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书虫百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牲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写的是小时候,可是女孩长大了还是会被男人欺负。。。。连抢个出租,到超市排个队都会。。。要是身边有个人高马大的男人这些事就诡异的不会发生。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欺软怕硬从来没有过绅士但常出土匪的国家。真想弄个万人坑,把那些势力的欺软怕硬的贱男贱狗们都埋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师姐在秃头和尚的大力支持下 完成了这部让我看完了有点挠心的作品
  丁丁姐不愧是戏文的
  以前看过日本的各种青春残酷作品 动漫 电影 小说
  没想到我们的祖国不仅与时俱进 反而超越了 niubility啊
  直接幼齿严酷了 ……
  看了有一年多了 现在想起来印象最让我深刻是那个小胖子 宋什么文
  杯具的造型
  杯具的母亲
  杯具的结局
  华丽的一跃而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这本书,但是光看简介就觉得害怕。很早以前就发现小学教室里孩子们不自知的残酷。高中的一场讨论之后也开始相信“人性本恶”。于是对于小说、电影里的好老师、好父母,对于后天良知教育分外感激。
  从前的理想就是当个温暖爱心强大的小学老师。
  现在只是害怕。面对这种天然的残酷以至残暴,我觉得我没有力量没有方法去想着改变它们,以至无法面对。
  什么时候能颤巍巍但却眼神坚定地翻开这样的书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本书已有一余年。还记得当时的感觉,定定地坐在沙发上,不能言语。
  许多人看见校园暴力,都不屑地说,啊啊,怎么都不反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懦弱造成的。
  我想,在这一切之前,穗穗都是这是这样想的,我一定会反抗到底!
  但是,她毕竟是个小孩,不孰轻重,不知道哪样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她看到了,真理无用,邪恶当道,谁的拳头大就是胜者。
  她不会像赵博一样,像泥鳅一样。
  她千万个希望,自己能举起拳头,打败他们。
  但是,她又十分担心,自己肯定打不过,到时被欺负得更厉害。
  她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想要的。
  于是,她尝试想这个社会的规则靠拢,对李大伟媚笑。
  于是,她选择逃避。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尊严又算什么呢?!
  其实,她只需要有个人能聆听她,鼓励她,哪怕一句,她的拳头便有了勇气。
  但谁又能同情她呢?明白她的心情呢?知道之后又不会对她失望叹气呢?
  她也害怕别人知道后,自己仅存的一点儿自尊也失去了。
  于是,在自己微小的空间,执着地保留着自己的尊严。
  希望有人理解却害怕无比的矛盾心情。
  就像每一个受害的孩子,有着自己的方式,选择了自杀,选择了逃避。
  像我,当时,选择了逃避。后来,乱打乱撞地,打败了别人。
  想起了朋友一句话,对于学校**那帮女生,你若要反抗,一就打败她们,否则就要被她们拍裸照。
  代价太高昂,孩子畏惧了。
  那就是,这个社会。
  其实,说到底,孩子需要一个聆听他,明白他,看得起自己的人。
  但是却害怕要放下自己仅存的一丝自尊。
  于是,他需要一个人,在那个人面前自己能夺回最后的自尊。
  那就是,自杀的原因。孩子们的“反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中总是有些记忆是不敢面对不敢回忆的,不是因为回忆本身不堪,而是因为回忆中的那段自己的形象连自己都不能接受。
      在孩子成长到青少年这段时间中,由于心智还没完全成熟,荒唐事是无法避免的,互相伤害是大多数记忆的主题。挖的话大书特书的题材会非常多,但古今中外写这类题材的作者写青少年或青年的题材要远远比孩提时代要多得多,原因就是很难。
      要描写过往的自己,就要面对那个时候的自己,你怎样描写自己,就意味着你怎样看待自己。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你对自己的评价是否是真实的公正的,是否经过粉饰,是否在YY,这对作者来说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自省精神。其实这个世界上真的敢切开自己的内核呈现给世界看,并还能让所有的人都不觉得里面肮脏的人并不多,做到的人都不朽了。
      反过头来人生的最初经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本来是一张白纸染上颜色都是被迫的身不由己的。所以小说的主角往往被写着写着就会和作者合二为一,不停的辩白和伸冤,无法跳出这段文字,在某个高度上来做建构。就这样一部小说一点点变成发泄过往的怨气的工具。
      对于《小牲口》我只想说一点,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中,陈静和白雪的关系描述成虚伪,马燕和荷韵儿说成串通,描述荷韵儿的词是老练。更不要提作者对李大伟,张扬等等人的描述。作者借陈静的口对张扬的定位。看不到作者对除自己以外的人物有温暖善意的描述,至少荷韵儿不曾伤害她吧。其实这样的定位可以从侧面看见一个势力的小心眼的嫉妒的耿耿于怀的小女孩的形象,除了年龄小跟一般的女人并无二致。当然有人说赵博阿,赵博当然是个例外,那或多或少出自小女孩对骑士王子的幻想。
      在结尾宋斯文死亡后,有这样的描写“有的人是因为坚强,有的人是因为运气好。”耿穗穗的妈妈回答。
      也许是真的坚强,才能在擦了当年不堪的屁股后,通过这样的话求得心灵上的平衡,可以无害到最后。
      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自闭3年过,自杀也想过,也曾觉得是那么冤枉无辜,但在这些之外我还是能会回忆起一些快乐,好玩的事,一些人的笑脸,我那些不经大脑的话。真的不幸也罢,自怨自艾自以为是也罢,那些都不曾是我生活的全部,但却是深深烙印在生命中的印记,也是今天站在你面前的我的一部分,无法更改的一部分,我希望能永远死去的一部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小孩是,一秒钟以前还可以和你一起玩一起笑,下一秒就翻脸恨死你。
    小孩是,别人打你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打你尽管他根本不认识你。
    小孩是,最冷酷无情,最学不会原谅。
    小孩是,杀了人也可以无罪释放。”   
  
