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 0
|
晃晃悠悠 |
最新书评 共 89 条
视厚人$
完了,终于完了。
在刚买了之后扔在床上至少一个月之后的一周内,每天看一点到今天一气看完,比之看武侠的速度当然是不如,但是今天,石康的《晃晃悠悠》终于是结束了。
有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他笔下的大学生活依然和现在是那么雷同,几乎从来就没有变化过?我想像不出是不是能有更精准的文字,把那样一种状态刻画到淋漓尽致。真的,我想像不出。
周文是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但是总是用“我”的口吻来说话,我不觉只认为他就是石康了。比较起来,我也还是喜欢这个名字要多一点吧。
他自小体育班的,身体明显会壮实一些,学的是工科,看的是那么多的书,搞音乐的人,自然和别人又有所差距。先天的优越似乎让他找不着北了,在他的所谓“晃悠”的状态中,安然地期遇着一切。他游戏人生和爱情,而爱情也最终弃他而去。但是这不是谁的错,不能归到个人身上,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要么就真诚到傻逼,要么就虚伪地混迹着。一切都泡影着。
空虚、幻灭、无聊……他每日的生活揭示着我们生活的真理,“就觉着特别没意思,没劲儿,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这样的话,总是那么似曾相识,太过熟悉,猛然警醒。
幸好,他还有个阿莱。
如果没有阿莱,很难想像到他会朝着什么方向坠下去,是的,那一定是坠下去的,可能会超过g。但是他有了一个阿莱,他完全的毫无隔阂地拥有着阿莱,四年。
有了阿莱,他的四年虽然晃晃悠悠却非一无是处,至少他真心地对阿莱好了,而且也得到了阿莱的真心。没有了一个阿莱样的女孩,比之石康,我的四年,更是黑暗、无光,虽则看起来好像没有他那么堕落。
那是个怎么样的女孩?
“我”的阿莱,和“我”乱搞的阿莱,把被“我”弄到像个花子窝的地方收拾得井井有条,物归其位的阿莱,不一味迁就“我”也不一味逼迫“我”的阿莱,与“我”彼此蚕食对方生命的阿莱,不能进入,那就只能痛下狠心割除。可是这样,彼此真的能够分的那么清楚,双方都还是完整的自我么?
他细心地打点“我”的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衣食到住行,不善于从“我”的故事里找寻破绽,喜欢沉醉于一些谎言……其实女孩子,这样子的也不见得多。可惜的“晃晃悠悠”的“我”。
《晃晃悠悠》完了,我的四年,也只剩下了两个月。
2003.5.3书于浙大西溪西二
来自: 豆瓣
详情
walker$
我说《晃晃悠悠》的结局很赞,这当然是个莫名其妙的结论,这个结局谁看了都会觉得“堵”,这才是正常的。我真实想表达的可能应该是:该。可是,至于么。
其实全书中,我对于大学生活那一段是很不以为然的,感觉石康是想来一个《麦田守望者》的中国版,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太淡,就没怎么在意。直到镜头由过去转到了现在,大学结束了,周文与阿莱分手了,他那段真真正正的晃晃悠悠的生活后与阿莱的数次重逢,我认为的高潮就开始了。
处理情伤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我一贯是采取最为绝决的姿态将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所以面对周文在阿莱面前一次次缴械,我就当印证我这种自卑且偏激的处理方式的有效性的一次社会学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本来浑浑噩噩晃晃悠悠的生活因阿莱的一次次出现彻底变成悲剧,当然这得看怎么定义悲剧。
我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么?显然不是,那只是鸵鸟的做法而已。像我这般处理,周文与阿莱断然没有数次重逢,因为根本就没有可能联系得上的可能性,不会知道去东北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会知道嫁给了马来西来富商,不会知道最后出了国,总之,就是那个你魂牵梦绕的人的任何生活轨迹你一丁点儿都不知道,你一直在同自己封闭世界里那个假想敌赌气,没人会说这是个思想成熟的人的正确处理方式,当你偶然得知那个你一直还以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并且暗自较着劲的人其实早已移民,那个时候估计会更晴天霹雳些吧,所以这事儿根本就没正解,周文这样直面每一次重逢和可能性的做法更为积极,毕竟参与到了那个人的生命轨迹中,而不是从此就活在了两个平行世界里
你思念,或者不思念,各自的世界就在那里,没有交集
来自: 豆瓣
详情
怀念DB$
我看过为数不多的青春小说,他们在情节设置上大都相似,比如里面的男主角都很混蛋,而偏偏这种混蛋还会勾搭上一个品学兼优的女主角,有时候很难想像,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不经意便与我经历过的时光比较,于是不禁一怔:没有啊,怎么我那会儿就没遇上这种情况?倒不是说此事非要发生在我身上,而是说即使在周围,我望眼欲穿过后,也找不出真有几对是这么成事儿的。
我印象中,男生坏的比较多,也不是说不爱学习,诚然在热爱学习这回事上女生确实胜上一筹,但我更想说的还是除学习以外的东西。比如男生们总爱在课下小打小闹,不怎么听老师话,交作业的时候也总是拖拖拉拉,在穿着上也不怎么讲究,总有些不良分子成年累月都邋邋遢遢的,也爱讲小话,胆大点的早熟点的便开始调戏女生,把女生弄哭当作学生时代的高尚追求之一。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对此百思不解。女生们大都腼腆羞涩,而男生们却总是跃跃欲试。我丝毫不懂这种兴奋来自何方。这些疑问在某天中午我看过动物世界之后,便豁然开朗了。当时里面讲的是雄羚羊求偶的事迹,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听里面的介绍仿佛自然界大都如此,如同套路,生来就懂。我看着看着便觉得,怎么那么像我们班呢。我想在那些懵懂的岁月里,大概也不外如是,男生们拼命展现意欲何为,也无非是想让女生多关注一下而已。当然上大学后,这样的事就正常多了,大家也不遮遮掩掩了。挺自然的就完成了一个过渡,好像一觉醒来,都开了窍,也不再觉得谈恋爱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老师们也不再横加阻拦,对此司空见惯,和初高中时代的那种老顽固们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说实在的,我曾经也这么想来着。我高一时候的班长,跟我关系不错,那会儿他便有一个小女朋友,每周见面。我听闻此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目瞪口呆,心中狐疑:多影响成绩啊。但是事实上,那时候我连前三十名都够不着,你说这事有多操蛋。即使我成绩烂成这样,居然也他妈的假惺惺觉得谈恋爱耽误学习。此事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
