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 0
|
史铁生散文 |
最新书评 共 7 条
林瑶熙$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记得洋洋洒洒十几二十页,那是我看过的最有同感的文章。虽说我那时身体没什么抱恙,但看着史铁生的文章,仿佛整个人都静下来,和他一起,慢悠悠的在地坛里转悠,看看花,出出神,再胡思乱想一番,静静的看夕阳西沉,时光是那么的漫长。
后来在书店看见了这本《史铁生散文》,一般生个小病的时候就拿来看看最有体会,现在人多上网看书看文,大致浏览一下也就完了,没有了从前逐字逐句的从容,我不想那样悠着就看完这书,所以只在最静心的时候才看。也只有生病时静静躺在床上的时候看来,才更能体会。甚至连他的胡思乱想,发散思维都能深深理解且有一种遇见知己了的感觉。小时候时间总是过的很慢,一天的时间能干很多的事情,常常对着一棵植物,一个小虫子,就能观察上好久,什么都是有趣的。现在工作了,时间过的飞快,有时为了等假期甚至期待上班的这一周都快点儿过去,我们视乎忘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每一个事物,静不下心。我并不爱看文学大家的作品,看不懂,逼着自己硬看也无法强求,难得有个作家和你心有灵犀,而他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想的更多,那时又感叹自己暂时无病无灾又何苦在此无病呻吟呢。比起他来我们又有多少真正的牵绊呢!
来自: 豆瓣
详情
浅香$
------读书笔记之《史铁生散文》
引子:
在我还没知道性以前,首先知道了爱;可是直到我了解了爱以后,对性仍是无知的。至少在我的青葱岁月里,对于性的认识是封闭的、茫然的。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失败的,至少在性教育这方面是,其实根本就没有性教育一说。我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告诉我,性是禁忌,是不能说不能问不能谈论的问题,对于性的认识一直是懵懂、羞涩的,甚至觉得性是会让人蒙羞的,是邪恶的、是可耻的。
其实直到现在,性教育仍旧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礼遇。只是由于时代背景的更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再没有什么信息是人们无法获取的,单单通过网络,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你想知道的所有信息。所以现在的孩子是早熟的,成熟的程度甚至让人很惊讶。现在的九十后们早已经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看过九十后的日志,对于爱和性甚至比成年人更有经历更有体悟更有感慨,真是让人无所适从!
但不管社会的大环境如何变化,在中国性仍旧没有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直处于道德的灰色地带,于是其在人们对禁忌的窥探和冲破中其扮演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角色,一直难逃“邪恶轴心说”的定义,这才是性对我们的价值观最负面的影响。
一
爱,是一件关乎灵魂的事。据说人死了以后,体重会变轻,灵魂离开身体,体重会变轻三十五公克,据说那就是灵魂的重量。即使灵魂真的有重量,灵魂仍旧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物质,灵魂是生命的主宰,但仍旧虚无飘渺,灵魂的倾慕只能借助于肉体去表达,灵魂的钟情只有借助于肢体的语言,爱才能被感受,爱才有依附,爱才能摸得着看得见!我相信相爱的最高境界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二
史铁生说:“作为爱的语言或者仪式,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能够优于性。”爱源自孤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个体,孤单的来到尘世,孤单的活着,孤单的死去。我们都是在孤单的人生之路踽踽独行,于是灵魂祈望陪伴,心灵渴望安慰,身体渴望取暖,我们都那么需要温暖,于是我们寻找爱,只有爱才能够带给我们身心的抚慰和温暖。只是即使拥抱和热吻,我们仍旧感觉到时间的空旷和空间的遥远,脾膈有间,距离的张力让我们看尽了爱的无助和无力,于是爱情需要借助性爱的力量才能够圆满。
史铁生说:“...要从脱去衣服开始,从破坏规矩开始,从放浪不羁开始,从消灭距离和泄漏秘密开始...性是一种语言。在爱人们那儿,袒露肉体已不仅仅是生理行为的节目,更是心灵自由的象征;炽烈地贴近已不单单是性欲的催动,更是心灵的相互渴望;狂浪的交合已不只是繁殖的手段,而是爱的仪式。爱的仪式不能是自娱,而必得是新零件的呼唤与应答。爱的仪式,并不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爱的仪式是百年孤独中的一炬自由之火。”灵魂的热爱只有在肉体的狂欢中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心灵的孤单只有在身体的袒露和肉体的交融中才能够寻觅到温暖。性是爱的语言、爱的仪式、爱的图腾,爱情有多珍重,性就有多珍重!