    小孩都是恶魔,他们没有道德观念不用遵守太多法律不承担任何责任,大人们轻易地原谅他们,因此他们得寸进尺。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想让大家回顾下自己年少时的校园生活。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以及一些多少有些大胆的内容,因为作为一本校园文学作品,(但确切的来说更像是一部回忆录+和谐结尾)它的主流不是积极向上的,不是宣扬光明,而是揭露黑暗。
     在图书馆好奇地抽出这书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就文笔而言或许比我们大一年的作者并未能像大作家一般炉火纯青,但这书的内容远远高于任何语言的修饰。
     昨夜读的时候,不得不勾起我的回忆。在我的小学和初中,大家的相处模式和书里描写的相似度也挺高的。
     初二时,班级的一个平时作风很正派的男同学莫名其妙被不相识的高年级学生追打,最后落得个被抽嘴巴的下场。或许那个打人的仅仅只是认错了人……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震撼,感觉自己处在一种不安全不确定的环境里,随时都会因为莫须有甚至没有理由被其他人欺负和威胁。   还有一次是发生在校外的殴斗,涉及了班中一男生,然后又是他姐姐——校外人士(号称帮派)的报复。我不知道事情是怎么了解的,但我很庆幸这与我无关。
     初一的时候,我坐在教室的阳台上,在操场上玩的高年级男生莫名其妙地把排球砸在我身上。我依稀记得理由是坐在我旁边的女生是他喜欢的小姑娘,但最近却和他在闹别扭。于是,我成了牺牲品。
     太多的莫名其妙和莫须有了。班级里平日还很乖的女生参与了多次拗分,还被查出来。现在想来这许多事都透着一股荒谬和无知。但好在我并不是个坏学生,也不是个软弱的人。我会尽己所能的反抗,我并不害怕和所谓的差生坏学生相处,甚至还能和他们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回过头看看我的妹妹,她沉迷于奥特曼的打斗技巧,动不动就采取暴力行动,也开始了小学时期的早恋,情至深处黯然神伤多次落泪。相比当年的我们而言,她更加脆弱无知,也更得家人的宠溺,在外婆那系的大家庭里理所当然地让别人为她牺牲。像我妹妹那样90后的校园或许比我们的更为荒谬和物质无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翻开这本第三人称叙述的日记…满眼熟悉到可怕的桥段。
  在无知无畏中我走过了那段扭曲而又动人的岁月。
  一切都是乱糟糟的没有头绪,走一步算一步的坦然是如今怎么也召唤不回的豁达了。
  面前摊开的『小牲口』里…
  当日那些勇敢与彷徨,美好与失望。暧昧与荒凉。
  不可抑制地又缠绕在一起,依然一团乱麻。
  
