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剪掉“尾巴”
  1996年,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里,老师们为了遏止早恋,召集一小撮学生,秘密成立了“尾巴” 小组和“剪刀”小组,前者负责跟踪有嫌疑的早恋学生,而后者则专门检查学生的往来信件。
  林博恪家庭条件不好,渴望通过发现早恋的同学来实现价值,赢得同学的尊重,成为是尾巴小组的核心成员。不仅是林博恪,还有一些优秀的学生甚至班长就从事这种不光彩的秘密工作。从99连载的部分来看,作者写的是不为人知的学校生活的阴暗面,让人有些意外,还有这样的秘密行动队,还有斗智斗勇的类似于谍战的侦察与反侦察。就是一个老师和同学共同对付对付早恋同学的故事。
  早恋真的没有那么可怕。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里缺少这种美好爱情的教育、性的教育,现在学校里也缺少这种该有的教育。防范的目的是为了升学率,认为学生不能分心,就该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全力冲刺高考。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堵的方法当然是不行的,一味禁止只能使正常的感情变得不正常。
  “尾巴”小组的领导是龙虾老师,显得阴森神秘。他是行动的负责人,在学校的能量也很大。有了龙虾这样的领导,就培养了林博恪这样的部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青春期的情愫,展开合适的教育,也需要剪掉林博恪这样的尾巴,打掉龙虾老师及其领导这样的尾巴培养者,给青春的情感一个流淌的地方,给林博恪这样渴求上进的同学前进的阶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过山车之所以好玩,除了有速度之外,还在于翻越,有瞬间节奏的变化。倘若一部小说的叙事速度能像过山车一样,又快又跌宕起伏,瞬间给人上天入地之感,带领读者体验风驰电掣的阅读感觉,不失为当前传统小说突围网络小说包围的一种尝试。
  
  在讨论王若虚《尾巴》这部长篇小说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文学尤其是文学形式的突变取决于传播方式的更新,连小说的大规模出现,都是印刷技术和造纸业迅速发展的结果。今天数字出版、网络阅读等新传播方式的出现,势必推动文学形式发生剧烈变化,留守在传统出版媒体20万字以内的长篇小说,该如何应对?
  
  独特的思考和体验、新颖的故事人物、直接有效的叙事方式,才可能是未来传统小说与网络小说相抗衡的出路。作者的思考必须原创又独特,别人没法复制,至少不是轻易就能复制的。小说的故事必须通晓流畅,可读性强,玩概念和技巧的做派,怕是很难被多数人注意。叙事呢,要尝试进入高速轨道,尽可能多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推进方式,比如电影、电视、话剧的起承转合,慢条斯理咿咿呀呀,一个心理活动得写两页的做法已经不适合这个年代的读者。不破则不立,小说叙事可以作为第一突破口。
  
  小说的速度感不是平铺直叙、一泄到底,而是讲究变化,越是曲折、有节奏变化的速度,才让人回味无穷,在惊出一身冷汗的同时,也大呼过瘾。作为作者,调好小说的结构是首要任务,结构要是不牢固,速度一快就得翻车。王若虚的小说《尾巴》所以能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除了小说本身题材的独特性——为了扼杀早恋现象,老师们在学生中间安插了潜伏者加以跟踪——小说形式上的探索也帮了大忙,故事结构、节奏安排、人物塑造方面都颇有讲究,大胆地借鉴了影视剧的结构方法。
  
  在《尾巴》的故事结构上,小说采取了成功上位———陷入困境——反戈一击的结构模式,讲述一个家境贫穷的学生被选中进入跟踪有早恋嫌疑的尾巴小组,为了奠定在小组中的地位,在老师的安排下跟踪一对早恋的学生,最终得到他们早恋的证据,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和奖励———饭票。第二次任务是跟踪自己的好友,戏剧冲突便出现了,一边是好友,一边是往上爬的好处——甚至有可能是高考加分的奖励,他陷入了矛盾当中。由于他的犹豫错过了几次良机,老师决定再派一个尾巴去盯。为了摆脱尾巴,好友出了车祸。受到良心责备的主人公,决定予以报复,在协助检查同学们的信件时,将尾巴组的消息放入了信封,由此全校同学都知道了这一事件,甚至连新闻记者都惊动了。这种模式使得小说的矛盾中心维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而不是始终集中于一点。有得来不易的成功,也有友谊与利益的纠缠,还有最后看似勇敢的反抗,三个层次使得小说的兴奋点相互串联,颇具好莱坞电影在故事结构方面的范式。
  
