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长长了、变大了的“尾巴”。
  作者之前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创造与2007年2月,字数不过8000。2009年初,根据连载的需要,将这个一直被搁置的《尾巴》改编成了11万字的长篇小说,情节也截然不同。所以,这绝对是一个“长长了”、“变大了”的《尾巴》。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尾巴”。
  故事的构思很巧妙,情节也相当有趣。小说的背景是1996年——1997年的高中生活。在当时,初恋被认为是学习的一大“杀手”,所以,老师、家长可以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地给予扼杀。为了彻底清除这个学习的“杀手”,老师可谓用心良苦、殚精竭虑,甚至启用了“非常手段”,“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就是很著名的两个“非常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尾巴”和“剪刀”小组的行动,甚至有点“谍战”的味道。
  
  这是青春的“尾巴”。
  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书作者王若虚说,小说的魅力之一,就是提供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我很喜欢他的这种勇气和尝试,大概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想法,他的小说无论视角还是题材总能做到另类脱俗。现在,大家不都在说“我的青春我做主”嘛,那何不就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生活呢,“要说连这点想象力和实施想象力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是去写《冰箱使用手册》更好”。不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宏大的背景和深刻的命题,也不是每一个作家都适合书写这样的题材。所以,我很赞同这种体味生活、书写生活,即使这是一个主观消费的年代,任何也脱离不了生活。
  
  抓住青春的“尾巴”。
  既然,青春一定会有尾巴,如其夹着或者被别人揪着,还不如自己抓住。抓住自己的青春的尾巴,貌似很难吧,其实,这本书中就有人已经做到了。或许我很乐观吧,我不认为这本小说“黑暗而绝望”,也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爱情更艰难的事情了”;我反而觉得这本小说给出了希望,并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事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初看作者名字,不熟悉但是印象深刻,被念叨的太多,觉得应该是一本很青春的读物,看书面的设计,稍显沉稳,而读书的文字,更是为这种语言形式的灵活的变化而吃惊,在所读过的青春读物中,这本我是难得的喜欢。
  
      这本书很有韵味,我被吸引了,作者的语言是清新的也是老练甚至有些老辣的,足见功底,稳重不失活泼,在深刻甚至反讽的同时也透露着一些机智和幽默,让人顿生好感。情节的设置也是很有起伏,转折性也很强,酷似一个清纯版的谍战故事,因为一些云里雾里让人敢兴趣,同时也因为一些适当的显露而让人有恍悟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放在市面上的同类谍战甚至推理小说中就是出类拔萃的,如果这样去比较甚至连一般都算不上,因为相比较专业的书籍来说,这本无论从推理还是布局,或者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上看都显得还很稚嫩,也不够回环,但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扬长避短,发挥了自己对青少年心理和生活了解的优势,避开了诸多作者纠结在民国背景中苦心塑造的谍战故事,而选择放在学校这片净土,这种立意可谓出奇,让原本没了看点的故事又焕发了青春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本书将故事搞得太过于紧张刺激甚至伤脑筋的话则显得有失协调,也会让故事减色,恰是游走于皮毛之间才刚刚好。
  
      尽管这本书是精彩的,尽管为作者的这一聪明之举叫绝,而面对这样一个谍战片繁杂和充斥的市场,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难免让人产生跟风创作的感觉,,而当看到最后,方知这本书创作于两年前,一直被搁浅放置,到今天没有被风干,倒显得骨肉丰满,实属可喜,但作为一个原本可以引领谍战潮流时代的作品,沦落到成了潮流尾巴的下场,也让人顿生几分叹息。
  
