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角落有故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郭 玥
          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假期……在这一点上,一草的新小说《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也没能避俗。但其实上述的每一项都充满了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监视下欣然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让自己妥协于这些答案的淫威之下。
  
          我们为集体无意识所胁迫,像“每个人”一样生活,直至身躯日渐发福,才为《老男孩》中所唱的一句“未来在哪里平凡”而叹息,我们同样饱尝过生活的不安、痛苦与焦灼,却从未想过离开庸常的生活。这样的我们,每天都关注着时代中心的人物。他们无一例外的努力奋斗、意志坚定、经历坎坷,曾经一无所有,最终受人拥戴、名利双收,简直就是成功学的典范和人生的最佳意淫对象。
  
          但这样的人生并非全无代价,当已身为时代中心人物的季羡林回忆80年来的人生,面对“若让自己重来一次要怎么样”的自问,依然说了反话:“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在众声喧嚣、目不暇接的时代,我们不再单纯,也遗忘信仰、远离精神世界,逐渐连逼真的自己都做不到,哪里能弄得清楚自己究竟想拥有什么。
  
          而障碍仿佛也作为人生必备作料,被大量奋斗范本重复使用。“受挫——克服障碍——再受挫——再克服障碍”这个既虐人又虐心的过程,会不断提高当事人的心理阈值,变得为了“克服”而“克服”,所以,诸多成功学惯用方式总会提出一个离你比山还要远的目标,实现这种目标,注定障碍重重,注定路途迢迢,而群众的注意力和抱怨,全部消弭在破除障碍的过程中,因此收回了大量自身的目光,而爱情故事,也无一例外的一定要在障碍宣告克服的最高潮结束。
  
          也许这样一部青春小说注定难逃装嫩、卖萌嫌疑,尤其是书封面上的宣传语,“最激励人心的奋斗小说,让你毕业后少走五年弯路”——原书根本就是套着励志壳子的爱情小说,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蒙牛”气息。全书一共12章节,勉勉强强到了第9章才急于刹车,让主角们赶紧毕业,后面的4章也与奋斗无甚关联。如果这是一部教会年轻人大学时期如何谈恋爱,又如何能摆脱恋爱的多角色、多层次案例解读,前8章勉强算合格,且是一部裹挟着《梦里花落知多少》感觉的爱情小说。但是全书将基调定位为励志书,而苏扬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大学同学的帮助,其快速、便捷、千钧一发的自我意淫型致富难免让读者有狗尾续貂之感。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强调“毕业了我们会一无所有”,而不是在每一次等待、忍耐、克制之后来一句:“我的故事这才开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此书并没有如书名般吸引人,虽说小说会比现实生活夸张,但觉得过于夸张了。有人说,一本好书是因为我们能在里面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触动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我觉得我没有找到那样一个影子。当初买这本书也是因为书名触动了我。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青春校园,不过是一间兽笼
  ——读《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范典/文
  
         
  前不久趁着电影热势,把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读了一遍,并未觉得特别,无非是作者自身对青春、初恋的单纯回忆罢了。以为所有的青春文学都是纯净无邪的,却不想冒出一个名叫“一草”的人来。
         
  笔法老道、文风遒劲、语言幽默,是这部名为《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的青春小说的最大特点。从一开始便觉得这书趋向于“故事性”和“性故事”,而且绝对是带有雄性荷尔蒙气味的,或许倒可以改名叫《批量式性教育》。故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校园,只是在最后突然“放飞”这群青春小鸟,使他们各自获得了人生转折时期的经验和惊险。校园赫然成为他们泡妞、发育、疗伤、娱乐的庇护所,尽管大学四年的学习枯燥乏味,在“钗于奁内待时飞”的青春壮志的挤迫中,“社会性”已然如同暴雨来袭。然而当他们一旦离开,却对这只造型死板的“笼”无比依恋和怀念,苏杨毕业离校前将所有行李装于出租车上,嘱司机绕操场一圈颇为触动我。
         
