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飞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铁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书评,也不想做明确的解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下面只是将《地铁》中一些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语句和段落摆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精彩的、发人深省的段落和语句还有很多,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快快自己去发现吧!
  
  部分书摘如下:
  “他们为什么仍然保留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样稀罕的能力,不是早已被地面的新闻信息聚合器和纳米市场监视器给摧毁了吗?”
  
  “直到那个疯魔迷醉的梦游时代结束之前,...他们...天真无邪地生活着,从不去构想未来的灾难。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大,南北东西均相距五千余公里...让人闭着眼睛,随便地走来走去...在五千公里乘五千公里的疆域上,再增加上下五千年这个尺度,其实就连爱因斯坦的多维连续时空观,也早早包含进去了...”
  
  “...实验的目的正是为着S市居民的未来着想,而这也许是要在灾难来临之际,与M国人的星际移民飞船进行较量,争一口气,赌一赌谁能幸存下来,也就是为了面子吧。...”
  
  
  “这个虫洞肯定是我们凭借自己的科技力量,独立自主人工制造出来的。不靠M国人,也不靠外星人”
  
  
  从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到C饮料:“C饮料的C,其基本含义已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重大的拓展和提升。它就是control,contain,caculate,circle... C饮料也由我国资本控股了吗...UFO研究会最后也被C饮料公司收购了吧...搜索引擎只需要用C饮料进行润滑,就能以超光速运行...C就是液体本身...世界是咸湿的......”
  
  
  C饮料的C(control,contain,caculate,circle),... 与S市的S(submit,sustain,survive,succumb的打头字母)相匹配,形成美妙的生命进化双螺旋图形......
  
  (他们不停地把 “地铁之友”装上卸下,卸下装上,循环往复)... “鬼影幢幢,却妙曼神圣,热血沸腾,洋溢着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豪迈。小武在令人窒息的恶臭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心中激荡着仪式般的虔诚与庄严。”......
  
  废墟探险者说:“迷宫很早就有了,不知是谁建造的。现在成了老鼠的乐园。它们把跑迷宫当作了自己的进化方式。老鼠们相信,跑出去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智力及地位——至少可以加入马面人的序列。也许它们都急切着想要为我们打工吧,嘿嘿。刚开始时,我们以为,老鼠们是在寻找另一个宇宙的入口,但显然它们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耐,只能一步一步的来。不过,这仍然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搞垮我们,现在只是初现端倪。不管怎样,跑迷宫已成了老鼠们的宗教——在我们看来自然是邪教,但这才是最可怕、最要命的。也许正因为这个,当年,这些同样生活在黑暗地底的小动物,才没有与你们的先辈一起,在大爆炸中俱亡。它们好像更能适应环境的剧变。它们既不像机器人,也不像人类中的大多数那样,只会按照程序基因中设定的惟一机制运行。老鼠们懂得学习,还善于记忆。它们很少有压力性失误。它们早就比大型猿类更加聪明,却一直小心地在人类面前掩饰了自己的平均智力水平。老鼠中智商最高的家伙,现在的确正在为我们工作。但我们猜测,这一定不是它们真正想要的未来。未来会怎样呢?不同的物种的脑海中,未来是不一样的图景。因此未来永远是不清晰的,永远像是一团又一团的迷雾……按照这个画面,为物种设计的进化路径也各不相同。只知道老鼠的行为最近越来越超出想象,有几个亚种的鼠群,已能把人类潜意识中想要看到的东西复制并模拟出来,幻化给前来遗址公园的游客们观赏,目的不明。这很不寻常。似乎,鼠辈们攒足了劲要创造新的文明,这越来越显而易见了。如此的锲而不舍而低调行事,是你们那些死要面子的先辈们无法想象的。毕竟是千万年来就生活在贵部族地盘上的老鼠啊。其实它们与早期的你们倒是很相像的。这才更加让我们警惕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书评,也不想做明确的解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下面只是将《地铁》中一些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语句和段落摆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精彩的、发人深省的段落和语句还有很多,还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快快自己去发现吧!
  