  速度感的另一要求就是节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连古话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何况一部长篇小说。在安排小说节奏方面,王若虚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奋点上很有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读者来一针强心剂。欲擒故纵,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快速切换……犹如过山车一样,小说中设置了许多危情和悬念,不断地让主人公遭遇暴露的危险,又能在关键时刻脱身,加上不时出现的跟踪场面,致使小说节奏感跳跃刺激,令读者目不暇接。在叙述语言上,王若虚选择了利落简洁的文字,行文绝不拖泥带水,更不沉溺于所谓体现文学性的繁复描写,整部作品叙述风格干脆直接,有效是其小说叙述语言的第一要求。在人物设置上,作者始终注意一个原则———人物骨子里的性格不曾变化。书中主人公林博格在选择成为尾巴后,尽管生活处境因此有所改善,但他内心深处对这种方式充满抵触,尤其在面对好朋友时产生的背叛的罪恶感,也是后来他破坏这个组织的心理解释,是这个角色的亮点。
  
  小说形式的特别是一部小说成功的一半因素,仅有形式的特别当然远远不够,还得有内容的别致,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内容上有创意,叙述形式上有创新,才是一部好作品。尽管形式上何谓特别,并无一个标准答案,但只要在故事结构、叙事推进方面出新,至少不让阅读变成思维障碍,就是好的尝试。试想,如果还制造阅读障碍表示具有文学性,等于是自绝于大多数读者,是纯文学强迫症行为。小说毕竟不仅仅是写给评论家们看的,也不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特别的内容,又能制造流畅的阅读效果,同时在小说形式上有所探索的小说,才是今天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千万别说这样做没有前途,此方面的高手麦家可是已经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刊于《文汇读书周报》20110121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1-01/21/content_71877.ht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读《尾巴》是在看了朋友推荐了《马贼》之后。那时候《萌芽》上的连载已经到了第二季,跟到结束,然后就是等待出书。贴吧抢楼成功,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收到大虚寄过来的书后,果断包书皮。两天内读完,又思考了几天,才写下了这个。
  
  【F.U.C.K my life】
  读完《尾巴》后,满腔的感受就化为一句话,F.U.C.K my life。抱歉一上来就爆粗口。
  这是林博恪在发现付钱给他让他跟踪班磊的夏朵的父亲竟然是他父亲生前好友后,对于自己处境的贴切描述。
  生活确实如此狗血。我最近的生活也是。
  在一座城市,几所高中,总会有你想不到的人之间有你想不到的关系。所谓的teenagers的特点就大概是这样,在看似不涉及利益的交往中往往暗藏着不能明说的意义。谁也不敢也不应该轻易相信谁。林博恪可以帮夏朵跟踪他喜欢的人听她倾诉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因为夏朵的“背叛”成为她口中“不得好死”的人。同样,在这个年纪,谁也不能深信谁对谁的爱。我们这个年纪,配拥有爱情么?
  
  【东厂一条街】
  我所在的学校同样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高中。同林博恪所在的高中一样,学校领导都在为了维护一些面子上的东西挖空了心思。
  不过他们明显没有小说中的高明。
  我想所有读完《尾巴》的人都会为这所学校的管理方式表示惊叹,他们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这些的?螃蜞的主任气场蔓延了东厂一条街,不起眼的地理老师龙虾对尾巴小组、剪刀小组的创立和管理却游刃有余,小组成员的暗中操作也都是专业无比……似乎都是不可思议的。
  我不禁在想,会不会有学校在看完这本书以后也效仿一下呢?
  以下则是玩笑话。看着在全校各处安装摄像头不成,又聘请了一堆查违纪的人每天随时在学校转来纪录各种诡异的违纪条例,重点抓早恋的时候男女生都不能说话抓手机的时候牵手经过都没所谓,还不断威胁学校贴吧吧主让位学校管理等等从不见成效的政策,就真想扔本《尾巴》给他们看看。
  那估计东厂就不仅仅是一条街了。
  
