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 0
|
恐龙文明三部曲 |
最新书评 共 12 条
吉利
“哈哈特丹”,昆特格利欧恐龙的语言,意思是“请进”,是允许另一方进入自己地盘的专用语。对于昆特格利欧恐龙这种具备了高度社会性和较高的文明,又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极强野性本能的生物来说,“地盘争斗本能”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和书中所述不同,人类的孩子并不会经历幼年被血祭司吞噬同胞的心理创伤。不会具备这样的血腥本能。但是如果假设人和人之间有条件保持足够的距离,并且在任何地方都能维持较为宽广的私人领域,那么我们会不会也自然具备了在接近彼此的活动空间之前,请求准入的习惯?
想起在澳洲的时候,地广人稀。但不论路面的宽窄与否,相对走过的人总会十分自觉地给靠边停留,给对方留出超出所需的空间行走;路上遇到走在同一方向的人,倘若你跟得较近,对方会很主动地提出是否要让你先行。在这种时候,保持距离是一种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当时我被批评过,为什么不会有意识主动地给对方让出路来。我在羞惭之余,想到自己确实是养成了很坏的习惯,不懂得谦让并且尊重他人的空间。
回到上海来,每天上下班搭乘拥挤的高峰地铁,人和人之间经常被塞得毫无缝隙。进出车厢往往需要具备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方能力排众人。有时候挤在人堆里,和旁边的人几乎面贴着面挤着,呼出的热气喷到彼此毫无表情的脸上,这时候就要尽量把眼神定位到不会有目光交接的地方,但其实很困难,因为前后左右站满了人。今天忽然想到,如果整列车厢的人类全部置换成昆特格利欧恐龙,就会立即激起所有人的地盘争斗本能,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场景,上海的地铁会瞬间变成修罗场。会比杀戮都市所能描述出来的情形恐怖一万倍。
地盘争斗本能遏制了小行星上恐龙数量的增长,不过此法对人类不适用。生活在这里,真应该感激我们有明智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如果真有平行宇宙,真心希望那个宇宙里我出生的城市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口和拥挤嘈杂的环境。礼节上的距离并不会造成疏远和淡漠。人和人之间的亲近不在于活动空间上的距离,而在乎心。
“我能进入你的地盘吗?”——“哈哈特丹。”
详情
冷眼
因为上星期才看完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所以难免会将两册书相比较。较之而言,《上帝》更侧重于对科学中未知事物的探讨,更具有启发性,而《恐龙》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科学与宗教发展历史的一个回顾,而且并不全面。当然,两册书中的“上帝”都比较倒我胃口,真心希望大师不要每本书都提下他的上帝。
说实在话,《恐龙》'is not my cup of tea',那三位里程碑式的科学家们仅仅对应于现实历史中几位开创性的科学先驱,但恐龙世界里的社会过于简单,成功也过于容易,仅仅2、30个千日(1千日=我们的1年3个月)内,社会便由中世纪的托勒密时代一举进步成21世纪,这其中各社会阶层的权力斗争、利益分配等社会科学相关内容所提甚少,而笔墨过多放在了王室成员的霸王龙挑战前后上,似乎更有好莱坞动作片风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缺乏深度了。
至于说到硬科幻,我对天文学、航空航天学知之甚少,但生物学是我的专业学科,心理学算是相关专业,以我之见,索耶在本书中所介绍的生物进化及精神分析学知识只能作为科普之用,不仅过于浅显,也不具有《上帝》中的探讨精神,而且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被过分夸大和神话了--不仅发现了阿夫塞心病的根源,还战胜了人工选育留下的强大基因力量,成功地让下一代恐龙们和睦亲邻--这让一干遗传学家情何以堪。
