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连接你我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新星纪元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力很丰富,以至于看完我都觉得这事情总有天会发生,看的同时觉得自己要是13岁以下多好的。。
  
     推荐给老爹看,他也觉得不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停就是十年。
  
    直到二零零零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想起了这部书稿,发现竟然有出版的可能。拿出来后首先给了唐风,然后又给了姚海军,他们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在送出稿子后曾告诉唐风,只想在较大的较为正式的出版社出书,但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两个国内首屈一指的主流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和作家出版社同时准备接受这本书。这之后,《超》又写了三稿。
  
    第三稿与第二稿相比,已更新了一大半内容,弱化了其中的政治色彩,加强了科幻内容,并将《中国2185》中描写的以数字国土为基础的绝对民主社会移植进来,但已由乌托邦变成一场恶梦。第三稿中的战争描写内容比较丰富,但也很敏感,其中有侵略军将领瞻仰主席纪念堂和核弹摧毁北京的描写,我知道这些不会通过,只是抱着帽子高了不被砍一刀的想法。
  
    第四稿主要修改战争部分,改变了战场的地点,同时使战争的形式更加科幻和怪异。这次修改固然是编辑的要求,但也是作者自己的愿望,这时我已意识到,科幻小说的过分现实化固然能赢来一时的关注,但肯定是短命的。第四稿的意境更加空灵,也更加科幻了,但现实的内核是存在的,这部小说,如果把它切碎榨干,最后留下的可能只有现实。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稿。
  
    第五稿可以说是砍了很痛的一刀,把最后的交换国土部分去掉了,这是小说的看点之一。当时听到这个修改意见后,自己一时十分沮丧,变得固执起来。以后想想,发现这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初级作者的一个令人讨厌的毛病:只想着自己的作品,却不为编辑工作中的难处着想,现在想想心中十分愧疚,不过最后还是按要求修改了。冷静下来一想,编辑的意见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后那一部分十分突兀,从科幻方面看很有意思,但从文学角度是无法接受的。以后,如果看这本书的人足够多,我将把那一部分在网上贴出来,如果只能卖出几千册(多半是这个命运),那就算了。
  
    《超新星纪元》最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主要的主流文学出版社之一,而目前国内长篇科幻市场又十分低迷,所以自己对他们和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作出努力的人心中充满感激。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之前那个版本的封面,被某人评价为“丑绝了”的几个大番薯头小孩,让人看到了恨不得把书都撕了。
  看到换了个还算漂亮的封面,先在这里欣慰一下
  但是!
  刘慈欣的书是不是都交给一个出版社印的我不知道,反正封面的创意都像是同一个创意
  《球状闪电》:一个人的背影,对这个巨型球状闪电
  《三体》:一个人的背影(背上了个背包),对这个巨型摆球(就是小说中曾经提到的那个)
  《黑暗森林》:一个人的剪影(换成侧面的了),背后是个森林,森林的上方露出一片天空,形状是......球形
  再看看这个,《超新星纪元》:一个小孩的背影,对着个发着红光的星球
  我晕!
  就算是大刘的小说都与球形有关,咱们能不能换一个构图?
  实在不行你把那个人的背影换一换行不行?
  你把人的背影和巨型球体的位置换一换行不行?
  你把那闪闪发光的球形换个颜色行不行?
  行不行?
  行不行?
  行不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1、本书说白了就是架空了一个只有孩子的世界。
  
  2、硬伤很多。比如,在这个设定下,社会崩溃是必然,非要用个计算机来挽救一切,就是败笔。
  
  整体读下来,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人物形象也不清晰,远不如三体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了,当它还是以一种童话书的封面面世的时候,我就从朋友那里磨了一本回来看,后来又在高三百无聊赖的晚上在手机上看了几遍。是的,同大刘其他的作品相比,它给我带来的不是像《三体》那样的沉思,或者是其他中短篇那样的荡气回肠。但是当再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我才发现,它早已经在我头脑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萌发出第一次对一个国家的印象。
  
  尽管很有限,也很天真,也就像十三岁的孩子那样,但绝对没书中孩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当然,现实中能像眼镜等人的孩子有几何?
  