      而对于时下的年轻写作者来说,更多的是来抓住年轻人的胃口,所以校园是最大的环境,校园恋情也是难以抹去的一大看点,当诸多的作者都在挖空心思想怎么来将校园恋情写得另类迷人的时候,这本书出其不意的打出了“反对早恋”的招牌,甚至还成立了“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来协助老师调查扼杀这一校园现象,这些同为学生的“内部坏分子”在打击别人的同时也存在着早恋的倾向,而他们充当这一角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唯利是图,或为了获取金钱改善窘困的生活,或是了拉拢关系获取到老师给予的特殊深造机会,这些也暴露了校园存在的管理隐患,老师根除早恋的目的就在于维持校园的纯净,帮助其消除杂念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而这些功利性的社会化因素却已将学生的内心腐蚀,而不光是精神摧毁。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走狗派”还是“受迫害方”, 其实最后在作者的笔下都无一幸免,不同程度的心灵受损,这也给当今学校的思想管理教育方式敲响了警钟,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对青春期躁动叛逆的孩子做出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孩子正确的看待早恋这件事并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应该深思的。
  其实校园早恋就像一个尾巴,剪不断也抓不住,可以是装饰也可以有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甚至还能成为累赘,就看怎么样来发挥他的作用。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骨架丰满圆润,但有些迟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80后的生活,有很多都是90后不懂的,比如早恋。如今的90后恐怕已不太把早恋当回事儿了,连这个词都不太提起。而在80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前几年出生的那批人,早恋是让人无比纠结的词语,往往意味着甜蜜和羞涩,不安和紧张,甚至还有一些伤痛和屈辱。在如今奔三张的年纪,80后们倘若回首那段岁月,心中的那片懵懂的恋情和那个人,恐怕依旧还在心底。
  
  1996年前后,最早的80后差不多在念高中,没有手机,固定电话也不多。如果喜欢上了一个人,表白的方式多是写封炙热的求爱信,或者请熟悉的同学递一个深情的纸条,然后紧张万分地等待回音,比较经典的动作就是看着窗外,痴痴地等,任课上的老师口若悬河。倘若表白成功,则爱的书信和纸条往来不断,年轻的两颗心焦灼碰撞,畅谈理想和未来,那份纯粹是80后一代人不多的心理财富。倘若表白不成,被无情拒绝了的,就落下了单相思,至今都有未愈的。
  
  青涩的恋爱虽然甜蜜,如果不幸被老师发现,或者被某个同学打了小报告,说搞早恋,结局就比较悲惨。老师教育,家长恼怒,不断的谈话,持续的思想工作,不搞得双方感情破裂是不会罢休的。就算地下爱火再怎么熊熊燃烧,也奈不住老师们的天盖地陷。那会儿的老师也实在负责,拿早恋当洪水猛兽,在班级分布眼线,随时观察,一旦发现风吹草动,就叫进办公室,旁敲侧击,讲讲学习,谈谈未来,非问出个一二三来不可。被逮住的同学不在少数,年轻人爱的苗头被狠狠掐灭,其痛苦也只有当事人知道。
  
  想起这些,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尾巴》,深有感触。一般的校园小说多是讲述一些爱情故事外,共鸣之处未必很多,这部《尾巴》则讲述如何扼杀早恋的故事,很能勾起80后读者的回忆。加上小说时间设置在1996年,正是80后们刚刚成熟的年纪,豆蔻年华,情爱暗自滋生。对于开始怀旧的80后读者而言,偷偷恋爱,与当时的老师们打游击的情境,想必很多人还有深刻的记忆。想方设法传递爱的告白,又要防着被老师抓住,故事之多,可大书特书。《尾巴》就是一部讲述青涩爱情被扼杀的墓志铭。
  
  书中写到,一个家境不太好的林博恪,被老师挑中选进一个组织——尾巴小组,这是学校为了掌握学生早恋情况而设置的秘密机构,负责根据学生眼线提供的情报,跟踪有早恋嫌疑的同学,以掌握证据便于老师们棒打鸳鸯。林博恪先是挖空心思,成功抓到了一对爱河中的学生,因为表现不俗,被老师提拔进入学生会,有希望获得高考加分。但在被分配跟踪自己好友时,他心理起了变化,背叛朋友,让他觉得有负罪感,开始尝试挣脱。小说通过林博恪的眼睛,描述了一批80后高中生的早恋故事,如何避开耳目传递爱意,如何通过书本约定见面时间,被尾巴发现了又如何被老师们审讯,还有因为被打小报告,从而心生恨意,报复性地举报其他同学。
  
