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蜗居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1#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了《蜗居》,可能是因为电视剧的走红,才让我关注了这本小说。很写实的一部小说,也很现实。里面没有好人坏人,不能说宋思明带坏了海藻,也不能说海藻过于肤浅。不能说海萍纵容了自己的妹妹,也不能说苏淳没有能力。他们仿佛在为自己活,亦好像不是。社会太现实,我们太软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2#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对 结局超不爽滴
  
  看到作者之前把笔墨集中在海藻和宋思明上, 觉得还蛮牛逼的,不管河蟹,写小三儿的事,谁知结尾一下子仓促结束,还是回到高唱河蟹的主旋律上:贪官下马、奸夫该死,小三更该死……这样粗暴的结局让人很不爽啊
  
  有人可能说了,你对这个“完满”的结局不满意,难不成要宋思明升官发财,和老婆离婚,等到海藻把孩子生下来,和她比翼双飞去吗?
  
  这倒也不是。其实结局到底是什么走向倒不怎么重要,只要让人物顺其自然地发展,我只是看不惯作者迫于现实考量,就强行介入到文本的叙述中,自作聪明地贴上道德的标签,自把自为地为笔下的人物定好生死簿
  
  就算你是作者,也不能这么粗暴吧……
  还是原创好啊,不用担心那么多河蟹的因素……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3#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在外面偷鸡摸狗的事情被小贝撞见了,疯疯癫癫的被吓傻了,最后竟然去找海萍。没见过这么没脑子的女人。本来开始看觉得还对她有那么些同情,认为是她为了她姐姐。可是后来海萍劝她的时候,她竟然说了这么一句:“是小贝不要我的!”
  你不当硕鼠人家会不要吗?!
  海藻这女人完全就是。。唉,又蠢又JIAN。最后结局成那样了,也活该。根本就不报同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4#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文/徐江宁
  