不提了。
我以前对石康印象不怎么好,翻了几页奋斗,看了几眼电视剧,觉得够没劲的。正好此人也是以调侃扯淡为专业所长,而那会儿我早已看完了王朔的全部小说,实在无意再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上纠缠下去,惟恐避之而不及。实在话,心里也一直觉得写得再好能有王朔好么。窃以为论语感,王朔实在是天纵之才,我就没见过几个能比他语感更好的,看他的文章便如水道渠成,仿佛不用修改。
不凑巧的是前几天看了一个豆列,上面罗列出一些被认为写得好的青春类小说,石康的几册赫然在榜。我一时心痒,便看了其中名字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晃晃悠悠。这一看就傻了,立马推翻了我以往对石康的论断。我从前觉得他只能编些讨巧的小故事,唬弄唬弄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距真正的作品还差得远。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觉得他真正写出了拿得出手的无愧自己的小说。不好意思的讲,在看此书的过程中,我许多次深受感动。及至最后,简直浑身颤抖,完全跟随作者埋头在对过去的追忆与往日的忏悔之中,无法自拔。
读一部好作品就是一次被绑架的过程。
我深信,故事是不重要的。在路金波号称纯文学小说必死的年代里,我依然倒行逆施的认为故事是不重要的,真正打动读者,让文字跳动的永远是深藏在作者心里的不老的情怀。而这一次,在石康对过去的追忆中,顺着笔尖缓缓流下的情绪萦绕着我,将我包围,把我击碎,让我不得不写下如上这些字。
来自: 豆瓣
详情
ulysse$
八点半,我以写年终工作总结为借口赖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已经下班三个小时了,我的年终总结还是纹丝未动的三小时前状态:半成品。
对于此种情形我完全无法给出任何说得出口的借口,杯具即是如此。 F M L
最近两个月我上豆瓣的时间比过去五年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初中政治老师形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口头禅)。我在这晃晃悠悠,东张西望,直到看到这个熟悉的封皮:长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没记错的话是第二版。
浮上心头了。
对,这是我第一本晃晃悠悠,那时大一,芳龄未满十九。
前前后后我买过三四本晃晃悠悠,只有最后一本老老实实地留在手里(封皮爱马仕色的那版),其余(包括这本)都被两三个不具名的朋友悄悄收归己有。
还好。我不会再买了。
石康写这本书时二十七岁,三十岁才得付梓。他说过,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想必是纪念那些无法再来的青葱岁月,只能在记忆里常青的花儿。
此时我将满三十,面临人生新的起点,正在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着他彼时的感受。
此种感受源自未探的未来,汇于对过去的不舍。人都一样,过去的即是美好的。
十年轮回,愈加厚重,却逐次递减,终归为熵。
也许,这就是我近期流连这里的原因?哼,给自己找借口吧。
还好。我的工作总结不会面临此种命运,因为明天要交。
归于正题。
这本书伴随了我的二〇年代,每隔一两年翻一翻都会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为什么呢?因为生活轨迹跟周文那小畜生实在太像了。
臭味相投的死党,温柔痴情的女友,晃晃悠悠的自己,且退切进的前程,还有颓废的生活。我们绑上这些本应珍视的东西,驾着颓废的生活机车,愈加贪婪愈加暴躁,失控的机车最终与我们一起粉身碎骨。
所以,说到这,我既无勘究小说情节人物的雅兴,也无抖落自己荒唐往事的无耻。
炫耀残酷青春的年纪刚刚到来就草草远去了。
常看常新,是好小说的标尺。能够让一个时代的人常看常新,就可算作时代经典了。再远一步,经过很多时代后依然常看常新的即是名著。
从这个尺度来说,晃晃悠悠现在最多算跟时代经典搭点边。
但她是我的心水。
所以
即便经过这些美好的过去,不堪的下场,和痛苦的重生,我依然不时的冒出来再读一读这本书的想法。既不想将其束之高阁,更无意翻看其他类似的书。
即便这种常看常新的感受已渐行渐远,毕竟青春小说很难伴你一生,我依然将其视作珍宝。因为她已是我经历的一部分,如同那些淘尽一切的旧照片,片张泛黄地躺在我们的旧影集里;我们不求别的,保有即可。
石康小说有一种复制生活的魅力,他不甘低俗,也从不祈望“高于生活”。他很明智,在适合的时代做适合的事。正是如此,他笔下的“真实生活”会让我们如此感动留恋。
类似麦田守望者带给美国人的一样。(无意的拔高了一下)
在一起和心碎你好我也挺喜欢。
曾经鄙视月子之后的石康,还有神马月子二,月子三的。(啊不对,是奋斗)
因为我总觉得对于一个曾经那样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又一塌糊涂的人来说,奋斗——有点——太奋斗了。
虽然知道他不是文化英雄。
后来明白了,他只是在晃晃悠悠之后慢慢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他当初不是故意往晃晃悠悠去的,后来也不是手到擒来的就奋斗到手了。
晃晃悠悠并非必然,奋斗之后也不偶然,未来没有所以然。这揍是命啊!