  【尾巴】
  我觉得我相当适合去做一个尾巴,比林博恪还适合。
  跟踪,收集资料,观察细节行为,联想相关含义…这些我都做过。不过不是上交给学校,只是用于女生内部的八卦。
  不过无论怎么说,不管是尾巴还是剪刀,都必然是被同学们讨厌的身份。跟老师家长一伙,打小报告,拆散学生情侣间接逼得他们走投无路,做这些都是为了得到老师重用从而获得高考加分。随便哪一项都足以被唾弃,更何况以上都是尾巴的责任,或者说是身为尾巴的代价。而对于林博恪,我们也不好做出什么确切的评价。他家庭贫困,他几乎没有朋友,他成绩优异却从未被重视,他是尾巴。他做尾巴是为了得到老师的重视;他会因为发现“汞”因他的举报身处窘境而攒钱买CD表示抱歉;他会为了攒那些钱而帮助夏朵跟踪班磊,而因同时是“帕斯卡”的班磊是他初中唯一的朋友不惜赔上友情和信任告诉他尾巴的秘密;面对夏朵的“背叛”,他会抛弃夏家对自己家里的恩惠把夏朵早恋的事告诉她家长;而业绩丰厚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利益的林尾巴最终却因为班磊的死成为一手摧毁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尾巴,怎样评价林博恪,把他们摆在什么位置好?
  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只能说是当时的那个社会那个环境造就了这一切。
  
  【艰难的爱】
  一般看校园小说都会习惯把人物往自己身上套,去找寻和自己最相似的那一个。但是在《尾巴》里却找不到。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丰富饱满,包括他们之间艰难的爱。
  我也有喜欢的人。也深知身为高中生,尤其是身处在高三是不配谈什么所谓的爱情的。
  我羡慕南惠可以和喜欢的人现在不在一起却约好努力考同一所大学。也会跟夏朵有同样的希望,希望可以知道他的一举一动。却不会像夏朵一样在有别人追求的时候就忘记自己喜欢的人,那时我会像林博恪一样为了朋友愤慨不已。也会拥有“汞”的过激想法,自己既然不能幸福那别人也不要幸福。
  读完《尾巴》,我也会想,我们到底懂没懂什么是爱,而且要怎样去爱一个人才是正确的。
  当然,小说中没有答案。就如同开头所说,这本书是在讲如何扼杀爱情的。
  
  一切都像书中反复提及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很早以前就跟老王提前索要了一本《尾巴》,那会儿《尾巴》还没出,最近出来了,老王人不错,送我一本,收到了,看一下午,惆怅了。我已经多年没有读校园类的长篇小说,短篇的也没怎么读过,主要原因是里面的爱情我看不惯,太骚气,贼酸贼酸的,看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看多了还容易阴阳失衡。不如省下宝贵的时间泡个校妞啊,睡个懒觉啊来的实在。但老王的这个《尾巴》我还是看完了,虽说看的不是很流畅,但着实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代的那一小段阴酸初恋。唯一不能共鸣的是里面那几个跟在小情侣屁股后面尾随盯梢的第三者。我这人高中时候脾气不好,没人敢偷我的窥,更别说告我的状了。就因为这个,在我的校园人生中,没有那条反人性的尾巴,直接给剁掉了,疼是疼了点,代价也付出了不少,但终归把妞泡的事业搞的妥妥当当的。正在早恋的爷们可以参考我的清理尾巴方法,即为:找到带头的,再找块板砖,朝着脸,狠狠的砸。《尾巴》这本书,依我看主要说的是学校里的SB老师培养了一群SB走狗,然后让那群SB走狗“狠抓早恋”的故事。里面有讽刺学校规矩的味道,但不浓,再浓点估计更有趣。《尾巴》让我联想到公务员狠抓计划生育的事情。大部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归根结底就是当公务员的材料。这真是好玩,昨天他在学校摧毁你的爱情,今天他在社会制止你的生育。也就是说,今天你任由它消灭了你的爱情,明天你就得眼睁睁看着他堕了你老婆的胎。《尾巴》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就如同当年的爱情让我感受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本书让我们读者梦见了走狗培养的大致内容,让“早恋猛于虎”这句操蛋了几十年的训导词句再一次猛于虎。这书让我再一次感慨如今教育的凶猛程度。你看吧,就连人世间最真最美好纯净的爱情都不放过的教育,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呢?我在网上看见一些对《尾巴》的批驳,这很好,至少有人在读,这样作者就不会寂寞。但是,当我看见老王出面解释了一些东西时,就感觉老王寂寞了。在这里,我想替老王抱抱不平。中国的青春读者近几年骚的不轻,以前还能吃点粗粮,现在不吃了,进步了,改吃狗粮了。你要给他们点好脸色,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光芒万丈,把你原型都吓出来了(原型甭告诉他们)。你要不搭理他们,他们还骂你装清高(清高是个好词)。还有就是,青春文学写的做作怎么了?青春本身就是个做作的年龄段,不做作谁还沉迷于青春之中左右为难呢?这年头子能把青春文学写的不做作的人,都是些经验老道的中年妇女了,例如那个郭娘娘,她们倒是把青春剖析的头头是道,让你读的也神魂颠倒,但你除了逆流了一堆的眼泪和眼屎之外还能感受些什么呢?《尾巴》好就好在它让你知道校园里面除了发骚催化剂之外,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残酷操蛋的现状,夸张的真实。总之,《尾巴》才他妈的是真的悲伤。
  
