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分东西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惊叹我读书速度,重点不在读者自身。@闾丘露薇 #不分东西#绝对拿上手就不想放下。她是个了不起的记者。正因为如此,过于冷静且中立导致其职业病:文章略嫌拖沓和啰嗦,文字也没有严谨斟酌的痕迹。但绝没有妨碍我们了解她对媒体的深刻体会:新闻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足够谦虚的同行,应该懂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恩,是有道理的书也适合我来读,一些观念,一些思维方式非常值得看看。我们需要去培养自己一个开放包容理智的性格,以来促进我的社会。我们媒体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应该好好的对待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这里,不谈人,只谈书。
     作为一个政治学专业的童鞋,经常到“一五一十部落格”鬼混,看一些评论。2010年底,一五一十部落举办了一个活动,我留下了邮箱和地址。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就在我寒假回家的当天,这本闾丘露薇的新作,以她本人的名义赠送给我,寄到了我手上。
      在火车上就开始读了,卧铺,在车上就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
      我并不想歌颂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使大脑中一些想法成为了理论,系统抽象了。这本书始终围绕“偏见”来写,还举了大量例证,来证明“偏见”的形成与存在,及其影响,很值得读。
      谈起偏见,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十一月份,《潇湘晨报》的晨报大讲堂《美国国家档案馆中的中国抗战》,主讲人章东磐讲述的一件事情:他到过松山,同一名老英雄谈中缅战场上,伤员是怎样从山谷里运走的,老英雄回答是美国人用直升机。章先生不相信,他以为老英雄的记忆错乱了,二战时期怎么可能有直升机?因为我们知道,直升机是战后才投入军队使用的。等到他在美国档案馆看到有一张1945年照片在中国战场上的拍的,里面的确有美国直升机飞到松山救伤员。
      这个故事有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常识是对的,然而,却很少认为自己存在着诸多“常识性偏见”。
  
      《不分东西》有个遗憾,也就是我不力荐的原因:这本书自身是存在一种叫做“普遍价值”的偏见,也就是说,排斥“偏见”本身,也是一种偏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不分东西,不左不右,这是一个立场,一种素养,其实也仅仅是媒体人的职业操守。
  保持中立,就事论事,起到监督作用。
  在西方,媒体甚至被称为第四权而存在。
  说起简单,做起难。毕竟媒体的生存受制于种种条件,而受制于人的组织必然存在着某种立场,要做到公允不偏颇那就难上加难。
  偏见必然存在,立场永远都有。
  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是否到位,这是减少偏见,弱化立场很重要的素质。
  归根结底,言论自由才是减少偏见的最根本方法。百家之言,各有说法,各有立场,一个立体的信息源,社会便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让具有独立思考力的民众思考和选择。
  独立思考能力的民众对于偏见和立场的认识同样重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闾丘露薇,我不知道这个名字对新闻工作者和学传媒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对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是一个所谓的“名人”。对太过出名的东西,一向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可能这也是我对一些热门话题一直都处于一知半解状态的缘故吧。不过就她这本畅销书,还是买来看了,习惯了钻网络的空子,从网上下载书看后,很难有书让我下定决心下来买,除非是专业的,这本的试读让我产生了买书的冲动。
  
  不得不说,这前言和后记深深的打动了我。理性的分析、不带偏见的努力、个人思辨的灵活和温暖,在以“媒体人的品格”为题的后记中,让我看到了于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思维方式一种不同的视觉。
  
  我想:读书,并不是让我们去全盘接受作者的思想,你可能会有相见恨晚的共鸣,不过却不是沿着作者的轨迹去“人云亦云”,那看书也便成了“思想复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某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固有的思想和自以为是的事件“真相”中歌舞升平。不在“人云亦云”里粉饰太平,也不在“愤世嫉俗”里思想暴动。
  
  有一句话,离开了本书的主题,说的是作者的感受:虽然这个时代让人无奈,可是我们的幸福感也恰恰来自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那么,走好,记得相互取暖。
  
