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剪刀小组操作流程那段,我终于不厚道的笑了。这不是活脱脱一个检查个人电子邮件的古老翻版吗。不知道因为Gmail事件而撤出大陆的古鸽看到这个会作何感想,反正麻花藤先生和小企鹅一定仰望星空内牛满面。隐私这东西真不好说,小说里为了扼杀早恋,现实里为了反恐(或者其他目的),都是“从长远利益上为了你好”。
  
  
  
  ps,= = 老王, 我还是觉得不是自己写的东西还是不要署自己的名好..此篇文章为代发..
  
  pps, http://tieba.baidu.com/f?kw=%CD%F5%C8%F4%D0%E9&fr=wwwt  百度贴吧,欢迎光临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早在09年年底这个小说开始在萌芽杂志连载的时候,就有读者说像校园版的《潜伏》,这实在是没有眼力见儿的说法,但也只能说明我党的电视剧政策很有效,大家只知道潜伏和余则成,不知道那部未能在大陆公映的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也叫《别人的生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更杯具的是还有部香港烂片叫《窃听风云》,走的是主旋律路线。
  
  扫盲:德国的《窃听风暴》,讲述了1984年前东德东柏林史塔西(国家安全局)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
  
  而港版《窃听风云》讲香港警察情报科潜入上市公司,及股市升价内幕作背景。最后坏人被抓,做了坏事的好人改过自新。
  
  
  要说人性上的表现和制度的反思,《潜伏》虽然剧情和人物、对白、计谋很精彩,但作为一部红剧,这点上绝对比不上《窃听风暴》——后者的情节自然也不如潜伏那么惊心动魄。
  
  《尾巴》从时代的反思上说,相对多一点,尤其是大结局时男主角看着在车站里肆无忌惮接吻的学生情侣,再回忆过去,那种五味杂陈不消多说。岁月流失,世事弄人。而且在具体情节上,尾巴小组也是负责截查信件和跟踪回家,也和《窃》里面的窃听风暴很相似,所以说,《尾巴》是校园版的《窃听风暴》更确切一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一。相信真的有爱情,在你们这个年纪,所有的感情反倒是最真实的。但是不要轻易相信男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春期的男生有不少都是荷尔蒙操控的外闷骚者。   学会相信和不相信。
  
     二。爱情和面包并不是对立的,如果你拥有了爱情,就应该让你的男友为你们的爱情去奋斗,为未来铺设一条通往光辉和幸福的道路。爱情的本质是让彼此共同奋进,而不是让你们一起堕落。
  
     三。用心去对待每一份爱,对每一份爱都要慎重的原则放弃或接受。爱并不是空头许诺,而是善始善终的长久负责。不要让每个爱你的人受伤。
  
     四。不要在学校里写情书,和男友上街是一定要留意身后。根由及后果详见《尾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高中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呢。读完这本小说,有时候会很无聊地想。
  还想到了当时班级上唯一结成硕果的一对恋人。他们很辛苦地谈恋爱被八卦,后来结婚生孩子,后来离婚。反而成为老同学聚会上很奇怪的一对。最终又成为被八卦的对象。
  还有一些。还有几对。很庆幸的是,当时的班主任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老师。很理想主义很开明。他石破天惊地宣布(其实是偷偷地在班级里说):你们早恋我不反对。不过要控制在学校里。跟外校的就要坚决扼杀!之类之类的。所以,当时,影影绰绰的,有那么几对。
  还有什么呢?傍晚吃过饭时的散步,走着走着就到操场去了。隔着操场的围墙,是某大学的一个分部,理科大学,都是男生。他们在二楼在三楼,就能越过不高的围墙看到我们。他们会尖叫。对着路过的女生发出嘘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觉得不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恶意呢?
  记得是在高三的时候读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语文课上大概也塞在课桌底下偷偷读过。所以,后来。某次语文测验的时候,语文老师(教研组长哦)把一份考卷卷成一个纸筒,对着我轻声说:这下你考试要完蛋了吧。还看马尔克斯不?
  之所以想起马尔克斯,是因为在《尾巴》里面,这本书居然是一个密码对照本。比起小说里面,显然我的高中生活要浑浑噩噩一点,认认真真读书,糊里糊涂挥霍青春。那个时候,早恋是悄悄的。是被别人知道了别人会眼睛发亮轻声细语但是兴奋地传诵的……没有《尾巴》那么黑暗。不过,一样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我想,绝望还是一样绝望的。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
  《尾巴》这个故事,很超现实。不过,我觉得,现实就是这样。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3-7-26 14:54:4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对小说的评论,皆是针对连载版,如有差池,我也没辙】
  
