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庄子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那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在抱怨一场活动中的不公平。她非常看不惯,她为那些人抱不平。印象中,她不是这样的人。总是不想引起冲突。这是怎么了?
  我说:“这个结果又不是很重要,何必让你自己这么烦恼?”
  她说:“我觉得自己以前一直在逃避,我要改变自己。我觉得我不能再对一切都保持沉默了。”原来,她觉得自己一直会逃避问题,她想改变。
  对于庄子而言,我朋友的所为就是一种“自寻烦恼”,对于她的朋友而言,她真的是对的?就算是对的,要去改变自己也是对的?
  我相信庄子的精神多多少少已经深深的进入了我们炎黄子孙的骨髓里,刻在我们的DNA结构上,随着我们的基因,一代代的往下传。在我失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其实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结果不是那么重要了,有这个过程就好。然后这个安慰的话总是显得那么消极,以至于曾几何时,总觉得自己是个有些悲观的人。直到看到庄子说:生死是最大的“厉害”,在生死的面前,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齐物齐物”,外物同一,就是种“无”。我突然觉得仿佛遇到了知己。但是我又怀疑起来。
  我觉得庄子的“无”是一种逃避。
  我难道不是在逃避什么么?我选择不直面这堵墙,我选择绕个弯。在整个社会都鼓励“冲吧,把这堵墙撞破的”时候,我是他们眼中“逃避的人”么?我这样做真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吗?
  庄子生活在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没有保障的时代,所以消极的躲避一切是他最好的处事方法。是不是极度的期待也会变成极度的失望呢?庄子的抉择是无奈的?是对于身边周遭世界的无奈,失望,甚至绝望而给自己穿上的一件件厚厚的外壳,在一个个壳里建造起他自己的逍遥世界?他把一切都变得不真实起来,梦里的蝴蝶,梦醒的自己,到底哪个才是梦?这可不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这可不可以看成庄子把他自己赶到了一个他自己营造的极端的“无”中?
  庄子的“无”亦是种极端,让一切都“不真实”起来。
  庄子用自己“迷惑人心的”,或者在现在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理论来编织起自己的避风港。也为后世的我们提供编起我们自己的避风港的方法。
  对于失败,对于成功,对于别人的评价,对于荣誉,对于庄子所认为的一切该舍弃的“外物”,我们都“身不由己地”在其中沉浮,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建立一个庄子式的临时避风港,又或者英雄般地与命运抗争。“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庄子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是非成败,都可以看成是我们自己给我们自己编织的牢笼。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同意,什么都不同意,什么都没有的混沌,此时自己也仿佛站在一片宇宙中,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都无关。就好像我们面对现实中种种事件,不要去在意它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那个”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样,疲惫的现代人,或许可以活得更轻松些。
  然而,“无”始终都只是种不要关心一切的“妄想”。就如那幅在书上扉页的庄周梦蝶的画般,刹那的虚无定格成了一种永恒的自在。但是我们总是要回到现实的,就仿佛我们需要神灵,我们需要许愿,我们需要奇迹,这一切都基于我们的现实。正是有了现实的无奈和巨大的压力,才有了庄子梦想的逍遥;正是有了疲惫的身心,才有了希望“无所待”的轻松。
  而现实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
  记得前段时间看了部日本的电视剧:《工作狂》,里面的女主角工作至上,她可以为此放弃一切。她也曾迷茫自己工作狂的状态是不是她真正要的,她也曾怀疑如此的拼命是否值得。但是,在最后,她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只有疯狂的工作,能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充实和价值,即使她不喜欢这样。事业的成功给她带来无限的成就感。
  原来,现实就是我们存在的真实,我们的“所待”。无论我们是开心,还是难过;是潇洒,还是艰辛,这都是一种活着的安全感。但正如庄子所言,有所依赖,就会离开“无”,“有得必有失”,“妄想”和现实只能择其一。所以“无”永远在那个看似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抓不住的地方。我们离庄子的“无”是越来越远了。
  但是,庄子的“无”一如大海中那远远的,时隐时现的灯塔,在我们和汹涌的大海搏斗后,当我们在漂泊的航行深夜的时候,给与我们希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必须继续航行,因为,或许在灯塔的那里,有我们最终的避风港。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2-10-18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当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本书的水准也很高
  但是
  如果我知道是选本
  是不会买的
  为什么不在书名里写上“庄子选”
  不说欺骗
  至少是误导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在战国这样一个暴烈的时代,人头随时可能被砍,人均寿命很短,文化人常常打嘴仗(同时代的孟子甚至骂墨子是禽兽)。唯独庄子没被骂过,并且思想流传至今,活到80多岁且过得逍遥快活。他只是在他最重要的对手惠子坟前感到很寂寞。越来越觉得庄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无条件快乐主义者。
  庄子,一个无条件的快乐主义者,他是当今中国最宝贵的心灵鸡汤。他告诉我们如何活得长,如何老得爽。庄子的伟大绝不仅限于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
  