  说白了,读书,思考,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让这个世界更好。
  
  所以,别忘了,一路上,和身边的人,相互取暖。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之一,媒体人的品质
  说起记者,就想到了在江西的经历。
  2010年夏天,有个电视台的记者在三联学校要求采访一个曾经被拐骗进入了盗窃团伙,现在改邪归正来读书的聋哑人。
  当时经过和学校以及当事人的沟通,加上电视台的人信誓旦旦说会打马赛克前提下,我们安排了采访。
  到了快播出时,对方打电话给我通知我去看,我顺便问了一句,打了马赛克吧。她说没打马赛克。我立马就急了,我说不上了,不上了。因为我们担心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包括他的家人。所以我说不播了。但是那个电视台的记者说不行了,已经进入程序了,无法逆转了。而且她保证说不会有什么影响。无奈,我赶快给学校打电话,要他们看看效果如何。
  幸好,学校的人看了,说没什么,镜头也短。
  
  不过,从此,我对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不仅仅因为他们不讲究诚信,说话不算数;更因为他们这样不尊重采访人的隐私,毫无顾忌地把当事人放在大众之下,任人伤害,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
  
  加上之前,我听说过的江西一个电视台,在采访了刘九龙后,结果没有按事前说好的保密,把他家都放出来了。九龙后来希望讨回公道,结果不了了之。
  这样的经历另一个艾滋感染者也遇到过。也是电视台答应了,结果播放时,全部暴露了感染者的身份。
  每每谈到这个事情,我们3个都对电视台非常失望。
  从聋哑人到艾滋感染者,在媒体,特别是江西电视媒体的眼里,我们这些弱势人群没有任何尊严,只是电视台用来吸引眼球和收视率的工具。
  媒体人堕落的程度让我心寒。
  
  这种现象在闾丘露薇的书《不分东西》中得到了验证。在《“港漂”的内地学生》中指出,内地来的学生喜欢听关于成功的故事,希望问如何成功和出名的问题,心态很浮躁。学生的这种心态其实反映了全社会的风气都是这样。
  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毕业后进入媒体,又会影响媒体的内容。于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媒体对社会浮躁推波助澜,而浮躁中的社会人又进一步恶化媒体的浮躁。闾丘露薇说:“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之前,媒体追求收视率,吸引眼球,只会让这个社会更加浮躁,甚至误导民众。媒体是应该拥有社会责任的,特别是中国的媒体。因为中国民众目前的选择并不多。”
  
  说到社会责任,就要说到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人,企业,才会有责任。
  有责任,就有底线,有道德,有使命感,有诚信,就不会出现种种没有底线,没有道德的恶性事情,以至于温总理说这样的话:“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所以在最后闾丘露薇在后记《媒体人的品格》时说:“曾经觉得,只要用专业的手法,敬业的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经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现在,当我不断反省自己的时候,我问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我合格吗?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合格吗?作为一个公民,我为何不能对社会多尽一些责任呢?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为何不能在不说假话的同时,多说一些真话呢?做公民的底线,还有作为一个媒体人的职业底线,是不是应该随着时间而不断地提高,而不是后退呢?我们渴望看到社会的进步,但是自己又做了多少呢?”
  
  我们太缺乏像她这样的反思了:不论是媒体人,还是商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医生,不论是警察还是工人,我们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忘记了抬起头来看看这个社会,看看自己在哪,看看不论是社会还是自己的运动方向是哪。强调公民责任,就是希望我们不要一味工作,而要想到自己作为公民,你的所作所为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谐,还是制作了冲突、歧视?你是把权利放在第一,还是把权力放在第一?这不仅仅是记者需要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们的行为和工作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和地位?等等,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不时与公民社会的概念去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是不是偏离了位置。如果我们就这样埋头前进,结果,这个社会很容易再次重蹈二战德国和文革中国的覆辙,把这个国家社会带向毁灭。
  而媒体人,因为掌握着新闻传播的功能作用,责任更重大,如何引导大众去思考,媒体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媒体只是放大议题,而不带领受众一起去深入思考。那么这样的媒体依然只能够归纳在作秀的层面,而不是在真正地做新闻。或者大家认为媒体作秀,娱乐大众,最多显得自己很cheap,也不会带来其他坏处,那可完全错了。这就有点像温水煮青蛙,当我们放任媒体把底线一点点降低之后,整个社会的判断力其实也在同时降低。”
  
