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牲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1#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一个70年代末期出生的大人,我很少关注80后的作品。一方面是出于成人的固有观念,觉得他们都是些小屁孩儿能写出什么有内容的东西呀。另一方面是出于嫉妒,嫉妒他们所受到的关注,这是我们这些70后不曾得到过的,似乎我们还不曾年轻就被岁月抛弃了。
     看《小牲口》纯属偶然,之前只是想找本东西来打发睡前的时间,没想到一看就收不住了,看到最后一页时已是凌晨。
     想不到在我们这批人踏出校门以后,身后的那间教室还在一遍一遍上演着相同的剧目。那些互相打闹、谩骂的欢声笑语,那些无助的眼泪和彼此憎恨的目光,以及初恋的美好与煎熬。
      我的初中时代不像耿穗穗的那样残酷,总的来说它是美好的,尤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它充满了甜滋滋的味道。
      耿穗穗的初中生活也是从美好开始的,是从新鲜、喜悦和决心做一个好学生开始的。穗穗的苦难开始于她那矇矇眬眬的对异性的美好感情。她喜欢张扬,不因为他学习好,不因为他心肠好,甚至不因为他长得好,只因为他流了两行眼泪。或许就是这一刻,张扬的两行眼泪把耿穗穗变成了一个女孩,一个真正的女孩,她打开心扉来接这些泪水,以为是在迎接另一个敞开的心扉。然而那些泪水却不是流给她看的,或许张扬之所以会在她面前流泪,正是因为他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存在。人们不愿意在有人的地方流露感情,因为怕受到伤害。赵博喜欢穗穗,所以他从来没在穗穗面前哭过,他逗她,和她吵架,骂她,哄她……最后报复她,为他所受到的伤害。耿穗穗的不幸不仅是因为她喜欢张扬,更是因为赵博喜欢耿穗穗。初恋本是人生最美好的感情,但是他们太年少了,他们还是孩子,脆弱而无助,得不到任何帮助,不能依靠老师,不能依靠家长,甚至不能依靠彼此。他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于是就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用自己十二岁的双脚践踏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初恋,流着血,流着泪……
      或许多数人的初中时代都没有耿穗穗这样不幸,因为我们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就是那些跟着起哄的孩子,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其他人。如果说《小牲口》中有哪一点最触动我,就是在一大堆男生欺负郭婷的时候,刚刚得到片刻解脱的耿穗穗立刻成了一个旁观者,甚至也能同其他人一样从中得到无伤大雅的乐趣了。人类真是冷酷的动物,我们的冷酷在少年时代还是那样的赤裸裸,如今回头看看可能还印在教室的墙壁上。
      弱者注定是要被抛弃的,耿穗穗被抛弃了,被她的朋友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以同样的方式,她也抛弃了宋斯文,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宋斯文比耿穗穗更不幸,因为在他被无数只脚踩住的时候,其中有一只就是他母亲的。他甚至不能像耿穗穗那样向母亲诉苦、和她冷战。
  在初一(二)班,在耿穗穗受苦的日子里,只有两个人给予了她真正的一点关心,一个是赵博,一个是宋斯文。赵博的恨由爱生,他的报复也伤到了他自己,他所希望的结果很快就变了形,变得无法控制,不可收拾。而宋斯文更多的时候是出于同病相怜,既想帮助耿穗穗又怕被连累,既想得到耿穗穗的帮助又无力得到。其他的人都是一些冷酷的旁边者和落井下石的帮凶,即使是李大伟和张扬那些人也并不了解他们给耿穗穗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他们只是想从中得到乐趣而已,然而他们得到的也不多,只有一点。而孤立无援的耿穗穗却不得不拼命地巴结他们,通过欺负郭婷,通过说别人的坏话,通过向校长告状……屈辱和尊严不过是人类的奢侈品。
     我们总是要长大的,曾经的美好与残酷经过岁月的洗礼,最后只剩下了美好的回忆。曾经的煎熬已经远去,那些残酷的事实也已经面目模糊了,我们记得那些美好的一切,因为那是我们再难获得的东西。而曾经的残酷之所以被我们淡忘了,是因为它一直追随着我们,融入在我们的身体里,帮助我们成长,使我们成为强大的大人,行走在刘福和马燕的队伍里,再也不畏惧,再也不纯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AD萝卜都推荐的书,于是我在昨天晚上花了4个小时不到看完了。
  
