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尾巴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稍有剧透
  
  描写校园青春题材的作品不少,不过多数是“讴歌青春和爱情”。可王若虚的这本《尾巴》虽同属校园题材,却颇为另类。因为它“不是述说美好,而是如何扼杀美好”,令我颇有兴趣。而故事设定的发生年代,1996-97年间的高中校园,则与我自己的高中生涯正好重合。作为“过来人”的我,也找到了一个必读此书的理由,也算另一种形式的缅怀青春吧。
  
  故事发生在1996年上海的一所区重点中学里,学校老师为了制止学生早恋,纠集了一批同为学生的秘密人员,成立“尾巴”小组,负责对有早恋嫌疑的学生进行盯梢跟踪和私拆信件。这种在今天看来无比荒诞的安排,却在“为了学生着想”的大义之下悄然进行。主角林博恪,便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成为了“尾巴”的一员,并围绕着这个秘密身份展开一系列爱情,友情,背叛和煎熬,也就有了这个故事……有人看了这样的设定,自然开始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甚至质疑作者是在天马行空瞎编排。但是,作为在96年与主角一样是高一学生的我,深切知道那个把学生早恋视为洪水猛兽的年代,把升学率和分数线看得无比重要的年代,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当然,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在创作故事时,肯定是进行了修饰和夸张的。因为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纪实,因此就需要激扬文字,制造冲突,并以此凸显人物和故事内涵。
  
  王若虚的文字,沉稳之中带一丝黑色幽默,但又十分克制和谨慎。同是写青春故事,他没有《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中冯唐那种张扬的使坏劲儿,也不似孙睿《草样年华》中的颓唐。不过,这也和本书的视角有关,因为主角并非一个“叛逆者”,而是一个“告密者”,一个中规中矩,压抑自我的角色。而这个独特的角度为剧情冲突提供了极具张力的脚本。书中设置的主要场景大致分三幕:对王丰和巫梦易恋情的追踪,代表“良知的抉择”;初中好友班磊的出现及其发展,代表“友情的抉择”;幼年时指腹为婚对象夏朵的出现,则为“爱情的抉择”。三个场景的人物与线索,既独立又相关,通过“尾巴”小组的任务贯穿始终,并随着剧情的层进而不断交织,愈发激烈,并最终引发故事的高潮。可以说,王若虚的故事架构能力相当不错,算得上脉络清晰,有板有眼。在一部篇幅不算太长的小说里,能做到这点可以,值得赞许。不过也有一些情节值得商榷,如主角对夏朵的情感就有一些突兀。拿童年时的经历作为情感的肇发并无不可,甚至是很多作品用过的桥段。但是本书中对“记忆中相会”的场景描写显得渲染不够到位,煽情不足。而夏朵从出场到被主角认出这段时间里,也缺乏足够的伏笔,使得这段感情的爆发显得突如其来。当然,如果加上夏朵对班磊的单恋,渲染太多可能成了校园三角恋爱剧,偏离本书的主旨,也是王若虚采取如今的处理手法的可能原因。毕竟,本书中所构建的剧情冲突,其目的就是映照主角内心的冲突,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三个“抉择”。从这点上来说,本书是剧情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典型。
  