  唯有一个出口,告诉我:
  你是幸运的。
  
  世界那么荒芜,时间那么残忍,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成长。
  
  『小牲口…不是谁的姓名』
  
  她们不相信她们的宝贝会干那么恐怖的事情。
  随身带着唇膏,
  随身带着擦手油,
  随身带着一包一包的面巾纸,
  没有人会带卷纸。
  还有些女生化妆,
  一半学生染发,
  一半学生扎耳洞。
  
  这样的描述亲近又遥远。
  是我曾作为一个旁观者窥伺到的一隅,青春的面貌远不止这样而已。
  彼时的我,是否真的年轻?
  我没有唇膏没有擦手油从来只带一卷一卷的手纸感冒的时候擤鼻涕的声音满教室回荡。
  我除非合唱团演出不会化妆更不会染发害怕扎耳洞。
  我是个模范好学生,乖得让所有人放心。
  可谁知道我的内心曾经无数次的出轨和放肆过。
  这样的装扮在我眼中是不屑的,内心却小有向往。
  
  我是幸运的,把持住了这样的妄想,却也失去了不良的青春。
  
  『老师……好』
  
  难道他没有年轻过吗?
  他不知道小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小孩是,一秒钟以前还可以和你一起玩一起笑,
  下一秒就翻脸恨死你。
  小孩是,别人打你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打你,
  尽管他根本不认识你。
  小孩是,最冷酷无情,最学不会原谅。
  小孩是,杀了人也可以无罪释放。
  
  老师……好。
  拖沓而烦躁的声声问好。
  有几次是真心?!
  或者根本不容我们去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否单纯和初衷是否真心。
  这是我们不得不墨守的成规。
  
  我是幸运的,我不曾有理由去找老师告状。
  受欺负的话,找老师有用么?
  你太小看那些小牲口了!
  
  『小妈妈』
  
  ——“醒了?”
  ——“妈妈,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需要我?”
  ——“你妈啊。”
  ——“我就是想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需要我。
  没有别人,要是别人对我好,我也对别人好。
  可是没有别人。所以我只对你好!”
  ——“……”
  ——“你怎么不说话?”
  ——“我无话可说啊,我怎么让别人像我一样,只喜欢你一个?
  全世界都不换地只喜欢你一个?”
  ——“妈妈,小妈妈…我再也不对别人好了。”
  
  妈妈笑了……
  
  整本日记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耿穗穗的小妈妈。
  这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啊…
  在家长会上睡觉,中途醒来发现老头还在胡言乱语会倒头儿继续睡。
  女儿向她哭诉着在学校的遭遇,她手足无措的找不出解决办法更不懂得如何安慰。
  因为她在单位的集体中亦是不受欢迎的角色。
  除了太喜欢睡觉这一点,她简直就是个作家。像所有作家一样,高傲而倔强地冷漠着。
  
  她爱女儿,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只会说她不懂事不争气。
  女儿疏远她跟她冷战,她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办。
  她一切都不知道,只知道她永远爱女儿。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也有这样一个小妈妈。
  永远爱我。
  
  
  『那些暧昧不明的笑与泪』
  
  耿穗穗哭了,她哭得太早了。她不知道她将来还要哭很多次很多次,她不知道她在初一(二)班的回忆将会被泪水淹没,而她的眼泪将会像泥水一样浑浊肮脏。
  
  赵博是初一(二)班里第一个注意耿穗穗,第一个跟她说话,第一个骂她,第一个被她瞪,第一个让她哭,第一个让她笑的人。
  
  耿穗穗用炙热的眼光看着张扬,没有留意到赵博此刻正看着她。赵博看她的眼神,已经不能用炙热形容,它像被火烧得噼啪作响的铁球。他看她的模样就像是要把这火球朝他脸上扔过来。
  
