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天天向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上闲思录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古今皆有人所言。孟子谓之人性善;荀子谓之人性恶。孔子则未明言之。人皆有性,食色性也。食色为善乎?食色为恶乎?善恶之观不能专注于人自身,需要在人与人关系中加以考察,没有了社会关系的个人,无所谓的善恶的。善恶亦非是绝对的,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道德在变。善恶不是人的本质,只是人的道德评判价值和标准。生生不息,往复循环的是时代。时代决定了善恶,物质决定了精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国人讲天道,万物贯之以道。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是唯一的真理和存在。其余都是表象。有道,则性命长;无道、背道,则性命短。国人看事物的本质,万物认为同理,因为天道只有一个,是唯一的。农业社会讲天时,宗法社会讲人伦。孔子并不讲天人关系,后来的儒家子弟加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络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时时。但是人与人的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淡漠。人们想去回归原来那种人情浓厚的时代,但是说实话,人已经回归不了了。人只能是去适应新的科技的环境。        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是人情的写照。人心不古,当然艺术也就不古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中钱穆先生的观点反复提到和强调的还是在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基础上来建设和发展人文科学,同时让人文科学赶上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的脚步并更好的引导自然科学今后的发展。这一论点个人觉得在文章发表后六十多年的今天仍然有建设意义。因而他直抒胸臆的《湖上闲思录》在当下就有重读的重大意义。
  
     其实想一想在西方引起巨大震动的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与本书阐述的观点在人文哲学的层面上是有一些交集的,例如海德格尔也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对于人的理性认识是脱离不了时间和空间的。所以《湖上闲思录》当然不应当弃之不读。
  
      面对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我们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乡村在我们的视野里面积越来越小,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原有的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精神需要了,因为它是建立在指导松弛安定的自然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的。有些人就主张全盘西化,想把我们传统人文科学中一些优秀的理念也向垃圾一样全部丢弃,完全学习西方,这是非常危险的。因而我们在向西方学习他们自然科学体制的同时,一定要冷静的认识到他们人文科学的脆弱和经不起推敲的一面,无论是西方人文科学在文艺复兴之前建立在崇拜脱离自然界的上帝来寻求精神寄托,还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重商和重物质的唯利是图倾向都使得西方的人文科学走向了天人对立的一面。而如果西方人类一直这样夜郎自大的话,患有夜盲症的自然科学继续在人文科学的黑夜中前行下去,结果必将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最终大战,将人类带向毁灭。所以个人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于时间》其实就是在向西方社会敲响了警钟。
  
      但海德格尔并没有给人类指出一条明路来。相反,作为国学史学大家的钱穆先生却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给我们国人带来了一丝希望。他通过一篇篇短小的文章,自由阐释他对中西方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对比,他强调人文科学应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展演,到底还是要回归于自然。人文科学要运用指导自然科学,不能要一个纯自然科学的人类社会。同时正确的价值观和仁慈心是建立当下人文科学的必备条件。这本小书虽然写在六十多年前,但当下仍然能给我们目前全球盲目重视商业和自然科学的偏激理念敲响警钟,离开了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来自自然,也将回归自然,自然是本这个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的未来将前途未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老的文字非常有深度,书中好些篇应该都是比较早期写的。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也想从文字中感受一下湖光山色,但文字的深邃让才疏学浅的我还是比较难懂。深邃幽远,含义隽永。
  书的中后部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非常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有时间一定要重读!
  强烈推荐!
  我们在终日的忙碌中错过了太多,是时候品位经典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这本书非常薄,而且篇幅短,合适在任何空闲时间拿出来翻几页。
  其次这本书非常耐看,专业的心在闲适的状态下捕捉到的无边思绪,全浓缩在几页纸上了,而且篇篇精彩。即使难以得到观点上的共鸣,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思维的自由情怀。
  最后这本书是跨越时空的,可能是专注精神领域,这本书虽然写于几十年前,但是里面描写的人的心境,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是那么的合拍。
  我打算吧这个书给翻烂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在深圳的生活:每天早上八点坐车上班,晚上8点回到蛇口宿舍。上班时间要努力的学习各种知识,以应付当前的工作,下班时间要洗澡洗衣服,很少读书的时间,也基本没有在车上看到有人读书,即便大多数人都是有座位的。     这样的的生活节奏下,应该没有人会像钱穆一样去闲思了吧。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太湖,而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要承担责任的,这点毫无疑问,要去创造价值。但是是不是同时也需要去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呢?去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亦或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人类的进步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类自身-精神。一点小想法,仅此而已。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高中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钱穆的文章打动了我,于是某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了他的书,愉快地买下来。
  
  非常淡雅精美的印刷,薄薄的一个小册子,淡蓝色的封面,就像迎来了一位小爱人一样珍惜。
  
  钱穆的书写方式,口吻语气,深刻智慧,让我的读书直接变成了一种感动。我从没那么欢喜和感动地阅读过一本书。
  
  
  还记得我用买来的荧光笔在书中划线标记,标得非常好看。
  
  
  