  部分书摘如下:
  “他们为什么仍然保留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样稀罕的能力,不是早已被地面的新闻信息聚合器和
  
  纳米市场监视器给摧毁了吗?”
  
  “直到那个疯魔迷醉的梦游时代结束之前,...他们...天真无邪地生活着,从不去构想未来的灾难。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大,南北东西均相距五千余公里...让人闭着眼睛,随便地走来走去...在五千公里
  
  乘五千公里的疆域上,再增加上下五千年这个尺度,其实就连爱因斯坦的多维连续时空观,也早早包
  
  含进去了...”
  
  “...实验的目的正是为着S市居民的未来着想,而这也许是要在灾难来临之际,与M国人的星际移民飞
  
  船进行较量,争一口气,赌一赌谁能幸存下来,也就是为了面子吧。...”
  
  
  “这个虫洞肯定是我们凭借自己的科技力量,独立自主人工制造出来的。不靠M国人,也不靠外星人”
  
  
  从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到C饮料:“C饮料的C,其基本含义已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重大的拓展和提升。
  
  它就是control,contain,caculate,circle... C饮料也由我国资本控股了吗...UFO研究会最后也被
  
  C饮料公司收购了吧...搜索引擎只需要用C饮料进行润滑,就能以超光速运行...C就是液体本身...世
  
  界是咸湿的......”
  
  
  C饮料的C(control,contain,caculate,circle),... 与S市的S(submit,sustain,survive,
  
  succumb的打头字母)相匹配,形成美妙的生命进化双螺旋图形......
  
  (他们不停地把 “地铁之友”装上卸下,卸下装上,循环往复)... “鬼影幢幢,却妙曼神圣,热血沸
  
  腾,洋溢着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豪迈。小武在令人窒息的恶臭中,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心中激荡
  
  着仪式般的虔诚与庄严。”......
  
  废墟探险者说:“迷宫很早就有了,不知是谁建造的。现在成了老鼠的乐园。它们把跑迷宫当作了自己的进化方式。老鼠们相信,跑出去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智力及地位——至少可以加入马面人的序列。也许它们都急切着想要为我们打工吧,嘿嘿。刚开始时,我们以为,老鼠们是在寻找另一个宇宙的入口,但显然它们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耐,只能一步一步的来。不过,这仍然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搞垮我们,现在只是初现端倪。不管怎样,跑迷宫已成了老鼠们的宗教——在我们看来自然是邪教,但这才是最可怕、最要命的。也许正因为这个,当年,这些同样生活在黑暗地底的小动物,才没有与你们的先辈一起,在大爆炸中俱亡。它们好像更能适应环境的剧变。它们既不像机器人,也不像人类中的大多数那样,只会按照程序基因中设定的惟一机制运行。老鼠们懂得学习,还善于记忆。它们很少有压力性失误。它们早就比大型猿类更加聪明,却一直小心地在人类面前掩饰了自己的平均智力水平。老鼠中智商最高的家伙,现在的确正在为我们工作。但我们猜测,这一定不是它们真正想要的未来。未来会怎样呢?不同的物种的脑海中,未来是不一样的图景。因此未来永远是不清晰的,永远像是一团又一团的迷雾……按照这个画面,为物种设计的进化路径也各不相同。只知道老鼠的行为最近越来越超出想象,有几个亚种的鼠群,已能把人类潜意识中想要看到的东西复制并模拟出来,幻化给前来遗址公园的游客们观赏,目的不明。这很不寻常。似乎,鼠辈们攒足了劲要创造新的文明,这越来越显而易见了。如此的锲而不舍而低调行事,是你们那些死要面子的先辈们无法想象的。毕竟是千万年来就生活在贵部族地盘上的老鼠啊。其实它们与早期的你们倒是很相像的。这才更加让我们警惕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用文邹邹但又半吊子的话来说,就是:
  无人读之,我惜之;一人读之,我赞之;数人读之,我叹之;更多人读之,我汗之。
    