  整本书几乎都是在心痛中度过,心脏跳得很快,我的五脏六腑仿佛在不停剧烈运动,停不下来。
  关于校园暴力关于残酷的青春。
  
  在很多人印象里,青春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可是有时我们都忽略了,那上面爬满了虱子。不置可否,在小牲口里我看到了虱子,看到了冷酷。
  因为朋友的出卖,耿穗穗被全班孤立了,然而我觉得这都是由于那个年纪的幼稚敏感小孩子气导致的。喜欢一个人当然是每个人的自由,即使公开,那样也无妨,然而在初一(2)班这个集体里,有了李大伟、张扬等人的存在,再美好的事情也会被一点点玷污,直至难以触碰。耿穗穗在他们的不断刁难下,她的自封宠儿地位没有了,她的好成绩也不再了,她的好名誉被毁了。她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了。她连她仅剩的两个虚伪好学生朋友也没有了,并且她在喜欢一个人的同时让一个喜欢她的人也离开了,甚至那个人也一同和他们欺负她。
  
  当这一目标被顺利完成时,他们乏味了,他们需要一个新的目标去玩乐。
  在与耿穗穗的纠缠之中,宋斯文是其中的牺牲品。宋斯文同样喜欢着这个天真纯洁甚至有点傻傻的女孩子,为了她,他勇敢地拔了他的敌人的气门芯并且毁坏了自行车,然而在之后这辆车竟被别人顺手牵羊偷了。从这件事开始,他成了这场闹剧的最大受害者。他偷钱偷东西说谎,他屈服了。然而他们还不够,他们甚至让他和弱智的郭婷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令人生厌的动作,以此满足自己的快感。他们在一步步将他们逼上绝境,最终,结局让人意外且爆炸。在十一举国欢庆张灯结彩色彩缤纷的日子,在某个安静的角落,这两个饱受校园暴力毒害的人死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以怎样的过程死的。然而,宋斯文和郭婷他们选择了最勇敢的方式逃避他们日渐再也无法忍受的生活。故事也推向了高潮。
  
  最后的最后,初一(2)这个浑浊的集体换了一个善于管理的年轻老师,曾经的乌烟瘴气也一点点消散开来。他们现在是初二(2)班了,他们走上了正轨。没有暴力没有残酷。耿穗穗又恢复了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憧憬,她和赵博又如之前一样谈笑风生嘻嘻哈哈,冰释前嫌的感觉。
  而宋斯文和郭婷这两个悲剧人物也在孩子们淡薄的记忆中慢慢沉淀,或者很快便消失。
  
  读完整本书,心里在抽搐在运动。
  想起自己不久刚过去的初中生活,忽然开始庆幸自己的美好生活。没有暴力没有恶语相向没有针峰相对,也许是这本书是以夸张的手法来集中凸现这一切,然而这样使得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
  
  青春应该是扑满涂鸦的墙,凌乱却不锋利。
  青春应该是温柔似水的歌,甜腻却不恶心。
  青春应该是内心深处的梦,自由却不无边。
  青春应该是值得珍藏的宝,珍贵却不昂贵。
  
  有些残酷值得小心翼翼品尝,但不希望在身上得到实践。
  假使它们不幸降临,勇敢点坚强点。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果子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她一着急口误了,把“小牲口”说成了“小畜生”!用了两个晚上的睡前时光读完,然后觉得耿穗穗她们班的同学,真是一群“小畜生”!
      不敢相信,这些可怕的事情,居然都是一些12、3岁的孩子干出来的了。看来,我的校园生活太过阳光,以至于都没看到隐藏在阳光背后,还有如此多的黑暗面。或者,是我太“老”,老到已经无法了解现在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着!
  