  有些人物的塑造往往“死”在作者手上,无论他们大病大痛大痒,均表现出一副“超状态”来。一草很会调侃,拿以苏杨为首的上海F大学的学生们说事,从他们自全国各地考进这所重点大学为契机,引发出一连串谈恋爱事件,并以上海这么一个物质诱惑尤为吃重的城市为依托,展现他们的爱情观、人生观。看似写得俗滥、搞笑,却为最后沉重的结尾垫定了反衬的基调,尤其是苏杨,与白晶晶的爱情看似门不当、户不对,在经历一系列诸如:他人追求、父母见面、找工作等考验之后,两人在坚贞不渝的誓言面前变得软弱无力、最终分手。类似事件在电视剧中层出不穷,已无太多新鲜感可言,若语言不够风趣难免会让人不忍卒读,当然这只是青春文学体,不必太过执著于斟字酌句,通顺和有趣最重要,然后突然感受到人物的一些出人意料的小动作,就会觉得作者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只不过,整个小说看下来,通篇叙述体,有时甚至为了急于表达人物内心,将他们的语言如拼贴画般直接剪贴在一起,如同新闻采访不同对象略显生硬。毕竟小说不等同于影视媒介,太过直接反而欲速则不达。而且除了好玩之外,文学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些,如在一些细枝末节更注重“收放自如”则更叫人回味。
         
  先前以为此书会写一帮毕业后的大学生如何生存立足的故事,但只有最后一两章才有涉及,且将一段须历经多重磨难才能抵达的成功人生这么短的篇幅就交代完了,倒把大部分内容让给校园恋情、玩乐,觉得“毕业”、“创业”成了其次。苏杨毕业后曾屡次“自虐”,先是怀揣一百元出走很长时间,再是住地下室与老鼠臭虫为伴,很难想象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要走这样的下坡路,然后又在经商时突然认清商业操作黑幕,不惜在翻脸时要挟老同学拿出一百万封口费,顺理成章自己创业成为医药代理商。之后,又买下一家濒临倒闭的药厂开发出新产品,狂砸广告费、慈善义捐等等。人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急转,看似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猛然让人有所体悟。这个社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一大批曾经青春年少、纯真无邪的人走向了顺应社会动作定理而违背自我良心的局面,尤其处于经济发展领先于全国的大都市,校园充其量就是一座铁栅兽笼,貌似身处笼内、无安全之虞,却只能寄得暂短数年,虽关于笼内,却眼观四方,鼻闻凶险,一待放出笼去,很短时间便学会了商业竞争的游戏规则。这不知是可悲还是可喜?两相比较,校园年华瞬间提价,可贵到令人不忍回首。苏杨的爱情象征着纯净和逝去的青春,而他的经商之途虽广阔和成功,却再也无法取代他内心深处的空缺。
  
  书中那段在创业前自虐似的段落让我印象深刻。折磨自己是因为洞悉世事丑恶?还是因为打算做一个唯利是图者前的自我放纵?这样的“自虐”难道是为了人生价值观的彻底扭转?他虽然事业成功,但显然作者在这儿是持批判观点的,他描写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吉他可以趴着弹二胡可以站着拉的年代,这是一个概念大于梦想,谣言大于事实的年代,这是一个连月饼都透着古典主义的年代,这是一个犯贱有理,不犯贱傻帽儿的年代,这个年代很好,这个年代很坏,所有纯真的誓言都变成了硕大无比的泡沫在空中飞,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可只要轻轻一碰就灰飞烟灭。”但他却任由主人公在道德价值观上突然扭曲,而此时用苏杨和白晶晶的爱情作为诱因,有点避重就轻之感,不过这样的结果倒是值得我们深思,或许这就是对某些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的终极惩罚吧。
  
  本书前后风格上有所不同,如果作者适当削减校园内容,而扩张创业和爱情部分,倒会让此书更贴近书名。这个“一无所有”是指爱情吗?如果是事业,苏杨已经称得上商界领袖。我们也只能理解为爱情,这样此书还颇有意义。
  
