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题外话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名字叫做〝止母念佛〞故事,它来自冯梦龙主编的《笑话选》。原文是这样的:
  翟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龄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有,何频呼也?”永龄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何如?”母为少悟。
  这个笑话翻译成白话文内容大概如下:
  有个叫翟永龄的人,他的母亲信佛,每天念佛不住声。永龄假装叫她,母亲答应了,他接着又一连叫了好几声,母亲不高兴的说;“别喊了,为什么啥都不说有叫个没完?”永龄说:“我才叫了三四声您就受不了,那佛祖每天被你呼叫千万声,还不知道气成什么样呢。”母亲听了以后,便稍微有了些醒悟。
  笑话归笑话,笑完以后我们可否进行一下反思:除了笑以外我们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超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超出我们的惯性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它给了我们当头棒喝:我们习惯的、熟悉的、往往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未必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说我们的行动往往与我们的目的是相互矛盾的,甚至是南辕北辙。而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所了解的、从我自己的生活中所读出的庄子。因作者年幼才疏,学识浅薄,本文借用《庄子》的几个片段来草述作者自己的一些观点,其中难免有贻笑大方之处,诚望观者恕之。
  ”
  “草狗”的是与非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上面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草狗”的典故,当然还有“东施效颦”的由来。“草狗”象征着上古礼仪,孔子讲礼仪,并沿用上古的有效规范了人民的做法,这似乎并没有问题,可庄子却对他予以否定,原因何在?我们一般有这样两种解释:
  一 庄子认为礼仪要随时代而变,不应拘泥于古法。
  二 庄子崇尚逍遥,认为礼仪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
  这二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尤其是前者,符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时尚观点,也符合人们对庄子顺应天道的理解。对这两种看法,我二者都认同,但有些认识的不同。孔子讲礼仪,庄子其实也讲礼仪。讲礼仪的目的是让世人的行为变得更文明,以促进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孔子循古法,而古代的礼仪在它的时代起到了好的效果。这一点孔子明白,与孔子同时代的很多人也应当知道,我相信这也应该是孔子提倡将之发扬光大并身体力行的进行推广的原因,可是古礼毕竟是古礼,它一定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却还要一意的推广它,能达到礼仪的初衷吗?不能!而且是把人们引向了一个比现状更加不妙的境地。如果像方才所说的孔子是出于好的目的而讲古礼,那么他的错只是不智,以至于使自己行为和目的南辕北辙。但是假如、只是说假如孔子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执“草狗”不放,那么他便有了借推广古礼仪沽名钓誉、甚至是恶意的去误导世人的嫌疑。而这恐怕是能够看透的人都会觉得不齿的。
  撇开以上那些不谈,事实上三叩九拜、牲畜祭祀……这些繁文缛节就真的达到了我们讲礼仪的目的了吗?未必。世上道貌岸然者大有人在。真正的礼仪应该是从内而外的,是人内在品质的一种自然流露。要进行礼仪的推广,只要在潜移默化中改善我们的精神、思想,那么外在的一些行为约束就变得多余了。庄子不是因“崇尚逍遥”而认为礼是一种约束才说“惜乎,而夫子其穷哉!”,而是认为孔子所做的不是真正能够实现礼仪目的方法才有了如此的感叹。
  老聃死,秦失笑
  唐伯虎的《桃花庵》诗中有这样两句:“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这恐怕是大多智者的共同点。《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一定要为之痛苦不已吗?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庄子有言“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算一笔账的话,一个人的死去是固定成本,那么我们因此的苦痛都是额外的付出,不但不能挽回什么,还会增加损失。死者已逝,不管活着的人怎么做他都不会活回来了,而如果要以此来表达对死者的情感的话,这不啻于缘木求鱼。
  当然我们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可以来反驳这笔帐,那就是我们的感情。再理性的人也没有充分的理由驳倒感情,因为他无论再怎么理性也还是个人,不可能毫无情感。可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只能通过其死后去痛哭来表达吗?如果死者和你没有多少关系的话,那么你的痛哭要如何解释?如果你和你的长辈有感情,在他在世的时候多孝顺他一些岂不是来得更实际?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有感情,在他活着的时候多给他一些你的友谊多好?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在丧葬场的哀嚎不是在给活人作秀的话,那就是一个蠢才在犯傻。
  “老聃死,秦失笑”或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恐怕都不是“疯癫”两个字所能涵盖得了的。
  至仁“无亲”?
  《庄子》的《天运》篇中有这样一段: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
  曰:“何谓也?”
  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
  曰:“何谓至仁?”