      读这本小说,像面对一个捂不住的伤口。无助的感觉。
                                         ——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
  
      耿穗穗“倒霉”,应该是从她“宣布”喜欢张扬的时候起吧。进而,让自己成为全班同学的嘲讽对象。当她被人骂“鸡”的时候,我在想这些孩子怎么这样的恶毒?果子说,你往后看,还有比这恶毒一百倍的——“倒霉”的耿穗穗被同学欺负得厌了学,可怜的“小和尚”宋斯文跳了楼……能说那些孩子是凶手吗?他们是吗?!
      果子说,你小的时候,难道没有集体“围攻”过一个同学吗?我说,对不起,没有。真的,没有。
      从小学到大学,班级里的同学的关系都很“和平”。尤其是初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是好的不象话。象《小牲口》里写的,因为熟了拔河比赛,全班集体大哭的经历,在我的班级同样发生过——那次是足球赛,我们输了——也是我们初中三年,唯一输掉的一场比赛——全班同学坐在教室里抱头痛哭,惹得各种老师来我们班对我们进行各种安慰……但没有书里写得,背后搞那么多小动作……我们只是哭,通过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是,我承认,在我们那时幼小的心灵里,也会有自私和骄傲。也会“瞧不起”某些学习差,智商很“潮”的同学。但或许,我们那个时候,更“成熟”、“有礼貌”和“成人化”一点点,用耿穗穗的话说,我们懂得虚伪,我们懂得,至少要在表面上,去尊重一个同学。
      那时候,在班级里确实有小圈子——优秀生总爱和优秀生一起玩,中等生和中等生关系比较好,差生和差生很谈得来。但同学之间,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见了面也都有说有笑。而且,那些所谓的界限也常常会变得模糊,总有些活泼好动的“中等生”和“差生”积极“混”入优秀生的队伍。
      在任何时候,优秀生都是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很多校园“混混”可以不屑我们,但他们绝对不敢欺负我们。自然,我们也决不会欺负、辱骂、甚至殴打差生。这一点,孟德斯鸠的“人生而平等”的说法在当时相当深入人心。
      所以,我看到《小牲口》里,那些孩子居然如此对待自己的同学时,我觉得自己的血都变得冰冷——这还是孩子吗?他们还有一点点孩子应有的单纯和善良吗?对于他们在书中的所作所为,用“残忍”甚至“残酷”这样的词汇来形容,都毫不过分。
      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那么无力,无力去帮助那些受着巨大校园痛苦的孩子;同时,我也痛恨那些“虚伪”的老师和“冷漠”的家长,让这些本该活泼、健康成长的孩子,变得如此敏感而脆弱。   
      很感谢丁丁写出了这样一本“残酷”的校园小说,让我能够看到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世界,看到原来有的孩子的童年,曾经是那样的不幸,被那些“很黄很暴力的小牲口啃噬着他(她)的伤口!”并由此而非常庆幸自己的校园生活是如此的“阳光”和“温暖”!
      推荐给所有有孩子的人,希望他们读了以后,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世界,让他们不会因为生活在这样的“灰色地带”,而让他们的心灵一生都蒙上巨大的灰色阴影!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名字叫小牲口,是因为班里有太多畜牲吗?
  这个书名我刚开始以为是写写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宠物……
  不太明白为什么宋斯文要被写死,可能是作者一时冲动,或者就像《南方公园》的Kenny, 编剧“就是喜欢看他死”。。。。。。
  
  看完了之后,
  想狠狠暴打张扬一顿,这孩子看起来比李大伟还TM坏,欠抽,该被送进工读学校。宋斯文的妈妈应该拿刀砍张扬才对吖!
  觉得对郭婷的后续报道不够,她后来是退学了,还是去弱智学校了,还是继续来上课了?要是还来上学,她会蹲班吗?
  荷韵儿这种学习好、家世好的漂亮女生好像每个班级或者年级至少都有一个,命运真的不公平,上帝把门和窗户都给她们开开了,凭什么啊!让她们堕落吧,堕落吧!让她们都被大款包下吧!
  对于女主耿穗穗,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太软弱,太逆来顺受,新时代的新女性怎么能这样子?!而且她对她曾经的迷恋对象一直没有忘情的样子,她老对他心软,就像我爸对我妈又打又骂,可是在遭遇家里暴力之后,我让她跟他离婚,她就开始想他的好,【虽然在我眼里他没有一点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还教育我说我跟他有血缘关系,不能这么说他……女人,劣根性。耿穗穗为张扬受了多少苦,最后还在想着他,还以为他本质不坏。耿穗穗还好有赵博,不然她真无可救药了。
  