  但是换做不那么装逼的说法,就是:
  我没看懂,但我又看明白了。
    
  地铁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你若是问我,我会想一会告诉你,地铁不是一本通俗小说,但也不是纯文学著作。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的话,我宁可说,它是有生命的,不断变幻的,有趣的文本。
  只要你慢慢看下去的话。
  要不是为了去读三体三,我原来想每天几页,随意地看完。可是,我又担心我永远读不完,困在《地铁》的某节车厢里。
  要不是为了感谢送我样书的朋友,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我看来,《地铁》是仅仅属于韩松的,同样,对于它的阅读体验也是仅仅属于我自己的。
  但是,我还是想说出来。
  可是一到下笔,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脑海里的词句都是片段式的,比如《地铁》是体验式,你用你的生命与经验,理智与情感在这本不厚的书里沉迷。又比如,我甚至不愿意更多的人读到它。因为地铁里人太多,会挤的。
  如此而已。
    
  有朋友告诉我,世界上看过《悟空传》的人有两种:一辈子只能读一遍的和一年必须读一遍的。
  而《地铁》,我会在以后的岁月里经常拿出来,随便翻几页,看看困在那里面的,24岁的我。
  哎,你找到下一站了吗?
  
  隔了几天,又把《地铁》拿出来翻了几页。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突然看不到幽暗。我突然想到了这么一个比喻:地铁不是一列2号线,从西直门到西直门永无止尽。地铁其实是1号线,过了四惠,突然驶出地面,一切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其实《地铁》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这是卡夫卡的城堡,韩松的地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在西单图书大厦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不得不在计算机上查找,终于在盗墓小说的最底层找到了《地铁》。本来我以为《三体3》肯定是畅销书,找到它旁边必定就是《地铁》。结果我连《三体3》都没看到个影,奇幻类和外国科幻小说却分别有四个专门架子!真让人为中国科幻唏嘘感叹。
  
  一晚上看完了《地铁》,心中十分气恼。
  形象、场景塑造的过程,光靠比喻句来支撑,这是打着”阅读门槛高“的旗号在偷工减料。
  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种以情感比喻情感的句式最惹我烦躁。
  一段四行长的句子里出现了六个同类比喻,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想象力都不足。
  我只感觉韩松努力地行走在他想象力的边缘,想象力的大网能铺展多开,他的意识必定在那边缘跳跃着——跳跃,不是狂奔。它运动得太不流畅,太没有关联。
  比如,(这不是《地铁》里的情节)一只豚鼠胡子上挂着一把发着金属光泽的布制手枪,这手枪只出现了一次,它居然也没有响过。至于豚鼠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胡子上要别着手枪,手枪为什么是布制品,又为何会有金属光,似乎根本不是作者该考虑的范围。在《地铁》里,营造荒诞场景是大多数短小句式以及比喻的主要用途,至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和盖然性,完全漂浮在书本几光年之外。
  