  身为“尾巴”,“告密者”,在一般读者眼里自然是阴险狡诈的恶人和反面印象为主。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为了高考加分,干部职位这样的东西而蝇营狗苟,甘愿过着两面人的生活,恐怕令多数人为之不齿。不过作者并未仅仅停留在脸谱化角色的巢窠中,而是通过对其心路历程的直白摹写来达到多面化的人物塑造。是的 ,“尾巴”是“告密者”,但同时也是人,也是和那些被监视者一样的中学生。不管成为“尾巴”的理由为何,这一点不会改变。正如林博恪会对自己所拆散的恋人而心怀愧疚,甚至匿名送CD以做补偿,会为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惜冒风险欺骗组织;也正如面对名为“爱情”的霍乱,他既是“医生”,又是无可救药的被感染者。即使是更加冷彻的夏惠乃至马超麟,也何尝不是如此?这种人物内心的挣扎,悸动,分裂,冲突,正是全书最精彩之处。它向我们昭示,再阴暗压抑的环境与制度,也无法完全泯灭人心中的良知,无法遏制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林博恪绝非无良之人,他有他自己的坚定原则,更有对友情和爱情的执着。但是,他又有着多数人的弱点,无法摆脱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对体制的依赖。因此,他便注定陷于悖乱,捍卫友情却失去友情,追求爱情却毁灭爱情,可笑可恨却又可怜可叹。可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写照吗?甚至,大多数人也许还并不能坚守他所坚守的“原则”。当这种人物内心的冲突因为班磊为追赶跟踪自己的“尾巴”而遭遇车祸时,便到了大爆发的时刻。曾经的局中人,渐渐怀疑自己的作为,并最终以一己之力想整个“体制”发出挑战。在这时的林博恪身上,作者显是赋予了常人所没有的勇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也让这个一开始的“反面人物”通过宣泄被压抑的自我而得到了升华。
  
  话到此处,一定会有人问:“尾巴”的设立,到底是对是错?家长和老师难道不是为了学生才这样做的吗?时至今日,相信也有不少当年干涉过学生早恋的家长老师仍对自己的做法深信不疑。然而长辈们却忘记了,少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自发的天性,是代表人性的“本真”。如果说为了功利主义的目的或是所谓“将来的成功”而对其进行粗暴的干涉,本身就是这个病态,压抑,不尊重个人人格的社会大环境的写照。更何况,这种压制居然还要以秘密监视,暴露隐私,彼此欺骗乃至尔虞我诈来实现,令人不得不感到心寒齿冷。当看着“尾巴”小组成员为了一点私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时,我不禁为“斗争哲学”如此之早的普及而慨叹;当看到巫梦易自己被拆散了恋情进而也对他人的恋情进行检举时,我为人心中种下的仇恨与恶的种子而唏嘘。这种场景,让人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友爱部,想起东德和罗马尼亚的秘密警察……有人大概觉得这种联想太夸张,不就是一个校园里的事情嘛。的确,论规模的确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本质上来看却没有分别,都是对自由的禁锢,对人性的殆害。长辈们依旧会说,学生早恋不仅影响学业,严重的还会闹出人命,就好像书中“龙虾”所经历的那样,所以也许“尾巴”的做法过于极端,但目的是好的。年轻人又怎么懂爱情呢,不过是游戏而已。可是,“龙虾”们所提到的悲剧,其原因究竟是“早恋”,还是“对早恋的讳莫如深”?如果能够用更加开明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多加疏导,以及在心理和生理上普及常识,而不是一味的打压,那是否能有更好的结果?年轻人不懂爱情爱情,可你连机会都不给,又如何让他们懂?是的,青春时代的爱情,更多的只是一场游戏。可这难道不是一场美丽的游戏吗?你现在不让他们去玩,将来难道还有机会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尾巴”的故事早已成为了历史。而在如今这个升学压力已经不再巨大的年代,学校也失去了当初的动力(当然要进名校还是需要努力的)。今天的中学生们,也早已和我们这些信息匮乏环境下相对单纯的一代人天差地别。“90后”的“门事件”在网上层出不穷,大街上初中生摸样的少男少女举止亲昵,旁若无人。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恐怕和天方夜谭一样离奇吧。只是面对这样的一代,我又不知应该说什么了。是告诉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还是叮嘱“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我真的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大概无论哪种说法,都会遭来后者的白眼吧~但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看看这个故事,能知道甚至体会一下前一代人曾被禁锢的青春和爱情。
  