  在读完六六老师的《蜗居》一书后,我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同时也是一本非常现实的小说。
    蜗居,原比喻狭小的住所,六六老师却能另辟蹊径从中借以引题,写出了当代房价日益上涨,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而沦为房奴的生活现状,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如同蜗牛,永远的都匍匐在社会的最底层。
    小说以两姐妹海萍与海藻的不同人生路,写出了当代社会阴霾腐朽的一面。
    海萍与她的丈夫苏淳本是上海某名牌大学毕业,但即便有如此不低的学历,他们结婚后在上海打拼多年却依然买不起房子,甚至就连交房屋的首付对于他们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为此夫妻二人总是以此争吵不休,于是房屋成了能否维持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关键。海萍为了买房子而从一个知识分子被生活逼压成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小妇人。她总是埋怨苏淳,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而苏淳也总是为此愤愤不平,烟愈吸愈频,一座房子使得一个家庭陷入了苦闷焦灼的境地。可以说海萍的买房梦是作者有意安排成整部小说悲剧的开端,作者通过海萍一波三折的买房风波,道出了都市无房一族的心酸,淋漓尽致的写出了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买房难,做房奴更难。他们的压力远不只是来自房子,及工作与家庭上的物质需求,更多的则是来源于婚姻、情感上的精神空虚,呼应了都市白领情感上的辛酸坎坷,多磨多难的人生道路。
     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海藻,本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靓丽的小女生,她本来可以幸福的与小贝过着安安静静的二人生活,慢慢地经营着属于自己的事业,但是她最终还是被摧毁在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剧之中。可以说海藻是小说所有人物中,性格特征最复杂的一个。一方面她单纯可人,她与绝大部分豆蔻年华的女生一样,渴望拥有一份既浪漫又踏实的爱情,于是她选择了小贝,小贝成为了她爱情观里永远都不会揉碎的梦。可是另一方面,海藻贪婪的欲望却极深,她一方面不想放弃给她浪漫爱情的小贝,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给她足够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宋思明。因为看惯了姐姐海萍为了买房而省吃俭用,沦为了生活的奴隶的辛酸人生后,海藻渴望安逸与不劳而获,所以对宋思明百依百顺的爱,不仅仅是床第之欢让海藻忘我,而扎实的物质生活更是俘虏了海藻的心。小贝给得了浪漫,却给不了物质,而宋思明却刚好相反。但现实终究是现实,鱼与熊掌是无法兼得的,在精神和物质,罗曼蒂克和面包的对决中,显然后者占了上风。但是别人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当宋思明的老婆找上门来侮辱大骂一番,当宋思明因为贪污而被纪委检处刑拘后,海藻才发现除了肚子中一个生下来就注定没有爸爸的孩子外,什么都不是她的,包括金钱房子车在内的所有物质需求都随着宋思明的消失而一并消失。
     海藻只不过是当今社会万千个善于幻想与贪图安逸的女孩子们一个缩影罢了。
     《蜗居》一书写得很生活、很真实、很裸露,小说将夫妻情、母女情、姐妹情、恋人情、婚外情都写得相当透彻清晰,使得这些都很好的得到人性化的诠释。 这部小说还告诉了我们,城市也许对大部分外来人口来说生活都太艰难太不容易了,但是仍旧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保证长久的平安幸福,我们不能走任何一条不劳而获的捷径,因为那有可能会把自我迷失,永远的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正因为我们的生活如同蜗牛,我们更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只有这样,小小的天才会承载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才会依托轻轻的仰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蜗居》讲的是家庭生活的事,房地产,官商勾结之类的只是一个包装,作者非业内人士,这方面肯定没法描写的更深刻。
  该书有3个男主人公,代表了3类男人。
  宋思明是一个不惑之年的成功男士,有钱,有势力,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有一个挺好的孩子,而且他是搞人际关系出身,懂得人情世故,会哄女人。在这种光鲜外表之下,他还有烦恼吗?当然有了,他有一个痛苦的过去,他喜欢一个女生——苏惠,但是当时自卑,没敢去追,后来那人挂了,他永远无法向她说爱了。跟现任老婆结婚久了,越来越没有感觉,爱已经离他远去了,直到他结识了海藻。海藻长的很像苏惠,而且是一个有活力的小女生,不把宋这个大官放在眼里,时而冷淡,时而热情,无形中把宋的心牢牢抓住。宋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是自从发达后很难见到这种女人。校园爱情是他永远的向往,于是深深陷入无法自拔。我跟宋还是比较有共鸣的,我也爱接触小女生,也喜欢小女生那种劲头,小女生虽然嘴上厉害,使性子要你的命,但是城府不深,正好可以满足宋的两个愿望:青涩爱情和自尊自信。