索耶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但显然不是优秀的侦探小说家,更不是优秀的科学家,每次看到恐龙先驱们像安乐椅侦探般短时间内在证据有限的情况下提出种种观点,我就想起郑渊洁的一篇童话,名字记不得了,但其中一段情节实在是,让我在十几年后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一位警察,其同事被罪犯收买,偷看其电脑中办案记录,并在纯净水中下毒。这位警察,第二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发现自己的鼠标位置被移动了(我觉得只有被害妄想和强迫症患者才会发现),纯净水机附近有洒出来的水(难道不能先倒点水冲冲杯子吗),然后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有内鬼因为所办之案下毒,于是没喝水,而是拿去分析,果然推理正确(这是警察还是女巫啊)。索耶的恐龙们基本上就是这样发现真理的,当然天文学家可能实证多些。
简言之,这是套更适合于中学生的科幻读物,当然,翻译初学者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翻译的真不错),至于其他人,我想,在网上看看或借阅应该就足够了,买实体书真的有点浪费
详情
用头走
开始看《恐》的时候,觉得里面的一些描写很可笑:“看在上帝的蛋的份上”,“你看起来就像一坨角面大便”,这样把人类的句子生生的套到恐龙生活中,未免牵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这样的描写习以为常,便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把恐龙的思维方式灌注到了脑海。我想,实际上科幻中要描写另一个文明,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比如你必须该文明所在的恒星叫做太阳,但问题是在这个文明中,每天东升西落的东西肯定不叫太阳,太阳只是我们的语言而已,但又不可能去发明一套词语来描述这些我们熟悉的东西,这样的悖论无法解开。作者的解决方法是,找一个平衡点,创造一些特别的,让我们忽略我们所熟悉的,比如:作者造了“哈哈特丹”一词,表示允许别人进入自己的地盘这一行为,相当于“请进”,而没有把太阳,望远镜,陨石,引力等所有概念都造一遍。
无处不在的地盘争斗本能,在我读完前两本时,还一直以为是为了创造一种与人类区别的东西来增加真实感,直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这才是比播种文明这一个有点老掉牙的思路更具悬念的东西。
详情
山人
一直不知道科幻小说可以写什么样的书评。除了有关科幻小说写作技术和故事结构之类的评论之外,也很少见到有类似传统类小说的评论。当然,这和大陆一直有把科幻小说归类于儿童文学的习惯可能有关系,前段时间,科幻世界编辑社发生的奇妙事件里,也可以看到,哪位新来的社长大人依旧保持着大陆式的观念,试图将我们亲爱的科幻世界杂志社变为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不过,至少在上海的书店里,科幻小说已经荣耀的被放在侦探推理小说的分类里面了。
索耶的书基本上有中文的已经看完了。总体印象很好,不但够硬,也同时够软,这就是好的科幻作品。所谓的科幻软硬之争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当然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但无论如何,一篇没有故事的科幻小说不如去看科普文章,而一篇文学性强大但故事背景设定混乱,毫无科学逻辑而言的话,那就可以理解它实际上是一篇奇幻小说。
恐龙文明这本小说其实就有点偏软了一点,三本书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过是在相当于中世纪的时代晃悠而已。而所谓的恐龙世界的特点,真的不过是另一个人类世界的翻版,只是有些地方被放大,而另一些地方被缩小了。就像人类世界在照一面大型的哈哈镜一样。
当然,这就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一片异国风调之中,在纠结的故事中,我们时不时就会感受到我们自己的存在,虽然我们没有尾巴。等到整个看完全部三本书之后,掩卷长息,才彻头彻尾的发现,这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被压缩,被改写的人类文明史。
正因为这种压缩和身份的替换,反倒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那些被黑黑描出的线条。创世纪,君权神授,宗教枷锁,文艺复兴,大航海,新世界,世界大战,工业文明的曙光,甚至猎人崇拜也可以视为共济会的一种替代描写。显然,索耶并没有冒险去描写超过我们时代的恐龙社会,只是在尾声中象征性的做了一点交待。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变化中的恐龙文明身上,而不是已经同质化的未来世界。