三
作为爱的语言或者仪式,为什么没有东西能够优于性?为什么偏偏把性与爱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吃不是爱的告白呢?这里史铁生也做了很好的解答,因为“性行为的方式,天生酷似爱。其呼唤和应答,其渴求和允许,其拆除防御和解除武装,其放弃装饰和袒露真实,其互相敞开与贴近,其互相依靠与收留,其随心所欲及轻蔑规矩,其携力创造共同享有,其极乐中忘记你我刹那间仿佛没有了差别,其一同赴死的感觉但又一起从死中回来...”这些形式都与爱同构。我想性正是通过身体的贴近、肉体的交媾,人与人才能亲密无间,只有性这个唯一的方式才能彻底的消除冷漠的言表,只有性这样恰如其分的亲昵才足以摧毁横亘在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沟壑。所以吃不能是爱的告白,只能性。
四
性不该是肮脏的、可耻的,性欲本来和食欲一样是一个正常人自然而然的生理特征,但性作为爱的告白和仪式,因此殊荣被爱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所以性是值得敬畏的。加上性本来也有其自身的乐趣和快慰,那么性是不是就值得拜膜了?
史铁生说:“爱是包含性并且大于性的。”还说:“性吸引从来不是一对一的,从来是多向的...”性吸引既然是多向的,为什么性行为不应该也是多向的?为什么性行为要受到限制?他也做了很好的回答:“如果性可以是多向的,那么什么能证明爱情?如果既往的关心、体贴、爱护、帮助...这些就是爱的证明么?可这是母爱、父爱、有爱、兄弟姐妹之爱也可以做到的啊?但是爱情,需要证明,需要在诸多种爱的情感中独树一帜表明那不是别的那正是爱情!”爱情是要求单一,是自私的,爱不能与人分享。当你和别人同样述说专属于爱的密语时,对于你的爱人你已经不能证明爱的专注和单一了,这是对爱人的无法交代;当你借用了爱的仪式,用尽了爱的语言,当你仅仅只带着生理的心满意足在肉体的震颤中快慰,实际上没有灵魂在场,没有爱情见证,那么和动物又有什么分别?这是对自己的无法交代。性该是爱的附随,没有爱的追随和参与,肉体只是一个生理的躯壳,生物的快慰真的可以让灵魂酣畅吗?只怕快慰的背后只有无尽的空虚!
可是如果,爱大于性,那么如果有既往的关心、体贴、爱护、帮助,有爱的告白和仪式,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明足够的爱?性小于爱,那么没有爱,只有性,性就亵渎了爱的神圣,尽显其动物性的一面;如果没有性,守住了这个仪式的尊贵与清白,那么是不是就说明没有其他的爱?当你慷慨的把爱的仪式献给了彼一个而非此一个,那么是不是就足可以说明更爱彼一个而非此一个?原来在爱和性程式里,只能顺向推不能逆向推。这就说明了爱的无限性和肉体的有限性!正因为肉体的有限性,所以性不应该鄙薄也不值得拜膜!
五
如果你的爱人不再爱你,但你真的很爱很爱,如果你感动了天感动了地最后也感动了他,那么你是不是会在这份回心转意的爱里幸福无比?如果失去的爱可以挽回,那么谁还有痛失的理由?因为灵魂见证,爱情回归!