  地铁惊变是里面相对较好的一篇,可我看了更感觉遗憾。它是一个好故事,但是太干燥,捏一把能从指头缝里漏出我上火的扁桃体。
  
  如果说韩松有意修正读者的”地铁观“,目的肯定达到了;但就这本书本身而言,更具体说是我对韩松的期望而言,实在是有些差强人意。另外一篇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4545143/)以”绝好的寓言,中等的语言,绝对不是科幻“形容《地铁》,觉得很好很熨帖。寓言内涵是这本书的闪光之处,某几处主人公对地铁的忧虑和恐惧能够引起恰到好处的共鸣。我亦不否认这本书塑造的诡异感。
  但形容词堆砌和断层的想象以做作的姿态结合的结果让我颇为气恼,韩松本来能做到的,不仅仅是给人这种虚无缥缈的诡异感以及茫然不知去向的”读者反思“。
  三星致中国科幻,希望以后西单图书大厦能给你们开个架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地铁》由五个似有联系却又独立成章的故事组成。时间与空间交织,梦魇与现实混杂,当下与未来互搏,尽管故事起于一个类似于现在的时空中,依旧存在我们熟悉的景象和心境:钢铁水泥的城市丛林,灰暗的小人物的人生,以及,黑洞般存在的地铁。但是这并没有降低读者的阅读障碍——事实上,晦涩几乎已经成为整本书的基调。这种晦涩不但来自于韩松作品中各种诡异的意象,还来源于他执着的文本实验。
  韩松在写作上的才华之一,便是对意象的不遗余力的发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维度观察地铁这个意象的特点,一方面地铁是一个从现世世界中剥离出来的空间,它与地面上的繁华世界无涉:地铁是黑暗、钢铁、污水、电线构成的世界,和那个由玻璃和皮草构成的世界完全绝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审美维度。另一方面,地铁的诗意在于,这是一个类似于空间虫洞式的存在物:我们上车,到站,下车,中间只在幽闭中。物理世界中的“过程”这个概念似乎被消解了,剩下的只有点对点的对接。
  韩松对幽闭空间的描写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事实上这也构成了韩松小说的一大特点:将人物置之绝地,而后袖手旁观人物的挣扎。你知道,幽闭空间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绝地。这就造就了一个个让人迷惑而又陶醉的韩松式人物:他们永远在心不在焉的状态中自寻死路。
  其实不止是幽闭空间,事实上韩松表现出了对“描写”这一古老的文学手段本身近乎执拗的追求。韩松迷恋于对幻想世界的精准刻画,牺牲语言的简练与情节的连贯亦在所不惜。于是你总能看到“伤感地扭动身体,畏怖地躲闪过去”这样的句子;除了血肉和钢铁的意象,糜烂、阴郁、朦晦、飘摇这样的描写也俯拾即是。你可以把这看做是韩松式的文本试验和语言狂欢,但更合适的看法是:这是厌世者吹响的号角,这是局外人奏起的挽歌。
  有一定文学经验的读者都会很自然地从韩松联想到卡夫卡,从《地铁》联想到《城堡》和《审判》。但是卡夫卡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怪圈,但依旧是有出口的,尽管这个出口只是逃离和等待未来。而韩松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的莫比乌斯环,或是一个埃舍尔式的自洽建筑——历史向上的路便是人类向下的路。韩松构造的世界里一切都无从逃避,未来比当下还要险恶万分。所以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寓言。任何一个寓言都应当指涉一个荒诞的处境。直白一些的指涉类似于《动物庄园》,有一定阅历的读者可以一目了然;更抽象的指涉类似于甲虫、城堡、饥饿艺术家,那是一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荒诞处境的关照。而韩松过于迷失在文本的精巧上,根本无力完成像卡夫卡那样的寓言。他只是用奔放的想象和别出机杼的文本隐晦地传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悲观。
  除卡夫卡之外,任何一个熟悉韩松的读者,都不免把《地铁》和韩松的上一部长篇小说《红色海洋》进行比较。尽管存在“海洋-地铁”这样的完全不同的主题,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几乎相同的故事:故事全部发生于幽闭的空间;时间线全部纵横跨越人类的过去未来,纵横捭阖、汪洋肆意;以及在两本小说都出现那些意象和设定:大灾难之后的变异物种、在极端环境下人类道德体系的肢解、对战争机器的膜拜式描写……;以及最重要的,在韩松的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和思维角度,那就是:这依旧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自残式发泄。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地铁》可以看作是韩松对自己的《红色海洋》的一次并不算高明的复制粘贴,是对《红色海洋》的遥远回响。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地铁》中如果有读者试图从几个片段中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的话,那么恐怕他会失望的。曾经有好事者为《红色海洋》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时间线,但是在《地铁》中,这样的时间线不但迷失在了语言和文本的实验中,而且由于大量梦魇般的描述的存在,我们无法在这条时间线上添加任何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从不同的人物口中听到的是不同的描述,于是那场灾难成了一个真正的罗生门,到最后甚至连这场灾难是否存在也受到了质疑。
  《地铁》充满了谜一样的文本,这必然会对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巨大的障碍,但是一旦和韩松的思路对接,那么这将是一场充满冒险与惊喜的阅读体验。那些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隐喻,必定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详尽揣摩与反复解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这本书确实需要一定的阅读门槛,有些地方我就看的半懂不懂的。
  不像《三体》一样能一口气读完,看地铁的时候我不得不中途停下几次喘口气,甚至有天夜里做了有关地铁的噩梦,大汗淋漓。
  总觉得这本书营造的意境有些像伊藤润二的漫画,特别像《漩涡》,暧昧、黏糊糊、阴冷、困惑、绝望、疯狂交织在一起。
  虽然身为路痴,地铁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不过我想得有一段时间不干坐地铁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下午读完了《地铁》,本来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突然就阴沉了下去,南京的冬天终于露出了它的凶险本质。
  