  作为一个并不对科幻作品的主流技术问题或是思想深化问题有研究兴趣的伪理科生,全书给我最直接地震撼场面是超新星纪元开始前的大学习和公元钟的熄灭。这些情节的确是过于理想化——但是科幻作品本就是个硬派想法——还是让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脑海中浮现着几十亿人口都走向终聚地等死的场面,仿若遵循神的旨意一般有条不紊。我尽量让自己不去想象着几十亿具尸体的尸臭味如何令孩子们还会做糖城美梦,不过这一情节的确让我热泪盈眶。哎呀,我也是个过了十三岁的人,并且全无为下一代考虑的责任感,如果让我连夜乘一辆装满惊恐绝望留恋的人们的卡车千里迢迢去死,我是不会在声哑之前停止我的歇斯底里的叫喊的。
  
  所以这就是大刘的魅力,他的震撼力,就在于可以让平凡人在极度不平凡的事的面前还是选择去做一个平凡人。没有英雄赴死的气概,只是冷静安详的等待。
  
  不过主体内容就不那么冷静安详了。一帮孩子的能力的确很让人捉摸不透。书里有一个观点我很能认同,就是孩子——永远和善良和平纯真美好相联系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对生命的悲悯力的。
  
  是不是看到养的小狗小猫死了就会很伤心?还会哭泣?是的,那是因为玩伴没有了,毁了他的玩具他一样会哭,只不过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比较容易产生感,因为它会互动,所以也就伤心地厉害些。所以看到后来那场血腥的战争游戏,我是没有太大惊恐,孩子应该是最敢玩命的一个群体吧,因为他们有着太分明的好恶感。我记得看到的小朋友打架场景都是相当恐怖的,如果惹火了,那真可是会挨使出吃奶的劲的拳头的。只是战争这种形式,是很能让人有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感的,也更容易让人将生死置之度外,而装在各种现在战争武器装备里的孩子们,注意力应该大都在如何操控武器上,这样子的死法,实在有点让人于心不忍。这么个写法,实在是太“暴力”。
  
  我是已经脱离了孩子时代了,但还是会和他们打交道。有时候我会很好奇他们每一个人的头脑里对于他们所认识的社会的规则,但是却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是如何在自己制定的世界里游戏的。如此说来,教育拥有着“暴力”精神的孩子们认清社会的过程,是某种意义上的“以暴制暴”。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想法。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1. 想像力很好,可是后面没有展开。感觉生生地被截断了。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前面没有铺垫,直接一转,让读者震撼一下的目的可能是达到了,不过看了半天仿佛有点回不过神来:怎么就一下子成这样了?
  
  2. 写的战争场面仿佛比较多余,对整个故事的推动没有什么作用,着墨过多了。
  
  3. 文章里的“引用资料”有《基地》系列的味道。
  
  故事还是很好的。前面九章都很赞。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据大刘自己的说法,这本书代表了他最高的成就,以后也无法超越。如果此书就是刘慈欣的最高水准,那么可以说,他确实不是那种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科幻文学面貌的大师,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在网上流传的那些删节的内容我都看过,说真的,就算把所有删节的内容加上去,《超新星纪元》仍是一部很不成功的小说。当然,单就华语科幻小说来言,它是一部杰作。
  《超新星纪元》的开头与王力雄的《黄祸》非常相像。两者同是描写末日的小说,《超新星纪元》明显要比《黄祸》乐观,而在刘慈欣另一篇未发表的《中国2185》中所提到的绝对民主制(这一构思保留到了此书中)更是对中国未来最乐观的预言。可这并不能改变《超新星纪元》与《黄祸》一样,也是二流小说的事实。
  《黄祸》的问题是巧合过多,作者又喜欢在作品中兜售自己的观点。《超新星纪元》则是因为作者并不擅长描写“人物”,书中出场的那些孩子根本不像孩子,他们的言行与他们的年龄很不协调。所以,《超新星纪元》与《黄祸》都很“假”,它们描绘的未来都很难让人信服。
  另外,刘慈欣的文笔明显要好于王力雄。二人对“暴力”都很迷恋。
  我倒是觉得,刘慈欣后来的“三体”系列,《球状闪电》都要比《超新星纪元》好,因为它们更像小说。
  《黑暗森林》刘慈欣只用九个月就写完了,如果花上和写《超新星纪元》一样多的时间,它应该会更好。但对于商业化写作来说,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韩松的科幻小说以诡异见称,寓意飘忽,时常让人感觉抓不住重点。过了很长时间才能明白过来韩松在小说里到底在讽喻什么。
  
  在《天涯共此时》里,前来观看央视“春晚”的“首长”在一泡小便之后变成了一个西方面孔的小朋友,“对着红光漫漫、空无一人的舞台,这孩子看得痴迷,有时使劲地鼓掌,有时轻轻地用手在膝上打着节拍,有时自己就吃吃地笑出声来。这使闵之磷想到了鲁迅的小说《社戏》。闵之磷顿然产生了慈悲心,不忍去打搅他。 ”
  