  这也许便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文/落潇
  
  说起来,我和作者算是同学年龄。一样的青春和年华,同样的感受与思索,让我对其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于书中往事。《尾巴》让我再次回到过去,让我重新拾起昨日的记忆,让我重新审视曾经那些莫名其妙的往事。恰逢同学青春时,怀旧、悲悯、回首、伤痛。这是一本怀旧作品,勾起当年儿戏般的捉弄;这是一本悲悯的书籍,让我后悔曾经怀有我不幸福你也不要幸福的仇富心理;这是一本让我回首的小说,让我将记忆连成篇,放映在脑海深处的屏幕;这又是一部伤痛的历史,让我时时回想总会泪流不止。
  
  “尾巴”顾名思义,是一类特殊群体的称号,形象、生动、贴切。这类人出现在特殊的时期:早恋;执行特殊的任务:跟踪;具有特殊的目标:扼杀。《尾巴》就是一部围绕这类人而诉说的故事,描写了1996年到1997年之间发生在上海校园中,关于“尾巴”的黑色往事。黑色,说明这些往事带来的记忆并不那么光彩,“尾巴”更是让我们想到那一小撮专门破坏别人美好青春的小人物。故事围绕林博恪这个主人公展开,从最开始的普通学生身份到加入尾巴小组,从屡建奇功到离别哀歌,从尾巴事业的巅峰到尽头,作者以故事和心理两条线索来阐述,其间不乏黑色幽默,不乏真挚友情,更不乏人间真情。故事线索围绕林博恪因为家境贫寒,为摆脱父亲不幸离世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在尾巴领导龙老师的利诱之下,开始了尾巴事业,在尾巴的事业中,他通过努力,赢得了物质的奖励、职位的升迁、高考加分的机会,然而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伴随心理线索的一步步展开,他最后选择了消灭尾巴的壮举。心理线索也是围绕林博恪展开,从最初因为物质的需要,他走向尾巴小组,从内心羞涩,到习惯于谎言连篇,后来因为同学的落魄、班长的去世、朋友的分道扬镳,让他内心开始了深深的忏悔。两条主线,相互影响,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回首当年往事,我只能用一句话说:那时我们还年轻。正因为年轻,我们会做些傻事;正因为年轻,我们才不计后果;正因为年轻,我们总认为我们赔得起。当青春不再,当伤心往事浮现脑海,一抹愁云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恰逢同学青春时,再回首,尾巴也许在身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1996年,高中生林博恪就读于上海一所百年名校。学校的老师为了制止学生们早恋,让一个绰号为“龙虾”的老师召集了一批学生组成了一个叫作“尾巴”的组织,专门负责跟踪放学回家的学生、检查学生的来往信件,希望从中找到学生早恋的蛛丝马迹,这个组织有严格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并且在学校享有特权。林博恪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他在成功的破解“马可尼”和“汞”如谍战片里隐蔽的恋情之后,他一跃成为其核心成员之一。但后来他接到的任务却是要跟踪自己的好友班磊,他在一番徘徊挣扎之后,最终隐藏了班磊的恋情。同时,他又受雇于爱慕班磊的夏朵,开始向其出卖情报。他借着“尾巴”成员的特权,当上了班长,当上了学生会组织部副部长,马上就能获得高考的加分。在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时候,班磊因为被人跟踪而出车祸变成了植物人。这让他在深深自责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尾巴”的存在,最终采取手段在学生中间曝光了“尾巴”的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黑色校园故事《尾巴》的主要内容。它所写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读这样的小说,我们读不到惯常青春小说的活泼明快,却让人感到有些压抑,有些沉重,有些荒诞。
  
    小说里到处都是功利。作为“尾巴”的成员是享有很多特权或者说优先权的,“龙虾”也以此引诱这些人为他工作。林博恪加入“尾巴”,最初是因为同班同学的排挤,后来在尝到了作为其成员的甜头之后,就有了明确目标,开始处处算计,他要借此在学生会里获得升迁,要借此在高考中获得加分。包括那个最为核心的成员南惠也是如此。为了这些,他们相互之间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友情。这些通常只有成人间的才有的利益交换行为,却过早的出现在早熟的他们身上,扭曲了他们的心灵,遮蔽了他们的阳光,让他们失去了青春的活泼与亮丽。
  
