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牛棚杂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6-3 21:51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最新书评    共 62 条

    辰熙$    看过很多文革书,不少言过其实,有些粉饰过重。这本书真心不错。      比较朴实真实,描绘真实的文革生活。值得一读。      那段历史真是深刻又复杂,人和人之间能变得如此针锋相对。事实证明,发动群众斗群众不是好办法,只能依靠法律,公开、公正来维护社会公平。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monkey$     今天整理桌子,翻出刚开学写的《牛棚杂忆》读后感。怕被遗忘或者丢弃。打在网上,既是记录,又是重温。    看着牛棚杂忆,我都觉得疼。烟卷烫、被吐痰、耳光、拳打脚踢,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是人能够做出来的吗?历史书上得文革十年总是一笔带过,我知道那十年很令人心痛,但寥寥几句又如何让我能够体会到切肤之痛。而现在,自己仿佛就像较低也踩到了钉子,鲜血直流,工头看了一眼说:滚蛋。就像脖子上挂了一个用钢丝吊的厚重木牌,钢丝不断嵌进肉里。季老是幽默的,是清醒的。非人的年代,他从以一个侥幸者到一个经历者,从寻思的念头到自己在阳台上练喷气式飞机。会心一笑,赞叹老人可爱的同时可觉得心更酸了?在阳台上锻炼时,偶尔抬头看到雀在翠枝头的画面让季老定格下春意和感激。那是的知识分子啊!黑暗残暴的年代,内心挣扎过,可是季老没有放弃生存的机会。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当时民间盛传的是文革“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我想,季老在内心一定是相信终会等到云消雾散的那一天。    没有人站出来回忆那段时光,好,那么我就站出来!为含冤者默哀。让“非人者”自省。原谅并不算是什么高风亮节,真实的记录才是一个一个有良知者应当做的。将近30年,季老能够如此清晰地回忆,难道我还不能感受到这苦痛和绝望吗?十年漫漫长夜,好在光没有消失。点灯者呵!    什么是伟人?我想季老兽人尊重也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吧!(看了一半,想说的太多,索性写下来。 20:05)      触动心的话:    被批斗者的相互搀扶,又怎么不会让人一生难忘?    为了减少被红卫兵看到,不走大路,宁可走铺满垃圾的小路,宁可与那些野猎狗为伴。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手气不$    http://www.gracecode.com/archives/3096/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上次是在 2009 年。我是个至今还能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认知季老是在其生后,而知道他的作品则更晚。      当初《牛棚杂忆》这本书是和郑念的《上海生死劫》一起看的,说起来很巧它们各自的作者是再差不多时间作古,而同时这两本书同样是记录了那十年的浩劫。因此,我总是会将这两本书做对比。      当年的《上海生死劫》所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远比《牛棚杂忆》大得多,原因不仅仅是郑念她比季老更为悲惨的遭遇,也同时是因为季老在那本书中的文字更像是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时隔三年再读《牛棚杂忆》,而此时本人的心境与三年前也亦然不同。拿到书本想随便翻阅然后放下,不想就变成了细细品读然后竟然将整本书又重新读了个遍。      其实,个人对于季老的印象不深,甚至对于其研究的领域也不甚了解。因此,我只能从《牛棚杂忆》这本书描述对于季老的印象。      在那场浩劫中对比郑念丧女的痛苦,季老无疑是「幸运」的。从《牛棚杂忆》其中幽默调侃,很多时候看起来更多的是在自嘲。然而细读文字,其实季老所承受的痛苦和冤屈,不比郑少许多。      他说过,「不厌恨,不仇恨」。      即便季老成书是在那浩劫后的十几年,那些尖锐的话语在我们这篇土壤中还是没有存活的环境(这佐证了为何《上海生死劫》只能在海外出版)。所以,季老选择了用种温柔的方式诉说和释放其痛苦。      有段季老回头对于那十年的总结,季老自问自答「国人有无反思?没有,完全没有」。这让我苦笑不堪,我应该是个悲观主义者 -- 季老您可曾了解,恐怕在您作古后的数年后,或许也不能会有您说的总结和反思。      四十年的光阴逝去,其实浩劫还没有就此结束,甚至会随时再来。《牛棚杂忆》存在的必要,就是温柔的告诫我等后辈们,他们是曾经经历过怎样痛苦的年代。      …      回到这书的本身,它现在是季老自选集中的其中一本,同时再推荐再看季老的《佛》、《读人生》、《读国学》等几本。我个人觉得,这几本应该是自选集中最能说明大师造诣的作品了。      然而,季老的有些书(例如《佛》等)在我目前读起来还是略感沉闷和晦涩。这就好比我几年前的初次读《牛棚杂忆》一样,还没有到高度去领悟吧。      那么,几年后我再回来看看。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噜噜$    很早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是一直不敢看。   人性泯灭的十年,不管用怎样戏谑调侃的文字,仍然能够读出背后的血泪。那段历史的影响,不是打倒四个头头,平反几个受害者就能够了结的。