  在韩松最近的小说《暗室》中,站到权力最高层的,竟然更退一步,变成了子宫中的胎儿。
  
  就是在此刻,刘慈欣和韩松,这两个风格如此不同的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类似。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中首肯韩松的说法,认为孩子们有一天会统治中国,进而统治世界。
  
  孩子们对成年总报有近乎无限的憧憬,有时往往转化为“想象中的现实”。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会带着孩子特有的单纯,问道:“我想,你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了吧?”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们无须假装自己已经成年。他们无须成年,单凭他们的稚气和纯洁就已经足够他们统治中国。就像老子说的“小国寡民”,也像是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2009年6月1日,不知道是超新星爆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中国的成年人们忽然全部死亡了,或者在随后被关闭的长城外部的人们看来,像是全部死亡了。于是中国的少儿们,终于担当起了管理国家的重任。6月1日,他们做出了幼儿园治国的第一个决议:开启功法网,封禁Twitter和hotmail,让敌人们知道,社会主义中国不可辱。
  
  于是,世界颤抖了。与社会主义中国受到的侮辱来说,朝鲜核爆炸都不算什么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书店中总是出现这样的书《某某某最喜欢的N部小说》,这某某某,一般都是著名作家甚至文豪,而后面附上的小说,却大多名不见经传。以前总是不理解,某某某我这么尊重的作家,怎么会喜欢这些并不出名甚至并不优秀的作品?后来看的书渐渐多起来,才慢慢理解,有时候,有些书是你灵魂的一部分,与你不可分割,你眼中的这本书融入你的血脉,使你眼中的这本书其实和其他人眼中的这本书是不同的。
  
  我当然不是著名作家,《超新星纪元》更是一部好作品,这个开头只是想说明,有些书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另外一种更神秘更神圣的东西。一些作家喜欢一些二流三流作品,我一个普通人也当然喜欢一部优秀的作品,诚然因为年岁的增长已经看出这部当年给自己极大震撼的书开始显示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依然喜欢她,从这本书开始看出其他的东西,作者的努力,作者的心境,一些超出这本书以外的课题,作者一笔带过我却浮想联翩的细节,以及和这本书美好的回忆。
  
  我还记得那本封面上画了两个八十年代风格大脑袋孩子像一本科普读物的《超新星纪元》,也抚摸着手中这本封面更大气,内容更完整和充实的《超新星纪元》,很多东西便又涌上了心头。
  
  一,大刘的放水:作为一个不怀好意的家伙,《超新星纪元》曾经被我想象成了另外一个版本。在这最后的时刻,中国人也没有忘记内斗,最后,一群无才无德,脑满肠肥的太孙党成了国家领导人,中国失败的教育开始显露出它的弊端,中国在陷入无政府状态几个月后崩溃了,日本孩子,俄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接管了这块他们垂涎已久的大陆……诚然,这个版本是我还处于愤青阶段的产物,但是大刘却是为中国放了水。首先就是成功的教育,我不知道全国有几个华华,有几个眼睛,有几个晓梦,有几个吕刚,他们到13岁时那种才华又能维持多少,可以说中国没有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全无操守,俯仰都是市侩教育,理想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就说我们班,那些考试动不动六百七八的家伙的理想竟然是“蹲办公室不要太累上班能挂QQ。 ”不管是真心还是敷衍,都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出现书中的情况实在是让人有些脊背发凉。书中的“星光工程”很可能就是面子工程,孩子们更进一步的只有造假的能力。即使凑齐了领导班子,下一步呢?也许“悬空时代”之后就是“崩溃时代”,从书中看,“超新星纪元”发生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能否有如此高的网络普及率都悬,更何况“大量子”这个金手指了。我认为《超新星纪元》应该让我们惊醒,我们的教育到底在教孩子什么?至于“公元地雷”,就看造化了。
  