  谢谢描写50年大庆的情况,我没参加过。(不过我并不遗憾没有参加这难得一遇的国家大事,唯一后悔的是他们翻花的有钱拿,我没有)
  
  问题,有错别字。最严重的地方在P47,倒数第5行中间,那3个他/她,男他和女她的位置颠倒了,不知是排版的问题,还是作者写的有误。
  
  又及:希希,穗穗和莹莹也看了这本书,她们都没有看出这书里面有朦胧的同性恋情怀,她们都太纯洁,太可爱了。当然我也很纯洁,很可爱,可是我还是看出来了。咳~咳~~请参考P159页第9段及以后。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残酷青春的不同回忆
  
  读这本书纯属机缘巧合,读高中的表妹列了个书单要我帮她买书,《小牲口》刚好位列其中。旅途无聊,随手拿来读,便一口气读完。
  
  读完颇多感慨。这是一本写九十年代末初中生的小说,作者是一位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女生,书中她用一种刻薄的让人胆颤心惊笔调描述着初一二班的世态炎凉 ——一心希望被老师同学喜欢却事与愿违的主人公耿穗穗,满嘴脏字儿却熟稔为人处世之道的赵博,顽劣的孩子王李大伟,学习好却冷漠地吓人的宠儿陈静白雪,即将退休而自以为是的班主任刘福老师,还有内向软弱的宋斯文、郭婷……自己的学生生涯的某些记忆一下子被唤醒,不少人物让我看到了那时的影子。
  
  作者用尖刻的字眼儿叙述初一二班的人和事,批判这群学生和老师身上种种人性的弱点。在我读来,挥之不去身边人的影子让我越读越不安,也越来越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反思书中的记叙。
  
  和书中的描述不同,我印象里的初中虽不是至臻至善的天堂,却也绝不至于书中试图表现的那么不堪。一方面,家乡属小城,虽时代和书中相近,但较之书中所描述的北京,家乡中学偏僻单一的环境反倒让我们得以与烦躁现实的社会暂时隔离;另一方面,自己当时应该算有老师宠着,可以让“孩子王”那样的人物稍有忌惮,更何况家长、老师的长期教导不外乎就是不和或者少和所谓“坏孩子”相往来,自然少了许多是非。从另外的角度看,或者也就可以被解释成是作者所说的冷漠吧。
  
  书中尤为让我不安的,是班上同学对几个学生的孤立和骚扰,老师虽然知晓此事,却出于种种原因任其发生。不安是因为记忆里自己班上也有类似的事情,一大帮同学出于某种原因对某些学生的孤立。至今还记得每次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招致大片嘘声。不记得自己当时是不是随着起哄,但知道自己没有站出来阻止——当时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一件有多错的事情,即便是真的一起起哄,恐怕也只不过是出于有趣,大多数起哄者的动机怕也不过是如此。老师倒介入了,还记得某位老师就此批评班上的同学,结果却只能是加强了嘘声,大约这也是表达逆反的一种方式,更何况自己班那时出名的乱,老师也不大愿意来趟这浑水。情况似乎和小说里描写的相似。
  
  读这本书前,我没想过被起哄者的心理会受到什么影响。书中,则描写了被起哄的耿穗穗内心的失落与彷徨,更极端的,另一个遭起哄者,内向的男生宋斯文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班上被起哄的同学,时至今日我还偶有联系,从未问过他们当时的感受,他们也不主动提起。不好受是肯定的,印象里一位女生为此是哭过鼻子的,他们心里的感受相较耿穗穗未必会逊色多少吧。
  