  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我希望他们不要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线,去侮辱了这个行业,而应该以身作则,去给维护作为记者的尊严,去担当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从记者到妓者,只有一字之遥。
  
  
  之二,新闻报道reporting和宣传报道propaganda
  
  13年还是14年前,在关于总结自己学英语的感受时,在最后我附上了自己阅读外语杂志的心得,大意是就是觉得外国媒体很坏,抹黑攻击中国,天天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觉得他们居心不良,动机不纯,处心积虑地恶毒攻击我们伟大的党和政府,觉得他们好坏,我说我再也不想读这些外语杂志了。
  现在想想,才知道自己错了,原来人家国外,新闻是reporting,去报道事实;而中国是有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而没有真实报道;在国外新闻媒体的作用是监督政府,批评政府,是watchdog;在中国是夸大或者编造事实,进行宣传报道,是propaganda。
  当初国外媒体报道歪曲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愤怒,很生气,并且喊出了个口号叫:做人不要太CNN。可是我们自己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新闻做人是不是也很CNN呢?
  我反对所有的CNN,不但是国外的,也包括国内的。包括《不分东西》里,闾丘露薇指出,在报道新疆事情的时候,国外媒体很过分分,带着偏见去采访和报道。我觉得我们完全有理由愤怒,并且表示抗议(导致我的一个朋友很鄙视我,居然去反CNN网看资料)。可是我们自己的呢?在利比亚的报道上不也是这样吗?害得人家利比亚人特意为CCTV打出了中文横幅。我们自己的国内很多问题,不是也一样,只见宣传报道不见新闻报道?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凭什么愤怒?抗议?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媒体带着意识形态去报道。其实很多问题无关政治,“。。。没有任何政治企图,也没有给政党绑架,而是来自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热爱,对未来的一种责任感,以及一种人文关怀。”
  40年前,中国刚刚开放的时候,邓丽君的歌被批评为用来腐化年轻人思想的毒草。现在看看,多么可笑的观点,简单的一个流行音乐动辄用意识形态去上纲上线,让人贻笑大方。同理,新闻报道如果处处讲究政治正确,最后只会是有政治,没有正确。这是天下媒体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政治正确。中国如此,国外也是如此。国外很多媒体的中国很多问题的立场上,也存在政治正确的问题。这也是新闻的特殊性。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学会从众多的声音中来寻找事实真相:永远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待新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圈子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对于追求相同利益的人是最好不过的基础
  但对于希望思考的人来说
  则是一种束缚
  对着权贵说话不需要勇气
  但对着普罗大众说不,需要更大的勇气。”
  
  “在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之前
  媒体追求收视吸引眼球
  只会让这个社会更加浮躁
  甚至误导民众
  中国媒体应该拥有社会责任
  因为中国民众在目前的选择并不多”
  
  “当我们指责政府拥有特权的时候
  却没有看到
  给公众特权同样是危险的事情”
  
  “如果只是有勇无谋
  我们只能永远陷入自己的悲情里
  仰视对方的傲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早早的在豆瓣推荐上看到这本书。
  然后去了当当网卓越网查阅。
  最后始终又忘记了。
  
  周隆赞同学来青岛的时候
  我俩去不是书店。
  我要焦糖玛奇朵
  他要卡布奇诺
  我拿了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
  他拿了闾丘露薇的不分东西。
  回到座位上
  