  
  赵博欺负耿穗穗只因为他的发型。这是什么鬼理由。
  可那些暧昧不明的笑与泪又需要什么理由呢?
  这样的欺负与被欺负是甜蜜的。
  纯情的暧昧,无关爱恨。
  即使口上骂着并不动听的词组,内心却欢喜着。
  因为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每天每天的盯着你看。
  只为了发掘可以欺负你骂你嘲笑你的地方。
  
  他们的故事如果停在那个动人的画面该多好。
  如同我们一样,做一辈子的朋友,彼此欺负着直到终老。
  
  我是幸运的,远方的那个人依然会在欺负我的下一秒说我想你。
  
  『大人才是人』
  
  耿穗穗渴望成为大人。大人们都是懂事明理的,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做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会抓住一个小女孩的辫子没完没了揪个不停,不会当面说你的坏话,不会有时间整天盯着你,不会无赖无耻无法无天地哈哈大笑,不会不屑规矩和纪律,最重要的好处是大人不用去上学!
  
  即时大人再老奸巨猾,阴险复杂,龌龊肮脏。
  耿穗穗也不担心,因为那都是背地里的勾当,大人不会在光天化日里露出本来面目,他们装得很像人。
  大人必须遵守成人法则。在她眼里,成人的世界就是一个金色的池塘,她真想不顾一切跳进去。
  大人才是人,小孩算什么人?
  
  我是幸运的,现在看起来像个大人像个人不是么?
  
  
  
  『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么』
  
  嘎巴嘎巴嘎巴嘎巴嘎巴嘎巴。
  
  宋斯文的脑中,
  这样的声音怎么也停不下来。
  他没有办法。
  他必须想办法让它停止。
  于是他选择了一场毁灭。
  
  是谁说在这没有爱的世界里,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
  是谁一个垂直下落完美诠释了这绝绝佳句。
  是谁一手编导了这场终将毁灭的青春。
  
  这是一些十二岁的孩子们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是一些二十岁的我同样无法回答的问题。
  
  也许长大后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
  也许不可以。
  但无论怎样……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成长。
  
  这样的成长像一场场不退的高烧,它让我们变得滚烫变得眩晕,变得忘了到底要往哪里去。
  这样的成长像一道道丑陋的疤痕,它让我们变得疼痛变得麻木,变得忘了结痂本不是根治。
  这样的成长像一出出混乱的话剧,它让我们变得烦躁变得迷茫,变得忘了需要编排和谢幕。
  只有断断续续登场的小牲口们竭尽青春去砸自己的场,
  只因为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演技笨拙。
  只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唯有成长可以结束这样的自作自受。
  
  那一段荒凉的青春是否已经过去?
  现在的我是否已经完成成长?
  不管怎样…我都会继续磕磕绊绊地走下去,高昂着头,即使摔倒也微笑着站起来。
  然后对自己说:你是幸运的。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好,好在哪里呢?——因为真实。它真的那么真实吗?——不见得,它的“真实”有点过。
  我承认看这本书时,很容易将其中的人物和我初中时的同学对上号儿。但陈大伟们真的那么可恶吗,张扬们真的那么趋炎附势吗,赵博们真的那么会拍老师吗匹吗,不为人知的同学——甲乙丙丁真的那么懦弱那么麻木吗?不一定吧。
  十几岁的年纪,大家都称它为花季雨季,初中生活给我留下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同学之间更多的是打打闹闹,更多的是想穗穗刚进中学时赵博与穗穗之间的默契嬉闹。那时并没有初一(二)班那样的沉重和黑暗。
  也许文学作品的精髓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吧。这本书确实它高于生活了,不得不说他对中学的“黑暗”描写有点过。
  PS:不纯洁的说一句,也许是作者在中学时经历过某些陈大伟们似的打击,心理一直愤愤不平,那出来写本书,“写死”他们以出一口恶气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我还当什么事呢。。。
  
  当时看到书背面那么多大牌人物的举荐,还真以为青少年中,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惊天动地的事情。于是对它产生了兴趣。
  
  小牲口。。小牲口。
  
  真是挺逗的。
  
  读到它的时候,已经又过了一年。
  
  看到大家的书评,无不联系自身,通过看书,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么,为了没有白白慨叹一番,我也试着回忆一下儿。
  