  苏淳是一个而立之年的普通男人,是个工程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老实,善良,有些窝囊。他很疼爱老婆,每次老婆跟他吵架,他都承认自己不对,尽量哄。为了这个家庭,他接私活,卖命干,还差点进了监狱。苏的现状很可能是我的未来,估计我不会比他混得好,我爸爸就是这类人,家庭基因呀。
  小贝是一个大男孩,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穷小子,还没有读懂社会,还没有学会人情世故。他与海藻的爱情完全属于校园爱情范畴,穷逛街,吃街边小馆子,一个哈根达斯都纠结很久才买。但是他已经进入社会了,物欲横楼的社会,尤其他还在魔都工作。于是,这个倒霉孩子把爱人丢了,其实就算不丢,他与海藻的命运也好不了哪去,会向苏淳与海萍一样平淡下去。两位前辈劝后被不要像他们这样,结果呢,他们果真没有走前辈的老路。我现在跟小贝是一个状况,如果谈恋爱,也只能穷谈,哈哈。
  6万块钱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小贝不拿钱是合情合理的,救急不救穷,别人买房子的钱不能轻易借,海藻与姐姐情深,借钱也是理所当然的,怪就怪大家太穷了。我从这件事学到了一招,以后赚钱就扔父母那里,这样安全。
  我不了解女人,不知道女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要在上学时找一个小贝这样英俊可爱的男孩,穷爱一段,在步入社会时,这个男人最好能像宋思明那样懂她,给予她更多的物质,给予她关怀和保护,最后,年纪大了,自己的男人要像苏淳那样老实和安稳,不要天天担惊受怕的。
  我猜的对吗,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是悲剧,《蜗居》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蜗居里面宋思明这个人物令无数女人想入非非,位高权重,却心中始终抱着对自己初恋的那份难以释怀的心情,面对一个相似的海藻,却柔情万分。
  就像很多人说六六,毕竟是一个女人,宋思明这个人物的身上反映了很多一个女人对男人的剩余幻想。很多女人想要个宋思明,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这个人么?一个成家立业的凤凰男人,奋斗很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不是妻子儿女父母而是一个自己保养得小三。如若现实中有类似这样的一个人,那么,他不会爬到这个位置,或者说爬到这个位置的人绝对不会把一个小三放在心上,拿得起来便放得下去。
  宋思明的身上顺带也体现了很多中国男人身上的特质。
  第一,初恋情结,因为当年的穷小子无法得到想当年的班花,后来的海藻便是他未了心愿的体现。初恋是否真的是这般美好?真的比现在的女友或妻子更佳?未必。让他们念念不忘的只是一种无法得到的遗憾罢了。那位幸运的初恋女人便渐渐被神化成一个女神。这正是应了一句话,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处女情结。当宋思明第一次跟海藻偷情后,看到车座上海藻留下的鲜血兴奋不已。文中并且一再重复当宋新婚之夜知道自己的妻子不是第一次的心灰意冷。而文中更是对宋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海藻也不是第一次,那不过是女人正常的生理期罢了。这其实是个多大的讽刺。作者对中国男人的处女情结的讽刺。而海藻这个非处,仍然让蒙在鼓里的宋思明爱的死去活来。
  第三,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宋这个特点是众多偷情男人的基本原则,妻子永远是妻子,情人永远是情人。貌似是中观传统思想的变体,确实实在在的体现了男人自私的本质。又要有人给你生儿育女侍奉老人,又得有人让您那颗失落的心灵得到安慰,整天期盼着那个能安抚我的人儿啊,你在哪里。
  总的来说,宋思明有其代表性,也有小说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特点。毕竟是意淫的世界,偶尔有点好也是可以的,有句话说的好,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嘛。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7#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我并未有看过《蜗居》本身的小说。前不久,《蜗居》正在热播,我向来对生活片不太感兴趣,也许是机缘巧合,在朋友推荐下,也就在电脑上一鼓作气的开始猛攻《蜗居》,最后的结果让我震惊。说实话,很少有一部小说或是一部电视剧能够让我有如此感触,久久不能平静。  海藻,刚开始一个单纯而恬静的女孩,对爱情有着如公主般梦幻的向往,在一场大雨的机缘下,奇迹般的结识了小贝王子,展开了她甜蜜的爱情之旅。也许在海藻一次次看到橱窗里自己永远向往的漂亮衣服想起姐姐生活的困苦而摆头说no时,看到自己想象过无数次滋味的冰激凌就因为价钱的“昂贵”而狠心“我不喜欢”时,有谁能够将“二奶”的字眼和她联系起来呢?但结果,她做了,而且做的开心,做的坦然,她义无反顾的“背弃”了小贝对他的好,投向了宋思明耀眼光环下的怀抱,企图在一个爱她的男人和一个他爱的男人所赐予她的虚荣与爱情间寻求那种足以让一个女孩无比享受的刺激。