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yperion Cantos四部读完之后,我最欣赏的还是第一部《海伯利安》。
可以说,作者丹·西蒙斯是带着满腔热情构思和创作这一系列的,因此在系列的第一部他的热情与诗意也最为旺盛、充沛,而到了后面几部作者一方面必须考虑故事的严谨性而耽于阐释,一方面也从朦胧的诗意上升到了更高的哲学思辨层面。相比之下,《海伯利安》本作就显得更加纯粹,更加“海伯利安”。但无论怎样,海伯利安系列对科幻小说的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它是一部纯粹从诗性出发诞生的科幻小说,更因为它如此成功地将科幻性与诗性融为一体。
此前诸多科幻大师之作,最精彩动人之处,往往在于科幻尽头的哲思;而海伯利安诗篇一气呵成、浩浩荡荡穿越时空的动力,却是对人类、对历史的纵览全局又细致入微的诗性体验。这从书中处处可见的引文、地名、角色即可体现。作者选取济慈的未完成长篇《Hyperion》为题,清晰地表明了他续写神话性的诗作、并向“最纯粹的诗人”致敬之意。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未来,甚至关系人类的最终命运;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却来源于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体悟,而不是从科学幻想的路途走向未知的极端。正因如此,丹·西蒙斯使自己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大师比肩,另辟蹊径。海伯利安如同一幅画卷、一首赞歌;而基地系列则更像一段历史论文。读着海伯利安,我有时会想起另一位有些异曲同工的中国科幻作家,早逝的柳文扬先生——他的作品主要是短篇,但其中的人文关怀令人同样激赏;或许在并行时空中,柳文扬的长篇作品也将如海伯利安一样动人吧。
正是丹·西蒙斯心中充溢的混沌而磅礴的情感,支撑起了《海伯利安》的叙事结构,将六个风格迥异的故事浇铸入末日危机前最后一次疯狂的朝圣之旅。并不能说,这六段传奇就能概括人类生存的状态,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寄丰富于深邃之中。每一个故事都在奇妙幻想和工笔描摹的推动之下触及了文学与哲学的“母题”。
霍伊特神父转述的保罗·杜雷神父的历险,限于剧中人物阐述方式的局限,文笔上并不惊艳。但十字形的构想所产生的对基督教信仰的强烈挑战,是整个系列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第一部仅仅简单地起个头, 但也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
卡萨德上校的故事十分精彩,文笔上尤为动人(这里似乎脱离了对人物特性的设定而直接由作者阐述)。这是个关于人类的情欲的故事,其中最耀眼的部分当属结局处上校与莫妮塔(也就是未来的、现在是个小宝宝的瑞秋)杀戮驱逐者以及最后的性爱。嗜血的欲望、战争的火焰与爱情乃至纯粹性欲的热烈交织,真是“一百万个世界的热情”也无法囊括,不得不迸发、超离此世。莫妮塔引导伯劳鸟而来,其目的神秘莫测(即使对于读完全四卷的我来说),或许是为了让卡萨德产生对伯劳鸟的执念,或许是让卡萨德的精神进入伯劳?。。。
满嘴脏话、老不死的诗人马丁塞利纳斯,真是个既令人厌烦也讨人喜欢的家伙。在这个故事里丹·西蒙斯得以肆意发挥其文笔,借诗人之口对垂死的旧地唱出深情而感伤的挽歌,更对“词语”这文人世界中至高无上之物抒发崇拜与征服之情。在荒诞的历程中老诗人经历了人类襁褓湮灭之后的所有艰难历史——诗人自然是人类之见证者与表达者。塞利纳斯与作者形成的镜像关系使得本书的文学性上了一个台阶;而老湿人作为活遍全部四卷的千年古董也自然成为整个系列的伪作者和真线索。
第四个故事,来自垂老的学者索尔·温特伯(Sol Weintraub这个名字的翻译似乎不能体现发音,不如翻成温特劳),一个原本温情脉脉的故事因为时间潮汐的异变,让如宝石般闪耀的瑞秋、更让其父母背负上了无法承受的命运。人类关于伦理和神的终极追问,远古以来一直蒙蔽于理性之光以外的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的抉择,在此以更神秘和恐怖的形式展开。而当如此沉痛的枷锁落在活生生的、平凡地爱着的人身上时,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个人的无法回避之问。我一再地阅读丹西蒙斯借索尔之口对厄运之神做出的回答,试图从那悖论般的言语中读出真理——但似乎作者在此并没能通过解答而回复平静、获得安宁,也无意让读者获得安宁,毋宁要让我们都各自体验这人与神的愤怒的对话,并且——在这无尽的追问和无言中——接近上帝。尤为难忘那一句“晚安,金丝燕”,“晚安,小雨燕“,这在命运重压之下无可奈何之际最后保有的一丝温暖,显得如此动人。
第五个故事在剧情发展上就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技术内核这一神秘存在的历史与动向。关于其中三派纷争的具体情况也成了第二部的重要内容。布劳妮·拉米亚与济慈人格乔尼的爱情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它结出了人类拯救之匙……当然在前两作中我们的救世主大人Aenea戏份不多,倒是银光闪闪、既乖张知性、又性感迷人、又纯洁可爱的瑞秋占据了我的主要思绪(谁让她老是时空旅行呢)。这个故事本身带有侦探小说扣人心弦的节奏,充满重要而独特的幻想构建,因此也十分耐读。
