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迷可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棚杂忆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读这书时正在大三考研复习中,它如一苦胆陪伴我在那卧薪的日子里。文革结束那年我刚刚出生,懂事之后才发现其实文革的后遗症还远远没有结束。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痛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折磨着年轻人的现实,逃避享乐消费自我的生活态度正蔓延在我们当中。我每每不禁自问,我们到底怎么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有傲骨的,至少我们看到读到的那些个总是这样的,尖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家也不可能都是闭门造出来的,没有一个带着骨气的文化阶层,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文化土壤,我们用什么去面对别人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如何能够自信的站在世界面前?
  很明显的,有些重要的东西被阉割了,还不让说,还不忍说,还羞于去说,季老有这个勇气,很好,我看到还有一些人说了,但目的不同,有的是舔伤,有的是发泄,有的是要报复要翻案……我便觉得动机窄了,传播仇恨是最有力也最简单的事,在绝望中传播希望才更值得尊敬和思考吧。
    最后,我推荐这本书,更推荐一种大家读它的心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个人的经历上,有一句话曾经成为一个转折点。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上突然有了作文这回事,当时我以一篇游乐山大佛的小文,成为老师表扬的对象,从此上作文课总是坐得毕端毕正。就在那个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讲了一句话,“你们看小说和电影啊,只有小孩子才简单地区分好人和坏人,其实很多人远比好人坏人要复杂”。
  我的回忆也许出了错,我想一个语文教师或许不会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说这么复杂的事,但至少在我的记忆中,为了从此告别幼稚的“小孩子”时代,我再也不会说“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样简单的判断句了。
  用了2天,读完了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读的当中,因为过于沉重,每每不能继续,只好看点无聊的韩剧来稀释某种压抑的感情。昨日晚上看见不相识的小翠同学在我的blog留言道,“叫人遗忘的人是无耻的”,不禁万分感慨。
  在豆瓣上看《牛棚杂忆》的评论,几乎千篇一律的说,“我们要铭记那段历史”,“不能让历史重演了”等等,包括象《往事并不如烟》的许多许多评论里,除了少部分质疑作者写作的真实性外,大多数也是为文革的残忍扼腕叹息,立场鲜明地称赞“好人”,骂“坏人”的文章。一刹那间,正如小翠同学说的,世界大同了,我们都是懂礼仪鲜耻的文明人了,似乎在我们身上,“文革”小将的兽性已经退化干净,我们已经是新时代光光鲜鲜的“好人”了。
  不如让我们退回季老的那个年代吧,1965年冬,《评历史新编剧〈海瑞罢官〉》正式出台,拉开了十年动荡的序幕,季老去乡下小村接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改造,此时他仍是北大东文系的系主任,国内梵文研究的最高权威,经历过一些运动,但头上尚未有任何帽子。
  1966年夏初,他们奉命回北大闹革命,好吧,现在“我”也出场了,假设我也在那里,在东语系读书,不同的我,应该会有不同的命运吧。
  在开始的半年里,虽然季老心里颤颤巍巍,但革命烈火尚未烧到他的头上,在半年中,他既不用教学也不用写文,虽然对外面的世界有些看不懂,也看不惯,但日子尚且可过。“我”呢,我也不是激进分子,虽然不读书了,我也就在家里翻翻杂书,偶尔上街瞧瞧热闹,虽然我所接受的教育和我的判断能力,告诉我外面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但是我能怎样?难道还难能上书党中央?大革命可是毛主席批准的亚!
  接着,北大的革命出现了派系斗争,为首的叫“新北大公社”和“井冈山”,两派不仅仅互贴大字报,还互有械斗,甚至打死了人。我和季老一样,对这些东西拒绝,排斥,害怕,但是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窝在家里,最好谁也不要去招惹,最好谁也不来招惹我。