    《地铁》的扉页上有韩松的签名:“这趟车永远也开不到目的地。”让人想起《地铁·惊变》中那趟失去控制永不停息的地铁,又好像《地铁·末班》中小心谨慎地探寻地铁真相的老王,又像是《地铁·符号》里一次又一次转世却始终弄不清“自己为何叫小武”的小武,也可以说是《地铁·天堂》中来自地底的弱视的五妄苦苦寻求的天堂,也似乎在隐喻《地铁·废墟》中雾水和露珠背负的那个沉甸甸的使命,找到秘密武器以拯救人类的使命,然而,“万赖俱寂”,“什么也不存在”。
  
    虽然之前我读过了《末班地铁》、《地铁惊变》、《符号世界》、《天堂里没有地下铁》这四篇小说,察觉到《地铁》中的末班、惊变、符号、天堂是它们的改编,然而,《地铁》这本书依旧给了我全新的阅读体验。
  
    刚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装帧给吸引了。黑压压的封面上包着一层封皮,封皮可以展开为一幅抽象的海报,海报的主体是囚笼一般挤满了人似的鬼魂的地铁,惨白的C标识悬浮在一片混沌之中,同时,一个巨大而猩红的蝴蝶-壁虎状生物窥伺着这趟列车,而它的身后,是一个人的符号,陶瓷化的皮肤,两腿之间一片光滑。
  
    接下来我随手翻了翻书,发现文字的排版普遍靠上,有一种上窄下宽的感觉。躺在床上读书的时候才发现,双手很自然地就按在书下面的空白处,恰好不会遮掉最后一行的文字,很人性化的设计,既适合躺在床上读书,也适合站在地铁上读书。
  
    正文之后,有《附录一·世界主要地铁灾难》,以及《附录二·地铁事故应急指南》。两者都用括号注明:“作者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正式出版物和官方网站汇编而成”。《世界主要地铁灾难》给我的感觉是,在2000年前,中国似乎很少有地铁灾难,而在2000年后,中国各大城市发生的地铁灾难就成了“世界主要地铁灾难”的主要部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台北等地的地铁灾难接踵而至,而且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自杀,看不到任何详细的人员伤亡记录,同时,似乎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似乎说明中国的地铁很安全吧,然而,在我读《地铁》的时候,又察觉到其中隐藏着巨大的不安,令人心惊肉跳。《地铁事故应急指南》列举了四十条地铁安全相关的小建议,很实用,比如“建议经常搭乘地铁的人在包里放几件小而轻的救生设备,比如电筒、防烟面罩等”。虽然,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遭遇“地铁误入了隧道虫洞”“外星人入侵地下铁”等科幻事件的应急事项,然而,在读完《地铁》全文后,再读一读《地铁事故应急指南》,确实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中地铁的联系。
  