  如果说当年郁秀的《花季雨季》一类的青春小说仍停留在蓬勃向上的状态的话,如今的青春文学却已经彰显更丰富的层次,或者说是更复杂的状态。一草告诉我们,除了性和爱之外,学业可以忽略不计,而如何与这个社会打交代、耳提面命的屈从于某种道德模式,才是青春文学的疼痛和关键所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一本关于青春的书,通过一条苏杨的主线将本书的几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关于青春,关于钱程,还关于爱情。正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即使外表多么的光鲜靓丽...
  一草的文笔风格像韩寒,都是一种无厘头式的幽默,但又表达出现实的沉重...
  但关于书中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属于看过转眼就能忘得那种...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短暂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以前坐在公交车上,一位老者对身边的小辈亲戚说,等你老了就明白了。一路走来,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人,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遇到过千差万别的境遇。到头来,其实生活就只是一种习惯,哪来那么多激情。
          只是我想,走过了那么多的路,当回忆一层一层的嵌套,自身已经老化而麻木僵硬之时,或许也就不会再去玩味这段时光,这段欢笑与泪水共存,氤氲着潮湿的咸味,奋力挣扎的时光。(成熟的并不是你,成熟的只是你的回忆,说你成熟,只是因为你套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回忆罢了。)
          合上这本书,脑子里依然间歇泛起主人公青葱的脸庞,泛红的脸颊透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眉宇间凝聚的种种不屑,对人对事总是咿呀的各种嘲讽与表态,夜晚好不安生的挑衅喧闹,然后弄得床板吱呀乱响。没错,这就是现在的我们,这就是现在最美好的时光,毫不吝啬的挥霍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笑到深处可以弯腰扶墙,眼睛里噙出泪花。苦到痛处可以默然颓废,让伤心兀自在血液里流淌。大学里有着无数个苏杨,闷骚而固执,将一腔热血扑在纸上。大学里也有着无数个马平志,风流倜傥,处处拈花惹草无忧无虑却也只是未到伤心处,眼圈一红举起酒瓶一饮而尽:早忘记了,都过去了!!然后吐得昏天暗地。大学里同样有着李庄明,怀揣着泡沫般脆弱却晶莹剔透的梦想,经历完人世沧桑,梦想破裂,蓝图被毁,崩溃的伏在地上仰天悲鸣:我好恨!!!
          书页一张一张翻过,从大一到大四再到为人生奔波跟现实死磕,200多页翻起来倒也快。似乎我是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未来,也许正因为我无法设身处地的作为主角来体验这字里行间的每一个故事,才读的这么理性以至于还会用文字来记录它。假设一下,10年以后?20年以后?当我们自己也习惯了人情世故,对于这段敢爱敢恨的青春岁月会持有怎样一种态度?凭吊还是嘲笑?我想不管怎么样也写不出一段文字对自己加以描述了,是啊,描述自己的青葱岁月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天都不知道,只有自己依稀记得那时发生了多少事,谁喝光了你放在操场边的饮料、谁揪过你擦脸的毛巾来洗脚……写在纸上供人阅读的是口述的文字,留在心里仅自己品位的才是宝贵的青春。
          身边间或有同学对高三的生活心驰神往,一说那时候虽然累一点但是过得很开心。有目标放在自己的眼前而努力去追寻的日子总是那么难忘而美好云云。那么当我们遭遇未来,目标逐渐被磨砺的缺乏棱角甚至模糊不清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怅惘着想回到过去?!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我也只是随意的呻吟罢了。所以说青春是写在泪水里的诗,因为诗是先写的,记载着那年春天阳光很好,我们在草地上嬉戏打闹。泪是后流的,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缘由流泪,具体意味着什么我也说不清楚。
                前些天连日的阴雨,闷在寝室无法自持遂一个人去后山走走,静静地看看水雾中的景。从后山望下去,夜里的智慧湖一片恬静,仿佛白天里没有水鸟嬉戏没有龙舟跃动过一样,在图书馆映射的灯光中反射出层层涟漪。教学区大部分教室已经暗了,偶有些教室还透出光亮,大概是给为考研而奋斗的学长姐们留作自习教室用的。没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一湖之隔的南苑成片成片暖色调,泛黄的路灯光亮,和一排排寝室的亮白光。碰上下着雨的天气,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水雾,北广场的霓虹灯,兀自投射在潮湿的水汽中,色散开成一片,是那种暗暗地粉色调。各种各样颜色的光,静谧的交织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旧一天的结束。慢慢地,这些灯光会逐渐淡去,仅仅剩下昏黄的路灯,盼着新一天的开始。新的一天,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宿舍走向教学楼开始周而复始的生活。
                每年都会有新人走进校园,每年也会有毕业生走出校园。会不会有人像苏杨一样?拒绝合影拒绝留念,一遍又一遍的绕校园的每一条小径。拒绝长大拒绝毕业拒绝抛弃青春而走向成年人的世界……?
                你在等什么?等青春。
                岁月夹杂着欢笑与泪水,欢笑充盈着美好的回忆,泪水见证了残酷的成长。
                总会有一次欢笑让你发现生活依然静好
                却也总会有一次泪水让你瞬间长大……
                别等了。 为什么?
                你长大了,青春却走了,回不来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青春是人类少数几个能和爱情抗衡的主题,关于青春,有太多真真假假的传说,有的是电影塑造的,比如岩井俊二;有的是校园民谣传唱的,比如罗大佑;有的是话剧演绎的,比如《切格瓦拉》;有的是小说书写的,比如《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讲述的苏扬和他的朋友们的青春故事:爱情敌不过金钱,理解敌不过现实,激情敌不过生活,他们在一次次伤害中长成“大人”,相互伤害,一笑而过。
  青春美好,青春易逝,所以才令人格外怀念。据说回忆是唯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愈发美丽的东西,在回忆的神奇催化之下,青春经过理想主义、怀旧色彩PS以后,连青春的忧伤和不堪都扎上了蝴蝶结。
  读这本书时,那段原本已渐渐远去的大学时光再次闪现在脑海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笑和眼泪。我突然想起了报名那天站在学校门口举头望校门的兴奋与害怕,想起了大一暑假一个人在寝室看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薄》时的脊背发凉,想起了那些记得和不记得姓名的导师们,想起了心里暗恋的那个他,想起了关系暧昧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想起了写在粉红色精美信纸上的恋人絮语,想起了大四时的兵荒马乱与人心惶惶,想起了散伙饭上的豪气干云与依依不舍。
  作者一草说毕业前拥有整个世界,毕业后一无所有,大多数80年后大学生们在求职的道路上前所未有地坎坷,看着苏扬的自我放逐与救赎,毕业后我一个人去异地求职,一个人搬家,做饭,一个人旅行,唱歌的昨日一一重现。
  对于一草而言,青春是必须不能忘记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地上路,带着自己和别人的故事,言辞简约,风格直白,却又百转千回,细腻忧伤,一如青春本身——简单又复杂,直接又委婉,豪放又细腻,勇敢又忧伤。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那时年少1》还算真诚
  
