谓推理圈的是是非非,我也不想介入,谜诡小组我退出了,谜诡群我也退出了。即使前几日大佬对我破口大骂,我个人也并未有任何针对大佬的行为,如果大佬非要觉得被T出谜诡群以及这次的线上活动和我有关,那我也没办法。     第四,不想介入纠葛,不意味着人善被人欺,大佬不是说我恶人、人渣吗,那么我想没人愿意没事去得罪恶人、人渣吧。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希望大佬能真正明白“海阔天空”的意思,如果大佬执意继续处处针对我,那丑话说在前面,我不想别人处处针对我,但我也不怕别人处处针对我,还是孔圣人那句话,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言尽于此,我想我说的已经很明白了,剩下的就是以行动来回应了,大佬自己掂量。  详情 发表于 2013-8-3 01:23
森纳乔    看到小黑皮系列的《从前有个老女人》,仔细读下封套上的介绍,就嗅到了一股浓烈的山寨气息:      从前有个老女人……这不是童话故事的开头,但整件事的确像是个虚构的童话故事,里头有个强势的老女人,而接连的杀人事件就环绕着一首鹅妈妈童谣次第展开。   科尔尼利娅·波兹是美国最知名的波兹鞋业创始人,她的崛起便是一项传奇─嫁给一个补鞋匠,与两任丈夫生遗了六个小孩,开创出美国最大的鞋业王朝。前夫的三个小孩个性古怪,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则品貌双全,但个性强势且残酷的科尔尼利娅只疼爱较年长的那三个怪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横死不闻不问。大家都晓得柯妮利雅(##请注意!)的遗嘱内容,也都清楚少了一个科尔尼利娅·波兹家的人就可以多分得一笔财产,但痛下毒手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要附会童谣杀人?杀人的动机真的是因为巨额的遗产吗?   奎因父子机缘巧合介入此案,却眼睁睁看着谋杀案发生。理查德·奎因探长的手下屡屡身陷险境,埃勒里势必要稳住这失控的场面还原真相,冷血的幕后真凶原来是……      台版书《从前从前有个老女人》的介绍:   从前从前有个老女人……这不是童话故事的开头,但整件事的确像是个虚构的童话故事,裡头有个强势的老女人,而接连的杀人事件就环绕着一首鹅妈妈童谣次第展开。   柯妮利雅.波兹是美国最知名的波兹鞋业创始人,她的崛起便是一项传奇──嫁给一个补鞋匠,与两任丈夫生了六个小孩,开创出美国最大的鞋业王朝。前夫的三个小孩个性古怪,第二任丈夫的孩子则品貌双全,但个性强势且残酷的柯妮利雅只疼爱较年长的那三个怪孩子,对于其他孩子的横死不闻不问。大家都晓得柯妮利雅的遗嘱内容,也都清楚少了一个波兹家的人就可以多分得一笔财产,但痛下毒手的人究竟是谁?为何要附会童谣杀人?杀人的动机真的是因为钜额的遗产吗?   昆恩父子机缘巧合地介入此桉,却眼睁睁看着谋杀桉发生。理查.昆恩探长的手下屡屡身陷险境,艾勒里势必要稳住这失控的场面还原真相,冷血的幕后真凶原来是……      读者看过这两段话,相信会得出我的结论:这段介绍抄袭了台版书的介绍,并且抄袭人似乎还不懂得word的替换功能,留下了一个“柯妮利雅”……      但这个小问题,和整本书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因为这位所谓的“伤痕译”的《从前有个老女人》本身就是个抄袭的产物!      要给出证明,十分简单,只需将如今的这本黑皮书的文字与网络上盛传的电子档随便选取加以比较,就会知晓:      第八章   电子档:   一件事先预谋的谋杀案并不是那么简单。第一步是构想,第二步是酝酿,接下来就是计谋的实行。这三个步骤在凶杀案发生时通常是无从得见的,只要一发生就会变成一个案件,而侦探的功能就是去回溯追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犯罪的源头——也就是说,如此才能解开谜题。   埃勒里·奎因以前从来没有被授权参与案件发生经过,事实上因为参与了事件发生,他越发觉得对这一家人的亲情关系知之甚少,假如一桩凶杀案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那么埃勒里宁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奥秘,唯有如此他才能挖掘内情,回溯既往,最后对他自己说明真相。   他独自一人站在老女人的一棵名贵的蓝翠松底下沉思,看着他父亲和维利警佐开始现场侦察。他站在一旁傻看冥想。那时赫塞、福林特、皮格特和约翰逊以及警官其他下属都到了,无线电巡逻车集合在高墙外面的马路上,警察局的摄影师也来了,指纹采集人员,还有萨缪尔·普劳蒂医生,纽约郡的助理法医——在这个夏日清晨无可奈何地离开老婆和孩子,来到这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普劳蒂医生和奎因警官对着罗伯特·波兹四肢伸开平躺的尸体互相怒骂,像两只凶暴的老狗在抢一根骨头一样。维利警佐,这个大丹麦佬,一如往常在他们两人中间低声暗笑。最后尸体在普劳蒂医生烦乱的指挥下被抬上了一个临时担架,没多久瓦格纳·英尼斯医生的大座车在警察警车的护送之下抵达,然后医生两条长腿跟在送丧行列的后面大步疾走,他要和助理法医就这个谋杀案的技术细节交换意见。      