    正文之前,是韩松的《自序·中国人的地铁狂欢》,作者写道,“地铁狂欢,是当今中国除了互联网之外的第二大狂欢”。韩松从成都的地铁狂欢,引出了地球上地铁的历史,并指出,“伦敦地铁(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主要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而“北京第一条地铁首先是为了国防战备”。接着,作者谈到了地铁文化,“地铁已成为了凝聚当代中国人情感、欲望、价值、命运的一个焦点”。然而,地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地铁)这样的智能发明,像汽车、飞机和互联网一样,我们自己却没有能够创造出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还不一定能创造出类似的东西来。我知道身边其他的乘客或许不会去想这个,这令我恐惧而孤独。地铁因此有时让人绝望,这也常常只是在接触到某些人所不知、人所忽略的信息之后,才会产生的困顿和慌张。信息即权力,它把那些温情的、做作的、表面的东西,都统统撕裂或阻绝了。”只要认真读了作者在《自序》里写的这段话,我想,《地铁》这本书就会容易理解多了。
  
    与韩松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地铁》的主人公都是中国人,或者是异化的中国人。他们说话做事的风格,无一不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地铁·末班》里,“喂,你到底是哪个单位的?你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这句话契合了(更可以说是预测,因为很多年前就发表过的《末班地铁》里也有类似的对话)去年的流行语“你是哪个单位的”,透露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黑色幽默。又比如《地铁·惊变》中周行的心理活动:“周行常常咬牙切齿地想,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也会去杀人的,然后亡命天涯……有很多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单位的领导!周行每天在领导面前卑躬屈膝,满面堆笑,心里却想着:你快去死吧!有时他甚至也想杀掉大街上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连他也不明白。”这让人想起今年频频发生的幼儿园惨案,是什么样的压抑,才让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进一步付诸实践?
  
    除了中国人,《地铁》中也有外国人,吃人的外国人,变异的外国人,甚至最后变成了“异族”。《地铁》的五篇文章中,有一些东西一直像鬼魅一样存在,比如,《读书》杂志,梦游的人,砸入脑门的大铁钉,可口可乐与C标识,以及老鼠。这些要素将每一篇均可单独发表的文章串在了一起,构成了《地铁》的主体。读《地铁》的时候,我甚至幻想将《乘客与创造者》加入其中,放在《地铁·符号》与《地铁·天堂》之间,它的描写对象是一列在天上飞翔的地铁。
  
    唉,我如何才能将我读完《地铁》后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呢?我做了很多尝试,终究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有一部《地铁》,我感受到的只是我一个人的《地铁》狂欢。
  
    最后,我引用“有几个亚种的鼠群已能把人类潜意识中想要看到的东西复制并模拟出来,幻化给前来遗址公园的游客们观赏”,以此解释《地铁》结束时的“万赖俱寂”,“什么也不存在”。我们只能看到我们看到的,其他的均是徒劳,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地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年底特别忙,但是收到这本书还是很兴奋,毕竟在很多书评上都得到很高评价,所以在出差途中仔细拜读了。去程一遍,回程一遍。
  
  说实话,第一遍读完以后,有些失望。为什么?文字太华丽,太刻意,刻意到有些拧巴的程度。虽然绝大多数句子是短句,但是读着费劲,因为修饰太过。而且,很多句子展现的场景太像好莱坞的末日类科幻了。估计韩松没少看这类电影。总体来说,场景的描写,缺少新意,且读着费劲。最费劲的是第三部分,用力过猛。相较而言最好的当然是第二部分《惊变》,文字相对通顺,内容也最有趣。
  