  庄子曰:“至仁无亲。”
  问题就出在这个“至仁无亲”,可笑我们总是根据字面的意思及对庄子的普遍认识将之理解为“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故无所谓‘亲’”。毛佩琦先生在他的《图解庄子》中《天运》篇的题解里就有这样的解读:庄子认为“至仁无亲”,对天地间万物一视同仁。为什么说这种认识有问题呢?接下来大宰的提问也许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疑问。
  “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的回答中谈孝尚不足以言仁姑且不说,我们且看这几句: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忘我难”
  庄子所拥有的是至仁,是高于孝的存在,那么他是否就已经对孝无所谓了,或者将孝当成了达到至仁的绊脚石呢?答案是否定的。孝必然是构成更高层次的仁的一部分,而“至仁无亲”的“无亲”也只是表面的无亲。试问孝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双亲更好的生活。“爱”的孝要比“敬”的孝要好是因为一个肯定是发自真心的而另一个未必,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要让父母感觉自己很孝敬,要让旁人看到自己很孝敬。我不否认子女的孝敬很多时候会给父母带来幸福感,但是我们可否想到当父母觉得我们很不错的时候,他们将为此付出什么?无时无刻的为你担心,无时无刻的为你牵挂,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一切给你……只为了补偿你的孝顺,他们所还给你的要比那所谓的尽孝道所付出的要多得多。
  你达到了你尽孝的目的吗?适得其反吧!如果不是出于那一颗颗并无邪意的心,我甚至想说这是一种诈骗,利用父母的感恩之心进行诈骗、利用路人对美德的向往进行诈骗。
  只有融入父母的生活,在父母全无觉察之中做我们该做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尽情的享受我们所给与他们的那一份报答之中,而非深陷于如何回馈你的孝顺的惶惶不可终日里。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我们尽孝的目的,同时这也就达到了所谓的仁。父母尚不能感觉到我们的作为,更何况俗人的眼睛呢?说这样是“无亲”并无不可,而它的实质是令人无法感觉到的至亲、至孝,也是至仁。
  天道
  说到庄子,不能不说一下“天道”,而所谓的天道,真的就是那么玄虚,不可捉摸吗?恐怕未必,起码作者认为“天道”并非不可捉摸。
  上文“至仁‘无亲’?”、“老聃死,秦失笑”、“‘草狗’的是与非”所说的种种,其实都是一件事:我们以为没有错的很多行为其实在背离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或者可能只是一些人在利用人们错误的认识来欺世盗名。
  将这个道理推广至“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再推而广之以至于“济天下”,哪个又不是此道理。庄子下面的论述可谓深入骨髓!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予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要做好一件事,就应该用能够将这件事做好的最佳方式,不要为那些外在的东西所累,以致影响自己达到做事的目的,甚至使自己的行动与目的相背离。”将这个最佳方式推之于世间万事万物,那就是天道。
  庄子其人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庄子也同样是人手一个的 “哈姆雷特”,而我的庄子,还想借用唐寅初的那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来形容。
  我脑海中的庄子就是手执利刃的庖丁,穿梭于世界的骨隙之间;就是满身污泥的老龟,自由的徜徉于泥田;就是世人眼中的“疯子”,活在一个别人看不穿的世界。
  谁说庄子是一个冷漠的人?那是因为你看不到他炽热的心;谁说庄子是一个自私的人?那是因为你早已被世俗的行为模式蒙蔽了眼睛;谁说庄子不讲礼仪道德?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能算礼仪道德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它。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想说其实庄子也是普通人,他也想像“乌龟”一样更长久的活在这个世上;也讲忠孝节义的美德;也对亲人、朋友充满关爱……又或着说他是一个更明智的普通人吧!
  他更理智的知道怎么样去行动自己的这些情感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释放 ,并且他将自己所领悟的这种行为方式进行了推广、记述。正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我们所未看到的真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才使我们觉得他是如此“疯癫”;才使我们感觉他如此深邃高远;才使我们觉得他的一切是如此地游刃有余、恣肆汪洋,如此“疯癫”。
  再说题外话
  一日作者“偶发奇想 ”,请同班的男生吃饭、喝啤酒以排解心中因吃多了同学们的生日宴带来的欠债感,理由是:本人也要过生日。说是一个班的男生,其实也就八、九个人,在一个小饭馆的包厢里随便点几个菜、叫几瓶啤酒就算是请大家吃一顿了。与往常相比,这一餐“生日宴”有些不太一样,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相同的酒、相同的菜,不一样在哪呢?大家喝得不一样的尽兴。有同学提出来说我“面子大”云云,我一一给以否定:我非富非贵,再加上平时为人孤僻乖张、张口就伤人,谁会买我的面子这笔帐。那究竟为什么会更尽兴呢?仔细一想,才知道正是因为我面子小、大家少了以前的那些琐屑计较使然。“寿星”不用坐在某个位置上,大家也不用给“寿星”敬酒、说一些祝福的套话,大家自然放得开了,这样我请大家喝一顿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明白了这个原委,再将它与生活中的其它事拿在一起一想,其实有多少能够逃出这个道理?我们所做的多少事不是在缘木求鱼?或许道理是很多人共知的吧!只是真的没看见多少人真正有明智的行动,这真是一种悲哀!又或者好多人是因为太明白这个道理才有了某些看似不智的行为呢?这应该会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吧!
  