  我惊讶他竟然拿了这本书
  因为这是我最近很想要读的一本书
  人就是这样。
  偶尔有人触到了你的心思
  你就会在心里止不住的感慨缘分呐心有灵犀呀
  即使他坐在那,书连翻都没翻不停地在玩手机
  你也会以为其实他是懂你的
  于是心里着急的问他
  好看么?
  好看呀~!
  你看了?
  看完了!
  。。。。
  
  于是心里开始复杂浮躁
  连自己的书也看不下去
  有时候我在想
  很难找到一个可以陪你一起安静看书的人
  两个人坐在一起
  心就变得敏感
  想东想西
  静下心来各自安静读书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便被看成冷落了对方
  安静读书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
  
  这本书依然是我最近很想读的一本书
  找个时间
  一个人安安静静看完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从4月1号看了这本书后就一直念念不忘,因为没看完,直到今天才看完。这是一本有着很独特视角的书,因为作者特殊的身份,一个资深的新闻人。目前貌似就职于凤凰卫视。这就决定了她有着迅速贴近食物本身实质的特点以及从整体和大局观上思考的能力。
  
      整本书从偏见出发,从个人的角度去解读了2008年至2010年国内外发生的新闻大事。作者最主要的是力图还原事物本身的样子给大家看,越真实越好。从她的眼光里,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狭隘。不过狭隘也有狭隘的原因,我们被主流媒体奴役了这么多年,早已退化了思考的能力。这就牵扯到一个做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该拥有什么。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拥有独立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无论在婚姻中,还是日常生活处理事务中都显得无比的重要。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想法,譬如结婚之后,就不再走自己的路了。丈夫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丈夫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迷失自我。直到有一天,你的丈夫说,你怎么变的这么的狭隘,层次如此之低,手上只有眼前这么一点点事情,这时才欲哭无泪。在说起,难道我的付出不是成就了你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就像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希望在今后人们提起来,不是因为她的美,因为战地玫瑰,而是因为她的思考。这点我相当赞同。在闾丘露薇哪儿,主要是探讨偏见的产生发生造成的影响和之后该如何。可在我这儿,我看到的只是作为一个女人是如何深入地去了解整个事件,并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尽管这些意见和主流媒体大不相同。在这里又牵扯到了一个媒体人的职业道德相关。
  
      到底一个怎样的媒体才能算得上一个称职的媒体。从最根本上讲,媒体应该是一面镜子,发生什么,就报道什么,把所有事实都摆在观众面前,而透过这个事实你能看到什么,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可是从国家舆论层次导向上讲,媒体是一个标杆。你必须有你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必须符合科学的发展观,这才能够引导人民走向“幸福”的道路。这就是舆论导向性。
  
      如果在这个时候,媒体的观点与现实产生了偏差,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个人的偏见引导了一群人的偏见。一个人的以点盖面或者是不实报道甚至可以引起整个民族的抗议与不安。是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你怎么做?你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好?你怎么做才能即不忘社会的阴暗面又不会让人悲观绝望?这都是对媒体人的考验。
  
      要做到客观公正现实的报道和引导每一件事,媒体所需要素质就很高了。一个老的媒体人可以迅速从一个事物联系到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变革,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看日出。而一个新媒体人,始终站在山谷中,看不了全面。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学贯东西,了解每个事件发生的背景,而不只是他的现状。这也决定了我们要学贯古今,看到历史,也要看到未来。
  
      敬佩这样的新闻人。只是因为一个思想独立的女人,所面对的世界将远远精彩与那些心理抑或各方面有着依赖感的人。看这样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而最终我们想要得到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房贷,学业,婚龄逼近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该不该挺起被压弯的腰,大声地抗议,为什么都要我们来背负。社会凭什么给我们如此压力。社会又凭什么给我们如此之多的诱惑!为什么不能把压力转借到大脑上,我想知道我们的祖国会走向怎样的发展,因为那也预示着我的未来。我不想一切向钱看,可这不也是舆论所给我们的指示。
  