    在看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前苏联的“克格勃”,也让我想起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个“尾巴”小组和它颇有相似之处,组织严密,力量强大,在小说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克,甚至可以调动老师。它不单对外监视有“早恋”倾向的同学,也对内严加控制,相互之间单线联络,彼此监督。那个“龙虾”不就是老大哥的翻版吗?当然,这些应该都是出于作者的虚构,维持这样一个组织是在一个学校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者这样写是契合那个时代的,也的确发人深省。它也在提醒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仍然需要认真反省。
  
    相比于《阳光汹涌——东北少年杀人事件》的真实,这本书更象是一个黑色的寓言,让我们警醒。当然,“早恋”在今天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把“早恋”视作洪水猛兽的年代,这绝对象是触犯了天条一样,简直就是罪不容诛。恋爱与反恋爱都演变成了一场差不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变得异常敏感,甚至是神经质。然而,就在你来我往的攻防之中,在激烈的对抗之中,青春却匆匆而逝,留下的是对被黑掉的青春的无限回忆,让人唏嘘不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把《尾巴》合上的时候,有些舍不得,心里的滋味很奇怪,这算不上一本完美的书,但让我试图想起什么。
  那是80后的青春,96-97年,和《九降风》讲的是同一年的故事,多么残酷的青春。作为90后,刚刚上小学的年纪,完全不懂爱情。但不知缘何,到现在仍记得同样是1996年的秋天,一年级的同班同学,有个小男生自己糊了个纸做的戒指送给另一个小女生,这大概是我关于校园爱情的最初记忆。
  我想喜欢一本书,并认为它是一本好书,大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本书可能影响我们一辈子,另一种是,这个故事让我记起了曾经的一阵子。那么,《尾巴》是后者。
  《尾巴》告诉我,原来在快乐里,不必明白为何快乐,原来扼杀别人的快乐,并不能弥补自己的不快乐。尽管如此,除了男一号,每个人心里却都藏着一份深情。“尾巴”们和“剪刀手”们究竟怀揣着怎样的心态,至今难以知晓。在那时,我们的背后是否也生长过这样一双眼睛?也许吧。我记忆里的场景,是在更早的初中。没有人知道告密者,我记得那天,家长打她的伞柄断了,他把日记本从高层窗口扔下,把记忆永远埋葬在工地。他们从此形同陌路,再不说话,到现在仍然如此。我记得我也被请到过办公室谈话,只是和书中相比,老师和蔼太多。也许尝过这种初爱滋味的孩子,都能理解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现回首,竟几乎想不起来当时爱的痴心绝对,到底爱了什么。早早萌发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魔药,让我想起青葱的记忆。因为爱的纯粹而热烈,因为不能浮出水面而倍加坚信,所以更加深信自己的坚定,是对爱情的忠贞。当时相信自己是爱的,为了爱傻傻的不顾一切。
  那个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扼杀爱情的幕后黑手,大概只是改头换面,用另外的形式来阻碍我们肆意的青春。
  相爱若是变得那么容易,大概就会不那么珍惜和留恋了。
  人有时难免就是这样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让子弹飞》分析帝们的文章有点走火入魔,看什么文字都感觉有诸多隐喻躲在后面闪着奇异的光,看《尾巴》又让我“忐忑”了,不过不是渊博的愤青,没有激昂的热情,所以还是从“早恋”这个词开始谈起吧。
  
  早恋,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以青涩的苹果代替,美丽却并不美味,在《尾巴》中,早恋更变成了一棵毒草,深深的影响着老师、学生。在书中,爱情甜美的外衣并没有得到尽情的展现,反而是青春的压抑与叛逆无时不刻冲击着读者的心灵。虽然龙虾作为地下组织的精神领袖,对于早恋义无反顾的遏制有其背后的故事,但却不知道为何不能深刻打动我的心灵。反而是南蕙在听到陈琛死讯时的踉跄带给了我无尽的哀伤,仿佛自己隐忍的内心被戳开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滴……
  