      我一直很乖觉地听老王的指挥叫他大虚,但我今天真的真的很想叫大虚为老王:啊哈!长我整整九岁没差几天的老王,新书即将在11月4号生日那天上架,恭喜一下,顺便提醒周日是我生日【有点欠揍……】。
  
      这本签名赠送是老王在夏天时搞得声势浩大【但参加的人好像不是很多】的读者活动,在抢楼之余出细节问题试卷进行比赛是我提议的——抢楼神马的最讨厌了!然后根据这种故事的一般走向,我顺利拿到了第一,似乎是花了三分钟吧,老王激动得告诉某位酸葡萄的人“能全部答上的当然是铁粉中的铁粉”——但我之前花了两个小时做笔记。看着我拍的手抄本照片,老王在“内纽曼面”【我靠纽曼是不是给搜狗塞钱了……】之后跑到围脖上发链接,推介“我的最牛逼读者”。咳咳,不得不说,老王你真是懂得满足一个古怪少女的自尊心啊……那你到底愿不愿意在给我的书签名时加上一句“赠我最牛逼读者陈XX小姐”呢……
  
      坦白交代,其实,我真的不能算是铁粉中的铁粉,我曾经公开表示过我已经对偷车卖车骑车的忧郁的男大学生失去了兴趣,铁粉怎么干得出这种缺德事呢。
      虽然最初也是他们吸引了我。
  
  
      跑题了,开始说《尾巴》【我喜欢念成yi ba~~】,它几乎是我这一年来坚持买萌芽为数不多的动力之一。
      《尾巴》连载是在《八分钟的温暖》之后,我现在对于两篇连载的承继关系感到很吊诡:早恋与打击早恋遥相呼应,互为映像,好玩。
  
      在前几期连载中,节奏明显很拖沓,导致我的一位好友看了三期之后就没追看的兴趣了【其实她也粉欢喜老王的】。菜鸟林博恪不断主角光环,忠诚如我者也差一点点失去了追看的兴趣。直到王丰巫梦易落网,故事的讲述才渐入佳境,尤其是班磊的出现让我抱定了对此小说的热爱。噢,不得不说,我太喜欢这家伙了,如果他对未来能稍微不再理想化一点点。
      书中的角色其实不算太多,或明朗或隐晦的关系成了推动情节的必需:王丰与巫梦易雨中约会是林博恪建立功勋的开端;与马超麟的明争暗斗,与南蕙的紧密却不亲密合作,都促进着林博恪在组织里的成长;携着“水手服”出现的班磊,在兄弟和女人之间周旋,矛盾一再累积造成了众人的悲剧;夏朵半路杀出,更是把林博恪迅速推向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纠结境地;小说一直写到陈琛离世,南蕙远飞瑞典,还用一本小方格本爆出了他们惊天的秘密,龙虾想到自己选人眼光时的自嘲,在林博恪听来才能是莫大的讽刺。
  