必须直面它,反思它,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做梦的$    文革是新中国的耻辱,正史不愿多提,而当年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大多已成为冤死鬼,没能撑到今天,侥幸存活者,哪里还敢做声。那些红小兵对自己的劣迹当然更不愿多提,因此关于文革最残酷部分的回忆录存世的很少。         但季羡林不愧是牛胆包天,当年他因为多嘴跳出来惹了祸上身,遭受了如此残酷的折磨之后,他仍然有勇气跳出来说:“那个国王没穿衣服!”光凭这点,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原谅他的迂腐,而赞赏他的品格。      除去文革不谈,季老本身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二次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时,他竟身在纳粹德国留学,亲历了盟军的大轰炸和希特勒的倒台,战后才辗转回国。其所学的东西也不同寻常,是印度语、佛教梵语,吐鲁番吐火罗语。。。      美中不足的是,在回忆录中,季老没有提到他德国的小情人,这位可真是美女。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aggiep$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人不要重蹈覆辙,但是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渐渐的遗忘,季老先生的 牛棚杂忆一直想读,只为了解那段十年的浩劫。读完之后深感老人的赤诚,如祝词中所写,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是我留给后代最佳的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他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美和丑,照见绝望和希望,他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们的一片赤诚。于我而言,我们必须了解的历史。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zqd985$    如果单纯作为一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录,读起来还是不错的,能够比较完整的还原当时的情景,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再现;但是书中的个别过激评论,不敢苟同,因为我不认为这些评论能够代表季羡林先生作为北大校长和一位毕生研究学术的学者和长者应有的品德和胸怀 来自: 豆瓣  详情 发表于 2012-10-25 15:24
    Madam    读书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所以看到楼上某位的评价,也不能生气.   对于这本书,我要说.我被老先生的一句话感动了.   他说:"我不憎恨那个年代,因为我知道,我在他们的位置上,做得未必会比他们好."  详情 发表于 2013-7-25 08:24
    Evania    季老的学术著作我一本都没看过。看这本书只是恰好在我很无聊的时候它在我的电子书架上。于是一看就认真看下去了。   有意思的其实是他写作的态度,现在觉得学术的大牛们大概老了都是一个样子,似乎这样才能保持住他们大脑的活力:批判别人不如自己。   这本书写作十二年后才出版。   季老说,一开始写怨气很大。一再处理才有今天面世的样子。这本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历史,不小心写下来的是那个隐晦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只有少数人被点名写了出来。其他人的名字都隐去了。   再深一点,就是人心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是真的懂了,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一个人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至于选择成为哪样子,也不是人自己可以选择的。   连季老这样的人最后也都这样跳出来承认,自己曾经也斗过别人。因为就会联想到斯坦福那个著名的监狱实验。   只希望今天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反思的时候,不要在再犯一样的错误了。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4:09
    一诺    拖着颤颤巍巍的身体,用四条腿的速度狂奔,接受"英雄"的"临幸"。不是欣喜,是害怕,惹恼了"英雄",他会怎样给你一场"宠幸"?清亮的耳光,只是礼轻如鹅毛。幽默而嘲讽,我想笑却不能,没有经历过,所以难解其中辛酸之味。   他们有罪,因为高于常人的智慧,所以应该被批斗劳教,这种罪,像是基督教所谓之原罪,与生俱来。   头顶头站着靠彼此支撑,喷气式的训练,在烈日下目视阳光而不许闭眼,这是怎样异化的世界,"非人"的到底是谁?我不明白,这些损招儿是怎样神奇地被发明?这样的狠手对于厌恶至极的人也下不去吧,更遑论是一个路人?   我只是想看看这是怎样的年代,我看不明白。  详情 发表于 2013-7-28 15:35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7 08:12 , Processed in 0.253465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