  龙虾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讲述的是一个好女孩偷尝禁果意外怀孕后自杀的事情,从此他开始深恶痛绝青少年的早恋,并化为工作的动力,在学校里成立地下组织“尾巴”小组和“剪刀”小组专门跟踪可疑男女生和暗拆他们的来往信件。可在我看来,龙虾们的逻辑是错误的。如果学校不是视早恋为洪水猛兽,如果家长能在学校的指引下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生理卫生和情感卫生教育,那个女孩的命运将不会如此。早恋也更不会被本末倒置的被认定是杀人凶手。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老是如此,把自己定位在不可撼动的正确标杆上,以自己的道德准则去判断孩子的一切,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什么“尾巴”、“剪刀”只是逃避与自我欺骗,可悲可笑。
  
  说得如此义愤填膺,好像我就是一个被迫害的早恋者一样,情况恰好相反,中学时代有过清新却纠结的暗恋,有过秉烛夜谈的蓝颜,却独独少了风花雪月的恋情。虽不后悔,却也有少许的遗憾,或者说期待。抑或有人会问,你这么支持早恋,如果有了孩子,是不是也会一如既往呢,我想说,不管家长的支持与反对,孩子心中爱的萌芽不会被限制而压垮,反而会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绽放。
  
  一个词可以说这么久,反而忘却了作品本身。不过也正是有了这么优秀的作品,才能激发出想说点什么的冲动。《尾巴》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校园小说,王若虚选了很好的题材,采用了独特的角度,添加了新鲜的元素,掌握了故事的节奏,造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故事用波澜不惊的语气陈述着高潮迭起的故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被动或主动地陷入危机,一次又一次将危机化解,读《尾巴》似乎找到了看美剧的感觉,也许这就是连载的魅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先说一句题外话:《尾巴》这个标题绝对比什么《放学,回家》之类的标题好。
  
  作者在文中说,看这本书,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会勾起一些回忆,而90年代的人大概会看到一些情节。对于小说,我算是个情节派,只是非90后。这本小说倒也勾起了我对1996和1997年的一些回忆。几点感想:
  
  一,这是特殊环境的特殊产物。重点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有重点院校指标的学校目标。于是当一个从三流中学憋着劲闯进这个非土著校园时,这个少年挖出了这所重点高中平静水面下的秘密。出于升学率,杜绝早恋的考虑,这所有千余学生的重点高中有这样一个由十来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的尾巴和剪刀小组。他们跟踪那些有早恋嫌疑的学生,想方设法拿到证据,他们在信件到达学生手中之前,技巧高超地先行检查。小说中这些尾巴和剪刀的行为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如今的孩子在影视剧的熏陶下早就熟了。青春期萌发的情感,关是关不住,压也压不住。当社会面貌还没有被互联网深刻改变,当中国的家庭关系还处在新旧交替的家长制环境中,这些特殊事件无疑可能是存在的,而不尽是虚无荒诞和虚构。在今天回顾那个远去的1996和1997,我相信故事的真实存在。
  
  二,这是被忽略被遗忘的时代的一线反思。处在1996、1997年间的孩子们是伴随着恢复高考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孩子。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苦难,却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中既延续着又寻找着新的可能。我可以理解还在96、97年前的这些孩子们,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没有EMAIL,没有QQ,没有聊天室,他们还处在那个互联网变革社会生活面貌的前沿,还处在80年代纯朴而执拗的年代里,还处在单纯和传统的人际交往,学习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中。这是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一群人,也是五光十色的好时代来临前被遗忘,被牺牲的一代。重点高中隐蔽的恋情,这场故事也是这个时代价值观激荡的夹缝中迸发的一线火光。小说中龙虾老师,桌面玻璃下压着的女学生的照片,南惠和陈琛的美好约定,这种新旧时代观念的转变更是给这个短暂的历史留下了纯美而鲜亮的一笔。
  