  《阿凡达》、《盗梦空间》、混沌理论、云计算、巴菲特投资理念……这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NB的事,无不指向老庄的智慧。我们不学老庄,白投胎到中国了。
  @正安学院  : 《阿凡达》是理解庄子最好的注解。男主角在陆战队战士和阿凡达两种身份间切换,时间久了以至于适应了潘多拉星球,反而怀疑现实的身份是虚幻的。这不就是庄周梦蝶吗?人与马、大鸟、森林的连接沟通,不就是《齐物论》万物齐等、能量相融想通的精神吗?理解了庄子的《齐物论》也就能理解云计算的本质。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古代文学老师在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说到,《庄子》的逍遥出世的思想不能消极的来看待。庄子的隐逸不应该是用来消磨自己的斗志和少年风发意气的,而是在失去什么的时候,用来安慰自己的良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着眼于现实,是一个积极的入世者,执着于理性、有着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给那些在世俗中忙忙碌碌的仕子庸人留一条退路,在现实当中碰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往往特别能够在庄子的那份逍遥的闲适中掩藏自己的忧伤。后来多少怀才不遇的感慨悲歌之士纷纷都归隐山林,徜徉乎自然山水之间,为的仅仅是寻求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不受尘世的污染,保留了自身最后一点人性的美好以及贴近自然的一份纯真。
     隐士,是道家的价值观,而隐者的境界,无外乎庄子《逍遥游》中所提到的那棵树的境界了。这棵树,大而无用,匠者不顾,但是庄子却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偟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树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何其的逍遥,何其的自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了世俗的烦扰,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往来奔波。如苏轼一再被流放,来到岭南后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如此的豁达、乐观。再如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平淡的隐居生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中充满了诗书的香气,摒弃了世俗的污浊,美好品质的清流才得以显现。
     隐士总给人消极避世的感觉,其实,在现实的挫折面前能够很好很坚强的生存下来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隐者们其实都很乐观,他们需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残酷的现实,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类某种生存困境与人生的无奈。在现实面前,人不得不低头,无谓的抗争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不能改变现实,那么,何不放宽心态,去享受可以享受的生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改变不了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隐士不消极。
     庄子也曾做过小官吏,但是他最后选择摒弃世俗,选择关照自我以及重视个人内心品质的修养,一方面是由于他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则是与他的哲学修养是密不可分。庄子是个伟大的哲学家。关于实与名的看法,关于存在的思考,以及关于宇宙、时间、运动、生死等问题的哲学性思考,都极大的影响了《庄子》思想风格的形成。庄子对儒家的做法是极其贬斥的,在庄子看来,一切礼法、道德、智术都是统治者劫掠的工具,人应该顺其自然,如果能回到人类原始蒙昧的状态那是再好不过的。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是毫不留情的,但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然而,儒家相比而言就比较勤恳,儒家拥有世俗的社会政治理想,哪怕暂时不能实现也要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认为在当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外儒内道是个人不可缺少的两方面。既要努力积极的去改变我们身边的环境,另一方面,对结果不要太苛求。认真努力踏实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结果便是自然而然的了。豁达的接受一切结果不是消极,不进取才消极;有梦想敢追求不是乐观,不畏失败重来才是乐观。
  汪国真的一句诗写得好:我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梦想还在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说点轻松点的吧。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实在一位是傲然独立于四方乱世的仙人!
  
  了解庄子还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这部纪实性的历史小说是在教给了我太多东西了,每一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次,我看到了庄子。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生于宋国蒙地,也曾在那里做过漆园小吏。后来他飘然出世,一直隐居于山水之间,却成诸子大家。他的思想由弟子蔺且集结成册,由是,《庄子》问世。
  