  二,科幻形象:大刘再一次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科幻形象:孩子世界。此前,大刘为我们带了很多“科幻形象”:球状闪电,流浪的地球,梦之海,《朝闻道》中前仆后继的科学家,三体人,地球大炮,上帝们。当然,大刘笔下也有用自己最后力量挽救世界的乡村教师,水娃等。大刘有一个概念,那就是科幻文学可以从主流文学中剥离出来,科幻文学塑造的应该是科幻形象。以前看外国科幻,感觉很糟糕,认为比中国的差太远,渐渐长大之后,才觉得有趣,才发现,很多外国科幻首先是一部小说,我们能看到人物的性格,能看到小说的要素。其实,外国科幻中也不乏鲜明的科幻形象:《童年的终结》中的人类与外星人,“基地”中的“基地”和“帝国”,“太空漫游 ”中的全人类,“沙丘”中的沙丘世界,《巴比伦塔》中的巴比伦塔……在《超新星纪元》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也有其性格,比如说华华,眼睛,晓梦的对话你能看出三个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戴维出身平民从而特有的自卑,骄傲与自负,但是大多都流于表面,这是科幻的原罪,科幻永远无法创造出可媲美纯文学的人物,一部描写一个人逃难的小说也许比所有外星人毁灭地球的科幻作品更有张力,那么,“科幻形象”也许是未来科幻发展的指路灯。科幻拥有一种诗情,而把诗情带入纯文学似乎是必败之战,最伟大的《呼啸山庄》,也不免越往后越没劲,因为有时候诗歌一句能说完的,负责任的小说要用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科幻似乎没有这个忌讳,可以说《最后的问题》,《环状废墟》,《星》中包含的诗情完全不逊于经典,甚至可以比他们更完美。大刘在《球状闪电》中塑造了林云这个形象,看出了大刘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却使《球状闪电》有一种不平衡或者不伦不类的感觉,反而是《超新星纪元》中有着“平面性格”的孩子们给人一种完整感,他们就像一块块单纯的颜料,勾勒出了“孩子世界”这个形象。这个世界包含的梦想,疯狂,惨烈,童真才是让我着魔的。
  
  三,《蝇王》与《超新星纪元》:以前科幻为了取得应有的尊重,人们总是喜欢找一些名著贴上科幻的标签,除了《一九八四》,最多的就是《蝇王》了,更何况,《蝇王》还是诺贝尔获奖作品呢。现在看来,把《蝇王》划成科幻有些滑稽,但是同是描写儿童抑或人之本性的作品,和《超新星纪元》一起谈还是很有趣的。看外国的文学评论,当然与中国不同,比起中国的“政治正确”最高,外国评论中的一个词汇出现频率很多:“想象力”,以前我认为想象力是科幻文学的专利,但是现在看来,纯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何其重要,无想象力,乔伊斯没法写出《尤利西斯》中女性的意识流;无想象力,福克纳没法写出《喧哗与骚动》中傻子的意识流;无想象力,《基督山伯爵》无法行云流水;无想象力,井上靖也没有办法在历史的缝隙中塞好《风林火山》……可以不客气的说,科幻文学是想象力最直白的体现,倘若对想象力阐述不够,或者塑造不出伟大的“科幻形象”,那么科幻就被纯文学狠狠踩在脚下。其实《蝇王》和科幻关系不大,就像《红楼梦》有超自然描写不能说人家就是奇幻小说一样,《蝇王》也是极具想象力的,戈尔丁很成功的想象出一群孩子们所能表现的一些,通过自己对于人性的洞察交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寓言。反观《超新星纪元》,这种洞察似乎很脆弱,书中很少有让人由衷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的原罪!我们无法战胜却要战胜一辈子的劣根!”的地方。不过大刘依然带给我们一些令人深思的地方,各国领导人孩子热烈的讨论残忍的游戏,各种杀戮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游戏,我感到这似乎是一种可怕的集体独裁,他们就代表了所有孩子的生命。可能有人希望战争,人的内心都有嗜血情结,但是没有人喜欢疼,喜欢残疾。南极之战一直处于一种围城状态,战争游戏中的孩子几乎成了非人,而外围的孩子们却以为杀戮是个有趣的游戏。当日本大西文雄拿出战刀时,刘慈欣才说:(孩子们)好像刚刚从梦游中醒来,在努力弄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是啊,对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权的敬畏其实都是后天培养的,孩子们都是无罪而有原罪的。
  