  
       祝大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我无比激动的看着王若虚的签名和生日快乐,想,有进步,这签名会值钱的。
      然后,我便一不小心的,这么快就给看完了,单行本当然要比连载过瘾,节奏紧凑,让人有一口气读到底的欲望。称之为“黑色校园故事”,一点都不为过,看得我心惊胆战,背脊发凉,在这冬日里。好过瘾。
      整部小说里还贯穿着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想,这也可以当做《尾巴》的另一个名字吧,在1996年的霍乱时期,爱情在高中生里像霍乱一样存在着,是一场“暧昧而甜蜜的瘟疫”,这场瘟疫毒害了谁,又拯救了谁。
      不要问这是否真实,你的生活真实吗,我们的现实生活都那么现实,你又何必要求一本小说去真实。这是一个故事而已,一个强大的故事。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有着其非常现实的一面,当然它有一个真实的经历做着小基础。其实,1996年与今天,很多东西都没有变,像一个野心勃勃却得不到与之付出相应回报的“小人物”,像一个个为了目标不惜一切的手段,一个同样不公平却又因果报应的世界......也有很多东西都变了,至少让尾巴得以生存的环境不再了。“越是不可思议的事物,往往越会逃脱人们视线而安然存在。”
      林博恪,男主角。一个野心勃勃,自以为可以为了前途不择手段,却在遇到最好的朋友之后动摇了。他为了目标那么努力着,成长着,越来越聪明,在完成目标时会流下泪,我一直在怀疑他的泪是有感动的成分的吧,不光光是成功过后的喜悦。而他的这些努力,在遇到友谊和感情时,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就像当班磊问他“你是担心我被揭发,还是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呢?”时,林博恪哑火了。后来,他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只是一切都显得有些晚。班磊对那个女孩说,他在等着他走远了的好朋友回来,也便到了文章的结尾,我却哭了。
      尾巴们不仅毁了别人美好青春的“爱情”,也毁掉了自己的爱情,一种对爱情的信念,毁了一些人,也包括他们自己。南惠说,我们这样的人配谈爱情么?配么。他们在以后很多年都是无法释怀的,他们是无悔的却又在忏悔着。
      还有,我被大虚在最后的“感谢”感动了,虽然我只是一位忠实的读者。
      我也感谢大虚,没让我们白等这本《尾巴》。依旧是说不出来的好。
     《尾巴》,我会再读一遍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书评了,所以深夜里对着电脑打字的感觉竟然有些陌生。
  