  《小牲口》封底印着几位名人的推荐,大意是说没想到当今的孩子竟然是这样,还捎带着批判了一下校园暴力。我却觉得这种评论颇不得要领,“党同伐异” 当属人类本能,这些中学生,包括那时自己的同学,或许只不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实践了人性之恶而已。这帮人大可去批评学校教育片面强调分数而忽视了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教育。我倒是想问问,在成人社会越来越现实的今日,指望孩子们不沾染社会之风气,压抑人性中灰暗的一面是否可能。现如今有多少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理想中的道德楷模?表面看家长看重分数,实际上分数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混社会的敲门砖而已——高分儿等于好大学,好大学等于高薪工作等于社会地位。说到最后,钱权才是对孩子教育的最终希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空去感叹校园暴力着实是有些不着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解决问题需要反省的也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反省!
  
  《小牲口》文字并不出众,内容也显稚嫩,很多地方读起来更像是一个受气学生的发泄。作者安排宋斯文在建国五十周年庆典当天自杀许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批判性,可惜前文铺垫不足,给我突兀之感。读来觉得如此安排纯为表现,未免有形式大于实质之嫌。不过这本书总算是提出了一种教育中的阴暗现象,促使读者思考,倘若能形成有益的公共讨论,也算是功德一件。
  