  
  
  
  引用书目;
  《笑话选》
  《图解庄子》
  《汉文学史纲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本书,一开始是很向往。因为向这种书,按说每一个字都是值得推敲的。大家已经把它抬到了那个位置了,所以我也不敢妄自评价了。但是我只想说一句话,经典也要本人说了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爱读的也是老庄,自比为“樫外人”的她是否像庄周一般对人世冷眼旁观?
  
  《秋水》中“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的,在庄子看来不过是“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尘世间功名利禄变得可笑,诸公衮衮像红尘的丑态嘴脸成为社会的主体,叫庄周如何不幽愤?但他将对现实的失望化为木简上嘲讽激昂的文字和思想中案例剖析的材料,让文以载道,从社会的泥滓中飞出悠然的蝴蝶,于是濮水曳尾,漆园傲吏,终成了南华如诗的篇章。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秋水》中河伯很符合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的形象,自负狂妄,目中无人;而海若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是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化身。对比之下不仅感慨,当时离我们是多么远,又是多么近啊。受现代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濮水边拒绝楚王的庄子很容易被看做不思进取消极怠慢的自由主义者——可我们是多么需要自由的心灵世界啊,现实的实用是一缸水泥,凝固了,就会永远冷下去。几千年前,庄子拜见惠施却反被搜捕,几千年后,有人证明嫉妒者的本质是恐惧失去;然而庄子早就用鹓鶵栖梧的寓言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高贵,不是富贵名利,而是保持自我。濠梁之鱼的故事充满了喜剧的辩证色彩,虽然照唯物论的观点谁也不能窥探心灵。如果撇开哲学,从诗意一点的角度看,庄周看到鱼儿高兴,仅仅是因为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河面碧波粼粼,河岸郁郁芊芊,庄子的心境替外物涂了一层明丽的光辉——鱼儿乐不乐不是我能指认的,但我看着它就觉得它很快乐。若干年有个叫王国维的替这种把感情加给生物的意境起名叫“有我之境”,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秋水》是庄子哲学思想方面的一篇论述,包括了他寻求个人自由“全性保真”的处世态度,和他辩证的宇宙观两个方面。
  