  冒着晚上高数考试挂科的危险,我用一下午的时间读完了王若虚的新书《尾巴》,书是刚出版不久的,小说却是很早之前就在《萌芽》上刊登过的。从初一开始读《萌芽》,到如今差不多有七年了,读过的作者多如过江之鲫,真正记住的却没几个,因为我向来是只读文章不看作者的,美女滕洋和北大的才女夏茗悠算是例外了。然而似乎《萌芽》上的文章一般都以文笔见长,连小说都带着些诗歌的浪漫,80后的作家们似乎都已习惯沉浸在相似的世界里用冗长的语言讲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直到后来看到了老王的成名之作——《马贼》,这种印象才有所改观,第一次发现原来《萌芽》里的小说也可以写的如此曲折引人,那种感觉和读金庸的武侠一样令人热血沸腾。后来,老王又陆陆续续地在《萌芽》上发表了《红双》《跑车》《在逃》等多个短篇,虽然不断有人在质疑他写作内容的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老王的确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总能把故事朝着你预感的到但又不能完全判断的方向发展,在结局呼之欲出之时再次留下悬念,本来这些都是一个小说家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在80后之中能像老王这样操控情节如此自如的恐怕还不多。
  
  再回到今天刚读的《尾巴》,书不是很长,11万字,这也让我得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读完。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增长版,《尾巴》的主要的人物不是很多,但关系却错综复杂。虽然老王的构思很精彩,但却并不是这部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事实上,当初决定要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它的介绍——1996年的高中校园,老师们为了遏制早恋的瘟疫,召集了一小撮学生成立了“尾巴”小组,专门负责跟踪那些有早恋嫌疑的学生……
  
  老王总是在寻找一些并不很主流的故事作为小说的题材,譬如《马贼》,譬如《尾巴》。这是他的优点,却也是致命的缺点,因为当故事脱离生活太远时,便成为一个荒诞的闹剧。然而也许老王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写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讨论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而是希望通过某些特殊的角色来窥探人的心灵,进而展示给我们一个时代的风貌。
  
  《尾巴》发生的时间距我们并不遥远,至少我们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并且已经有了最初的记忆与最基本的判断力。1996年,我应该从幼儿园毕业,满心欢喜地被骗进了小学。当我还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女孩手拉手走在一起时,根本不可能想到那些令我羡慕不已的中学生们要时时刻刻为自己和异性的交往而提心吊胆。《尾巴》里的描述很令人惊讶,如今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早恋在十几年前却被视为禁忌,老师们甚至不惜精力与名誉来扼杀一切还孕育在温床的恋情。我却无从判断这样的描述究竟是作者卖弄文字的夸张还是曾经发生的事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个时代是我们亲身经历却又无法想象的。这是一个很愚蠢的结论,我们从书本中可以了解80年代的改革开放,了解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了解60年代的大跃进,了解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我们可以了解这个世纪任何一段历史,却惟独不能了解我们曾经生活过的那一段。90年代的校园,90年代的青春,究竟是个什么样?我会猜测80年代的中学生一定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而猜测70年代的中学生投身于狂热的爱国热情中,猜测60年代的中学生为温饱犯愁,猜测50年代的中学生为生活而庆幸,然而我无法猜测90年代的中学生是怎样的,那些我们都曾见过,甚至认识的哥哥姐姐们,他们的校园,他们的青春是怎样的?
  
  很显然,这是一段似近实远的故事,倘若从未经历,我们便只能去相信书中的记载,倘若亲身体验,我们便会相信自己的感觉。然而这样一段时间,却是我们从无知走向成熟的过渡,明明经历,却不能给出确切的定义,也没有办法从书中找到任何痕迹,毕竟这是一段还不够历史的历史,于是就这样留下了空白。
  
  所以很感谢《尾巴》这样一本书,记叙了我们最陌生的东西,在1996,那些似近实远的青春。无法说这样的故事能给我们多大触动,也无法说这些故事对现在有多大现实意义。就像老王在书中所说:“放在13年前,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反过来想,13年前的一些事情放在今天,似乎同样不可思议。”
  
  时间像洪水一般浩浩汤汤席卷而来,给这世界冲刷出无数沟壑,我们努力泅着水让自己不被淹没,等到终于上岸时,才发现走过的路早已不见,中间隔着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代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略微剧透,慎入】
  
