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上闲思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自由是西方思想的一大主脑。他们以为一个人的自由,应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为限。
  
  自由的反面是干涉。只要天地间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存在,这一个终不免要受那一个的干涉。
  
  对付外来干涉,不出三途:一是用强力压服,二是调和,三是屈服。
  以别人的自由为限界,本来像是一种调和,可惜此种限界不易确定,调和遂不可能。
  于是相互间只有压制与屈服之两途。一面既有压制,另一面自不能无屈服。在压制与屈服的过程中,则有斗争。其实则无异于以干涉来求自由。
  因此最爱自由的反而最爱干涉。
  
  自由是内发的,干涉是外来的,但两者间并非没有可以调和融通之点。
  
  如大舜之孝,屈原之忠,并不是对外屈服,而是一种内心情感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融合了外面干涉的一种内在自由。
  这种自由,乃是超人已而中立一元化的一种情感完成之表现。
  人文历史上一切艺术文学宗教道德之最高成就,都是这一种内心自由的表现。
  
  科学知识是一种融通物我之知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艺术文学宗教是一种融通人我之情之向外伸舒之无上自由,这些都是内发的。
  至于政治上的权势,经济上的财富,这都偏倾在外部事物上。若向此等处要求自由,一方面未必可得,另一方面又将转换成对别人的一种干涉。
  
  ---------------------------------
  自由主义的滥觞,如今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或者不相上下。
  然而对自由之理解,今天未必如数十年之前。
  
  这个时代,打着不侵犯别人自由为限的旗帜来伸张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主张的,不乏其人。
  而如何才是不侵犯别人自由?
  唯有两点,一是法律法规所限,一是内心判断。
  前者众人所制定并遵循,若在这一方面争取自由,恐怕要吃牢饭,标榜自由主义的聪明人是不屑为的。
  后者则灵活通融得多,只要自己内心觉得没侵犯对方自由,或者对方不抗议不反抗,或者只要压制住对方的抗议和反抗便可。
  须知对方也是个聪明的个体,自然也有个自由的界限,凭什么让你侵犯,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斗争。
  斗争的结果就是妥协,妥协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告诉自己:嗯,为了自由,我战斗且胜利了!
  
  若面临极为明显的失败局面,自由主义者往往只得两种选择:
  1。转换对象。从别的对象身上获得自己自由的伸舒,那么也就是去侵犯另一个对象的自由。
  2。转向现实主义。告诉自己: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与残酷。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关系相近,可以为你忍受自由的侵犯的人(如家人朋友)一再受到侵犯,不堪忍受,爆发斗争。而对强势人群,陷入事实上的屈服局面,自由屡被侵犯。
  亲者痛仇者快。
  
  或者有人觉得,只要我够强,不就总能胜利了么?不就总能伸舒自己的自由了么?
  这便导入到物质决定的轨道。靠干涉别人来牟取自己的所谓自由。
  强,便只能是外部依据,如权势如财富,不会有人因你有内涵而说你强的。
  于是就只能想方设法升官发财,以为有钱有权便有自由。
  自由的理解被狭隘化了,这时的自由主义就是一个挂着羊头招牌的狗肉店。
  
  问题就在于,现在这种狭隘自由观的人占绝大多数。
  于是钱和权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在实证中,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种物质上的自由是宝贵的。
  殊不知,这正是以精神自由的牺牲为代价的。
  
  在熙熙攘攘的名利潮中,自然远了,人心远了,自由其实也远了。
  当人们不断到郊外回归自然时,
  当人们不断怀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时,
  当人们不断呼喊我要自由时,
  那其实只是水没顶前的最后一声本能的呼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大师对人的生老病死鬼神命道都有精辟论述。前年买过一本他的文选,因其论多有传统文史典籍的引述,当时还看不大懂。而这本小书完全抛弃了古奥的词义推演,不论是说自然与人,艺术与科学,还是传统的道与命、礼与法,都是大师与你聊天般细细讲来,虽山夫农妇也应听得懂罢。
  
  尽管是闲思,但书中思考的十数个对立的命题,应是大师治学一生,对人生终极思考的结晶。人到中年,读后对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受益莫大焉。
  
  如:《精神与物质》大师说,人之区别与动物,在于人类有记忆和语言,记忆是思想之与料,思想是无声的说话。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自己像有一个心。所谓心者,不过是种种记忆思想之积集。而记忆与思想,是运用语言和文字来完成。语言文字是人文社会的历史演变积累,不是你个人所创造。从此一角度来看,心也好,精神也好,是超小我的存在。更进一步说,“我”也不过是承载了人类历史记忆的一具皮囊而已。如果不能为作为类的记忆增添点东西,那就像参演了社会中的一个角色,而没有参与到剧本创作中,真是白活了。
  
  又如《历史与神》。大师说,鬼者归也,神者升也。人死,没留下值得记忆的东西,就像重归来路,谓之鬼;而有些人死后,作用较生前更活跃有力,其记忆时时被人们唤起,就成为神了。历史是值得记忆的人生,生而为人,成为历史,才是神,才会有复活与新生。
  
  以大师思路,仙去多年我等犹捧册温习,恭受教诲,也堪称为神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为钱穆先生1948年徜徉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全书言简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学家的沉潜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如在“情与欲”中,“我们姑如此说,人生有偏向前(多希望未来)和偏向后(重记忆过去)之两型。向后型的特征,最显著的是爱好历史。历史全是人生过往之记录。向前型的人,对此不耐烦,他们急要向前,急要闯向未来不可知之域,他们不要现实,要理想。重历史的人,只从现实中建立理想,急向未来的,则要建立了理想来改造现实。”以此为据,中国人重情,看重过去的情义;西方人重欲,强调未来的幸福。读罢,自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看到,重情的中国人往往易陷于保守、不思进取,而重欲的西方人却能够开拓向前、奔向未来。近代以来,东西方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与各自的民族心理不无关系,钱穆先生这种类型分析让我们受益匪浅。当然,针对个体之我们,以此两类型来反照自己、反省我们的人生,我们也会深受教益。我们不能徘徊游走于两极,我们必须在情与欲之间寻求平衡与适中。我们不要因回念而陷入自卑,也不要因理想而陷入自负。
     时至今日,人文社科日渐繁荣,专著和文章汗牛充栋、层出不穷。在我们洋洋得意著书立说之时,钱穆先生58年前所言仍让我们受用。“人文本从自然中演出,但人文愈发展,距离自然愈疏远。距离自然愈疏远,则人文的病害愈曝著。”我想,在这里钱穆先生并不是反对人文社科的自治与繁荣,而是提醒我们人文社科发展之前提和根本在于自然,让我们保持清醒、冷静与虔诚。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为人的精神、思想、行为以及人类社会,这看似与自然并无直接关联,但我们必须明确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是以自然为根基。不仅从历史上看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演化自自然,而且以现实为视角人以及人类社会也绝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当然,我们不否认人文社科与自然存在分离的倾向,其实也只有这样人文社科才能保持自治与反思的品质,才能实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但是,这种分离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分离会使我们的人文社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的作品或成果仅仅是你我心中的臆想和无病呻吟的东西,甚至让人丢弃冷静和清醒而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负,而这样的自负正是致命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20 , Processed in 0.0566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