  我一直认为,“青春岁月”是那么的美好,只有蓝天、白云、热闹的每天,单纯、快乐。可能这只不过是我看了太多文艺作品所想象出来的,被灌输的。
  
  其实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同样有那样的事情。就是有一个女同学,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被别人欺负。而且,班主任同样难辞其咎。那个老头,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肚子,仍然一肚子抱怨,他把对社会的不满,毫无保留、歇斯底里的抛给了我们这些小牲口。他还以为我们是树洞呢。就是他默默纵容,甚至暗中鼓励其他同学这样或者那样说她的。初中的最后一年,那个人开始不上学了。或者是断断续续的上学,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我也是后来才听说的。“精神分裂症”在班里突然成了禁语。当同学用它当对骂语汇时,竟被老师喝止了。真是的,我有时想。这不是不打自招么。(现在回忆的话,我觉得我们班似乎出过各种各样的事件,让老师头疼不已。但是我知道的,寥寥无几。)
  
  她的症状就是,俩眼发直,经常询问身边的同学别人是不是在笑她。我们有时也觉得她有点可怕。不过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已经快毕业了。
  
  很多年以后,那时偶尔会搭理那人的同学,回忆起她来,也没有半点同情。她说,这人就是有病。特不正常,而且忘恩负义。
  
  嗯,要不怎么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呢。
  
  我们呢,虽然没有主动欺负过她,但是我们都在看着呢。我们都在听着呢,我们都在乐着呢。我们没有因为别人欺负她就可怜了她。对于别人欺负她,我那时觉得那根本不叫“欺负”。我可能就像书里描写的张扬一样,大部分时间头脑是空白的,什么都没想。因为我根本想不起来我初中都在想些什么事情。我不像现在这么明辨是非(?)。即使我现在明辨是非了(?),我想,她又有什么可值得维护的呢。那些小事,就那么一点一点的把她埋了起来,不见天日。可是,那些事不也正是她自己的所作所为么。
  
  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那段日子无比的美好。
  
  回过头来说说这书。我觉得作者一直试图用一种冷酷的笔触写这书。好像这样能体现出他的真实感来。所以我一直以为后面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有什么无比恐怖的事情,可是这个无比恐怖的事情好像被作者写砸了。跟她前面的铺垫相比,什么打入地狱了,什么哭了无数次了,没有呼应上。我一直在为迎接最后的恐怖而作着心理准备= =
  
  好像主人公受伤害最大的一次就是拔河比赛那次。可是我觉得她描写得很不到位,至少我觉得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而且模模糊糊。可能作者回想起那件事太激动了,也可能太恐惧了太愤怒了,反倒语无伦次起来,描写的不集中,视角很乱,分散了太多,这都削弱了她的描写,没有应有的震撼力。也许她谁都想顾到,谁都想写写,以表达她的控诉之情。但是,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面对那次对她伤害最大的事情,我可能就和所有看热闹的同学是一样的,看过之后就作鸟兽散了。但是对当事人的伤害是那么的大。这也是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它是那么真实,真实到你知道自己是故事里的谁。
  
  从写作基本功上来说,。。。这书有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句子。大概也可算真实的一个侧面。很真实。大部分细节都比较真实,尤其是和耿穗穗相关的情节,我觉得作者可能是有真情实感的。(但是宋斯文那块儿,尤其是他最后的结局实在有点儿假。)还有耿穗穗的妈妈,对学校教育是那么不屑一顾。而自己对教育好孩子也没有什么办法。这种家长实在是大有人在。呵呵。所以他们往往只能自食其果,自找麻烦。学校的老师呢,更是什么好都不教。(当然不单是老师本身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制度问题)
  
  而且我觉得作者人为地把这个痛苦的过程大大缩短了,这么多“血雨腥风”,只经历了一年。来年就化作了一片莺歌燕舞。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吧。
  