  一位朋友看完王若虚的《尾巴》之后,一直对我说,这将是中国2010年出版的流行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因为小说虽然披着校园故事的外衣(或者叫“马甲”更为准确?),核心里却是一种中国式的逻辑。作者很聪明,也很勇敢。
  事实上,细细读来,这哪里仅仅是中国式的逻辑呀,远到1922年德国大导演弗里茨朗拍摄的《玩家马布斯博士》,近到前几年才刚刚完结的日本漫画《死亡笔记》《20世纪少年》(分别完结于2006年、2007年),都暗含了类似的逻辑方式。无论是马布斯博士,还是夜神月、“朋友”,他们都想将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衡量世界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想将自己的意志扩大,从而改变整个世界。
  尼采称这个为“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存的欲望,以及创造的本能。而三十多年前,理查德道金斯一本《自私的基因》,也从动物行为学角度,变相证实了尼采的说法。这本书做了一个比喻,说人类事实上是被基因操控的一个机器人,基因坐在驾驶室内,让人类有了求生、繁殖的欲望,从而基因永无止尽地替换着躯壳,永久流传了下去。
  权力意志,或者说来自基因的“自私”,求生是第一阶段,利己是第二阶段,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是第三阶段。而能达到第三阶段的,都是大BOSS。
  
  王若虚的《尾巴》中,“剪刀”小组与“尾巴”小组幕后的大BOSS,龙虾老师,事实上就是被权力意志所俘获的人。而且,正如死亡笔记落在一个愚钝不堪的公司高层人员手中,那人只会利用笔记杀掉阻碍公司发展的人,但落在夜神月的手中,夜神月却把笔记当成了创造新世界的利器一样,龙虾老师作为一个“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在权力意志的俘获之下,自然直接晋升到了第三阶段,并且将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向整个校园辐射出去。
  之所以在“有能力”与“理想主义者”上边儿加了引号,因为当普通人仅仅满足于第二阶段“利己”的时候,“理想主义者”心里却冒出了一个声音,他们不愿意沉溺于简单的满足,不愿意安于平庸,他们心中有一个乌托邦,他们想要改变世界,并且无所畏忌。所以,“理想主义者”为BOSS的产生提供了心理上的可能性。加上一个小小的契机(在龙虾老师这儿,契机就是亲人因早恋而死的往事),理想主义者心中潜藏的权力意志就此爆发出来。那是一种幼稚的野心。而“能力”,则恰好为这种幼稚的野心提供了可能性。(如此一想,《蜘蛛侠3》仿佛也变得不那么差了,那套黑色战衣,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意志?)
  龙虾老师,作为一个“老师”,他就因此拥有了一般人难以得到的能力。综合起来说:一是人脉,二是微权力。
  最近在看一本书,叫《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突然发现作者很聪明,虽然“异托邦”和“反乌托邦”意思上没什么两样,但是字面上看起来舒服多了),说学校教室中座位的前后安排、学校每天的课间操、走廊上“请说普通话”的标语,都体现了学校空间的微权力。而老师,自然是这种微权力最具象的代言人。
  这种微权力的力量虽然不大,不能被所有学生全盘认可,但是学校学生众多(即,人脉),老师自然可以细细挑选,选出最认可其微权力的学生,来作为其麾下的行动者。(顺便说一下,其实“老师”的身份之下还隐藏了一个总被我们忽略的身份,就是“大人”。在中国,未成年的学生见到那些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哪怕是素不相识,也总会有一种。“大人”也拥有着一种微权力。)
  就此,“剪刀”小组与“尾巴”小组的形成,才具备了可能性。
  
  另外,我总觉得老师是一个很微妙的职业,他们并不像韩寒早期的杂文中说的那样可憎,因为作为国家机器的权力末端,他们也有自己的声音,比如我们一定都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吧,上课时会突然跑题,等回过神来之后告诉我们:考试的时候千万别这么写啊。
  这就属于当他们自己的声音与身份所要求的声音相悖时,一个小小的精神出轨。
  当然咯,龙虾老师可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的身份告诉他,早恋影响学习,必须制止;而他自己心里面,因为亲人死去留下的阴影,也告诉他,早恋危害巨大。
  