黑皮书:   一件事先预谋的谋杀案可不是儿戏。首先,你需要构思,第二步是酝酿,接下来才是计谋的施行。这三个步骤在凶杀案发生时通常是无法被目击到的,只要案件一发生,就产生一个谜,而侦探的作用,就是去追根溯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犯罪的源头——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解开谜题。   埃勒里·奎因以前从来没真正参与案件发生经过,事实上,正是由于参与了事件发生过程,他越发觉得对这一家人的感情关系知之甚少,假如一桩凶杀案不可避免要发生,那么埃勒里宁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谜,只有这样他才能挖掘内情,追根溯源,知道最后,找出真相。   他独自一人站在老女人的一棵名贵的蓝翠松底下沉思,眼睁睁看着他父亲和维利警官进行现场侦察。他站在一旁傻看着,出神地想着。那时赫塞、福林特、皮格特和约翰逊以及探长的其他下属都到了,无线电巡逻车停在高墙外面的马路上,警察局的摄影师也来了,指纹采集人员,还有萨缪尔·普劳蒂医生,纽约郡的助理法医—— 在这个夏日清晨无可奈何地离开老婆和孩子,来到这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普劳蒂医生和奎因探长对着罗伯特·波兹四肢伸开平躺的尸体,相互大爆粗口,像两只凶暴的老狗在抢骨头一样。维利警官,这个丹麦大个子,一如往常在他们两人中间低声暗笑。最后尸体在普劳蒂医生烦乱的指挥下被抬上了一个临时担架,没多久,瓦格纳·伊尼斯医生的大座车在警察警车的护送之下抵达,然后,医生两条长腿跟在送丧行列的后面大步疾走,他要和助理法医就这个谋杀案的技术细节交换意见。      黑皮书的文字与网上的电子档是如何相似啊!除非能证明电子档的译者就是伤痕,否则出版方该如何解释第八章的第三段在两种版本里的惊人相似程度呢?可大家都知道,电子版是出自百世文库,百世文库里的《从前有个老女人》依据的又是台版译本。   通过分析两个版本的差异,可以发现译者是故意将一些细微的措辞进行替换。但假若将原文拿来与之对照,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就立马可以分辨清楚!因为基于一种译本,进行一些改动,就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译本”,简直是不可能犯罪!      比对之后,可以惊奇地发现:电子版里译错的地方,伤痕同样会译错;台版书遗漏的地方,伤痕照样会遗漏。      第二段原文是:   Ellery Queen had never before been privileged to attend the delivery, as it were; and the fact that, having attended it, he knew as little about its parentage as if he had not neither irritated nor angered him, for if a murder had to be committed and could not be averted, then Ellery preferred it to be a mystery at the beginning, just so that he could dig into it and trace it backward and explain it to himself at the end.   其中 he knew as little about its parentage as if he had not neither irritated nor angered him里,parentage压根就不是“亲情关系”或者“感情关系”,而as if he had not neither irritated nor angered him 在两种版本里都被忽略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Ellery Queen这次参与到案件的侦破中来,他对犯罪的真相一无所知,一点都不生气或愤怒,因为他喜欢接手谜团完好保留的原始案件。parentage和第一段里出现的paternity其实是一个意思。也就是第一段译文里的“源头”。      电子版:他独自一人站在老女人的一棵名贵的蓝翠松底下沉思,看着他父亲和维利警佐开始现场侦察。   黑皮书:他独自一人站在老女人的一棵名贵的蓝翠松底下沉思,眼睁睁看着他父亲和维利警官进行现场侦察。   原文:He stood by himself, deep in thought, in the lightening morning under one of the Old Woman's pedigreed blue spruces, watching his father and Sergeant Velie go to work.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译者将前人的译作拿来就用,根本就没对照过原文。白纸黑字的“ in the lightening morning ”愣是没看见。      电子版:纽约郡的助理法医——在这个夏日清晨无可奈何地离开老婆和孩子,来到这里。   