  这样的故事有点苦涩,相对于渲染青春期美好的青涩爱恋,将之扼杀固然显得残酷,但这样人为折断造成的残酷,如今看来,至少比爱情主动消失要美好一些,被扼杀尚且还留下一些遗憾。而当年那些成功躲过老师眼线的地下恋爱者,如今能成眷属的又有多少呢!年少的青涩爱情早被那世俗的现实、生活的无奈压得支离破碎。
  
  我无意阐述《尾巴》反思教育体制的弊病,也不想评说这本小说在叙述上的畅快淋漓。只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小说中事件的80后,它让我想起了十六七岁时的青涩时光,对异性的渴慕,对懵懂爱情的向往,以及收藏在抽屉的学生感情,也想起了当年老师们的粗暴和语重心长的教诲,那是压抑的代名词。青涩的那份爱情被阻隔,《尾巴》就是它的墓志铭,是一份记录。当爱已成往事的现在,校园恋情所以美好,在于单纯,没有物质的过多干扰,没有生活的斤斤计较。或许小说里的情节略显夸张,或许小说中的尾巴组织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但相信早恋的那份不敢、不安和紧张,被老师们盯老的窘迫,都曾有过。
  
  《尾巴》的作者王若虚是今年创作劲头很足的青年作家,这部小说曾经在《萌芽》杂志连载一年,争议很大,欣赏的人称小说真实如尖刀割肉,刺中了教育之痛和人性之弱,叙述推进极有速度感,读起来畅快淋漓。否认者则质疑小说真实程度,诬其有虚构之过,有泼墨的嫌疑,小说叙事过于刚硬,失却了小说该有的含蓄之美。争议是别人的,自己的感受,唯有阅读起来才可以知道。90后们估计是不大能够体会的,有的事情和年代完全相关,80后的爱情也唯有同代人更懂。
  
  小说作品有争议是好事儿,一部作品就怕温吞水,死于无声,但愿更多像《尾巴》这样有创新意味的校园小说,能够在争议声中走出新路。从那些柔弱的病态的小我中走出来,从不经历风雨的卿卿我我中走出来,从絮絮叨叨玩弄文字技巧却又表达暧昧的错觉中走出来,保持警醒,保持批评,展现校园之非常,写出校园人之痛,在主题的力度和叙述的速度上趋于极致。
  
  for时代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1-01/03/content_487166.ht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在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抓住了所有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成就了一部独特的黑色校园小说
  