  
  总之,我读到了一种艺术的生活。我的生活也慢慢向艺术的方式转化。
  温柔地对待一切,包括哲学,包括烦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钱穆是大师,因此即便是匆匆写就的小品也有浓浓的大师味道。无论是哲学、历史,中学、西学,还是儒道释三家的学问,都被他信手拿来,东堆西砌成一篇篇或具体或抽象,或生活或学术的文章,让我们有幸能够跟随大师的思想,做一次闲情志趣的旅行。
    然而我更关注的却是文题中的“闲思”二字。钱老在序中提到,他虽说平日的生活算不得闲散,总还是有一些闲时光的。在友人催促之下,终于作出几篇小文,又怕文章积攒过多而增加读者的负担,故而将已写成的30篇文章结集出版。作者是闲思而写的文章,也希望我们有闲工夫时来读。
    若论闲工夫,自己不可谓不少,毕竟一个学期“逃了”不少的专业课,然而却少有机会去“闲思”一番。总是每日过的似乎匆匆忙忙,到晚上躺在床上,或者要键入日记时,却是想不起自己今日做了些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
    人类是要思考的。因为这毕竟是证明你之所以为人的最有力证据。自先哲抬头望见无尽星空而低头思索时,人类的文明便不可抑止的向前行进了。而思考又不仅仅是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内容无非前人的知识,即使你在某些科目考了满分,你在试卷上的答案也无非是照本宣科罢了,少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极少有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创新的,因此,学习只能算得上是“跟随”。韩愈曾有言: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要告诉我们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有人认为自己智力不如前人,读书又不如别人,故而没有思考的信心和欲望。事实上,思考是为了让自己更深刻的了解自己,了解周围发生的事物,只要你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以前接收到的外在世界输送给你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总能够有新的想法,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无优劣之分。而对于思考来说,也不是书读的越多就越好,相反,如果读书时不能固守本心,无论是什么理论都深信不已,不仅不会是道理明澈,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的糊涂。
    现代人应该是疏于思考的。因为即使不是所有的思考都要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这两者之间终究是有关系的,即思考的越多,文章就会越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多,然而几乎每人都想写个诗集、文集或者笔记什么的。到现在,大学生数以千万计,所学知识的广度不是古代文人能够相比的,也不用向屈原一般可怜兮兮的问:“为什么星星会放光?”。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年后所有文章的总和也比不上自小学到高中所作的作文数量。以豆瓣和人人为例,尽管有数以百计的“好友”,却往往整屏没有一篇原创的日志,倒是分享推荐满天飞,把那些已经成名的人重复了一千遍的话继续的重复着。
    所谓“闲思”,思考本来就是属于闲人的任务。古希腊的哲学家便大多是一个个闲得没事干的人。然而因为他们思考了,便又不是闲人了。相比之下,我们既有时间,又不去思考,倒成了一个个的大忙人。有人认为思考这等事情应该是学者才需要做的。我们暂且不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算作学者,也不论现在的学者到底会不会真正的思考。且用毛主席的话说,真理越辩越明。若不思考,如何能够分辨真理呢?或者都变成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十年的浩劫又如何能够避免。在大多数人都不能思考的年代,权威变成了真理,真理便成了权威。那些仅存的能够思考的人自然而然地被视为异端,一个个的遭到清理了。
    我们到底是改革开放了。全世界的讯息扑头盖脸而来,无论是好的坏的,新的旧的。照理来说,应该有更多的东西被我们用来思考,值得我们思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个个的权威依然屹立不倒。以韩寒为例吧,他开车固然是不错的,文章也写得还好。然而称其为“当代的鲁迅”却是有点过了。因为鲁迅毕竟是个思想家,其文章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都是韩寒不能比的。而且韩寒的文章大多浮于表面(不得不)虽是针砭时弊,然而毕竟不痛不痒。尽管都有人因为思考背上了“颠覆国家罪”的罪名,南方周末还是将韩寒当做中国思考界的标杆,仿佛中国只有韩寒一个人思考似的。更有甚者,通宵刷屏只为求得韩寒文章的沙发,还写上诸如:“先占座,再拜读”之类的话语。大有别人说的都是错的,别人说过韩寒又说了那必定是对的之势。我不晓得有多少人在读完韩寒的文章真正去思考一下如何去解决那些问题,更现实的,如何去反思自己,改造自己的。如果韩寒的文章只是给某些人提供了满足虚荣心的途径,想必他也会很无奈。
    现代人疏于思考,然而这又不能全怪国人自己。毕竟在很久之前就有人指导大家进行大辩论,辩来辩去真理只剩下了一条,自然是无需再辩了。而时至今日,大家为了一根虚无缥缈的独木桥争得头破血流,因为只要到岸便有锦绣的前程,无论你是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兵还是黑五类、臭老九的后代。这就如同清政府许了汉族文人的仕途,汉人便无心再去反清一样。偶有思考者,却又常常搞不清真理的界限,不小心越过雷池,只能自取灭亡了。
    
    一不小心写了个长篇大论,无非是要证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我只求世上存在我的心跳罢了,又何必在意有多少人听见,又有多少心同我的心一起跳动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24 14:04:18 | 只看该作者
   《湖上闲思录》是本小书100多页30多篇小文章每篇就3000来字,谈的都是人生、社会、文化的大命题,写于1948年却没有一点时间的痕迹,常读常新。虽是小文章钱老写得很认真,多是有感而发,可能没有那么深厚的背景,不了解文章的缘起,我读得没有共鸣,给了二星是自己读的状态,并非书本身,希望以后再读能有更多的共鸣。给未来留个记号。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4 03:01 , Processed in 0.0430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