黑皮书:纽约郡的助理法医——在这个夏日清晨无可奈何地离开老婆和孩子,来到这里。   原文:Assistant Medical Examiner of New York County—petulant at having had to leave spouse, progeny, and couch so early of a summer morning.   首先,这句话里没有“无可奈何”的意思,petulant是“坏脾气、生气的“,其次,两个版本都忽略了couch(被窝),难道世界上有这么巧合的事么?      为了掩盖这本《从前有个老女人》的真实底细,译者真是煞费了苦心。将一些人名和称谓进行了大调整。Sergeant电子版里译作“警佐”,黑皮书里改成“警官”,Inspector电子版里译作”警官”,黑皮书里改成“探长”。可从保留下的一些译名瞧出一些端倪,譬如第5页上出现了“德贝礼帽”,和电子版一模一样,原文乃derby,可英国的derby马赛在大陆从来都是译成“德比”。      假如“译者”能认真校订台版的译文,奉献一个完善的译本,倒也还是一件功德。可惜,要指望一个有脸皮来做文贼的人来认真对待翻译,是愚人的奢望了。      别的例子不举,单单第一二页里就有两个挺蹩脚的错译。      (第一页)   黑皮书:“天哪,到底还要等多久啊?”埃勒里·奎因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百无聊赖地说。   “格利维,你是不是还在跟吉尔伯特和沙利文那两个笨蛋扯皮,”奎因探长自言自语道,“我看格利维八成是才搔着肚皮从他的貂皮大床上爬起来。维利,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原文:"How long, O Lord?" yawned Ellery.   "If you're referring to that Gilbert and Sullivan pipsqueak, Greevey," snapped his father, "Greevey's probably just scratching his navel and crawling out of his ermine bed. Velie, go see what's holding up the works."      Gilbert and Sullivan 这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译者想必是不知道的。 Gilbert and Sullivan pipsqueak到底是在说什么,他恐怕更不知道。      吉尔伯特与沙利文(Gilbert and Sullivan)指维多利亚时代幽默剧作家威廉·S·吉尔伯特(William S. Gilbert)与英国作曲家阿瑟·沙利文(Arthur Sullivan)的合作。从1871年到1896年长达二十五年的合作中,共同创作了14部喜剧,其中最著名的为《比纳佛》(H.M.S. Pinafore)、《班战斯的海盗》(The Pirates of Penzance)和《日本天皇》(The Mikado)。      Gilbert and Sullivan pipsqueak 是形容 Greevey,是说法官像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创作的喜剧里的那些滑稽小人物。         (第二页)      电子版:      埃勒里在与查尔斯·帕克斯顿擦身而过的瞬间用犀利的目光扫了后者一眼,便看出这么多问题,他十分得意。然而埃勒里的父亲却停下脚步,眨巴着眼。   警官:“你又来了,查尔斯,这次又是什么案子?”   帕克斯顿:“太岁爷头上动土的案子,警官。”   警官:“在哪里发生的?”   帕克斯顿:“邦果俱乐部。”         黑皮书:      ……然而埃勒里的父亲却停下脚步,眨着眼睛。   探长:“又来了啊,查理,这次又是什么案子?”   帕克斯顿:“太岁爷头上动土的案子,探长。”   探长:“在哪出的事啊?”   帕克斯顿:“邦果俱乐部。”         原文:But his father halted, twinkling.   Inspector: Again, Charley? What is it this time?   Mr. Paxton: Lèse-majesté, Inspector.   Inspector: Where'd it happen?   Mr. Paxton: Club Bongo.      台译本里将法语 Lèse-majesté 译作 “太岁头上动土的案子”,莫名其妙,但黑皮书也照抄不误。   可随便百度搜索一下,也知道这个法律用语的意思了:亵渎君王罪,犯上罪,诽谤罪。这儿是取“诽谤罪”的意思。         这本书的山寨之处,还可以看第二页的注释1:“埃勒里的文字游戏,气恼、愤怒是irritation,而灌溉是irrogation。”,抄台译本的注释都会抄错!irrogation !!     详情 发表于 2013-8-17 13:01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6 22:01 , Processed in 0.25249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