没有人会不去要求伴侣肉体的忠诚,但往往肉体是人性最为脆弱的缺口。肉体这个灵魂的载体,以其有形相对于无形,这个有形的表面因为和这个世界过多的接触,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总是难逃引诱的蛊惑。灵魂需要感觉,肉体需要触觉,他们统一于爱的旨意,又带着不同的血统,所以其实肉体更容易犯错。很多人无法原谅伴侣身体的背叛,肉体的不忠在爱情的细节里成了无法拟合的裂口,爱总如稀薄如空气经不起肉体的凌辱。
只是精神的背叛和身体的背叛到底哪一个才更伤人?背叛的道理难道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人们总是摆着盛大的筵席一次次迎接精神的回归,却无法真正地心无芥蒂的原谅肉体的过失?相比精神的叛离,肉体的不忠真那么无可原谅吗?转念,肉体这个灵魂的躯壳、爱情的附随,是不是就该当然的原谅?
结束语
爱,是一件关乎灵魂的事。但我不想轻视肉体,没有肉体的参与,爱总觉缺憾不够完美,爱情只有在灵与肉的完美结合中才能匹配得起上帝的禁忌!
只是,我们拥抱我们取暖我们用尽爱的仪式和语言,仍旧难逃孤独的宿命,这个就是肉体的界限。用史铁生在《爱情问题》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更为的贴切:“永恒的距离,才能引导永恒的追寻。永恒孤独的现实,才能承载永恒爱情的理想。所以在爱的路途上,永恒的不是孤独也不是团聚,而是祈祷。”
其他:
没有“最”只有“更”
读史铁生散文就是在读一个渴望奔跑的人的心声,命运对他来说异常的残酷,不但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还在后来的日子疾病缠身,也许正因为命运的磨难才有了作家史铁生!
他说:“有一回记者问我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说:“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很多时候我们小到诅咒自己的霉运,大到抱怨命运的不公,面对这些我们总是很难平心静气,总是怨天尤人。我们总是记不得走运,记不得命运曾经的偏爱和眷顾,但对命运的慢待却一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仿佛走运是一件不够的事情,怎么都不够吧,所以我们总是处变不惊地接受,心安理得的笑纳,谁会因好运太多而坐立不安呢?厄运却总是高高地悬挂在枝桠,如昭然若是般警醒。
如果我们知道在痛苦和磨难的面前还有可能加个“更”字,那么便没有人会觉得不幸反而会觉得庆幸!是的,没有“最”只有“更”,所以我们都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没有最糟的境遇、没有最差的心情、没有最大的悲哀、没有最伤的疼痛,如果还可能加一个“更”,那么我们便没有理由不庆幸。他说:“完美呢,则要靠人的残缺来证明,靠人的向美向善的心愿证明。”由此,不管经历了什么,我们便没有理由不快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46b70100fhdd.html
来自: 豆瓣
详情
周淮$
我手上的这本《史铁生散文精选》陪我两年多了,今晚再抽出来看,往昔亲切舒心的感觉依旧,似乎内心又有一种久违的馨香萦绕我左右。我想,这样的去看一本书,带一个深藏好久的纯心来细细读一本书,或许是人间最美的享受。
看着这些几乎和我同龄的散文随笔,我感觉即便这个社会再浮躁,现实的我再迷茫,我也能从它一直活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中找到一些适合我的寄托。人的感情是天然的,我渴望那种自由的宽度,它是尊重生命的,它是向往纯洁的,它是热爱生活的,它是歌咏爱与美的,就如同史铁生的轮椅在他的地坛里碾过的印痕,当雨燕轻盈飞过时,它吐露泥土芬芳;当斜阳的丽影消逝而渐渐烘托出柔软的月光,它是午夜里啾啾唧唧的虫鸣;当一个孤单丧气而且怯弱的男孩子小心翼翼摘下一朵火红的玫瑰再勇敢地向他心仪的女孩倾诉着无声无畏的爱与真诚,它是见证永恒的春光、夏荷、秋枫和冬雪。