  我最近在读汪曾祺的书,写得真好,文字通顺、平和且有力量,一点都不拧巴。其中有一篇叫《黄油饼子》。我想,如果能用这篇文字的笔法写《地铁》这个故事,尤其是第一部分,那才牛叉。这个要求,对韩松来说有些高。
  
  怪不得说阅读门槛高。我觉得挺高的,但是高的让人不舒服。不是不适应这高,比这还高的也不少,而是没有必要。
  
  刚才说的是毛病,但是从故事来说,绝对是牛叉的,是个绝好的寓言。而且,我觉得最适合改编成graphic novel,可惜内容太过暴力色情,估计在中国是没法出版,只能找美国人改变了。
  
  最后一句:这本书绝对不是科幻。绝对不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地铁》这本书,生来就带着困难。
  
  不是因为韩松被看作科幻作家,虽然科幻小说卖得不好;也不是因为韩松常被称作晦涩,其实他其人其文更有一种令人惊讶的直白。《地铁》的困难,在于不易被人接受,在于一只游离在外的眼。
  
  韩松其人,眼神不犀利,甚至在某个时候的镜头下,凝固的表情里眼睛略显无神。这时的他,往往跳脱出眼前的世物,睁开一只我们看不到的眼,将肉身双眼看去已经毫不新奇的世间万象,新鲜地摄入眼底。他似乎倾向于佛教,但你很难说他相信神佛。他笔下的世界有各种信仰,但并不使事情变得更好,或者让某个人获得解脱,甚至算不上阴谋论的谋主,在普遍小说中这是常加于其上的。
  
  “宗教已经像是剧毒而淫猥的蕈类一样,悄然无声地在地底生长了出来。”
  
  在这只眼中,人心的归属毫不重要,那只是一些香菇、金针菇和松茸,或有益或有害但也只是悄悄地存在。在这只眼中记下的,是更多的执迷着相。
  
  正因为无所信仰,进而无所持、无所惧,这只眼看到的东西,让我们惊甚而恐,及至试图愤怒。这怒气却找不到发泄的对象,面对韩松树立起的“相”之林,无从施展。说是树立,不如说是流淌。如河流如火淌,顺势而下无孔不入。大自然不挑三拣四,无论何种地形何样地貌,水火总是行进的循规蹈矩,丝毫不逾越。而韩松的文字也势如水火,带着蒸腾的雾气、巨大的热量和忙乱的嘶嘶声,缓慢地,不可阻挡地,正如同一道平静而通透一切的眼光般,侵入现实外壳下的尴尬领域,重新包裹住我们的裸体。
  
  “庞大而嵯峨的城市,果冻祭品一般,悬浮在乌油的肮脏灯火之盏中——却像是一个正在高速飘走的河外星系。……胡同邃长,却并不扎实,像是从老母鸡腹中生抽出来的一根柔肠,浊臭黏滑,自然也没有现代工业感。……未来像一只瞎眼鸟儿在窗外隐然飞翔,一道蓝色火光在它的翅上闪耀。……明明该到站了,地铁却疾驰不停。车厢里的拥挤,似乎正像肿瘤一般长大,向结束不了的局面发展。……”
  