  你看,我还是很有良心的吧,仍然是个正义的人吧,现在为止,我也不能算无耻吧?
  好吧,转折点来了。由于非常不满“老佛爷”的“新北大公社”的做法,在某种算是“义愤“的情绪驱动下,季老参加了“井冈山”,他在日记里写道“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我思想觉悟没那么高,但是我所有的同学和邻居阿毛都来游说,似乎不参加一派就是不爱国的表现,中庸之道再也保不住了,我内心也有点“义愤”的东西,看不惯“老佛爷”的种种嘴脸,参加了看上去比较温和的“井冈山”。
  再接下来,季老被“新北大公社”的人抄家了,在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日记,以“曲解”和“莫须有”的方式将他定成了黑派,大喇叭到处播放着“打倒季羡林”,井冈山生怕沾惹到自己,也加入了批斗他的行列。我呢?我道听途说了季羡林的故事,虽然有一些不相信,但是还是觉得他说的话(别人传给我听的话)对领袖和大革命有些不敬。
  再接下来,季老经常被批斗了,做飞机,挂木牌,各种酷刑加在了这个耄耋老人的身上。我?我派生出了我A,我A在某次批斗会上说,“你们说话要客观嘛,虽然季羡林对革命有抵触情绪,但是你们对他的指责是莫须有的麽”,因为这句话,我A被认定为“季羡林的走狗”,革命小将即经过对“我A”历史背景的调查,查出我祖上曾经给路过的国民党军队三个红薯,接着,“我A”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从此过上了同季老一样的生活------当然,你是不知道的,因为“我A”不出名。
  但是我其实比较胆小,“我A”说的那些话我也明白,只是没有说出口,我变成了“我B”,“我B”不肯对季老吐唾沫,不肯打他,有一次批斗会上,我的邻居阿毛鼓励我上去给他一拳,我轻轻地打了一下,旁边所有的革命小将怒目向视,于是我只得重重地把季老打得口角留血,我是季老的学生啊,我看着季老的眼睛,难过极了,但是我知道“我A”的命运,我还有父母兄妹,我不想那样连累他们。
  我还有我C,我D,我E------,我在每一个十字路口要做出艰难的选择,我并非全无良心,我只是有些懦弱,我只是有些随大流,我只是不想让自己一辈子低头做黑帮------,于是我变成一个革命小将,虽然,我的内心,并没有那么革命。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说季老《牛棚杂忆》一开始就谈到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我们现在看来,被打倒成右派的,黑帮的,都是“好人”,做革命小将的,对人拳打脚踢的,都是“坏人”,可是这并非你完全可以自由选择的。有时候一个犹豫,你便永远地走向另一边。
  人性是经不起试练的,如果经得起金钱考验,那是因为金钱数目不够大,如果经得起美色考验,那是因为美色还不够美,以此类推,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坚守自己的良心的。十年浩劫,并不是一个好人坏人的问题,我甚至在想,就连那四个人,到底有没有明白他们自己在做什么?如果真的夺权成功,他们会不会任由他们自己领导的国家这样继续下去?
  而我们,现在貌似五讲四美三热爱样样齐全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轻飘飘地说文革就是一场浩劫,革命小将就是坏人,是不是看了季老的回忆,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折磨别人?
  我跟你讲,至少我不能保证自己是个好人。
  虽然如果真的时光倒流我保准是好人,因为我家有很铁的反革命背景-----老爹的老爹解放前去的台湾,老爹的哥哥姐姐都去美国念书。板上钉钉的“美帝国潜藏特务分子”的大帽子,我会被逼成一个好人。
  但是如果我的家世如我老妈一样清白,三代贫农,父母都是工人阶级,时光倒流我会变成坏人,我也会往别人身上吐唾沫,不轻不重地踢上那么几脚,戴上红袖章坐不要钱的火车全国大串连---
  你说,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是写文革,这书比《干校六记》沉重多了。大概也因为季羡林比杨绛“反动”太多的缘故,所受的待遇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那些苦难,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杨先生的平淡待之,感受的多是那些沉重岁月里的温情,固然有她女性化的善良与宽容。而季老的客观,则又是另一番的视角,虽然平淡叙出,那些拳打脚踢,辱骂,所谓的“喷气式飞机”的刑罚,无法律的“武斗”,无不让人寒心,而冷汗冒至全身!
  