          “7.8 11.9 9.4 12.4 12.3 13.6 15.8
          10.2 2.1 7.5 4.3 8.5 4.6
          ——约会的时间地点都有了,他们在劫难逃。”
      不要怀疑,这不是一本悬疑小说。这是代号为“汞”的17岁女生巫梦易用彼此心知肚明的方式与恋人相约见面的暗号。这串如同密码般的数字暗藏着与少年岁月紧密相关的记忆玄机。没错,那是一段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曾经切身体会过的高中校园生活;也是一个如今与小恋人光明正大出双入对的“90后”们无法想见的青春时代。
      1996年,香港还没回归,网络未曾兴起。没有手机,没有DVD,只有磁带和录像带。重点高中的校园里,一切都被要求合乎秩序,高考是唯一的目的,早恋是天大的禁忌。这是属于《尾巴》的时代,遥远的14年前。环境看起来比今日严苛得多。事实上,父母掌掴子女和家长互相扭打的场面并不只是小说里的杜撰,书中情节的现实版时常在当年的我们身边上演。严厉的教导主任顶着我们背地里起的各种凶恶绰号穿梭于各个年级的走廊之间,家长们大多臣服于学校这个神圣的知识殿堂,与老师双剑合璧联手惩治着自家不听话的孩子。
      可是到底青春年少,级别再高的警戒也挡不住蠢蠢欲动的心。于是,校园小社会中又多了一撮人——告密者。除了被我们称为“密探”、“眼线”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更难听的名字——“狗腿子”。在小说中,作者给了他们一个名副其实的中性称谓——尾巴,并为他们成立了组织——由地理老师“龙虾”领导的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使他们以一种“合法化”的身份隐藏在校园各个不知名的角落,随时捕捉着摧毁他人美好青春的机会。也正是基于他们的独特视角,一张关于青春背面的记忆地图才缓缓呈现。
      用“Times of Bitter Youth” 《尾巴》来做的英文译名再贴切不过。对于那个年代的早恋者来说,维持恋情本身就颇为艰辛——没有手机短信,没有网络聊天工具,所有交往都冒着被人共享与监视的风险。因而开始一段恋情,很有可能就意味着迎接一场劫难。甜蜜总与苦涩交错在一起,爱者、叛者、告密者永远同台表演,简单的恋情在遮掩和抵抗下变得五味杂陈,周遭关注的眼光与打击的手段汇聚成为一股无形的重压,覆盖了本就稀薄的爱。尾巴们造就了无数像“汞”一样落寞悲凉的早恋殉节者,成功地棒打了数量可观的苦命鸳鸯。但是不可否认,那个时候,我们当中总是不乏一些带种的家伙。他们像逃犯般被老师与家长追击着,却始终坚守着自己那份如今看来或许不那么成熟的感情。只一句“真正的爱,你们不懂”便能如英雄一般让周遭的同辈佩服得五体投地。遗憾的是,与小说相似,最终历经磨难修成正果的,只有凤毛麟角。
      从茶余饭后听来的胡侃,到洋洋洒洒11万字的小说,作者将“放学回家”这一简单情节纳入到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架构里,其中不乏引人入胜的缜密推理。在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得心应手地抓住了所有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成就了一部独特的黑色校园小说。更为巧妙的是,看似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辅助情节推进的线索。它不仅是动情少年之间的密码本,更是一种艰难青春的象征。小说中的1996到1997年间,是另一种见不得光的“霍乱时期”。跟踪揭发连环套,就连尾巴们也都各怀秘密。所有已然萌生的爱恋与含苞待放的情感,都在这片愁云惨淡的天空下变得举步维艰,虽处不同时空,却产生了一语双关的相同感慨——“这个世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了。”
      早恋本就是场甜蜜而暧昧的瘟疫,没有人能真正免疫,尾巴也不例外。这本最初被林博恪称为“大毒草”的书,后来却成为了他欲罢不能的心灵解药。在时断时续的阅读中,转变悄无声息地发生了。于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夹心人一般的他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鹦鹉那样,反复地拷问自己——在这场瘟疫中,究竟谁更不要脸?几次三番出现的鹦鹉与医生的问答,无疑是其内心自我折磨的能指。而这个困扰了他整个高中时代的问题,恐怕也只有成年后的他才知道答案。
      如果10年前就读了这本书,我们在放学的路上一定会再多绕几个弯,多回几次头留意身后。少年时代的我们曾经多么恨那些与老师为伍、与我们作对的尾巴。我们用最恶毒的话语咒骂过他们,像夏朵诅咒林博恪“不得好死”那般恶狠狠,骂得理直气壮义正言辞。只是,时过境迁,合上小说暗自思忖,也许当年的他们也曾像林博恪一样左右为难。谁说这些耗神的行为与心灵的煎熬不会令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感到疲惫、内疚又忧伤呢?尾巴们大概只有在真正长大成人之后才会意识到,其实自己的青春记忆“都是建立在怎样摧毁别人的美好回忆之上”。曾经带种地对抗过老师、咒骂过尾巴的我们,身边或许早已不是当年海誓山盟的那个人了。那些“密探”、“眼线”、“狗腿子”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为青春中渐渐褪色的一笔。这样我们可能就会在回头的时候彼此谅解——“因为那时的我们,其实都在犯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尾巴》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校园。班干部按照学习成绩划分,班长当然是第一名。而主人工林博恪被派上了劳动委员的头衔。(这样说的话他算学习比较好)其实林博恪是个悲惨的孩子,穷苦的生活不如人的出身致使他无法如别人一般,他胆怯着、自卑着,想要融入这个学校,于是他加入了“尾巴”这个团体。受着龙虾老师的眷顾,林博恪同学享受着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待遇。他们没有关心过林博恪今天是否能够吃饱肚子,明天是否有钱交学费,他们关心的只是今年的、明年的升学率,他们害怕早恋的盛行会影响学校的学习于是有了“尾巴”、“剪刀”。他们对有苗头的男男女女们围追堵截,仿佛学校是一个大大的特务基地,他们就像是克格勃一样,整天经绷着神经。
  