  “濮水钓鱼”是庄子自由精神的直接体现,面对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还是庸庸碌碌。选择精神的欢乐颂就意味着一种和凡尘的剥离,只因为战国是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即使如此,庄子依然要选择剥离。拒绝小吏,就是关闭了通向红尘的大门,红尘中不止有虚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体的认同,时代价值的体现,然而他关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门,打开了另一扇名位“性灵”的窗,窗外,白鹭在湍流中戏水。
  
  如果说“濮水钓鱼”说的是自由的选择,那么“鹓鶵栖梧”则说的是自由的保洁,真正的自由是要如高山之雪那般纯净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自由的高洁如莲花般不可亵渎。所以庄子宁愿饥寒,也要“饮梧桐枝的水”;宁愿困顿,也要“采薇而食”,落落拓拓,干干净净。
  
  前两个例子讲的是庄子“自由保真”的处世态度,“河伯与海若”的寓言则体现了他辩证的宇宙观。这辩证包括:大小之辩,多少之辩,道德与天道之辩。河伯宽广得“百川灌河”,然而相对于海若的“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它还是显得微小,而海若相比天地“犹小木石在大山也”,仍然微不足道。在庄子看来,一粒可以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也可以是一粒沙。这是大小之辩。接下来是多少之辩。“人卒九州,似毫末在马体。”“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粒米之在大仓乎?”强调个体的渺小,但反过来为渺小与博大的矛盾统一做了铺垫。最后引出人间的道德与天道之辩,所谓“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说的是泛化的仁义道德在亘古流传的天道面前,正如高山下的小草一般的渺小。那些逐鹿中原的王侯将相,救国图强的仁人志士,伯夷、叔齐死节首阳山的好名声,孔丘羽化八千弟子的博学,面对造物的智慧神奇,天道的宝相庄严,难道不狭隘吗?
  
  庄子在秋水之湄唱出一段放飞心灵,敬畏自然的清阙。松林泉下,斯人同谁?
  
  说完了思想,再来谈谈文笔:
  
  铺张渲染的修辞,汪洋恣肆的句式,云水空阔的意境,构成了庄子语言最主要的特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张扬的比喻使人一下子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浩浩汤汤,衔远山,吞长河,横无涯际的江水流向远方。“吾之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让人真切感受到天地有多么阔大,好似穷千里目也不能望尽。“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既有比喻,也有铺垫,奇特的想象给人以鲜活的意象,更好地说理。《秋水》铺张渲染的修辞在文中起了增添文采,构建境界,说理透彻的作用。
  
  汪洋恣肆的句式是《秋水》文笔上另一个特点。“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对仗的句中透着一股肆意磅礴的张力,仿佛抬首便是万里江河奔涌,千秋斗转星移。“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连续排比的句式自有锋芒,句句如剑发硎,那样气势,将王霸图雄尽归尘土。“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反问句式的运用,选择之间是凛然生死般的神勇,异常执著,刹那间抓住人心。
  
  读着《秋水》,忽然就有“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的寥廓,仿佛风生水起,字字句句如庞大天空的碎片。王小波是和庄子一样的斗士,他将自由化作与生命逆行的歌。庄子则用他行云流水的文字,构造一个“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始终无故。”的景地,那背后蕴藏着他深邃的智慧,《秋水》是庄子关于宇宙的解读,面对未可知的谜,他的文字却将我们代入云空水阔的意境,难道不像极了李白那个梦游天姥山的梦境?我们触摸意境,就是对庄周梦的解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
  
  
  
  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的辛勤我们都觉得是必须的。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在学校我依然每天跑图书馆学习看书。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老板看。结果是我们很累。
  