读书从来就是一件有关于感情的事,真正的读者与作者是共鸣一种类似如爱情的醇香,没有感情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有了一定感情而毫不珍惜的是一件令人遗憾终生的事。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它怀抱真诚,邂逅它是一种美的自在,错失它是一种痛的持久延续。
一个人最大最满足的幸福莫不过于在张望幸福时那一刻的悄然安定,人生有这样一刻钟的时光,会比依偎在爱人温暖的怀抱里舒意许多,尽管我不是一个深入了解爱情的人。
他打开一扇装着自己的门,像孩子似踮着脚溜进去,起先他惊慌失措,四处张顾,他不敢高声耳语,他害怕那个比他本身还要婴孩的自己会忽然因他的不小心而哭闹,他冒冒失失地走过去问那个自己,即便他已知道躺在摇篮里的那个自己的幼稚,他还是忍不住要问,“哎,你傻不傻啊!”如果没有回音,或者那个偷笑的自己竟睡着了,他会偷偷地抹泪哭泣,有时候大一点的孩子会比小一点的哭得更厉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受不住旁人的冷落,我们都是孩子,不过是彼此成长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已。
有些事情或有些问题总是我所想不通的,尽管我在这世界活了二十年,花费了它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那些大人眼里学习了解世事明白世事,不过我始终都抱着猜测与犹疑的心理,我不是不敢相信,也不是不会相信,我没有像史铁生说的“被眼睛所蒙蔽的眼睛,总也看不出眼睛对眼睛的蒙蔽”那样,我只是站在这里,去眺望,去窥视,去拼命地掩盖,去孤寂地冷淡,去似是而非地思考,一直持续到今天,持续到有一天我的尽头。在这之中,我遇到许多人,见过一些也很了不起的动植物,也好像磨砺过一些对我而言很有益处的事,譬如遇到史铁生这本书和同这本书一样的人,譬如看见寒风里兀自矗立的老树,譬如我过世多年的祖母外祖父在我梦中的挣扎与沧桑的皱纹,但我的困惑会存在,会依旧,会死而又死之后再度复燃,那也不是出于其它理由,只是人生的漫长旅程需要我无法逃避,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旅程。
我会在这里不断写下去,因为一本书是永远不会看完的,如果你说你看完了,我想剩下的便是死亡,这同见识一个人一样,你永远不会看明白,如果你稍微想了然的话,你所得到的将比失去的更多。我庆幸我还保存一种憧憬,因此我要勇敢地爱下去,等天荒地老。
来自: 豆瓣
详情
紫砂$
翻开这本带着古典气息的《史铁生散文》,一张黑白相片映入眼帘。他,就是史铁生,歪坐在轮椅上。对,是轮椅!一切故事便从这轮椅的出现开始。
行人匆匆走过时间,不会轻易驻足停留。但,这个渴望奔跑的大男孩,却被无情地孤零零地遗落在地坛,他只能坐,不能走。残疾,这个冷酷的刽子手,或许还存有一丝良心,将大把的时间赠与他,作为补偿。于是,他拿起时间的钥匙,打开了“胡思乱想”的大门,去寻求生命最初的意义。
这个大男孩,原先是个运动迷。刘易斯是他的偶像,足球,让他欢喜。往日的他沉迷于对运动热情的追捧,如今,走上了这条孤独的道路的他,却从中发现了人类的局限和民族狂热的危机。
在成长的转角处,人总要培养一些新的习惯。与地坛作伴,成为他新生活的必须。地坛里有生不逢时的长跑运动员,有踩着夕阳相互搀扶着的老夫老妻,有美丽的弱智女孩和竭力保护她的哥哥……一场场精彩的戏剧在这里上演,免费供他似懂非懂地欣赏。
母亲,是他一生最亏欠的人,这是在母亲走后他才明白的。母亲倚靠着家门等待他归来的足迹,一次次痴心的等待和焦急的盼望,也是在他长大后才了解的。若不是他无意走上了这条孤独的路,母亲又怎会如此辛苦呢?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母亲仍心心念念着他的路,他的孤独。
该是写些什么的时候了。所谓写作,在他看来,不过是与读者谈谈心并一起解决心中的疑惑罢了。他的文章,多半是再现了思考的过程。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多,他也曾迷惑,到底是活着为了写作,还是写作为了活着?最后他选择作写作的主人,而非人质。其实,“为人质”的,又何止是写作呢?看了他的《私人大事排行榜》,你就会发现他的随笔的确很随意,结构和篇幅均不拘束,但又自有其中的逻辑。