      闭上眼回忆老王的往作:孟菲思写给庞然的纸条没人知道内容;卜白羽和楚汉从形同陌路到生离死别;居瑾被关波迷得五迷三道却只是一场空,居理也忘却了“高三恋人”的容颜;王丰小心翼翼问起巫梦易,最挂念的却是她对螃蜞交代的事实是否有害于他;南蕙与陈琛?甚至都很难确定他们有什么。至于班磊与水手服,以及我忽然忆起的莫尚桑,无须多言。
      原来老王笔下的中学爱情,一向是那么凉薄啊。
      此刻,我所能够记得的,却是艾米张那感人至深的篇章:“深沉隽永的爱,启程于年少;而年少,偏偏又让人难以信服这隽永。太多人不信这深沉,还以为不过是儿戏,直到容颜飞电,时景飘风……”我并无意大声批判世风浮躁、连少年的爱情都无法回归纯真,只是《尾巴》这部“超级现实主义”作品将世俗的种种阻碍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教导主任,父母,尾巴与剪刀,以及背后驱动这一切的高考。林博恪那张表情永远纠结无奈的脸庞却依然模糊不清,像是放学回家时从我身后骑过去的任何一个少年一样平常。
  
      作为和林博恪同级的高二生,我也许并不能就此主题发表太多确定意见,虽然偶尔会幻想为人父的林博恪如果看见“林微博”【我臆想中的小林名字…】书包里哪天多了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会作何感想如何应对,但还是回到小说本身吧。
  
      老王喜欢玩概念,从马贼到词典,再到尾巴与剪刀,很可能到老王收山时会出一本《王若虚小说专有名词大全》纪念版来吸金,就跟新东方的托福词汇红宝书似的。《尾巴》中老王大写“瘟疫”“复活”“元素”“科学家”……真是狠狠地过了一把造物的瘾。只是在提及班磊代号“帕斯卡”时,“真是个糟糕的代号”上方有一个注释标识,却到连载结束时也没有附注,求解释。
  
      据说,看好林博恪和夏朵的,还远远不及支持班磊的多。唉,腐女当道,没辙。但是!即使是YY,老王也让它有凭有据有根有叶,逼着可怜的小林为了掩护好兄弟疲于奔命,还不时插些二手补课、背着跑800米、帮助打扫卫生等煽情小桥段,刺激读者的兴奋神经元,“伪结局”中那一句“只是他暂时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更是直击要害,至少我当时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须知《艋舺》都没这么触动我。几乎每一期都出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一个催泪的得力道具,林博恪从图书馆偷来,想要读出始终看不透的巫梦易内心世界,却将自己读进了夏朵总是抿起的薄薄双唇。扉页上的一缕头发,周末病房内的朗读,最后的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咬牙说一句,老王的煽情,很给力。
  
      男主女主青梅竹马是传说中的王若虚定律,小林和小夏也不例外。可是——老实说吧——并不因为是夏明超的女儿我就非得喜欢不可,是不是?酒屋里的含蓄表白实在是有些急促和突兀。我只好勉勉强强将其主要原因解释为夏朵委实是个漂亮姑娘,老王交代得很清楚:“若干年后我在电视里看到台湾女演员桂纶镁,不禁感叹她与当年夏朵何其相似”——哈哈,私心暴露无遗。其实,说正经的,老王在描写林博恪发现夏朵与男大学生约会时,一连用的“嫉妒,好奇,渴望,捍卫,疯狂”五个词汇,的确令人心头一凛。那本送不出去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林博恪心里的纪念碑,或者不如说是一座小小的坟墓【像不像守书人?】。
  