  其中我比较关注那些心理的分析。或许整个文革时的颠狂,都与人内心深处的SM情结有关?人的劣根性,总有虐待狂的倾向吧?
  
  而他对于自己的剖析,尤让我敬佩。
  
  曾经我有个很不理解的问题,就是关于文革与民粹主义。知识分子的地位究竟该如何定位?对于知识分子某些媚俗和文人相轻等的劣根性,是不是应该经历这样的思想改造?
  
  曾经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只是社会中的少数,在文革那个颠覆的时代,知识分子虽然很惨,但农民和工人却获得最大的自由话语权,这颠覆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大解放”。为什么文革会那样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知识分子太惨,而知识分子把握了文革后的话语权和历史阐释权……
  
  曾经在孔庆东的鲁迅研究课上(我去北大蹭的),他讲到他和他的老师钱理群的争执,他坚持认为文革中,大部分的民众是生活得自在而快乐的,不快乐的那些是少数。而在历代乃至现在,生活在低层,被压迫和折磨的都要比那时候多得多,而关键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如何。虽然现在农民很多很苦,而他们大部分却没有“话语权”,即使有说“农民真苦”,也需要依靠某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来代他们发声!
  
  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想那大鸣大放的荒诞岁月里,恰恰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时期……
  
  不过,以季老的《牛棚杂忆》来看,还是给我新的启示的。季老剖析了以自己为代表的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那盲目的年月里,思想也是有局限的。他甚至直到文革结束前,还一直认为文革是正确的光明的前进的……
  
  他说他在批斗时,甚至都觉得批斗得对,批斗得很正确。自己确实有”资产阶级情调“和”资产阶级文化倾向“。
  
  他说建国后的知识分子其实是有”原罪”的。因为在广大工人农民战士浴血奋战在前线时,他们在乐安,在学术至上,建国后,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的的确确有点战战惊惊的觉得“自己是坐享了胜利果实”。
  
  他提到“原罪”的概念,让我颇为震惊。我突然想起我在某次我曾经某次跟一个朋友说的,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初真的有点基督教里的忏悔机制,号召大家挖掘自己的“原罪”……然而,现在党内不是宗教,组织已经无力扮演神父和角色让人可以虔诚的倒出自己的错误……
  
  然而,这样的“原罪”只是因为知识分子有吗?还是因为知识分子懂得更多,所谓“文字识则忧患始”?作者也在反思,在文革中,那些“先进的“的 工人 农民, 他们作为 ”臭老九“ 们的老师,他们真的是那样无产和纯洁吗? 这样的劣根性和原罪如果是人人都有,而且知识分子 甚至是 相对较少的 ? 为啥挨整和挨批的只是 知识分子?
  
  不过,实话说,那些热衷于批斗和互整的,其实更多的是知识分子或者半知识分子啊。看看,闹得最凶的还是那些学校吧。
  
  有了一点思想,却更容易被煽动和利用了。却是更容易妒忌和心理扭曲的虐待那些忌恨者了。反倒那些木讷的农民和工人,只是“坐享成果”的利用一下发泄一下这数千年的不满罢了~
  
  这样的事情原本是不公平的啊!
  这本是个简单的道理!
  却不知为何总想不懂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前几日正是粉碎四人帮30周年,作为80年代的,当然是该了解那段历史的。
  
  杂忆在反复的叙述中,有意带着调侃,抒发出一腔怨恨之气,但对文革的反思倒也并不深刻到底,大概像是作者说的一些问题自己是没有能力回答。反而最后老人一些自传式的回忆,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不禁让人生些感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在那样的年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文化大革命”,真正是革了文化的命。多少文化人被打倒,作者是幸存者,这样一位语言学家能得已回顾自己的那段历程 ,多少还算是件幸事。能够用自己的笔触,自己的视角,心平气和地描述那段“非人”的历史,把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照出妖魔,照出朋友,告诉我们一段真实的往事。在为他唏嘘的同时,唯一想到的是千万不要再重复这段历史,我们这十年,不仅仅是停驻,是倒退,我们遗失了多少文化人,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人才,是不能复制的。
  