  那《毕业了一无所有》就纯属意淫+扯淡
  
  “年薪二十万,本书正提供”
  
  “读这本书,少走五年弯路”
  
  我想请问这本书的编辑你要脸吗?作者你还要脸吗?
  
  一本书写得烂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包装成这样来骗人?你们还有没有职业操守啊?作者你是不是就准备捞一票就卷着铺盖卷滚蛋啊?你以为所有的读者都是傻子吗?
  
  我们上了一次当,不会再上第二次!!!!!!
  
  这是一个男人的意淫!!!!
  
  估计作者之前是个穷光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一,封面最上方写着“最激励人心的奋斗小说 献给坚硬现实里 正和梦想死磕的你我”。看了这本书,真的会给人激励人心的感觉吗,至少我没有。书中内容80%写的是大学生的恋爱故事,做爱字样频现。即使是在观念较为开放的现在,即使是在繁华的上海,我想大学生之间的爱情也不会这么轻易就和肉体联系在一起吧。大学里的青春,除了爱情,难道没有其他的了吗。激励人心,激励什么?激励苏杨在大学校园里不奋斗,大四害怕面对社会而不去找工作导致毕业后在地下室辛苦住了几个月?这些都是他自找的。面对一个对未来没有规划,对女友不负责任的人,我要是白晶晶,早和他分手了;激励苏杨在喷水池边,脑中回响着麻杆的邀请,最后恶狠狠的抛下一句“努力,奋斗,你不可以再做一个小人物,所以你要比谁都狠毒”然后短短两年后,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所向披靡,没有一次失败,身家上亿的天才企业家?这现实吗。和梦想死磕”?苏样有梦想吗,是成为一名自由的流浪者还是一名富豪?成功来得太快太顺,有和梦想死磕的过程吗?没有。苏样的成功没有给我一丝激励人心的感觉,有的只是两个字:浮夸。
  二,封面作者下方写着“从校园到职场,从小白到精英 读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毕业后少走五年弯路”书中关于苏样作为一名一无所有的毕业生,白手起家,成功致富的过程中,没有写到具体过程,有的只是“一个月后,楚水公司成立了;公司收入数千万。。。”钱可真好赚。我读不出对未来职场有帮助的哪怕一点东西,是鼓励我们暗算室友敲诈资金还是鼓励我们去貌似很容易成功的创业?少走弯路不是看了这么多恋爱做爱,然后忽然就成为亿万富翁的故事就可以达到的。
  三,封面最下方写着“年薪二十万 本书正提供”。最开始看到这几句话,就给我一种不太好的感觉,感觉是推销书的一种噱头,不够踏实和坦诚。但是我还是告诉自己,可能这本书会给我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一种对自己梦想的坚持的方法,可能是一种信念,又或者是一种建议我们的思维模式,这些东西的确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我才知道原来是招聘广告。我很失望,看了这样一本书,浪费了我的世界。
  四,看来买书真的要买名人推荐的,像俞敏洪,徐小平推荐的 拆掉思维的墙—古典。所谓的好评,销量只是人群效应,人云我云的产物罢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前面 和书中所说一样,荒诞。当开始读着的时候,我觉得也好笑,也没什么西奇,差不多是在读着不知名的武侠小说,看看也就准备过了。而读到最后,我发现,我确实已经没法在发笑,正如书中说说:往往那荒诞的个体正式我们自己。
  前面虽然荒诞,但也反应这社会,以一种游戏而“幸福”生存,使人忘却理想,使人丢失原我而追求,那个社会,尽管也是有益的地方,而无可厚非,有着大家很多思绪。最后,主人公认识了这个规则,并违心得去做了,做得“很成功”。
  基本上,我一读完,差不多就楞了,因为,这种程度上,我也正走着这  一无所有 的道路。
  是本让人深思的书,读读  没错  。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24 13:58:1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这本书,源于豆瓣的新书推荐上。看到这个名字,总会想起现在自己的状态——毕业。这个7月,终于也要毕业了,一直以来也想过很多关于毕业的问题,想起自己的未来和理想。看到介绍,让我怦然心动,于是在卓越上订购,一个礼拜以后收到了实体书。