      还记得连载第一期刚开始时,胡老大的编辑寄语中特别赞扬了老王“大大提高的说故事能力”,个人觉得比起长篇《马贼》确实强出一头。没有刻意营造肖子龙西城八旗等陌生意象来掩饰对现实刻画的不够丰满【这是就与其比较而言,勿怒】,甚至都不希得摆出一堆“80后童年记忆”【拳皇96是情节必需不算在内】,只是语气平淡地讲述着十几年前的旧事,那些本质上和现在没什么太大分别的学生生活,真实可感——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夏茗悠的“公交站牌”式细节更加真实,但值得注意的是,猪妞家族的王子公主一向很难接地气,即使在《八分钟的温暖》中努力想把颜泽描写成在天才之间处处受打击的平凡女孩,我辈还是会两眼放光:大眼睛!双语班!前十名!班长!体育部部长!外交官老爸!美少年双子星争相追求!好吧,这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我若苛求就是过分了,但诸如《翡翠森林》这样描写兄弟之情的技术性失败,也无疑是必然。应该说,在全民意淫的大时代,出几个老王是不嫌多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小事情了:陈琛谈及王丰的落网时闲闲地提了一句“他人其实不错当初还帮过我一些小忙呢”,几乎可以确定肯定和南蕙有关,但具体细节只能等看到成书再从番外里探求了;我曾经质疑过的高一小色狼偷窥到巫梦易背上瘀伤之事,既认识巫、又被南蕙知道的不合情理,不知成书时有没有改动;林博恪成长到无比老辣的时候,还寄希望于家长,希望他们能对学校的行为进行抗议,真是很傻很天真,令我心存疑窦;巫梦易一事的突破口、贺卡上里尔克的《最初的玫瑰醒了》,好诗,我用各种笔各种纸抄写了无数遍。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依然在家坐等签名赠送版。
      等我签收完毕,打开书页,南蕙厚重眼镜下的面无表情,夏朵泛红的眼圈,班磊指间的袅袅青烟,和林博恪那纤瘦而落寞的身影,必定又会浮现在我眼前。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发表于 2013-7-26 22:01:57 | 只看该作者
  那是一个风云倍出的年代 人才济济 我没有那样的经历 不知道是该高兴 还是应该沮丧 哈哈 心中无限的感慨 却难以表达 太多太多的 无奈了
  那个时候的时候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 也是最痛苦的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  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