  借用季老的一句话:
  对自己来说,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忿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算少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看记录那个年代的文字,小说为多,敢于直接陈述自己经历的人很少。曾经感动于巴老的坦率和真诚,今天又再次被季老的和着泪水的微笑打动。季老的文字直白,不时流露的自嘲幽默却让人读来感到难以明说的苦涩。
        不像别人的含蓄深沉,文字还多少因为对这一切虽早有结论,人们却一直没有形成深刻反思的气氛,下笔描写总难免几分晦涩、曲折,感觉小心翼翼。季老的这本小书写得再实在不过,那段岁月中的绝望和爱憎,一切都清清楚楚。没有故作姿态的宽恕和勉强做作的忏悔,老人只是尽可能地忠实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的迷惑和狂热,他的不平和委屈……有人说他写得过于浅薄,我却觉得这是最真实的文字,也是最精彩的。
         四十年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浩劫?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却始终没有一个深刻反思的气氛让我们好好交流讨论。四十年前出生的婴儿,今天也是年逾不惑的中年人了。年逾不惑,可是我们的疑惑还是没有解答。四十年也许还是太短,不足以給我们勇气去面对过去反思发生的一切。像季老这样勇敢的人太少,曾经的当事人也在渐渐老去。我们还要等多久?也许我们终究会在记忆的逐渐消逝中模糊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我本来不想做这个评价,因为作为80年代的人,没有经历过这场浩劫.现在无论学习还是做人,依然可以找寻自己的原则和路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思想曾经贯穿过我一段叛逆少年.
  然后读完这本书,知道了,老一代"如今识尽愁滋味"纷纷对这段历史缄默,而惟独季老站了出来,他为什么说,我认为是一种历史性的反思.把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用鲜活的事实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历史----他是真实的.他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伟大,或者去揭露谁的可耻.
  全书告诉我们,曾经有过错误,我们过了去,但是,可能出与鲁迅的意图"为了忘却的回忆",季老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去读去想,去做----为了避免这样荒唐的闹剧重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读了《牛棚杂忆〉,说实话,和楼上的观点正好相反。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只要读进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灵。作者并不是发牢骚,作者是在警示后人。作为文革的亲历者,有几位敢于讲出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作者的那段生活虽然苦难,但作者是正视与面对。
      应该说,中国的当代文人就是骨头软,当然这有现实的原因。所以,能够说出来很难得。这其中包括:季老、钱钟书先生、杨绛女士、章怡和女士。
     同时,我觉得语言也很幽默。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牛棚杂忆》,两下三下地翻完了,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失望。
  
  有人说,这本书写出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真实”遭遇。我承认,阅读时我也偶尔被打动过,但我毕竟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什么资格来评论这本书真实与否。(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都没有这样的资格吧。)撇开真实性不谈后,作者的絮絮叨叨乃至带着牢骚与火气的叙述明显失之浅薄。整本书在平铺直叙地描写那段岁月的所谓事实,偶尔有些对文革的反思,作者可能自以为深沉,但实在只能说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
  
  这年头,有人被推崇到了异常的高度,有人却莫名其妙地不为人知。可能,所谓大师,有的仅是学术上的而已。并不是所有具有大师头衔的人都有温文尔雅、宽恕敦厚的气质,原不能以圣哲风度来要求。
  
  文字是性格人品的反映。自古文章重境界,重气度,重涵养。读这本《牛棚杂忆》时,常想起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想起辛弃疾的“忍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邻种树书”;想起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觉得季老的这本回忆,境界实在差了点。
  
  ——个人愚见而已,对事不对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10-25 15:24:42 | 只看该作者
  总是听我母亲说,他们那一代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很是不理解,像我们70、80年代的蛋蛋们是不太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前些日子,在网上购得《牛棚杂忆》,利用火车上往返的时间看完了,感受良多,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家曾经受过怎样的迫害。
  
  作者季羡林先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说实话的大教授之一了!季老先生用自己在10年浩劫所遭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摧残来告诉读者发生在他身上、周围的事情。书中更是用了自我忏悔、自我嘲讽的语气,显示出老先生的无奈与豁达;在内容上,可能由于多年在德国生活的原因,非常严谨、细致,对于细小的人事都有说明,让看的人了然心中。
  
  特别推荐70年代往后的同志们看,这段历史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23:33 , Processed in 0.0771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