但事实证明,她错了,上天没有在这场蓄意安排的赌博中给予她任何的怜悯。她输了,一败涂地,赌注是两个男人,一个爱她的一个她爱的。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剧,但有现象必定有原因,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评论似乎都在为了这个命运悲惨的女孩寻找一个差强人意的理由。有说海藻不对的,她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的虚荣能够满足而抛弃小贝,投向宋虚幻的光环;有说宋思明不对了,他不应该冷落妻女另寻新欢,最后落得家破人亡;也有说海平不对的,她不应该为了自己对孩子的自私,狠心的看着自己的妹妹踏向无底的深渊而不施予援手,任由放纵,最后万劫不复……在这里,我不想去评论是谁对谁错,因为他们的所做所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符合这个时代下人性的特点。但我们又必须仔细的去斟酌,在六六留给我们故事的背后那个现象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要弄清楚本质,我们就得从最浅显,最容易看到的地方下手。首先,这本书作者其名为《蜗居》为什么作者不用其他的名字呢,在我看来,蜗居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要线索,小说的灵魂和本质。小说里,所有的情节背后,都有一根看不见的线,在无形的将他们牵扯着联系到一起,那就是房价。海萍夜以继日的奋斗,精打细算的生活,甚至让所有的读者或观众为她的艰苦生活感到心痛,为她的执着努力而感动。她到底为了什么?为了她自己能够在大城市能有一席立足之地?为了她那无私而又自私到极点甚至连最爱他的丈夫苏纯都感到一丝畏惧的母爱?无论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折腾,线的一头永远都只有一个名词——房子。海萍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以说她是那种为爱可以放弃一切的楷模女性,但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最爱的丈夫和孩子,她不得不对什么都那么斤斤计较,甚至是对她最爱的丈夫,她努力工作,日夜奔波,到头来也只是为了在那个本不属于他们的城市落有一安生之地,房子成了前提。为了她的家庭,她不得不自私一起,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妹妹羊入虎口,也许她曾挣扎过,多次提醒海藻不要作茧自缚,但她小小的私心还是告诉她,不要去干预过多,为了孩子,为了房子。  海藻的堕落,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为了她最爱的姐姐,她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然姐姐那颗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于是她遇见了宋,那个无论她提出什么样要求都能轻松满足她扮演着多啦a梦梦幻般角色的男人,等到她所欠宋的人情债已经理不清的时候,用她的话来说,就只有“人情债肉来还”了。这样的结局也在慢慢的铸就着另外一个悲剧——小贝,那个还在幻想着美好爱情,努力挣钱,为了和自己心爱的海藻能够在这个冰冷的城市有所立足而全心全意付出的乐观男孩,注定要被永远的现实所打击和遗弃。  我们再来看看宋思明,可以说一个绝顶睿智,浑身上下散发着无限光环的男人。这样的男人,能够满足他身边所有的人想要拥有的物质上的一切,他就像一朵花,艳丽无比、芳香无限,吸引他周围的一切。但只可惜,再好的花,他的本质依然是罂粟,无论有多么艳丽的外表来掩盖他本身所具有的毒性,其结果也只能是欲盖弥彰。他对海藻的好,相信所有观众或是读者都是有目共睹的,甚至有些情窦初开的女孩还会被他多啦a梦般的神奇满足和成熟男人所散发的无限魅力所折服,打算非宋这样的男人不嫁。但当我们用一根理智的神经再回过头来梳理的时候,不难发现,在那个城市冷漠无情的房价背后所掩藏着的始作俑者,正是宋思明。一直小心翼翼的与房地产商勾结,利用自己职位的便利,为重房地产商打开绿灯,房价稳深不降。他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赢得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海藻。在他算尽一切在房价中可以捞到的种种之后,他用自己的生命,结束了由自己精心策划下的一场戏剧,本以为是一部得意的作品,其结果,现实给他作品的评价,是零分。我不知道这最后是房价害了宋思明还是宋思明害了房价,但本身来说物质是不会自己犯罪的,只有在物质背后,无限贪婪的人的欲望,才会将物质的本质渲染得腐烂不堪。  对于一部小说的评价,本来就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写下这寥寥几笔,也只是因为《蜗居》背后的故事,曾今给我带来的种种感慨和振动,它让我看清了社会了一个角落,我还它一篇对它仔细理解过后的文字,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越来越美好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8#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說是一本二奶之書,最後結局仍是隱惡揚善,大老婆狠狠修理了二奶,二奶失去孩子又失去男人。
  