  转自博客:http://redfivespace.com/2008/02/different-memories-of-the-cruel-youth.html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最真实的残酷青春物语。红色的封面,一个背着黑色书包的女孩,穿着一声黄。可是她却没有脸,白乎乎的一片。很久没有以那样的速度看完一本小说了,源于明珠的博客,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小牲口》。是这个名字吸引我去买的。
       看完,却一时语塞。胸口有许许多多的要说,可是却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当翻开第一页,看到开篇对于那个初中的描写时,我想起了我的求是,也是水泥跑道,一直到我毕业才换成了塑胶的。爬山虎攀缘在一堵堵的墙上,大批大批的孩子像潮水一般涌进去。我还记得那好像是个下雨天,我现在只记得我的第一任同桌带着紫色的折叠伞,迟到了好一会儿坐到我身边的模样。
      他是好学生,现在在交大。
      可是《小牲口》里的好学生,定义得让人感觉残忍,初一二班,当我看到那个叫做耿穗穗的女孩和她的同桌赵博互相吵架划着三八线的描写的时候,我和我的同桌曾经也是那样的打打闹闹,原来每个孩子成长中的经历都那样出奇的相似,拿起对方的铅笔盒往地上砸的前一秒想着再也不理你了,捡起地上七零八落的笔和文具的时候,两个人嘴里说着对方的不是,其实已经好了。即使是做着眼保健操的时候互相踩对方,用手肘撞对方,那也是如今回忆起来的会心一笑。
       我看到快三十页的时候,对于这个主角的命运产生了担忧,我心里有一种恐惧,我害怕这个小说的标题写的是她,我甚至满心希望这是一个以她的口吻来描写她所看到的青春暴力的一切,我害怕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切身经历,看得好像觉得自己也曾经那样,孤立无援的仿佛在一座小岛上,就连最后一个会帮助自己的人都转身离去。因为太久没有静下心来去回忆自己的初中了,以我已经长大了,被成人世界同化了的思想来看,我看到是所谓的暧昧,所谓的青春期,所谓只不过是大人看来孩子们的打打闹闹……
      可是,我害怕的,终究在翻着书的每一刻,时时呈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感同身受的?即使是所谓的好学生,戴着团徽,享受着那种高高在上老师的宠儿的荣誉,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觉得明哲保身,可是,有时候,看着那些所谓的差生,弱势群体被欺负,被孤立,而自己却在一旁不敢吱声的行为,比起那些坏孩子,又有什么差别呢?
       我记得小学时候班上有个叫做郭佳亮的男孩子,他比一般人都要反应慢,据说是因为他妈妈怀孕的时候营养不良。像豆芽一样瘦小的他一度是孤立无援的,就好象书里的那个叫做郭婷的女生一样。还有书里的流氓留级生,对面班级漂亮的像白天鹅一样的女生,默默无闻在班里冷眼看着的中等生,还有那种把自己当作好生,好像和差生讲话就会玷污了自己,一下课就往办公室跑的女生……我觉得,任何一个,都是回忆在脑海里的重新放映。她们都是很鲜活的人物,因为鲜活,所以让人感到残忍的现实。
      关于善良这一点,从小到大的教育已经无数次地被强调。我们要团结同学,友爱师长,我们要爱劳动爱学习,做一个好孩子……可是孩子的内心真的能够被教条式所框牢,老师们就能够真的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么。。。我不知道,我也说不好,脑海里很乱的,不知道应该讲书里的内容还是我自己的回忆。真的假的,书里的,现实的,交织在一起。当得不到家长的帮助只能寻求朋友的帮助的时候,而那平时常常在一起的朋友因为碰到所谓的班级荣誉和好学生的称号,就躲的远远的。女孩子之间叽叽喳喳的八卦,男孩子之间嗡嗡嗡嗡对某一个女生不成文的嘲笑和捉弄,课桌底下故意伸出去的脚,新鞋踩三踩,上厕所时候的成群结队,班里的拉帮结派……
      我看到初中时候自己的照片,预备班时候的一次班会。我躲在最角落的角落,彼时我自己都认不出自己,因为我是那么的其貌不扬,瘦瘦小小,干巴巴地挨在那时的好朋友身边,索性那时候我们的两班没有那么多书里的残忍,即使有,或许我也淡忘了,我不记得被欺负,我不记得冷眼看过的那些儿童暴力,不过我记得老师的某一句话对一个孩子的一生可能都会有极大的作用,我语无伦次地表达着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却总觉得词不达意。只能说,这是一本太好的书,好到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那些回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在卓越上买书,看到新书排行榜上的这本,先是封面吸引了我,然后是书名,再然后是那些推荐。虽然对类似这样的推荐总是心存疑虑,但可能是史航的出现让我觉得还是有点保证吧,就买了回来。事实证明,还是高估了,但从内容上来说,又值得一读。
  作者85年生人,小女生,照片上看,招人喜欢。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么年轻的人写的小说,本意是想窥探一下真正的80后人生和他们的笔头子。遗憾的是,书写的并不是很好看。节奏缓慢,写的很絮叨,对话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是交待人物的内心活动。这里可能有写作功力的问题,毕竟,这是她的第一本书。之前,王朔的《看上去很美》写了童年,冯唐的《万物生长》系列写了青年,抛开水平不谈,我倒是希望这本书能以它的真实(如果真的真实的话)补上少年的这一节。