47#
发表于 2013-7-28 18:28:06 | 只看该作者
          所有按部就班上过中学的人,都应该会喜欢这本小说。小说里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样,但是,又比我们的生活来的惊心动魄。让我不禁猜想是否我当年的学校也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只是我没有察觉而已……
          时隔多年,我再次向周围不怎么看书的朋友推荐这本小说,因为当他们问我哪本小说好看的时候,我脑海中自然而然的浮现的就是它。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发表于 2013-8-1 21:30:53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从高三萌芽连载上看到现在,陆陆续续已经三年了。
  从情节和文字力度上看,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似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很多情节,写着写着就写没了。但是即使这样,看完故事,我还是心痛了。
  这本有关于青春的小说,整个背景都是压抑的黑色,偶尔出现的几段有关恋爱和暗恋的情节,也很快被这一抹黑色吞噬。青春本不应该是这种颜色的。懵懂的爱,勾心斗角的争夺,名利的纷争,报复的快感,互相的猜忌,朋友的远离,现实的残酷,人性的纯与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利与义的权衡,自私与冷漠,悲凉与疼痛……十几岁的孩子,心里怎么会装得下那么多东西?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现实化了,师生,孩子与家人的矛盾日益提前化尖锐化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身不由己了。我不知道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境是怎么样的,但是他残忍的一层层揭开表层,露出了冷漠却纠结的核心。
  小说里的主人公,陈琛和南蕙本该是一对。但是最终陈琛心脏病故,南蕙因为长期担任尾巴小组核心领导层产生深深自责感觉得自己不配再被爱。巫伊梦由于和王丰的爱情被尾巴成员彻底断送从此不言苟笑并且产生了自己得不到幸福也看不得别人得到幸福的心态,最终失去消息。王丰转学后再无音讯。对于学校禁止早恋斗争最激烈的班磊由于遭到巫伊梦的举报被跟踪发生车祸变成植物人,并且在四年后去世。作为第一讲述者的林博格从雄心勃勃的尾巴小组成员一路攀升,随着内心的矛盾挣扎,朋友的远去,最终放弃了一切名利,检举了尾巴小组。结果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从原本复旦的保送名额里被剔除,转学,上了大专……
  一切都是黑色的,压抑的,沉闷的。故事里几乎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轻松地吐一口气。这不是过去的故事,这不是现在的故事,这不是将来的故事。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我们的青春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价值观怎么了?我们的社会风气怎么了?
  我不敢回答……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8-2 11:06:19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很喜欢王若虚的短篇,从《跑车》到《在逃》再到《引信》,当然,还有他的成名作《马贼》。我喜欢他的笔法,单纯中隐隐有一股江湖气,对爱情大多点到即止,却因含蓄而更加余音绕梁。
  但我不信任他的长篇。
  他的第一部长篇是《尾巴》。《萌芽》开始连载的时候我也追过几期,可是不久之后就弃了。最近偶然看到了全文,就心血来潮地看了,最后发现只有前两季。虽然没有结局,大体的框架特征我相信也就是这样了,比连载的版本确实凝练了许多,看得出作者也很用心。但是有些问题,不是用心这两个字可以弥补的。
  严格的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至少长篇要更注重结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没有之一,但他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有论者认为鲁迅没有组织长篇的结构的能力,这是他不能作长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的大部分短篇的结构都是一种类似于散文的结构形式,即围绕着一个精神内核,用一条线索——更准确地说是一个视角——把细节吸附到一起。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有意为之,因为它在表现篇幅短情节简单却又深刻意味的故事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对传统小说结构的反叛),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因为鲁迅先生至少在前期的小说招式几乎没有变化。
  王若虚的一些短篇在组织布局上和鲁迅有某些相似之处,强调一下,只是形式或者说手法上的相似——在少年情感的精神内核上,以主人公的行动为线索(视角)吸附大量能够勾起读者青春回忆的细节——再加上王若虚独特的笔调,以及堪比侦探小说的设悬能力(这一点比鲁迅先生强多了),足以吸引青少年读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我们喜欢它是因为我们知道它在说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不久之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为什么大获成功,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讨了这种结构模式的巧。
  但是,将这种结构不加变化地照搬到长篇小说上,其结果就是《尾巴》式的流水账。
  我相信如果把《尾巴》的某些部分提炼出来稍作修改,可能会是一篇不逊色与前面提到的任何一部短篇的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流水一般的平铺直叙虽然局不会有阅读障碍,但是也很少有什么乐趣可言。
  或许“流水一般的平铺直叙”这个短语会让人直接联想到另一个词——意识流。散文式小说看上去确实与意识流小说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识流小说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吸附式的,正相反,它是砍去了线索周边吸附的枝枝蔓蔓,而只留下了一条一维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流小说也许是最有效率的长篇结构之一。我的意思是说,意识流小说与散文式小说也许是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相反的两种事物。
  也许有人会说“真正的高手是不需要结构的”,这种论断一直很流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直被认为是“大师”的标签。这种说法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大错——虽然经不起推敲,但是可以被原谅——但是我担心一些人会因为混淆两个概念而对以上两句话产生不正确的理解。
  这两个概念是“无形”和“没有”。
  “高手”之“高”在于化结构为无形,而并非“没有结构”。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也许完全不会感觉到有什么“结构框架”在约束着阅读,但是实际上《红楼梦》的结构可以用“重峦叠嶂”来形容。《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相当一部分的次要人物都可以引起并确实引起了一条叙述线索,如果没有一定的结构约束,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你真的以为杨过所谓“朴实无华”的重剑真的就是随意一劈么?要将速度、力量和其它各种控制因素拿捏完美,如果没有他前半生各种招式的基础真的可以做到么?
  小说乃至一切文学形式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的精神内核,和外在的语言与结构,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一部作品的高度。就王若虚的长篇小说来讲,精神内核在此不谈,他的语言我是很欣赏的,很有节奏感,如果能在构思精巧缜密一点,大概提起他的名字,后面就不用再加注解了。
  最后说一句,作一个能够引起人们青春回忆的商业作家没什么不好,但未必是长久之计,当能够“知道它在说什么”的这一代不在沉溺于回忆,曾经的金鉢会不会成为阻碍转身的负累呢?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3 14:26 , Processed in 0.0771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