  
  我们的心就像风筝一样被束缚着。竟然浑然不觉。如果不看庄子的文章。我会一直以为这束缚理所当然。但庄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豁达(记得小学的一个同学说是顺其自然,现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达。不应当执迷于物质。庄子一生贫穷。但他却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来。精神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一个人的心飞不高。那他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个被束缚内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悲。没有追求,没有自由,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做人还要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自己的独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优势再哪里。这种自省是达到自己境界的基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深入剖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一些内在外在的方法解决掉问题。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杀掉自己。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心飞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够飞到多远吗 ?如果你还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风筝线。挣脱束缚。让心无限飞翔。
  
  还会有更多的感触,慢慢来。
  
  春游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没有烦恼的事情缠绕我们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心灵是一片净土。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被世俗所打扰。六根清净。心如止水。宠辱不惊呢? 在庄子看来,这需要两点。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这让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在有的人眼中是美丽恬淡的。有的人眼中是肮脏污秽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用一种大胸襟,大境界审视世间万物。达到与世界水乳交融的境界。在他的眼中,世界多大多辽阔,自己的内心就有多大多辽阔。再不堪的事物在他眼中也是美丽的。而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只能拘囿于自己狭小的世界。以一己之见看待世界万物。重要的是,他的世界是静止而非动态的。世界万物,都要在动态中寻找平衡。用一句俗语就是与时俱进。一个与时代脱离的人就只能蜷缩在一隅,他的世界只有自己,所以他看待别人用的也是那双落后的眼睛。
  
  
  
  另外一点是慈悲。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不能理解。在我看来慈悲早已远离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但一旦仔细冥想。是的。慈悲甚至比智慧更重要。如果我们拿一颗慈悲之心看待世间万物,一切会变得美好可爱。就像那句诗一样: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夏秋冬,美就在身边。慈悲之心让我们能够欣赏花开,聆听流水,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是干干净净的。一旦失去慈悲,我们就会拿自己一双被功利迷失的眼睛看待事物,用一颗功利的心去丈量事物的好坏,那么一切也就失去了他们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个世界上,功利根本不值得追求。
  
  
  
  庄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哲学家。还有感悟,慢慢来。
  
  这篇文章是我对庄子理念最后一点小看法。
  
  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外在应该顺应时代,与他人好好相处。但再相处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原则。这样的处世态度才能既不隔膜他人,也保留自己的一份执着。
  
  
  
  我对这种观点特别赞成。首先,我们是社会人,我们本身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我从不相信有真正的隐士),这就意味这我们要与他人相处交流。而这交流中就有很多处世的哲学了。庄子建议我们不要特立独行,要观察周围的世界,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一旦我们失去乐这个空间,我们内心即使有再多想法也就只能埋藏于心中。再我看来,与人交流相处是一件挺艺术的事情,要拿好分寸,不可张扬,又不可失乐自己的原则。每个人的原则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不能拿别人的方法硬套再自己身上。
  
  
  
  第二,我们不能完全深陷于社会原则中,再社会的包围中,我们应当保留心灵的纯洁,坚持一份原有的梦想。千万不可等到没有机会的时候再重头回忆起年轻时候的梦想。我觉得自己原来就是失去了内心的。过分看重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差点就忘记自己想要干什么乐。现在开始。让心自由飞翔。
  
  
  
  庄子感悟就写到这里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夫人秉天地清浊二气而生,大抵形骸寄寓于六合之内而鲜有神游于八荒之外者,故善恶之分,长短之别,仁与不仁,此诚人之天性也,而应自然之道法。子又何必惩善扬恶,倡取义而恶苟生,褒伯夷而贬盗跖,重墨翟而轻杨朱耶?夫圣人者,正己身而心力交瘁,弘大道而天下嚣嚣,损人寿而折国运,逆天也。至于身败名裂,为天下笑,古往今来弗若此者,有几人耶?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想写篇庄子的书评,题目本想写作庄子偶记,但想来想去,偶忘更有意境,要我说原因,我说不上来。
  
  初时未得,未得而欲,欲不得而困,困而更欲得,得之必失,失之必苦。
  
  初时未得,未得然不求,后得之幸,不得谓命,得而喜,后忘,失不悲,后不觉。
  
  世界是唯心的,也是唯物的,本没有得到一说。庄周梦蝶,什么是得到?
  