他的文章由我看来有三种风格。一类是蕴藏着深厚的哲理和思辨色彩。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的善恶的探究和对记忆,梦魇,信仰,迷信的探寻,他仿佛是一个孩子,以全新的角度来质疑世间的种种。有时他略带泄愤语气嘀咕着“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有时又像自娱自乐似的进行生活的“好运设计”,最后欣慰地笑了笑,说:“上帝爱我。”
另一类则是他对艺术的品评。他对生活的艺术还是颇有自己的标准和看法的,不仅想出了“嗅觉艺术”这么个创意非凡的点子,还时常在摄影机前幻想着一天能在上帝面前观看自己的纪录片,多么有趣的人!
正如老人在多数时间所做的那样,他也喜欢回忆,这便是他另一种古朴的文字。是因为他有太多闲暇的时间了吗?还是因为行动不便让他觉得无法再创造过去的辉煌?我想他是越发发现了生活的美,才会用一支细腻的笔珍藏生活的点滴。回忆中,有第一次感受自卑的酸,也有目送爱情远去的痛。是啊,无法忘记回忆,于是他选择走了很远的路,去看那曾经的爱人,却在相见后才发觉自己已是伤残。“一个伤残的春天,一个伤残的青年人终于看见了伤残。”那么,就选择收藏爱情吧,正如收藏邮票。当然,回忆中也有对二姥姥,舅舅朦胧而遥远的想念,也有与童年伙伴八子去“交道口影院”看电影的甜,还有那消失的钟声,让他领悟到“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可是,无论哪一种境遇的他,哪一种风格的文字,都洋溢着乐观的笑容。正如他说的“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坦然地面对记者的提问,笑着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外加业余写一点东西。他看似调侃,实则是已摆脱了疾病对心理的折磨,心平静了,生活却因此而更加精彩!
回望照片中的史铁生,虽坐在轮椅上,但那笑容却格外灿烂,阳光。想到最后一篇散文《想念地坛》中的他在经历了枫叶的几度飘零后又一次走到了写作的零度,此时的他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来自: 豆瓣
详情
丿Ax、
这本书共有24章节.而我自己认为第三章节最好看!!!建议读书时候要做批注这本出间接瞄写出史铁生的一生!!!!!!!!!史铁生说人们追求爱情是为了摆脱孤独。好像有点片面了,不过起码也说对了一部分吧。有人说最好的爱情就是共同成长,这样日久天长,比较容易识破对方的伪装,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长并日久天长之前,这样的爱情该如何开始,爱情的对象该如何选择呢?一见钟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较靠谱。因为友谊,也可以识破伪装、相互理解。可是友情跟爱情的区别在哪里?也许是性吧,它让爱人之间更加坦诚相见。那多年的朋友成为情侣,也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这么看来爱情是比友情深刻一点。可是有时候,深刻的这一点点,让两人看到了对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闹掰了,以至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剧。可能这样的人还没明白,爱的真谛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负无拘无束的自由,爱人彼此之间是最真实的自我,无关乎优点或缺点,真实的才是最珍贵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4 04:52 , Processed in 0.284072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