他不是我们,周文也不是我们。我们只是自己。
喜则近,恶则远。谁都不是谁的耙拔,不用老跟着。是又怎样,又不是李刚。
聚散无常。只需记住他曾经给我们带来的那些感动。
要记住阿莱。
阿莱走了也要相信,还有阿菜在等着你。哈哈哈哈。
来自: 豆瓣
详情
Showin$
日期:2009-07-26 | 分类:Thoughts
下午在西食的一扇窗子旁边,我靠着身后的空调,以一种惬意的姿势又看完了一部小说。这次是石康的《晃晃悠悠》。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这本书上大学时不要看,它会消磨掉你的希望,会让你变得颓废的”。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真tm应该列为大学生入学必读读物,尤其是要到理工科大学的新生,尤其尤其是要去理工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尤其尤其尤其是要去理工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男生,简直是一定要读,不读就有颓废的危险。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了恰好是上大学前读的一本小说,名字是《草样年华》,副标题是“北×大的故事”,那种感觉居然颇有相似之处,不过石康的功力自然还是深了不少。记得当时我读着那本小说,心里觉得这就是一乐儿而已,北×大发生的事儿,上交大应该差得很远吧?然后就真的把那本书当了扯淡,看过就忘了。谁知道,那些泡妞、乱搞之类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可面对课程时的无力感,面对那种生活时的疏离感却是一致的。当然,还有,迷茫。
对大学抱有幻想的年轻人啊,你们需要的是冷水。清醒一点,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才能不颓废。
当我读到第208节时,那时众位主人公已经毕业五六年,我看到里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今天我们俩再来一次怎么样?(指再搞一次他们大学时搞过的乐队)”,然后我就看到了下面的一句话——
“我们都多大了?”
一时间,我竟百感交集,眼眶湿润。
大学,我们唯一的一段时间,可以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与学校里的同学不含利益关系地自由搞一些彼此喜欢的事情,可有些人偏偏舍不得花家里的钱,压制自己心中的想法,有些人偏偏放不下狗屁GPA,开学后没几天就觉得快期中考试了,得好好准备;期中考试过后没几天又觉得马上期末了,不能多玩了——一年到头永远在忙,一年365天没有几天是为自己在活着。
你知道吗,我们多大?
二十岁出头,不该是这么过的。
如果我有个表弟表妹要来SJTU,我会和他说很多。很多。
来自: 豆瓣
详情
Kim's
大学毕业那年 捣腾铺盖卷在学校跳蚤市场摆摊时 捡旧看了班上不知哪位剩下的小说(楠楠的?)
石康的《晃晃悠悠》
前面的部分显得拖沓和矫情 整本书也不如传说的那么精彩
偶尔淌露的一如《雨巷》的厌世情绪 和嬉皮背后的善意光斑
些许伤感情绪加上鼓浪屿时光的升华在某个瞬间让人感觉,犹如《且听风吟》海边沙滩轮船汽笛少女胴体轮廓之中国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还没有习惯加上“上个世纪”这个前缀)的大学生活 背景是北京
逃课,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呲姑娘,鼓捣乐队,性幻想以及实践,电子游戏,偶尔的康德,罗兰巴特
寻找大学生活的永恒关键字
80年代的中国大学生 被看作一个黄金年代
表现出的勇气 锐气 叛逆 在精神内核上也许是空前绝后的
春夏之交后的 集体性阉割,南巡后物化趋势
是无奈 还是历史的必然
尼采说:上帝死了
萨特说:只剩下存在
福柯说:人死了
在诗已经灭亡的时代
谁还能为理想而勃起?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8 13:03 , Processed in 0.26656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