  永恒的快乐估计不现实,但我还是相信会有这种人的,庄周说那是至人,至本来就是一个渐行的词,得之后一定要忘,否则必然失去,看不懂看不懂所以一遍一遍的反复看,看了也不知道说的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为什么不刻意尝试着去修道呢,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想做到那样,不喜不悲,不贬不誉,不求不悔,无友无敌。我想做到那样吗?
  不知道,时而觉得那样好,时而觉得这样好,但是何必执着,老子主无为,庄子主自然,我就是我,所以不思不困。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有友人喜谈“自然本性”。一日,引庄子为证,说近日读庄子,始觉一篇逍遥游,并不曾嘲笑鼠目寸光,歌颂鸿图大志。大鹏有它的大活法,小雀有它的小活法,既然万物齐一,自然说不上哪种活法比哪种活法优越。大鹏小雀各依其自然本性生活。大鹏像小雀似的在树棵子间扑腾固然滑稽,小鸟非要背负青天而图南冥也一样可笑。
  
  我们都知道,“自然”原先的意思不是自然界,而是如其本然。羊吃草,羊长毛,羊活上十年自然死亡,都是如其本然。羊吃肉,羊长翅膀,羊才活了一年却被狼吃了,这些该是不自然。可是细想,羊才活了一年就被狼吃了并没有什么不自然,因为狼吃羊,是狼的本性使然,不管那羊是一岁还是两岁。世上不只生着羊,而且还生着狼,羊的命运,不只是由羊的本性使然,而是由狼、由世上的所有事情一道决定。如此放大了看,天下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自然的了,“无物不然”。可是我们凡人,很难始终放眼全球,总想分出个自然不自然来。即使眼光放得很大,仍然想划个界限。比较分明的界限,就落在有没有人的干预上。凡是没有人工的,我们就称为“自然”。于是生出“自然”的第二层意思:自然界。自然界里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地震海啸,山崩河枯,这些事情颇不寻常,却没有什么不自然。
  
  把界限划在自然界和人之间,主要的麻烦出在人这一边,因为无论哪种语言,都不肯把凡是人为的统统称作不自然。在自然主义者看来,试管婴儿和克隆羊是不自然的,飞机和飞船是不自然的。但在更彻底的自然主义者眼里,果树嫁接和马车驴车也不自然。推到极端,种庄稼或直立行走也一样不够自然。这当然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争论。夹着皮包在车流里堵上一两个钟头,每天八小时坐办公室,肯定不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可是谁又敢说,比较起马桥那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神仙府里的马鸣一定过得更为自然?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到当今的环境主义,都有这个疑问需要澄清。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需要的是透彻,而不是彻底。理论太彻底了,可能就不自然了。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凡人终究彻底不到底。极端主张返璞归真的,仍不肯一路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走。在这关键的一点上,我觉得庄子比他的读者思得透彻。虽说无物不然,却仍然有小大之辨。我们不可只记得“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且要记得这一段的末尾,庄子的结论是“莫若以明”。单线的彻底不能通乎道枢,而是在恶无穷里打转,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通乎大道,不是单拣那些六合之外的事情,发那些大而无当的议论,而是返回于就事论事;不是笼统地无为绝迹,而是就事做事。这是妙处也是难处:“绝迹易,无行地难。”
  
  我猜想,庄子总会知道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美处。不过,无论怎样读《逍遥游》,也不会感到庄子把大鹏和学鸠等量齐观。凡这样的结论,总不是来自阅读,也不来自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只能从知性想当然演绎而来。在数学式的上帝眼里,大活法和小活法大概是不分轩轾的,但犹太教的上帝,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人,绝对进入不了这样的境界。赞赏一些活法,怀疑一些活法,反对一些活法,是我们本性里的本性,自然中的自然。各种活法不分轩轾这种说法,也许可以用来欺人,也许可以用来自欺,但不会是真情实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
  