         第一次拿到书,很好的封面,有人哭,有人茫然,有人微笑,或许就是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众生百态吧。今天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很沉重,很伤感。
         这部小说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是苏杨等主人公在大学的时光,或许可以用美好这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在F大,苏杨交到了他认为可以天荒地老的女朋友,拥有着爱情和理想的他,从未想过毕业以后终究会怎样。可是,天荒地老的誓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想要坚持自己理想,不被现实所打败的苏杨,终究和白晶晶说了拜拜。这世上终究没有柏拉图式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所谓的理想,所谓海誓山盟的爱情,还不如一张白纸。后半部分是苏杨毕业后拼搏打拼的历史。八个月,窝在地下室内,苏杨面临着人生最大的考验和挑战。最终,苏杨也失去了自己残存的理想和信念。在与他的昔日好友麻杆因为兜售假冒保健品分道扬镳之后,他依靠麻杆给的1000万,开始疯狂的赚钱,依靠给保健品打广告身价暴增,可是我觉得,就像书名所说的,这时候的他一无所有。虽然有了钱,却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失去了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当他坐在班机上的时候,回想过往的岁月,在梦中嘤嘤地哭了起来。
         对于苏杨,作者说他是一个梦想家。在他身上,我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自己也是一个梦想家,一直以来做着一个梦。对于未来,虽然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却乐观的相信自己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可是苏杨最终失败了,他无数次的后悔,无数次的怀念那段纯真的岁月。如今自己也站在离别的门槛,也将对自己即将逝去的岁月做最后的缅怀与致敬的时候,我不知道在未知的未来,是否也像苏杨一样,变得一无所有。
         小时候总想着成为一名拯救世界的英雄,总是为周总理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情澎湃不已。然而,渐渐的长大了,接触到的人与事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越来越物质化。自己的理想,是不是终究沦落为数钱数到手抽经的意淫?终究有一天,是否所有所谓高尚的理想,所有所谓自己标榜的才华与志气全部褪成苍白,化成一张张红红的票子。或许,那将是真正的悲哀。不,或许已经麻木到感觉不到悲哀。
         在未毕业最后的岁月,我庆幸,自己终究还能高谈自己的理想和未来。
        一草在后记中自己坦言,对于爱情的悲观和绝望,这几年来一如既往。因而这部小说的爱情,都以悲剧和失望结尾。哪怕坚固如苏杨和白晶晶的爱情,哪怕互相许下天荒地老的誓言,终究形同陌路。或许这也是伤感之所在吧。
         全书看完,虽然很多的感触,很多的感伤,却没打五颗星。对于封面标榜的“读《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毕业后少走五年弯路”和“年薪二十万,本书正提供”我是不以为然的。所谓成长,还是在弯路中前进。一部小说,哪怕是自传性质的,终究也只是作者的经验,毕竟每个人的道路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我想,书中苏杨最后功成名就也是寄予作者希望的吧,毕竟,不是所有的草根大学生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和才华能够走到那一步。
          不过,我也希望着,毕业了,青春散场,不诉离殇。我也希望着,自我标榜的理想不是一纸空文。我也希望着,能够永远保持着自我,发掘自我。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9 17:12 , Processed in 0.0441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