  《地铁》的故事复杂,不是韩松的内心扭曲,如同四层嵌套的克莱因瓶。问题在于我们看世界的两只眼,应当看到简单而直接的世界,但为了善意、恶意以及善恶难辨的意图,被塑造,被遮蔽,被加上滤光镜片,无法成为纯粹的眼。韩松给出一个又一个的谜题,这些没有解答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牵引着书中的每个人物,阻挠他们塑造自己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困惑,他们迷茫,他们放浪形骸,他们孤注一掷,他们为了爱抛弃生命,他们把皮相看作是爱:在他们的世界中无论如何都始终无法获得解脱。即将退休的老王不小心看到了世界背后的秘密,再加上他那毫不知情的女婿,两个人在与地铁真相相逢的短短时间中,不但一无所知,甚至或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想知道的欲望。而到这种欲望再次萌发的时候,世界已经被地铁列车拖拽着,在地下如翻滚过山车般的轨道上,颠三倒四地,拉着小武等几个人穿越了时空,从后现代的现实到达了超现实的后世。在这只超然之眼的注视下,地铁、盾构机这些机械,因其藏身地下和力量巨大,获得了某种神性,成为地下各种信仰的终结者和创造者,打开了我们对脚下了了不然之物的想象空间。这一空间并不是韩松凭空捏造而来。凡是凭空出现的,终会归于虚无,如同真空的量子泡沫。《地铁》所凭借的,字面上是多年来的坊间传闻,肉里面却是我们难以掌握世界的恐慌。无论谁经过那形同梦游的十年,还恍如昨日,睁眼已经到了以比特计量的世纪,都不会相信屏幕上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见过谎言,人形人样,谈笑风生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尤其是韩松,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身在国家消息的主渠道之中,所见所闻又何止呆板的屏幕和那些人形?《地铁》中的恐慌,来自整个社会巨大的情绪之河。静静地蹲下身,捧起一口浑浊的水,这水离了洪流还在兀自激荡,喝下去,写出来。
  
  这写出来的其实怎是什么新时空?根本就是世界最本原的真相!
  
  这道眼光,照亮世界的真相,也没有放过我们,让我们的一厢情愿无所遁形。我们以为事情皆是有头有尾,英雄总不会没了下场,群情激昂必能改天换地,坚持真爱也该物有所值。但这不过是小说家语。从头到尾,一字不拉,无论悲喜正邪,全都是写在纸上给我们看的。现实总是虎头蛇尾,狗熊穿了斗篷冒充超人,四个人打麻将都会有鬼,以为留念血淋林的心其实不过是随手捡来的肉块。《地铁》从中间开始,如同闯入马戏团的吹笛少年,带着我们排成一队,在梦游中肆意狂欢。信手拈来的名词,羚羊挂角的比喻,随意点缀的动作,旱地忽律的情绪,一切都是地下世界的可能之物,你说不可?我说可也!
  
  《地铁》一边揭着小说的底,一边编造着自己的虚构世界。“我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身为一个理发师,口中所说和手里所做为何非要一样?这只眼超然,自然也超越自身的限制。韩松一边编造着玄而又玄的故事,一边还在重复着一切都是谎言。他在乎的已经不是故事的走向,逻辑与矛盾早就在一阵阵的高潮中,被巨大的盾构机扯得粉碎,和污糟的血肉混在了一处。他所要体验的,只是撕碎,试图在反复撕碎的过程中,找到某种超越性,超然于物外,满心欢喜地走到下一面墙的脚下,再次尝试翻越。
  
  韩松并不是一个关心物理可能性的作家,他的机械带有神性,他的人物很少思考,他的宇宙是美学和隐喻的。韩松所关心的,所涉及的,所看到的,就是人面对巨大物理世界的恐惧和无助。他的人物都是些狂热的爱好者,总是迷恋某件特殊的东西,对物质有种变态的爱;他不热爱物理世界,甚至是敌视和对抗。敌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这让韩松成了物理世界最好的观察者,观察它的强大和可怕,观察它的混沌和脆弱,成为最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这并不对,韩松说,没有人能理解这个世界,我只是理解面对这个世界的人而已。
  
  如是,尽在《地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2-10-28 14:52:18 | 只看该作者
  韩松以仿若在宇宙之外的视角观察着地球这个所在,她极度真实也极度虚幻,但我们都从未察觉。我们读了太多看似天马行空却总能猜到结局的作品,哀叹着想像的枯竭。然而《地铁》告诉你,其实最真实的,你永远料想不到。他不是要符合你的期待,也不是要讨你的欢心,因为他超越想像。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6:21 , Processed in 0.0601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