      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人人都知道庄子,人人都会说起庄子及其文字。如果拟一个调查问卷,发于春熙路,我想至少有9成的人会对“你知道庄子么?”这一问题选择“知道”。
      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
      人们知道庄子是古人,道家学说代表,知道庄周梦蝶这四个字;深一点,有一群人知道《秋水》知道《逍遥游》,可以对译成现代语言,可以背诵,知道表达意思,这些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再深一点,小部分人研读庄子,破解他的理论,传扬他的思想;可对于那深到幽暗的地方,也就是庄子的内心,知道的又有几何?(由于本人也是应考而粗读庄子著作,也不敢以理解自居,故下文改用第一人称。)
      由以上症状可见,庄子之毒,流毒甚广,中毒至深,一旦毒发,无可愈治。得出这结论的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孔孟之说、老庄之言被点阵化数字化,我们被沙尘暴似的信息席卷,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泡一杯香茗品一本《庄子》,因为我们开始崇尚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快速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人。我们说庄周梦蝶,说他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后怅然,体现他闲适逍遥的心境,我们用“生有涯知无涯”被督促学习,于是以讹传讹;可殊不知庄子的心里是否真的怡然,可殊不知那话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毒,我称其为庄子之毒,其实也是孔子之毒,孟子之毒,鲁迅之毒,阿Q之毒,可也不是他们的毒,是我们自己毒,是我们无法沉静下来的心的毒!
      试想一下,每个具有传承五千年文化底蕴义务的国人都如此对待文化著作,那么《庄子》不被理解,庄子不被理解,中国文化不被理解,最后会导致中国都不被理解!而这理解的主体,是我们中国人!这并不危言耸听,类比到癌症,也是从一个小细胞的癌变扩散,致使真个机体缺少活力甚至遗失生命的。
      这毒,还有多少在蔓延!这毒,还有多少人未解!
  
      既然意识到毒素的存在,就着手必须解毒。“小心求证”是我下的解药。
      于丹读《庄子》,是她的哲思;崔大华《庄学研究》,烙上的是崔氏的印;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庄子学说,也是“阿明制造,盗用必究”(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刘黎明老师)。唯有我们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转化成的才是自己的语言以支持的理论。
      庄子之毒,曲解文化之毒,唯有此法可解。
  
      读《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发现存在后面一句所感。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庄子是让人宁静的一本书,他让人剥去浮华,看见内心的本质。顺其自然,纵然有时消极,确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时不时出现的寓言,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给人思考。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对庄子的印象完全来自教科书,根本没有读过他本人的著作,唯一印象是老庄哲学,南华真人,在道教中都已成仙。
    在我最迷茫最沉沦的时候,也就是我的大一上,因为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新生活,逐渐变得自暴自弃,对待事物和人事消极无助,并不喜欢与人沟通,只喜欢与自己心灵沟通的我,遇到了一个瓶颈,生命中最重要的爱好指明了我的出路——看书来疗伤。
    于是就去图书馆寻找一本好书,刚好之前读过《老子》,觉得老庄并称,那么就随便找了本《庄子》来看看。就这样,从逍遥游开始,一直到天下,我完全的着迷了,心灵第一次受到强烈震撼,解放了我禁锢的思想,令我马上转变了当时待人处事态度:自己只要生活过的逍遥,并不需要注重他人和他事,一切都看得自然就好。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齐物我,同生死,无为清净,安常处顺。其实核心就是“自由”。这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心思想是契合,应该说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是契合的。
    看看于丹的《庄子心得》的大受欢迎就知道,庄子用“逍遥人世”的哲学,用来治疗整个人类的困惑的人民,是绝对有帮助的。当然我希望大家去看看古文,而不是经过别人解释的学说或者翻译,因为原著的言语,真的是象哲学诗,非常耐读,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与庄周梦蝶一样,能够梦见自己就是庄周,而自己也就是蝴蝶,与庄子一起为列仙班。当然这需要思考,做一个自由主义者。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3 22:26 , Processed in 0.069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