  还是说说内容吧。
  开篇写到,主人公即将进入的是一所小区学校,这立刻让我嗅到新时代的味道,原来哪有什么小区的概念,学校都是编着号的,要不就是挂靠在某个大学或某个单位下面,名曰某某附中。故事就在这所学校里发生,围绕着七八个初一的孩子展开,灰色的一年。书里描写的学校生活和我记忆中的差不太多:好学生,坏学生,早恋,告密,欺负女生,拉帮结伙,讨好老师,霸道的孩子头,自负的班主任。但是相同的行为却笼罩在不同的气氛之下,我们那时候可能更单纯一点,更应该叫调皮而不是这样接近于“坏”的范畴,至少在我们的行为里没有那种穷凶极恶的感觉。对,恶,是这本书里充斥的一种感觉。在这里,孩子们表现出不可想象的奸诈,狡猾,和残暴。耿穗穗的软弱和宋斯文郭婷的死都让人震惊,我以为,长时间的污辱会让他们爆发,反抗,甚至以暴制暴,这可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课。但是没有,他们都选择了逃避和忍让。两个人的死好象改变了整个初一二班,孩子们变得安静变得规矩,耿穗穗和赵搏也终于得到解脱,但我担心,这一年中发生的事情会对孩子们产生永久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这里做过暴君做过小人做过阶下囚。
  正象作者后记里写的,她要泄愤。是的,孩子在那样的成长阶段里不应该是无助的,她/他身边该出现的人在哪儿呢?我总是想起,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学生当中的耿穗穗,她是那么的渺小,渺小到没人会注意她,而她竟然因此而感到轻松。
  不管怎样,我想向那些曾经被我欺负过的女生们道歉。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8#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小牲口》书名起的好,象极了十三四岁的孩子的状态。
  一个小孩写的,她还没来得及忘掉痛苦的记忆。大家都忘不了,不过是隐忍不说而已,心照不宣。
  书里的这帮孩子都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小孩,和我的初中生活相差不远。所有的青春都是一样的,没法走捷径,吃的亏,犯的错,受的苦,一样也不能省,就算有人指导你,领着你走,也没法逾越。
  主人公资质不高,没有突出的特长,除了敏感。总是莫名其妙的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全班同学的嘲笑攻击,比她更惨的还有两个更懦弱更笨蛋的孩子,有一个竟然被逼的跳楼自杀了。
  书评说这是反映校园暴力的小说。也不能完全是暴力,非要刻薄的看,谁的青春不残酷。
  在小学到初中,班上总会有一两个头,一两个众矢之的。头要么是学习好的老师同学的宠儿,要么是逞威逞凶的混世魔王。众矢之的一般都是笨的、丑的、有点过的,甚至可能是贫穷的弱者,他们因为不合时宜,被一两个头所孤立,渐渐地被全班嘲笑痛贬。想想看,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这样的人,是童年灰色的记忆。
  薛说他们班上也有个这样的女生,得了大病,成了秃子,又因激素发了胖,全班人都视她为瘟疫,没人理她,编排人的时候把她拉上,派给最恶心的男生,那男生也要翻脸,更会莫名仇恨那女生,带累了自己的清白之身。
  我从来都没当过冷漠的小跟班,看见别人倒地,再去踹一脚的那种“小催催”。因为一直是边缘人物,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不会盲从。小孩的情绪是传染的,就象一个婴儿哭,别的婴儿也跟着哭,那不是同情心的问题。我反而因为逆反的缘故,和这些被全班抛弃的人玩的很好,多半是同情的问题。小张也和众矢之的们玩,但她是健康的,她拿他们当普通人,包括在教室后面撒尿的那个弱智男生,在她眼里,他们都和自己一样平等。因为没有觉察,她也能和大部队走在一起,她害怕被孤立,这是她的喜人之处,有眼里价吧。
  那个弱智男生是全班乃至全校最弱的一个,谁都敢厉害他,谁都可以踢他一脚,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新来的转校生大耍威风,按住人家打还抢人家的东西。残忍是本性,不论智力的问题。
  初中的孩子真是疯子,男生女生绕着教室追打,象撒欢的小兽,按住就狂捶,嘣嘣乱响。圣诞的时候,从一所初中门口过,看见他们拿着罐装的“泡沫”逮住一个个小的很“灭”,就在大马路上,所有的人都看着那孩子,被“灭”的倒在地上,头上顶着老高的白沫。越玩越奢侈,可是性质一点也没变。
  等到上了高中,一切都好了,高壮不再可以吓住人,女生一律文静秀气起来,男生也深沉内敛的很。越来越象文明人,不复是当小牲口的日子。
  变文明不知是人类的进步还是悲哀。
  我还是喜欢有点文明,有些温情的世界。