最后,领事的故事,关于无限递归的背叛。领事是本篇的线索人物,然而他自己的故事却只占了很少篇幅,其中还大段在回忆自己祖父母的艰难爱情。然而领事却依然是本篇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一切危机的直接起因,因而也是所有潜在动因:人类的无知、狂妄、蔑视生命、权力欲……的直接作用对象。领事的叙述没有细节,没有个人情感流露,正如所有承受巨大痛苦的人一般,他无法表达,无暇表达,也自知无人能够理解。正是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历史最沉重的一面悄然落幕。
最后的尾声是黑夜中的仰望,从羸弱的霍伊特神父依稀可辨的乐声中生发。在绝对的绝望中六人做出了选择,并肩向前。飘忽不定的风沙与光芒之下,我们可以体会到看不见的希望在等待。
七个朝圣者,除了中途失踪(去未来给救世主大人护驾)而在本卷中酱油了的圣徒马斯蒂恩之外,每个人物都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在朝圣之旅中他们之间的冲突变动也是非常有意味的,比较明显的如布劳妮与诗人的敌意(在第二部继续吵,然后就和解成了好基友),以及领事的故事结束之后,其余五人的”审判“。布劳妮与塞利纳斯老湿在本性上是最相近的两个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追寻真相的动机,所以在开始相互排斥、相互不爽是非常正常的,这种设定之下最后往往能成为配合得很好的朋友。末尾众人对领事的宽恕,以及随之而来的相互谅解、有些莫名的团结,正体现了这些故事所带给他们的相互理解,以及对宇宙现状的深刻认识。在巨大的灾难与绝望面前是共情这个本系列中的终极力量将他们联合。
顺便一提,最终幕后黑手(虽然不是很黑)也在本作中出现了。。。反正总共没几个人物有名字,可以推断出来吧。。。
我们可以看到,丹·西蒙斯在此篇《海伯利安》中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将精彩的剧情与深刻的思考、纷繁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无疑是他最狂飙突进、最不可遏止的作品之一,其创作状态或许正如马丁·塞利纳斯在孤身一人的诗人之城、无处不在的”格伦德尔“阴影的缪斯旨意下疯狂创作之态。正因如此,这海伯利安诗篇的第一卷犹如一部交响诗,需要此后的三卷去缓缓展开;更如一个切入骨髓的悖论,使作者自己不得不用三卷的反复沉思来解答。虽然就全部四卷来看,第一部包含的关键剧情最少,但其精髓却统领全文。
上面已经提到,本卷的文学性或许在全四卷中是最突出的。当然,我们不能按照严肃文学的标准评判它,无法期望在这里读到先锋派的架构与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丹·西蒙斯的叙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或许精通西方古典文学的人会批评他对济慈等人的诗作的引用,但这并不能否认其价值,因为这些引用也是全书成为矛盾的整体、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映射的光影空间。在科幻作品之中它的文学性无疑是非常优秀的。
我们说,丹·西蒙斯是带着满腔热情创作的《海伯利安》,或许也可以说,几位译者也是带着同样的热情为我们奉献的本书中文版。这样的热情也许在某些时候使他们的译笔偏离了原文的风格,更带有激情和铺陈的色彩,也少了几分曲折与悖论性。在行文节奏以及文字美感上,中译本与原作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考虑到本书自身作为独树一帜的科幻小说的特点,或许要找到完美的翻译者是很困难的;译者采取的态度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因为这使得中译本保持了原著中最精髓的诗性。例如,本文许多专有名词的翻译就非常传神,我最欣赏的当属”大哀之君“(Lord of Pain)。当然,中译本的诗性主要体现在小尺度上,在每个故事之中、每个角色的语言和行动中,而较少能够保存在大尺度和结构上小说各部分之间协奏所产生的诗意。
与所谓”硬科幻“的核心科幻人群的理想不同,我对科幻小说的价值观的构成中纯粹的科学性与严格性向来不占重要地位。而且我认为这种价值观更有益于科幻小说的发展与推广,也许也更接近科幻小说美感之来源。对于以严肃的科学论证为基础所构建的、要求尽量严谨的科幻小说,我的确可以欣赏其中理性之美;但如果人们单纯地只追求这种美感的话,他们似乎更适合去阅读SCI文献。将科学的理性与幻想的可能性、哲学的思辨,以及——正如丹·西蒙斯在本作中向我们展示的——诗性的抒情,结合起来的创造,才是科幻小说最激动人心的创造力。因此,我在承认海伯利安系列在科学设定上并不严谨的同时,也认为没有必要对此做过分的追究。事实上,从一个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的眼光来看,到目前为止的几乎所有科幻小说都有其纰漏之处,甚至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及一些近期很火热的作品也不能幸免。
最后,补充一些海伯利安系列专有名词的简单考据:
1、the Shrike,中译伯劳或伯劳鸟。作者将大哀之君赋以此名,主要应该是由于伯劳鸟之习性,有把尸体插在荆棘上撕食的行为,与荆棘之树(刑罚之树,the Tree of Atonement)相应。
2、Yggdrasil,巨树之舰伊格得拉希尔,北欧神话中的世界之树,支撑或构成了这个世界。
3、“晚安,金丝燕。”“晚安,小雨燕”的原文是“See you later, alligator.”"After a while, crocodile",是一首短诗的前两句。据说上世纪比较流行而现在已经古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