地球不是卫星,也看不出来什么时候会被太阳斯成碎片。但没有疑问的是,地球绝对不会永世恒存,因此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和恐龙社会面临的问题并没有两样。迪博即便不做任何努力,他照样可以在王位上安静死去,和我们一样。我们看不到地球毁灭那一天,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尾巴朝天,呼呼大睡了呢?不,我们并没有,我们人类每天孜孜不倦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努力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摧毁地球。
人类有2个可能的结果,要么像五眼六指的佳斯齐那样死在自己手里,要么像恐龙一样离开自己的故乡。
书里尾声中哪位驶向地球的飞船不知道看到的是那个人类的结局。
详情
月下闲
如果不是亲自看看,我实在是想象不到,恐龙做主角的小说也能让我读的这么有‘代入感’。罗伯特·索耶真是有点名不虚传。
学‘文科’出身的索耶,能够把智慧恐龙们的希望、恐惧、理想、乃至感情都写得入木三分,分明洋溢着浪漫的情怀;但是从小就痴迷考古的索耶(号称中学时期就掌握了让一般的考古学家都汗颜的恐龙方面的知识),却把和我们相距如此之远的恐龙的生活细节写的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一般,让人惊叹,更是增加了读书的趣味。弗诺文奇在书里对假想种族的生活的描绘也是非常的细致和异想天开,但是索耶对恐龙们的描写却显得更加的有依有据,颇见高明。
除此之外,就算抛开智慧恐龙的设定,纯粹把《远望》写成一个人类为主人公的小说,同样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富有才华和胆气的占星学徒,冲开偏见和宗教的桎梏,在天文观测和考察的基础上,做出了大胆而睿智的推理——这俨然就是一个恐龙版‘哥白尼’的故事;不同的是,阿夫塞被视作了种族的救星,带领智慧恐龙和时间赛跑来逃离即将崩坏的母星。所以更增精彩的程度。
虽然智慧恐龙有着和人类迥然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有着奇奇怪怪的风俗和理念,但是,拥有智慧的他们,在索耶的笔下,同样表现出了让人共鸣的高贵品质和闪耀着光辉的灵魂,所以,读着读着,似乎读者也会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那些坚硬的爬行动物的躯壳了。
最后要说的是,索耶这家伙,关键时刻的煽情总是能够成功的让人头皮发麻激动不已。
例如,全文的终结语:
“我们要到哪里去?”
“到星星上去。”
http://mooninsky.net/yuanwang-masterpiece
详情
maomy
这是三部曲的高潮、答案,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本。
恐龙们从浩瀚星空、大地万物,走向了自己的心灵深处。这次,是一位女“弗洛伊德”,在对饱受精神困扰的阿夫塞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寻得了整个昆特格拉丝恐龙种族潜意识中的噩梦及由来。这也是恐龙从中世纪的蒙昧走向科学时代的三部曲,“到星星上去”的至关重要的三块奠基石。
前两卷中的一切细节和铺陈,几乎都在这里有了照应和解答。阿夫塞的失明、丧子、杀死别的恐龙,都成为他潜意识中的心病。然而最核心的部分是刚出生时被血祭司追赶、兄弟姐妹被一一吞噬的一幕。这也是整个种族的精神创伤——而国王,或者阿夫塞的子女们,因为没有经历这一幕,而天然地不具地盘争斗本能,不会坠入“达加蒙特”的迷狂。
这是因果难辨的。恐龙们之所以采取血祭司制度,是因为若不控制人口,人口密度的增加将引发全民的“达加蒙特”,形成屠杀和暴乱;但“达加蒙特”又恰是因血祭司制度所引起。另一方面,由于自古以来,都以强壮有力为选择标准,昆特格利欧社会变成了一个“男子气概”过于浓厚、两性差异被抹杀、男性最恶劣最反社会的特质被极大化放大的社会。
在现阶段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空间和资源仍然不够,人为的选择还要继续下去。但他们认识到差异性的可贵,也希望不再制造童年噩梦阴影。办法是不等蛋孵化,直接毁灭掉其中七个,让随机性带来多样性。——等到种族不再面对“达加蒙特”的威胁,这种无奈的残忍就能结束。
阿夫塞的妻子顺着蓝色飞船中生长出来的通天塔进入了这颗星球的同步轨道,在那里看到其它智慧生命的星球传来的画面。托雷卡和探险队员们在小块群岛上发现了异族恐龙:和他们相似但不一样的身形面貌;密集群居而无地盘本能;能自由地撒谎而不变色……但除托雷卡外,任何昆特格利欧只要看见异族恐龙就无法遏制杀戮欲望。最终,两个文明和平交流的希望暂时破灭,被引到大陆来的异族恐龙船队被歼灭殆尽,阿夫塞也被异族恐龙枪伤至死。