                        -----30岁看13岁,回忆还不能开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看《小牲口》这本书,我明明大概了解了小说的梗概,知道阅读它的过程就象是硬生生地把那结珈的伤口撕开,任凭它再次血流不断。我以为我好了,但其实伤口一直都在,只等着再次揭开。《小牲口》的作者她的初衷是:“校园暴力总是有人去关注,关注那些干坏事的孩子们,关注他们如何步入歧途,是谁造成他们那颗冰冷的心。他们的坏是可追溯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有根据的,他们似乎更需要保护,他们应该再受教育,受改造,再次得到机会,他们只是孩子而已。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伤害了谁,他们总是可以得到重新开始的机会,因为他们只是孩子。而另一些孩子,作为被忽略的受害者,却再也没有机会了。永远也不可能原谅伤害他的人,不管他长得多么老,那伤痕始终在他身上,一辈子提醒他是一个被损害过的人,一个不完整的人。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只要他想起来,那种耻辱就像新的。”和《蝇王》一样,他们都是讲孩子间的残害和杀戮,他们都在抛出质疑:难道邪恶只存在于成人世界吗!看看我们所谓的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小牲口》用“小牲口”比喻那些冷酷麻木邪恶与牲口无异的孩子,《蝇王》里的“野兽”折射了真正的野兽是孩子们自己。从自己不愿再提起的童年经历和旁观他人的经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小小年纪就以伤害他人欺凌他人为乐,总是想着攻击和欺压同伴,而另一些人又总是处于被压迫的角色?!就象仍在糨褓中的婴儿,有些就喜欢乱蹬腿去揣好好地躺在旁边的孩子,而有些就安安静静地躺着,连大气都不敢喘。人们都说性本善,我倒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不一样,有人是与生俱来就是邪恶的,有些人是与生俱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可能会转换他们的本性,但又有可能巩固加深他们的本性。人性的黑暗不用等到踏入社会,几乎每个孩子在童年就品尝到了同伴之间的龌蹉,尽管伤害过你的人那散发着邪恶的脸上还稚气未脱。
  《灿烂劫数》描写自杀者的心路历程,暗示着他们的童年留下的阴影必然造成他们走向自杀,而《13骇人游戏》里主人公执行的骇人游戏里的任务都和他的童年阴影有关,他最后的释然带来的却是死亡。身边总有太多关于孩子出生的事,人们通常发现怀孕了,都是自然而然的把他生下来,即使是不要这个孩子,也只是因为经济和婚姻状况。也许从来没人想过,为人父母不单单是你有否足够的财力抚养一个孩子,而还要考虑很多很多别的因素,比如你能否和他如朋友般交流,能否给予他足够的爱,能否给他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能否避免他受到外界的伤害。《小牲口》的作者也有类似我这样的希冀:“亲爱的家长们,别忽略您们的孩子,多拉拉他们的手,多拍拍他们的脑袋,一家三口经常去看电影吧,哪怕你们并不是他的亲生父母。再热闹一些,别让你们的孩子从小就觉得孤独。然后,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别把他们送进一个都是坏孩子的班级,别以为他们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以为只要你的孩子意志够坚定,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他就可以自保,别低估了别人孩子的意志力。”所以凯尔泰斯·伊姆雷写的《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就表示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肮脏邪恶:“亲爱的孩子,请原谅我不忍心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我不敢说我本性是善良的,但我总是被压迫,一次次受辱的经历已然变成往事了,我也早就告别了童年,但那些过往还是让我害怕见到某些人,听到某些事,我的心头有个烙印,印证着我是个被损害的人。感谢张悦然替我说出心底话:“我始终认为,童年,成长深重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孩子是最坚韧的人群,他们总是默默地承受下一切,生,离,死,别。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下这一切,睁着惊恐的眼睛,带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没有人察觉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想想那些扭曲变形的人,伤透心的辱骂,终生难忘的那些幸灾乐祸的眼神,那些绝望压抑得让我窒息的日子我是用多少泪水和心痛熬过来的!
  亲爱的,一切都过去了,最坏的已经熬过去了,虽然已伤痕累累,无法痊愈,但越来越好的未来不是正在等着我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九型人格里有“领袖型”,其心理成因是成长过程中受的欺凌和创伤,底层动机是“愤怒”。特点是追求权力、爱面子、粗鲁、易暴躁。
  当然也有“愤怒”动机的另一种形式:“平和型”。特点是温和友善、忍耐随和、怕竞争、无法集中注意力。
  一种是终生在燃烧挫折的火焰,一种是被折断信念失去活力的动机。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3 14:37 , Processed in 0.05242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