  我总在想,该如何评判那些站在权力意志第三阶段的理想主义者?大多数人看完《一九八四》,总会把老大哥看成一个完全负面的人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也是奥威尔的错误。奥威尔式的表述,是文学上的极权主义。这也许和他的记者身份有关。
  而《死亡笔记》《20世纪少年》,乃至村上春树的新书《1Q84》,好就好在描述了老大哥是如何形成的,一种个人意志如何通过手段站到了极权的顶峰。这样,更容易让我们警惕微观上的老大哥,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的老大哥。这样,更具备文学上的意义。
  当然,《尾巴》也是。
  
  据说《尾巴》会有续集,希望能与第一本全景式的表述不同,作者能在流行小说的外衣之下,潜藏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声音。毕竟一本适合快节奏阅读,同时又不失所指的小说,实在太过难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有幸抢到了贴吧里尾巴的赠书,大虚希望拿到赠书的都来写个书评,所以我就来了。
  我第一次认识大虚不是因为他那篇成名作《马贼》而是因为《跑车》当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突然语塞,算了,直接切入正题)
  本人现在是高中生,所以和那个年代差了不知一点点,看着现在学校里一对对的几乎毫不遮掩,确实是很难去想象《尾巴》那个时代的这样一个故事。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好书。现在市面上的各类关于爱情的小说,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倘若上天赋予我好一点的文笔的话,其实我也可以去写一本的。但在这诸多描写爱情的书中,尾巴则是在讲扼杀爱情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爱情的最求者有他们的立场,爱情的杀手也有他们的立场,没有什么孰是孰非,却比抨击更加有力,比痛斥更加撼人。
  大虚的小说一直让我有一种很强烈的层次感,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所认为的作品的含义会不断的更新。所以看起来很有沉浸其中的感觉。一口气读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如果你是那个年代的人,如果你当时有属于自己的被扼杀的爱情,绝对应该去看看。
  对于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这本书的人,鄙人推荐一个方法,可以先去看看《马贼(短篇)》《跑车》《红双》这几篇大虚的小说,多不算长,而且网上可以下载到,如果以上三篇喜欢两篇及以上的,那么就去买《尾巴》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我希望这样的教育不普及;从此以后,不再有这样的现象。  times   of    bitter    youth.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尾巴,印象最深的不是学生们,而是尾巴的领导者龙虾。这个中年男子的气场灰常强大,在学校的默许下一手创立了这个组织,招募、培训、指挥、协调。
  
  这哪儿是地理老师,根本是间谍大师,以下是最好的证据:
  
  头脑明确——尾巴的首要任务是保密和保全自己的安全。
  
  观察力——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最合适,比如家庭贫困渴望飞黄腾达的小林同学
  ,以及以此为乐的马超麟。
  
  
  任用人才——对南蕙的任命是明智之举,小说里几乎没有比她更合适这个职位的人了。虽然番外篇证明他知道南陈之恋,但容忍下来。
  
  团队协作——和教导处庞主任的合作
  
  心理战——知道何时约束属下,比如制约马超麟这个双刃剑,也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收买人心(食堂饭菜票),以及劝抚动摇的手下(自己好友女儿的事情来激励小林)。当然还有一步步用奖励措施将尾巴们引入不可自拔不敢暴露的境地。
  
  相信属下——在小林多次无功而返的时候没有斥责,而是不断耐心地给他机会证明自己。
  
  强大的心理力量——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只是手段霹雳。这是一种真正的信仰。
  
  处惊不变的气质——在发现自己的组织被林博客一锅端的最后,没有歇斯底里或者大发雷霆,而是自己慢慢走开。而且林博客去找他摊牌的时候,也是步步为营的应对,丝毫没有因为林的“非分要求”而恼怒。
  
  
  
  此外教导处的庞主任也很NB,审讯有盗窃嫌疑的学生时不说话也有巨大的震慑力,面对早恋学生一上来就用一番证据将对方置入绝望境地的气势,还有学校运动会那次让几个学生纷纷自首的心理战,以及巫梦易落网时让别的老师带着她穿过操场好被王丰看到的伎俩。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20:15 , Processed in 0.0424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