  其中又有官商勾結,權力角力,而造成平民的蝸居及無奈生活~
  
  在書末郭媽媽說的一句話真是道盡了天下父母心:海萍啊,媽媽只能拜託你,你的妹妹,請你,在她活不下去的時候,如果我們父母都不在了,你要拉他一把。這樣的手足之情,在一胎化的政策下,再幾代就不復再見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9#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看《蜗居》电视剧时,我觉得那不过是个小三的故事。
  不喜欢海萍的无理取闹,不喜欢苏淳的窝囊,不喜欢海藻的天真,不喜欢宋思明的手腕。。。甚至到最后连对小贝的一点点喜欢也被消磨掉。
  
  书是不一样的。
  不带任何批判的立场,告诉你,这人性中的卑微与憧憬。
  海萍的有房梦想伴随着的,是一个母亲的念想,她对自己和丈夫的省吃俭用已经到了病态的模样。
  
  看完书,我终于不再像电视剧那样憎恶海萍。她的每一步都有在努力,她有过忍气吞声,却始终努力着不放弃,哪怕在苏淳即将坐牢时,她都不曾为这个家庭所放弃过,一个人担当了过来。如她自己所说,她的每一步,都是跟着自己的方向在走。
  
  怜悯海藻,这样一个小姑娘,本来活在小贝温暖的生活里。她其实没什么物欲,也没什么主见,只是以姐姐为榜样的在生活着。苏淳对小贝说,别以为女人好糊弄,海藻现在是没有觉醒,一个女人要是觉醒了,那就是她说了算的事情。可惜的是,海藻在最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她可以为姐姐活,为小贝,甚至为宋思明,却始终没有自己。
  
  宋思明。。。。。。。第一眼看上去,很多人都会喜欢他。稳重自持,不滥情,有能力有手段。这样的人,好像人人都会喜欢上的吧。可是……书里,海萍妈妈那些话,犀利透彻。海藻爱的是权力光环下的宋思明,而宋要的是海藻的天真单纯和景仰。那只是一种交易罢了。
  
  书中对“成功人士容易出轨”的那段心理描写真是精准,让人害怕,那大段大段的文字,你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太真实了,只不过有些人只是想想,而有些人就做了。宋太对海藻说,她做了嫁衣。而海藻的人生,也就此陨灭。
  
  也许,生活就是不断的跌倒与爬起。
  有些人,很少跌倒,但一倒地就再也起不来了,而有些人则越挫越勇,越来越明白,生活长得是什么样子,她想要怎样的生活,还有就是,该从什么角度来和它较劲。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许都会明白,宋思明死前想说的那一幕:与自己相爱的人吵架拌嘴,讨论那些平平常常的事,为考评职称大呼小叫,关心儿女,生活里充满的琐碎与平淡。。
  若如海藻一般,在一间如样板房的屋子里空虚的等待另一人,一场不属于自己的鱼水之欢,而后,又是无止尽的等待。连生命都被荒废了。
  
  生活是现实的,但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有现实,还有希望。
  生命是用来体验的,酸甜苦辣,快乐着,痛苦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0#
发表于 2012-10-23 09:59:55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不喜欢《蜗居》,但它实在是太火,连领导都在向我推荐同名电视剧——无法想象一三十多北京未婚男青年这么衷爱——为了省时间我看了一网友自制的蜗居结局MV,迅速地买了小说在一天读完送吵着要看的表弟。
  
  只是迎合了时代需要而已。把小三、房子、上海、婆媳、包养、腐败、拆迁糅合在一本书里,用最市井女人的眼光放出来,就是《蜗居》了。这一对姐妹,要说市井小民少了点泼辣劲,说她们是时代的代言人有点不着调......干什么都可以,但我恶心做了婊子还得立个牌坊,拉了皮条还装清高,包养了还谈什么爱情。我这个伪文艺女青年,也受不了这个烂大蒜的味道。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6 17:34 , Processed in 0.0486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