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我是感觉作者杀的都是敌人,没有涉及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在"饥饿游戏"这个这么残酷的大背景下实在是太小儿科了,顿时有这本书就是让小朋友看看过过瘾的感觉.但是随着第二,第三部的阅读,我才感受到作者冒着让第一部低龄化(其实一点也不低龄化,只是感觉情节有明显的避开真正挑战人性的部分,不够深刻,这是事实.)的风险,在后续写作过程中不断让"饥饿游戏"对主角的影响----更准确来说是摧残----越发深刻.也让看书的小朋友/青少年跟着主角这位勇敢的"燃烧的女孩"一起长大,作者实在用心良苦.
如果你认为<饥饿游戏>这本书讲述的只是一个在强权控制下让小朋友去送死的背景下,主角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和喜欢的人手拖着手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的冒险历奇故事,那就图样图森破了.诚然,第一部的确就是这样而已,但这只是明线,暗线讲述的反革命思潮才刚刚开始.第一部的时候,我觉得和女主角有关系而又死掉的人都不是死在主角手下太小儿科,以为这又是合家欢结局;后面就无情地让保护主角,爱主角的人领便当了(尽管也基本上跟女主角没一毛钱关系),在第一部时以为能大团圆结局的侥幸心态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希望不要再死好人的忐忑心态.我想这是作者想告诉青少年的事情之一:不要把任何东西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没有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任何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瞬间离你而去,永远地离你而去,哪怕有些人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却没有死,世界就是这样,从不根据你的意愿而转动.即使你是燃烧的女孩.
关于两个男主角对女主角的争夺,这也是成人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该和一个你爱但不爱你的人一起,还是和一个你不爱,但他却很爱你的人一块?但显然地,皮塔和盖尔都爱凯特尼斯,而凯特尼斯当然也爱他们----或者说盖尔吧.第一部凯特尼斯对皮塔可不是一见钟情的,而盖尔甚至还有青梅竹马光环.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看到:皮塔是一个身陷险境,仍然对凯特尼斯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甚至希望以死来保证凯特尼斯安全的性情中人;而盖尔,或者是嫉妒心,或者是事业心,又或者他只是被高官厚禄,花花世界迷走而已,不管哪样,反正他在凯特尼斯从神坛掉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反倒是皮塔,一个和凯特尼斯有着相同伤势的人能够和凯特尼斯一起静静地互相疗伤.这么说可能对盖尔不公平,因为他也和凯特尼斯同过甘,共过苦,但选择的人不是凯特尼斯,是他自己在凯特尼斯和事业的单选题中选择了后者.感觉作者在这里其实写凯特尼斯选择了谁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凯特尼斯的选择理由也足够合理,"我已经是燃烧的女孩,不需要另外一把火焰了",又或者是从凯特尼斯勇于为拯救妹妹挺身而出,而盖尔却没有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他俩,的确非天生一对.
说到反独裁,主角一行到达首都之后的顺利出乎我意料,是作者想表明代表革命的主角切入独裁心脏地带就已经足够表明革命趋势浩浩汤汤不可阻挡,已成定局,还是作者想表示政治是垃圾?反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凯特尼斯在处死斯诺时候反而杀死科恩的片段,篇幅好短,甚至可以用太短来形容,但是这又挺好玩的,感觉这是要表现出,在别人看来大逆不道,起码是违背常理的行为,在凯特尼斯心里一文不值的状态.也足够表现出女主角"不听使唤"的特点.嘛,她就是这样,你想咋滴?
最后的最后,凯特尼斯和皮塔终究是一块了,讲到平凡的生活的时候,作者是这么说的:
这就像一场游戏,不断重复的游戏,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这游戏有点令人疲惫.
但是,这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游戏.
"这游戏"是代指凯特尼斯摆脱不了饥饿游戏和革命的阴影和创伤,还是指平淡无味(相对于饥饿游戏而言)的生活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主观认为指的是后者.因为我想这也是作者要告诉青少年孩子们的最后一件事情:life is hard,but you gotta move on,cuz life goes on.生活是很艰难的,不过你还是得向前着走,因为生命是不息的.多辉煌,多灿烂又或者是多悲惨,多暗淡的日子终究会过去,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最难.
这也是我在<饥饿游戏>这本书里看到的,最喜欢的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