      对于中国的教育,已经有了太多的批判,太多的骂声。我不会夸耀外国的教育制度有多么的先进,他们对于学生过多的开放政策也是另外一个极端,他们浓妆淡抹、妩媚动人。早熟的他们可能十多岁就经历的人生百态。这对于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庭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孩子过分的爱造成了教育的畸形。九几年的时候,保守大人们将学生们关进叫做学校的牢笼,每天瞪大着眼睛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封闭着他们的思想、意志力。早恋,这个每每被谈及的话题。他们禁止着、探查着,可是他们不知,那时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所谓叛逆就是你越打压他,就越助涨他们的嚣张气焰,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已。就像一个弹簧,你在最初压榨它多少,它就会以几倍的冲力反弹回来。
  
      还好,虽然以前上的中学也算是个市重点,没有发现像尾巴这样的团体,或者说存在着却不为我所知,因为我还不够那个级别去引起他们的注意吧。再可能,那时候老师们已经逐渐接受了一些开放的思想,不再用那样的手法管制我们了。但是这样的诟病依然存在,看到一个健全的制度是广大学子的希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在萌芽看到这本书的前几篇连载时,我感到的是深深的讽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如象牙塔那般的学校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剩下的只有机械式的成绩,排名,加分,似乎一切为了大人眼里的“前程”所作的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甚至被挂上正确的正义的虚名。在某种程度上,被选上的尾巴也只能麻木当然的接受诱惑。当人们可以完全的克制感情时,便已成了机器,试问谁想在一个机械般的地方学习?
  
  所谓用进废退,人类几万年前就被淘汰掉的尾巴,如今要以这种方式重新出现么?
  
  而后的连载我感到的是无奈,属于那些曾经的美好也在一点一点摧残,主角林博恪与班磊初中时是彼此唯一可以称作朋友的存在,就算已身为尾巴林博恪也没想过背叛曾今的美好,但是那又能这样?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无力改变,但却也不能麻木接受,就这样等着某个契机的爆发。
  
  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屈于现实中的反抗吧,组织尾巴的老师平调到其他寄宿学校,没有处罚,没有奖赏。揭露者林博恪转到别的重点学校,没有引起社会上的舆论,只是学生知道了尾巴的存在,课余饭后多了一个谈资。
  
  这种已被上层默认的行为,最后只能归于平静吧。只是希望在这以后还能拾起那些美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刚看了尾巴开头,我就喜欢上了它,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很贴近我的生活。故事讲了一个市重点的学校,因为怕学生因早恋而影响升学率,所以秘密组织了“尾巴”,他们专门去跟踪那些怀疑的对象。而林博恪这个人,为了在学校得到更好的待遇,做了一名“敬业”的尾巴。可以说是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为老师处理学生早恋的方式感到悲哀,为林博恪最初所干的事感到悲哀。我周围的同学多多少少有早恋的行为。但是他们总是能被请去办公室“喝茶”,我们不得不怀疑,老师有一个眼线,在暗中观察着我们班。(最后查到真的有眼线)当然,现在的社会也把这些问题看开了一点,对待这些事情不会像当初那样,那么严格。
  
  即使是现在,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清理也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在他们的眼中,早恋就意味着学习成绩的下降,早恋就意味着这个同学品行有问题。几乎是发现一对,就要消灭一对,绝不手软。老师对待早恋产生的危害,不亚于对待毒品的危害。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或许大部分的早恋,只是一个青春期对异性的正常心理,并没有其他的想法。不应该一味的去制止,或许适当的引导才是最合适的。对于龙虾和尾巴们的做法,我认为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样做即伤害了学生,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中国的教育模式真的是有待进步。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其实你很有实力,但是就是因为后台不够硬,你就失去了机会。又或者你各方面都平平,但是因为你的父母是高层,就能拥有其他同学锁没有的“特权”。不得不说,这样真是太势力了!在7年前,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位家长就夸了班主任几句,那位同学就顺利的升为班长。鉴于她是我的一个小学老师,我就不评价她了。
  