      去吧,做一个有钱人,有钱有车有房,资产XX万,这样的话,即使回到母校,还会吃一碗不一样的高级的盒饭呢。媒体也会报道你,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到处宣讲“成功经验”,抑或考入哈佛,成为“刘一婷那样的女孩”,考入音乐学院,即使你杀人了,也是因为“激情”,你罪不至死,只是因为你用的是“弹钢琴的手”。实在不行高喊一句“我爸是李刚”,不管在多少人眼皮子底下,判多少年都无所谓。
  
      很多的不公与特权使我们愤然,可是愤然后,我们也想要那些不公与特权,那怎么办?升官发财是也。有钱有权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但是舆论还在大喊,现在的年轻都怎么了!作为垮掉的一代,你们怎么可以要求刚结婚就有车有房,为什么把所有的眼光都放在钱上,放在iphone上,放在相亲热潮上。放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看看我们的祖国吧,他是如此的千疮百孔却又欣欣向荣,他需要你的理想你的志向做为支撑,作为血液,去维持和发展。你们怎么可以狭隘,又怎么敢狭隘呢?
  
      这能怪我们么?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只是在压力下连三餐都不济的一代。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温床,我们会繁衍的比谁都旺盛。对他们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你去死吧!
  
      最后,闾丘露薇借了韩寒的口,说出了她对年轻一代的希望。那就是自信,负责,真诚,勇敢。
  
      我想再加一条,思想的独立比行为的独立更重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10-23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原谅我如此喜爱这个句式。
  
  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女同桌,也叫露薇。这让我后来看凤凰卫视的时候,多留意了闾丘姐姐几眼。昨天有幸去了她新书的签售现场,观众提问时有说自己十六岁看她的,有说十三岁看她的;我忘了自己什么时候关注她,至少小于十三岁。我没提问,只好笑而不语。
  
  观众的提问我大抵都忘了,只记得那位十九岁的小妹妹,在发言的最后希望闾丘,保持自己的观点,「不要为中国政府说话」。
  还记得一个,有人问她在Twitter和新浪微博上说话有何区别。她说在Twitter的人大多是知道分子,不需要她在微博上那样传播常识之类,所以她大部分时间是看推。
  
  还是讲一讲内容吧。文字洗练,选用素材也颇有趣;尤其是开篇那个Twitter的段子,关于奥巴马在上海的那场Town hall meeting。我记得自己当时看网络直播时说,奥巴马自以为在跟中国未来的青年领袖对话,而真实情况是大部分青年学生在睡午觉,电视也根本没转播。
  这本书主题是偏见,的确切中时弊。资讯越来越多,偏见却越来越重;关键是得到的资讯是怎样的,而国内的资讯往往是一边倒且具有煽动性。本书尺度还是蛮大的,书中自然提到了传说中双语精神分裂的《环球时报》。
  看完后最大的启发就是“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闾丘说新闻不应该有什么正面负面,新闻追求的是价值。整本书的基调就是普及常识,所以读者也别期待她讲得很深入。
  
  书是第一版,大概有一页是漏印了,希望再版时可以改正,毕竟书价这么贵,怎么可以给读者有印刷错误的书呢?另外纠正一下闾丘一个错误,“口碑不好”是错误搭配,“口碑”就是指好的评价。不是在故意挑剔,是看到太多人犯这个语病了,顺带一提。
  天窗文化的书买过几本,最大的感受是印刷都是很好的,就是价钱太坑爹了——所以,可以考虑改名叫天坑文化吧。。。
  (开玩笑而已嘛,请潜伏在豆瓣的天窗编辑们莫见怪~)
  
  说回凤凰卫视。我很小的时候看凤凰,所能记住的最早的节目就是一部纪录片,《回首辛亥革命》。当年是九十周年,白驹过隙,忽然民国百年就到了。
  多年以后,我渐渐对凤凰有些失望,但对闾丘从来没有失望。遗憾的是,在她面前我还是拘谨了,其实我想喊一声“闾丘姐姐”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3:42 , Processed in 0.0455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