  三,关于早恋。情感的萌芽总归是挡不住,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张开了眼睛看到一切,对一切不明白,不理解,父辈老师也只是一味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状况下,也只有同龄人能互相理解,我想什么是早熟,什么是早恋,有的时候他们大概也只是需要一点支持和理解罢了。推一把是深渊,拉一把是天堂。与其如此粗暴地打压,如同暴风雨一般从心灵摧残幼苗,不如正确而善意地引导。故事中的龚,被举报,后举报他人。故事中的班,因躲避尾巴,不幸身亡。故事中的即使是尾巴和剪刀,他们也不可避免地有了恋情。当然如果人人都如南惠这样,这个早恋世界就不用师长们操心了吧。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多年后孤身的南惠那句“像我们配吗”已是最悲伤而黯然的答案,无论是被剪被尾巴的,还是主动去剪的去尾巴的,都深受其害。
  
  原本以为是一本轻量的小说,没想到细细品来,却有令人难以承受的沉重。黑色吗?荒诞吗?不,你不了解,其实他真的真实存在过。不错的小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连着看了两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忽然七日》和《尾巴》,不得不感叹中西文化以及生活上的的差异。同样是高中生,人家美国孩子是美妆华服烈酒派对,而我们的呢?是古文函数单词元素表,走在路上还在想着考卷上的题目,更有甚者,在埋头苦读的同时还要担心后面有没有跟着“尾巴”……
  
  这是个关于1996-1997年间的校园故事,比我的高中生涯还早了2年,不知道是因为这2年的时间差距,还是我们学校没管的这么严,虽然学校也有明令禁止,但早恋的事情也并不少,很多地下恋情还开展的轰轰烈烈。记得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大概高三的时候我们班有一男生跟文科班一女生谈恋爱,一次教导主任找他,直接先杀到那个女生的班级,没在那找着他才到我们班来问。可见老师们其实对这些事都心知肚明,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这两位虽然大学没在一起上,但是毕业后还是结婚了,所以其实早恋并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也不是所有早恋的人都是不懂爱情的。
  
  前不久跟当中学老师的好友聊起过早恋这个话题,觉得“早恋”一词本身就是完全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恋爱又不是计划,可以照着年龄来安排的。看那些国外的青春文学也好,青春电影也好,在学校里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反倒是十七八岁了还没谈过家长会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长可以正面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所以子女也会对家长敞开心扉而不会隐瞒,家长也会对此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和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这样孩子也不大会做出出格的事,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可是在我们国家呢,因为反对,所以隐瞒,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正确教育,所以做出一些最后导致悲剧的事,本来正常的一场恋爱却被演变成了一个极端的恶性循环。
  
  其实在十几二十岁这个年纪,都多少有着一些叛逆的心里,那些叛逆心强的孩子,越是老师家长反对的事情就越是要去做,甚至是故意去破坏那些所谓的规则,就如书中的班磊,结局自然容易悲剧。而书中的“龙虾”老师,则是家长制和强权制的典型代表,嘴上说着为学生好,可是做出的事情真的就为他们好了吗?其实根本就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而牺牲学生真正的幸福。看着那几个被打压的孩子,有几个最后有了美好的结局了呢?即使是一路被提拔的“尾巴” 林博格,这段经历也已经成了他不能抹去的阴影,所以会有“我们配谈爱情吗?”这样的自嘲。那些当年的“尾巴”和“剪刀”们,他们成人后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爱情呢?
  
  《尾巴》写的是80初这一代人的青春,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往前十年,或者往后十年,都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或许,也只有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才更理解这一段被剥夺了爱情权力的青春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尾巴》在萌芽上连载时就开始关注,终于出单行本了。
  《尾巴》的视角相当独特,题材新颖。虽然主题是校园故事,但是完全没有校园小说般明亮美好,是个不折不扣的黑色小说。为了突出黑色小说的严肃,特意选择了牛皮纸作为封面。
  