但希望已经种下,事实证明恐龙并非一定会具有地盘本能。在故事末尾,两族恐龙已经和平相处,乘坐无数艘飞船航向新的家园。其中一艘,将跨越漫漫时空,前往恐龙古老的家乡——地球。
合理建构的异星天地,栩栩如生的“龙”物角色,矛盾纠葛的内心世界,曲折起伏的情节变化。这一切构成了一部经典,索耶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科幻大师。
详情
maomy
哦?仍然是阿夫塞的时代?看来索耶没有跳跃到另一个时代、像观测地质断层一般剖析“恐龙发展史”的意思。
这本书里至少有四条故事线索,而且在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将互相勾连。索耶讲故事的技巧还是蛮不错的,尽管对其中一条线索我并不喜欢。
我不喜欢的是,在全书对恐龙世界的叙述中,不断插叙的“上帝”视角的故事。这是“来自现在这个宇宙之前的那个宇宙”的“唯一幸存者”,仅以意识存在,在这个宇宙中,全知但不全能。它发现这个宇宙无比严酷和荒芜,只有唯一一处适于产生生命。它通过操纵暗物质而间接影响着这个宇宙中生命的诞生、发展和扩散……是它直接指挥另一种智慧生命,将恐龙们及其身边的其它生物,运送到卫星上去的。然而它却疏忽了这颗卫星的毁灭性未来;另一种智慧生命又灭绝于战争,于是“上帝”所做的,也只剩下无奈地观察和等待了……
尽管这解释了我在阅读第一卷时的疑问:在一颗卫星上如何能够产生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但我仍然不喜欢这种想象。就像在《计算中的上帝》一书中那样,索耶再度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毁灭,交到了超乎人类想象的超级存在手中。这或许是很多科学家、科幻作者和知识分子的思路:尽管现代科学似乎让传统意义上的“上帝” 无容身之处,但更高层次的存在、我们不能理解的“超自然”力量、智慧或生命难道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帝”吗?它们未必那么关心人类的道德,但却拥有影响一整个星系的能力。于是,在阿夫塞、布鲁诺们解构了传统宗教信仰的同时,一种新“宗教”又以科学之名重新结构起来,同样是超越经验的,不可知的。此外,索耶在描写这位“上帝”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时,就如同五岁儿童试图扮演国际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的风云人物一样显露了幼稚和可笑:即便真存在这样的“上帝”,且并非全知全能,那它也不会像我们人类这样思考和行动,无法以我们的经验加以阐释。因此看到它似乎是因为寂寞而不遗余力、亿万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宇宙中创造生命,感觉是不甚合理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本卷的评价不高。
但其它的线索还是颇为精彩。
一是恐龙的科学进展。阿夫塞之子托雷卡的考古、探险,发现了在冰雪大陆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形态,竟然都是由“翼指”演变而来。这位恐龙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起源和自然选择学说,否认了恐龙是上帝双手创造的生灵,也再度震撼了恐龙们的心灵。他同时还在地层中找到了一艘巨大蓝色飞船——给这个世界带来生命的宇宙方舟。他的母亲和其他科学家证实:星星不仅是他们的未来,而且曾是他们的家园(实际上,他们就来自地球)。恐龙们制造出了第一架原始的飞机。
一是恐龙的社会变迁。皇族和血祭司的秘密被有意篡位的国王的兄弟公诸于众,血祭司要么被愤怒民众杀死要么逃亡。恐龙人口激增,人均空间骤减,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达加蒙特”……阿夫塞设计,让国王和兄弟姐妹们面对霸王龙的死亡挑战,最终捍卫了王权,重新树立血祭司这种代替自然进行选择和控制人口的体制,但是选择标准将从更强悍好斗变为更宽容温和智慧。
一是发生在阿夫塞的子女们之间的谋杀案。因他被认定为“the one”,所以儿女得以全部生存,但一个儿子出于某种心理原因,连续谋杀了另外一女一子,被查获后自杀身亡。这个故事不仅充分展示了恐龙的爱恨与“人性”,而且似乎也为某个重要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阿夫塞的儿女间没有恐龙间通常的地盘争斗本能,接近和接触也不会引发“达加蒙特”,为什么呢?应当会在第三卷中揭晓。