  四,民主的资格:大刘在《超新星纪元》中表现了一种完全的民主,虚拟公民极具想象力。但是结果却并不乐观。我一向认为最好的统治方式是清廉独裁,但是这几乎不可能,只有民主。我们可以看见,民主的蛀虫都是弱者,民主是弱者的温床,唯一的挽救就是对于伟大人格的敬畏,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伟大的人格,那么民主就是一条灭亡之路。有趣的是,腐败独裁也恰恰是要摧残人性的。在《蝇王》中,最先让孩子们出现裂痕的恰恰是最小最没有的5,6岁小孩子,野兽之说就是他们最先发出的,“野兽”也最终成了文明迈向野蛮的导火索。在《超新星纪元》中,刘慈欣也描写了那些数量占优的5,6岁孩子的不理智。在现实社会,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戈尔丁和刘慈欣笔下的小孩子,无能,懦弱,却又最能惹是生非。在现实世界,他们看着A片,玩着盗版游戏,在网上挂QQ扯淡聊天,不学习,不反思,媒体一挑就着,甘当可怜的炮灰。但是,如果他们还有着对文化,对知识的尊敬,他们就还有希望。倘若反抗者被嘲笑,牺牲者被遗忘,知识分子被轻视,那么这个民族只有毁灭一条路!而那些家伙就是帮凶!
  
  五,你敢交换国土么:交换国土是否在其他作品中出现过?倘若没有,那么《超新星纪元》完全可以载入文学史册!交换国土是一个伟大的构思,让人喘不过气,很少有人敢这么想。以前在网上读交换国土,只觉得脊背发凉,对中国的未来忧心不已。可以说我们现在还沉浸在一种虚骄中,如果问:中国伟大么?我们全都会回答:伟大!但是如果问哪里伟大,只怕很多人想了半天后,只能回答道:就是伟大。交换国土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课题,国家是什么?国家是用来建设的还是用来享受的?以前看肯尼迪的: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要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很不理解,特别是生活在天朝,一想朝廷就气不打一处来,“我为这个国家做什么?呸!”现在看起来真实惭愧啊。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顺从吧,骄傲的人,先打掉你身上的傲气。顺从吧,游手好闲的人,先在你自己的国土上耕耘”时,竟然感到一种无言的力量。美国人敢于交换国土的核心就是: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建设她!而我们呢?有多少人梦想着去享受自己的祖国,这便是独裁国民性的温床。我们总是梦想着身居高位,总是在想:要是中国也像某某国多好……我们中国人一个国民劣根就是:暴殄天物,从焚琴煮鹤中得到快乐。在韩寒的《他的国》中,有一段讽刺的剧情,全镇的动物变大了,人们最先想的就是吃了他们!当美国人来调查大动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把大动物吃完了!美国人不解的问:“吃掉它们你们很幸福么?”所以说,交换国土,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劣根真的要迈向灭亡,那么灭亡只是快慢问题了。其实在91年版的《超新星纪元》中,美国孩子已经摊牌了,换了国土,你们必死无疑,你们就是第二波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北极圈的保留地好好呆着吧。这个是很可能。在大刘笔下,还是留给了我们希望,他写道:在这样(海运不畅)艰难的条件下,孩子们依然保持着严明的纪律……我希望那是一个涅槃,是美国孩子的一个失算,他们让一个半死不活的民族再次绽放了青春。
  
  六,能拍成电影么:最近一直在想《超新星纪元》拍成电影的效果,这个片子不需要多少特技,人物还平面化,主要人物都是儿童,成本应该不大。如果有生之年真能看见剧场版的《超新星纪元》,再来个中美同时上映,那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七,大如果:如果一面的成年人都死了另一面都活着怎么办?比如没有大人的中俄和有大人的美欧或者倒过来?如果是18岁以上的人死亡会怎么样?如果没有大量子怎么办?如果南极真的成了适宜居住的圣地怎么办?另外就是,超新星纪元中,孩子们最后是如何成长的?……
  
  要写的似乎还有很多,但是写到这里暂时就到头了。《超新星纪元》寄托了我童年的梦,寄托了我成长道路上的思考,寄托了我在昏黄的台灯下,在夕阳的广场中,在阳光灿烂的下午读书的回忆,她代表着我内心的什么东西,让我总是想起那个只有孩子的世界。认真的东西总是会发光,大刘写这本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自然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沉甸甸的东西。
  
  原址:http://hi.baidu.com/meizhi/blog/item/40d62697dd5a956554fb96cc.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22 14:48:11 | 只看该作者
  基本上没有增加太多的东西,全本收藏只是多了后面的几章,而且这几章在我看来并没有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分量,反而让人更加疑惑从超新星纪元3年到移民火星之前发生的什么能让科技发生如此爆炸性的发展。
  
  不过皮子挺漂亮的,买来收藏一下吧,也算支持大刘了,免得下次大刘的地球往事3被忠实FANS扫到网上的时候SFW又出来严正声明。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07:55 , Processed in 0.0556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