  1996年早恋风在校园里悄然盛行,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早恋如洪水猛兽般可怕。作为一所重点中学,学校领导为了稳住升学率,暗自发展一小批学生对可疑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期扼杀早恋。乍一听,匪夷所思。这对于现在是根本不可能的,早恋风早已明目张胆在校园里兴起,更有甚者以没有恋爱为耻。1996年与现在的校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主人公林博恪是一名尾巴,举报了一对秘密恋爱的情侣,看着他们后来的处境,他的内心生出一丝内疚。当他得知最好朋友也陷入早恋时,痛苦不已。为了保全了双方,失去朋友间最重要的信任。好友因尾巴跟踪反追时遭遇意外交通事故,林博恪内心深处对尾巴的恨意发挥到极致。
  不得不说林博恪早熟,贫困的家庭让他迅速成长,加入尾巴小组后,他的心思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现实,完全不像十多岁孩子的所作所为。结尾处他成熟有预谋的反抗,感叹尾巴、剪刀小组没落的同时,惊叹林博恪的处事作风。
  《尾巴》在人物限定上略显夸张,细节叙述有点罗嗦累赘,但是人物性格饱满,事件发展脉络合情合理,张弛有度。尤其结尾处理得很妙,读来让人觉得不是在编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堪称佳作。
  
  《尾巴》让我想了我的初中岁月。
  我是1998年读的初中,那时我们才13、14岁,正值青春期。我的后桌是位漂亮的女生,成绩尚可。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少男少女对异性开始有了懵懂的感觉。情窦初开的她悄悄谈起了恋爱。那时电脑还没那么普及,我们还不知道QQ为何物,手机价格高到离谱,我们常用的就是传呼机。她的呼机偶尔会在下课后响起,她偷偷跑到学校走廊的公用电话打电话。虽然我座位离她很近,知道她近期举动有些反常,但那时还不知道她正恋爱。她的成绩下降得很快,到初一下半学期已经在倒数几位了。事情败露于一封信。那时我们盛行交笔友,信件很多。不知道怎的,她的一封情书被班主任截获。那是被人举报,至于谁举报,无从得知。她的父母很快被请到学校谈话,而她也在随后不久转到差班。
  我们小学升到初中按成绩分快慢班,快班学生成绩下降将会调到慢班,也就是所谓的差班。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奖金密切联系,因此格外重视成绩。若哪个学生成绩下降,必定会被请到办公室进行谈话。而影响学习成绩无非就是打电子游戏、看武侠言情小说,还有就是早恋。问题最严重的当属早恋。因此每个班的班主任都狠抓早恋。班上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因此被班主任训话。至于什么处罚,都是秘密进行的。
  我所知道的是,有一位漂亮女生在某个期末考后不再出现,是休学还是转学众说纷云。总之从此之后我没有再见过她。
  
  虽然早恋不应该,但谁能阻止青春期荷尔蒙的过度分泌?一味的打击制止,甚至通报批评,颜面扫地的同时,内必备受煎熬。这种做法过于偏激,有时候不是在救一个人,而可能是在毁掉他。要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越是禁止的越要一探究竟。其实老师和家长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避免的。
  
  《尾巴》同时给学校老师和家长一个警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王若虚的校园小说,一个接着一个,好像时间就这么没有流动。
  
  尾巴,用一种极其快速的节奏,让人把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然后长吐出一口气来。写得人辛辛苦苦,看的人一气呵成。然后两个人都爽了。
  虽然这样的快节奏,会让很多人觉得故事以及人物不够饱满,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见仁见智的。毕竟,爽完了,回来说人物不够饱满这个事情不够地道。
  
  王若虚的小说,总构建在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事情上,然后让人觉得故事总好像跟自己有些关系,我觉得单凭这点,小说也就足够了。可是,尾巴,却好像不太满足,依旧努力拽着你爽一把。
  
  故事讲一个离奇的组织,这样的组织,估计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方才会出现。却是一代人的经历。所以有人说,这本书属于一个年代,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年代里的,多少有些共鸣,不在年代里的或莞尔一笑或啧啧称奇。只是我实在不能知道,这种事情的始作俑者会是怎么样的表情。这样的表情,倒是只有我们这代人很乐意看看了。
  