详情
maomy
是什么让我将罗伯特·索耶的科幻小说中译本一本接一本地找来读?一是因为他瑰丽而不失严谨的想象,环环相扣的细节刻画能力;再则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始终要面临个人的危机和困境,伴随情节发展同时也走一段心路历程。我曾读过的有《金羊毛》(Golden Fleece)、《星丛》(Starplex)、《计算中的上帝》(Calculating God),每一次都是难以预料的结局,每一次都要感同身受地体验,或许是道德上的两难选择,或许要面对缓慢来临却不可避免的死亡。
这一次,不是科学家、宇航者或超级人工智能,而是昆特格利欧恐龙们的传奇。曾以研究恐龙为乐并一度立志成为古生物学家的索耶,会如何描绘恐龙的“人性”?这是我最初的好奇。
远望者,指的是占星者阿夫塞,他远望的是恐龙们生活的“陆地”之上璀璨的星空,远望的是曾被膜拜为上帝、实际上是恐龙们脚下的卫星所环绕的行星的“上帝之脸”,远望的更是整个种族的宿命、机缘与未来。
饶有兴味地,我们看到异于人类的生物所生存的世界,他们的文明和社会,一切被架构得拥有充足的合理性。首先在生理特征方面,恐龙们相互接触甚至靠近都是不可接受的(除了发情期的交配),因为将引发无意识的杀戮欲望“达加蒙特”,这种欲望还会迅速传染所有看到的恐龙并演变为整个城市的暴乱和灾难——这似乎成为昆特格利欧恐龙们最奇异的特点,另一点则是他们一旦撒谎鼻口就会变色,因此这是个诚实的种族,一个无法撒谎——至少无法当别人面撒谎的种族。此外,恐龙的肢体可再生。这些应当是恐龙文明与社会的核心要素。
精神和信仰层面上,恐龙们有自己的创始传说、神祗、宗教、典籍和僧侣阶层;社会习俗层面,狩猎和朝圣成为成人礼的两步骤,同时也构成社会食物重要来源、社会心理需求(发泄暴力欲望、根据信仰净化心灵);避免互相接触、行“让步礼”、每窝八个蛋孵化的小恐龙要被“血祭司”吃掉七个只留一个最强壮最敏捷的、恐龙们不知父母也无兄弟姐妹……都是恐龙们生理特征制约后的结果;政治上,恐龙们是世袭君主制加诸侯制,一位国王统治着五十个部族,五十个部族又划分在包括首都在内的八个行省的管辖中,除首都在外另七个省由国王的同胞兄弟姐妹统治(这是血祭司们和皇家的秘密)。恐龙们没有家庭关系,隔离居住,“龙”际交往的同时保持距离,数年方能交配一次;他们的社会没有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狩猎不使用工具,机械化程度不高,基本对应着欧洲中世纪或曰“黑暗时代”的文明水准。 ——看起来,一个成功的科幻作家首先得做个社会学者,然后才是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细节想象,例如那些似可对应地球古生物的物种:雷兽-雷龙,翼指-翼龙,卡尔塔古克-蛇颈龙,黑死兽-霸王龙……
黑暗与蒙昧的时代亦不能湮灭理性的光辉。阿夫塞终究凭借理性,从观测和计算中得出结论——昆特格利欧非但不生活在宇宙的中心,甚至不生活在行星之上;被认为上帝象征的“上帝之脸”,只是他们生活的卫星所环绕的行星;而且,这颗卫星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分崩离析粉身碎骨,愈发频繁的地震就是实际证据之一。阿夫塞的发现,将恐龙从上帝垂青的宇宙中心,抛到了偏远危险的世界角落。
对阿夫塞而言,科学战胜信仰的心灵斗争痛苦而短暂,但如何将之昭示天下,呼吁全体人民为自我拯救而团结奋斗?中世纪欧洲,布鲁诺因揭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被判异端,丧生火中。阿夫塞亦因之被刺瞎双目。在危机关头拯救他乃至恐龙种族的不是科学,而是宗教和信仰——有别于皇家拥护的传统宗教信仰的“猎人宗教”。阿夫塞神奇的狩猎历史和其它事迹恰好吻合这种宗教预言中的“the one”形象,从而被信徒们拥戴。一场暴动重整了恐龙世界的宗教格局,和国王达成共识和联盟后,阿夫塞及其科学家妻子成为昆特格利欧们“逃离”计划的领导者。
“到星星上去。”——这是第一卷的最后一句话。我想,第二卷会描绘哪个时期呢?在《天渊》(A Deepness in The Sky)中,蜘蛛人们在数十年中从炸药、汽车与电台的时代飞入了宇宙;步入信息和太空时代的恐龙们?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一位位英雄们的传奇故事,成为“基地”向整个银河扩散进军的里程碑;恐龙中间又将出现哪些英雄?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7 11:47 , Processed in 0.26090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