  《尾巴》中,写出了“原班人马”(也就是初中部时学习很好,人际关系也不错)到了高中,班委必定少不了你。老师总是信任这些“原班人马”。还记得在我在小学,选举学生会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班上流传着——只有成绩好的人才能去参加选举,或者说只有学习好的同学才有可能被选上。全校上下就只有“好同学”们的能力强吗?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的弊端——只认成绩,不认能力。当我们的教育能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就真的进步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看完单行本,再看杂志连载,可以发现很多区别。
  感觉单行本作了较大改动,尤其是第一季。
  怎么说呢,只能说单行本和连载各有千秋吧,很多人貌似很讨厌第一季的拖沓,但我觉得挺不错,很耐读。
  另外,不得不说,连载中一个叫“阿玛尼”的bug改了过来,挺不错的,之前我为这个bug疑惑了好久。
  之前就一直喜欢老王的风格,但是马贼没买到,短篇不耐读……
  感谢老王让我在高三的阴影下能读到喜欢的小说,而且是这么给力的长篇。
  期盼《剪刀组》的问世,到时候一定去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新校园小说】
  
  小说可以是作者表达思想的马甲,校园小说也不例外。好的校园小说不仅能让人想起校园恋情来,而要挑出一个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我们青春路上的磕碰。
  
  只是目前的校园小说多耽于写言情,或曰残酷青春。故事煽情,挑动得少年男女初开情窦,却挑不开人们的法眼。在大家眼中,校园小说根本乏善可陈,不值得关注和研究,甚至斥之为冰淇淋文学,好吃但毫无营养。
  
  唯有提倡革新,倡导升级,校园小说才有可能引来新的关注,才可能出现真正的校园小说代表作,而不仅仅是一堆轻飘飘的流行读物。如何革新,方向在哪里?有无合适的范本?
  
  最近,小说《尾巴》让我看到了校园小说一种新模式产生的可能,我称之为新校园小说——以批判和反思的眼光关注校园内部的非正常情况,以及学生人性被压抑的真实状态。他开创的新校园小说风格将会丰富校园小说的内涵,在努力保留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在文学性上也有所提高,这将会改变人们对充满弊病的校园小说的看法。
  
  新校园小说要敢于在题材上追求力度,开掘反思和批判的主题,远离故作深沉和忧伤的校园爱情故事,关注校园体制的暗处或常被人忽略的地方,关注乖戾校园环境下的学生身心状态,以求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索。校园小说想要提高地位,赢得人们的尊重,就得重新构建新校园小说的路径,就得想办法建立批判风格,直抒胸臆,直指其害处。
  
  《尾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写校园——扼杀早恋,通过这个现象来写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心理被扭曲的过程。一所高中为了保证升学率,通过威逼利诱招聘了一批学生,组成尾巴小组,对有早恋嫌疑的同学进行跟踪,《尾巴》写的就是一个尾巴小组成员,如何被挑中,如何跟踪成功,最后又如何反戈一击的。
  
  一个特务小组,弄坏了三批人——尾巴、剪刀成员自己和被跟踪者,更不用说生活在监视下的其他学生。这个选题属于校园小说的范畴,但读者瞬间就可以区分出这个选题的价值和独特之处,他有思考,有想法,对校园暗处的运行机制有着敏锐的了解和感触。关键是,这样充满反思力度的选题是当下校园小说缺失的,这会为弱不禁风、凄凄惨惨的校园小说注入力度。更加重要的是王若虚笔下的世界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发生过,不是作者刻意虚构的。
  
  猜忌,告密,打小报告,背叛,邀功请赏,权力分配,人性中恶的花朵被过早地浇灌过,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相信部分80后的读者对这个主题会会心一笑,书中的事情就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我们身上潜存的恶的因子就曾被这样激发过。
  