  小说让我想到了一个电影《十三棵泡桐》,同样的青涩,同样的在悲悯中升腾起一点点怀念或者温暖。这个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就这么被沉淀下来了。
  
  如果说要背负时代,可能对于这样一部校园小说来说,是太重了一点了。至少,对于小说本身来说,立足于时代,给人一种真实的夸张感,再一气呵成倒是的确有些港式电影的味道。
  
  我向来不觉得尾巴可以被划分到严禁或者黑色幽默里,正如我说的,对于校园文学来说,这样的评价或者定位,包袱太重,我更乐意将它划回校园文学,所有的离奇,无奈,可笑全部回归到时代本身,快速,简单,一气呵成才属于这个小说,毕竟,作为这部小说,像港式电影一样,那些思考回味,点到就好。
  
  点到也就足够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9-23 12:03:32 | 只看该作者
  《尾巴》被喻为青春校园黑色幽默的小说,严格来说,有点严谨有余,而黑色不足,虽然同处于那个时代,即使我不曾经历,要知道这种待遇首先一定是会发生在重点中学里,其次如书中作者所言多会发生在美若天仙的女生和玉树临风的男生身上,加之自己性格的淡漠,也就注定了连当个看客的资格都没有,但是不知道作者于小说的跋中为何一再强调时代性的问题,看似有很多人指责其作品的不真实,不过我读来倒觉得并不夸张,也因此才萌生了黑色顿渐之意吧。
  
  日本有一种小说文体被称之为“轻小说”,涵盖的题材范围极为广泛,更意指其年轻读者群的偏向,轻小说首先是易读的,内容上多以稀奇古怪和天马行空取胜。我以为王若虚的这本《尾巴》是难得的国内写的出类拔萃,又比较符合这种文体的一部作品。
  
  《尾巴》讲的是早恋的问题,某学校暗藏着一个代号为“尾巴”的秘密组织,是为老师的直接眼线,人数不多,千分之十的比例,用以尾随各种可疑学生以取得其早恋行为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讽刺,就是我在全书中读出的早熟不是早恋者,而是非早恋者。时至今日,早恋甚至演变成了光天化日下的媾和,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意思,那么只能说明你太跟不上网络时代的信息了。可是无论90年代,还是今时今日,早恋虽然显露出洪水猛兽般的吞噬之势,但是也一再的验证着青春荷尔蒙的正常代谢,反之,诸如《尾巴》书里面重要小组成员林博恪和南蕙,都在他们极为克制的情感之下隐藏着一颗甚至超越了很多成人的内心,这一种早熟难道不一样让人不寒而栗吗,想想,还是在90年代啊,各种信息还是相对闭塞的时期,他们的那种泰然处之确实让我汗颜,因为我在中学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单纯的一塌糊涂的学生甲。
  
  早熟还是早恋并不是一道选择题,想来多数人的父母是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早熟的,因为历史不间断的证明了早熟的孩子很多人在未来都取得了功成名就的地位和所得,而早恋的孩子很多都是凄惨不堪,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过在成人的世界里,这种法则是畅通无阻的,虽然成功不等于幸福,但是贫穷一定不会幸福的道理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于是老师或者家长选择遏制早恋有错吗?当你是学生的时候一定强烈反对,即便心智成熟如林博恪和南蕙不也有着自己的秘密吗,比较而言,南蕙的心理年龄让人感到恐怖,能达到这种水准的人,一所学校里能见一二就实属难得了。既然没有那样的大智慧,多数人都是选择跟着感觉走,一路走到成年,为人父母,居然最后反而变成了与父母一样的人,这恰就是人类众多无奈中的之一吧。
  
  我说《尾巴》严谨有余,是特指作者在小说上的谋篇布局,人物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益发的显现出成人的冷静,成熟,使本应该洋溢着青春色彩的校园小说几近与之绝缘,而黑色的张力也因为太过刻意的文风打压掉了部分效果,不过总体来说,《尾巴》还是一部不错的带点寓言色彩的校园轻小说。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3:41 , Processed in 0.0568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