  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大牌文化名流都说看了小牲口很震撼呢?他们仿佛从来不知道我们这些小牲口一天到晚过着非人的日子。他们只有看了这书的时候才稍微感叹。难道他们小时候没当过小牲口?难道他们生而为人?生而道貌岸然?生而是这个文明社会(并且维护文明社会)的一员?难道他们不知道校园枪击事件?难道他们不是沉默的大多数?
  真正让我觉得震撼的是这个才对吧。= =
  
  我觉得,这个,是到什么时候也是避免不了的。你可以避而不谈它,但你不可能不知道它真真切切的存在着,在每一个年代,在每一个校园,在每一个小牲口聚集的地方。热闹凄惨地上演着。
  
  我看着书侧封上作者近照,仿佛跟随她一起回到了她的初中时代,看了那一段风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20 12:10:57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一本描写初一学生校园暴力的小说《小牲口》。作者的后记这样开始:“写作初衷很简单,只想解恨,写他们的邪恶,也想着写出来或许就能从中解脱。”
  
  浏览了一下读者书评,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不相信初一的学生会这么残暴,一类认为写出了自己痛苦的回忆。我摘录了两条:
  反方:“我真的不知道书里写的是不是真的。我只能庆幸我的中学生活还算是美好。不知道这些孩子以后为人父母,再回想起这段时光会是怎样?”
  
  正方:“谁敢说这不真实,谁敢说他夸张,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残酷,你们或许没有见过这种事,你们也可能就是那站在一旁陪笑的一员。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是一生也抹不掉的印记,影响一生的梦魇。也许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回忆并不像书中描写得那么过分,但作者绝不是危言耸听。在那个塑造人生观的阶段,我们心中的确有很多困惑。”
  
  我是站在正方的,我很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社会关注校园暴力,更多的是去关注那些干坏事的孩子们,关注他们如何步入歧途,谁造成他们冰冷的心?他们有个性,他们有故事,他们需要保护,应该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只是孩子。
  而那些被伤害的孩子呢?却被大家忽略了,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去治愈心灵的伤口,永远也不可能原谅伤害他的人,不管他长得多么老,那伤痕始终在他身上,一辈子提醒他是一个被损害过的人,一个不完整的人。
  
  因为是小孩子的暴力,所以像小孩子一样没有逻辑,莫名其妙。
  小孩是,一秒钟以前还可以和你一起玩一起笑,下一秒就翻脸恨死你。
  小孩是,别人打你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打你,尽管他根本不认识你。
  小孩是,最冷酷无情,最学不会原谅。
  小孩是,杀了人也可以无罪释放。
  即使大人再老奸巨猾,阴险复杂,龌龊肮脏,那也都是背地里的勾当,大人不会在光天化日里露出本来面目,他们装的很像人,他们遵守成人法则。
  大人才是人,小孩算什么人?
  
  这本书很琐碎,很真实,很残酷。它否定了很多成年人对初中校园的想象。我想总结一下:
  对老师的话:老师常常讨好那种坏学生,因为不想惹这些小牲口,他们会给坏学生一个职务,一个信任,希望他抓住机会变好。可是书中的坏学生李大伟有了职位后更加变本加厉,随时可以让看着不顺眼的学生站一个上午,随时把女生椅子上的螺丝钉卸掉看她们摔个四脚朝天。
  
  对家长的话:亲爱的家长们,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别把孩子送进一个都是坏孩子的班级,别以为他们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以为只要你的孩子意志力够坚定,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他就可以自保,别低估了别人孩子的意志力。
  
  我喜欢这个结局,没有任何粉饰,可以说是暴力解决了暴力,而不是哪个神一样的人拯救了李大伟的灵魂,我也伤心这个结局,因为校园里有太多小牲口,他们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拯救,可是他们残害了很多善良软弱的小孩子。
  
  关于择校,这个不公平到让人怒发冲冠的话题,我终于明白,家长择校择的是一个成长环境。学校越差,你的孩子碰到小牲口的几率就越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一些不入流的中学充斥满了小牲口,而没有能力给孩子择校的家长,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
  
  我看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要叫《小牲口》,不叫《小畜生》?别人回答我,小畜生其实有时候是昵称,还是小牲口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绪。哦~~原来如此!
  
  想对作者丁丁说:忘了那些小牲口吧!从写完这本书开始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33 , Processed in 0.0708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