  新校园小说在叙事上要突出速度,抛弃啰嗦繁乱的叙述,去掉油腻冗长的心理描写,拒绝华而不实的煽情风格和过于私人化的絮絮叨叨,建立起一种干净利落、迅速有效的具有速度感的行文风格,向被青春写手淡忘和不屑的叙事大师海明威靠近。
  
  在《尾巴》的结构故事上,小说采取了成功上位——陷入困境——反戈一击的结构模式。安排节奏方面,王若虚美剧对叙事节奏的要求,快速推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快速切换,犹如过山车一样,小说中设置了许多危情和悬念,不断地让主人公遭遇暴露的危险,又能在关键时刻脱身,加上不时出现的跟踪场面,致使小说节奏感跳跃刺激,令读者目不暇接。
  
  而叙述语言,利落简洁,绝不拖泥带水,更不沉溺于所谓体现文学性的繁复描写,整部作品叙述风格干脆直接,有效是他小说叙述语言的第一要求。
  
  for 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2/04/content_177217.htm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很敬佩王若虚坚持写校园的勇气,因为虽然我比他小个几岁,但我期盼成长的愿望似乎比他强烈的多。
  
  他说《尾巴》的故事是和我有关的,至少对于启发他制作这个故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想每一个青春期的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校园政治,都有不少委屈、困惑与感伤。重要的是,当我们走过16岁、走到26岁的时候回看那些并不唯美、甚至有些黑色的经历时,我们的反思做得到哪一个层面。
  
  王若虚有很强的说故事的能力,连载的模式也给予他一定的压力在有限的格局下创设必要的冲突使得情节的展开更富节奏感。“尾巴”的概念虽然最初听起来并不响亮,但与小说主题的线索契合。因为每个中学生身边都有这样一个“尾巴”,每段青春期背后都有这样一片或大或小的阴影。与王若虚以往的小说相比,这部小说读完可能会使得读者有更为丰富的体验——曾被大肆渲染的唯美青春,那些超越利益、挣扎的童话故事统统可以让位了。林博格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放在成人的世界中并不特别,但在中学校园里,这种早熟真是令人心惊肉跳。校园政治,已经不只是学生要对付老师,或者老师压制学生那样的单一。事实上,学生也在残酷的现实、有限的抉择中不断地说服自己、拷问自己、挣扎自己、认识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可谓是这一场校园内在秩序中显现的亮点。而青春期最为重要的成长莫过于此。当我知道了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这么做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我也就不再是那个懵懵懂懂、不谙世事的孩童了。
  
  我觉得这部小说可以推荐给所有的中学老师看一下。青春期的不成熟,并不是孩子们什么都不懂,而是他们在有些方面很幼稚,在有些方面很世故,发展尚不平衡罢了。《尾巴》自有他独特的悲伤之处,不是青春已逝难追回,不是情窦初开却无缘,而是在那段被传颂为“最美好最纯洁”的时光里,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命地寻找过单纯、快乐、安宁,却终不可得。
  
  “早恋”只是一个借口。1996年的早恋,我与王若虚都算曾亲历,至少与如今的孩子们相比,我们谁都不敢说自己早恋过。“早恋”不过是班主任们用来写作工作报告时可以着墨的几点功绩,表示自己在教学之余关心过同学的生活;“早恋”不过是老师们中午剔牙买单以后随意扯扯的是非,25岁的同龄人们,你们会那么那么地在意15岁的孩子心里到底爱谁吗?还是更关心大s和汪小菲。将心比心是最大的伦理。只是,老师的一句话、一种工作方式会给孩子们带来意料不到的巨大影响,令他们怀念一生。就好像我们当年选班长的时候,班主任见她喜欢的男孩子就要落选,立即说“我投他5票”。我现在想起来,她也没有什么恶意,甚至谁当上班长也并不重要。但在当时,我却仿佛历经了一场劫难。感觉自己对于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对于民主的萌芽思想悉数被摧毁。
  
  这就是青春,把什么都当真,人家也不见得把你当真了,不是吗?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18 20:14 , Processed in 0.0507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