  宋国蒙地的逍遥峰上,瀑布悬泉,飞漱其间,好似人间仙境。而山中的庄子,此时正叉开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坐在一堆枯枝燃起的大火旁,鼓盆而歌。瓦缶清远的声音和着歌声飘扬远去,散落在山中,也散落在天地苍穹之中。
  这是庄子在祭奠去世的妻子。这样做似乎于礼不合,亲人去世,本该哀哀哭泣,但庄子却看得很开。死为达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古代英雄侠义之士为救人多将自己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是为重情重义。而如庄子这般将亲人生死置之度外的,这份旷达的意境,就实在可以傲视天下了!难怪张仪要说:庄子,非人也,诚为仙也! 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的开篇就有这样的气势,雄浑绮丽。这种神游万里,气居天宇之巅的气概是道家始祖老子所未曾涉及的。我想,这也正是庄子的特别之处。
  战国乱世,庄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宋国灭亡并入齐国的时期。然而庄子却对一切都不上心,只安然的做他的漆园小吏。他从未像先秦其他诸子般辗转功业,因为这些在他眼里看来都是一般模样的——名利、家国、万物……庄子在乎的,只是他自己天地中那样绝对的自由,他也一直在探索。庄子所持的无为出世之学在乱世中原本曲高和寡,远离天下潮流,但如果放到当今时代。庄子的很多思想就会给人以深思了。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是我在议论文里常用的例子。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它就没有能力承载大船了。这不是很好的启示吗?厚积薄发,在于厚积。只有风在其下,鹏才能高飞九万里,背负青天的飞往南海。
  《逍遥游》里面还有一个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故事。他说:太阳月亮都出来啦,而烛火还不熄灭,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思了吗?及时雨普遍降了,还要提灌溉,岂不是徒劳吗?先生如果在位,定会把天下治理的很好的。可是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己觉得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奉交给先生。(原文抄自《庄子》译文)但是许由却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名乎?名是实的影子,我不为名,也就不要做影子。鸟在森林里筑巢,不过占一枝树枝;鼹鼠喝河里的水,也不过喝一肚子而已。天下对我是没用的。于丹在《庄子心得》里也提到了这一段,她说,许由的话,言外之意就是人生有涯。
  语文老师说庄子的有些思想放在现世有些不太合适。但是我觉得,这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志,应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就在昨天,我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起初是冲着那些“老士兵们”看的,后来才发现剧的好看。最触动我的就在于吴狄的“世间唯有真情在”和小伍、吴魏这样的成功人士的“唯物质”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所困扰的。我想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过。吴狄说:“我不希望自己惊天动地,我更不希望自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我只希望守着自己的爱人、亲人、朋友过日子。”这不就是当今社会中的淡泊吗?我们整日的忙碌又为了什么呢?尽管人物是虚构的,但我想社会上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的,和吴狄有同样想法的人。有人问杨丽萍是否是为了舞蹈而54岁不生孩子。杨丽萍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目的不同,有人是为了享受,有人是为了成名立万,我是为了旁观。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看清世界上每一条河流是怎样缓缓流动,每一朵花是怎样静静绽放。吴狄们,他们在这个败金的社会中,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只为了坚持自己的初衷。不被吴魏和小伍们改变,他记住了自己最初的方向的信念,于是他赢了。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而许由,他记得,他以天下苍生出发,尧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就不需要自己。这样的淡泊明志大概也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楚国和魏国都曾想拜庄子执政,然而庄子心中无政,只念着在自己的天地中神游,所以断然拒绝了他们的邀请。试想如果庄子这样的心态和学问,真的执掌大权,百姓们能不被战火侵扰吗?
  还是没忍住不提起范蠡。政界风云之后果断隐退,将自己莫大的功业留在身后,此后转战商海依旧无人能敌,得陶朱公美名,也终于抱得美人归。实现了双赢。这才是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及。这样的进退有道也是道家精神的体现了。
  
  
  惠施是庄子的好朋友,也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个名家在当时大概算是“先秦非主流”了。惠施学问的主
  
  要精华是“离坚白”和“合同异”,我觉得跟诡辩学差不多。会是本人和庄子是好朋友,当时名家还有公
  
  孙龙。他和惠施几个一起,整理了一个“二十一事”的学说,流传至今,得到很多大师的论证,特别好玩
  
  。其中有好多诡异的说法,例如“鸡三足”“火不热”“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疾飞的箭头既
  
  不动也不行)”“郢有天下”等。但在当时,“二十一事”出世伊始就在到了四大显学的轻蔑嘲讽,但同
  
  时却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连庄子也来凑热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惠施的原因,庄子对名家非
  
  常感兴趣,也可能就像是黄老邪见到黄蓉提过的杨过时对了脾气,结为忘年之交差不多吧。反正庄子专门
  
  有《天下篇》对天下学问进行了批判论证,其中就包括“二十一事”。相较其他大家的不屑为伍,庄子这
  
  样就显得十分的难能可贵了。这儿是庄子不流于世俗,淡泊从容。虽然骂尽天下学问,但却皆无恶意,因
  
  为庄子待事,从来都让自己“站在门外”,只参加,不参与。所以才能和名家这样的学派和而不同。终究
  
  是叫人佩服。这样的庄子,怎能不“成仙”呢?
  
  大哉庄子,奈何斯人已逝焉!唯生者如斯,凭怀吊唁。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能读懂庄子的通常有两类人,一类像陶渊明一样,完全放弃功名利禄,只过平淡质朴生活而无怨言;一类是像苏东坡那样,虽然获得了功名利禄,但在现实中又遭遇了很多挫折,于是借庄子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有时就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从而表现的很旷达。
      从本质上说,第一类人已经比第二类人高出一个境界,可以拿慧能跟神秀对比。慧能和神秀在五祖弘忍座下学禅,两人分别写了一首偈子阐述心得。这两首偈子大家是很熟悉的。
        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废话不说了,总之能看出慧能心中已无清净尘垢之别,而神秀犹停留在保持清净的境地。这就是两人的境界差别,正如读懂庄子的人,第一类人是真读懂了,第二类人顶多算是读了个半懂。现在像陶渊明、慧能那样的人很少见了,但第二类人倒不少,很多学者、名人大谈特谈自己对庄子心得体会,还希望普通人能学学他们把什么都看淡点,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或许能像苏东坡那样从庄子悟出点东西,但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抛弃俗物,想学庄子只是自欺欺人,只会更加逃避现实。如果非要读庄子,那就尽管把它当做文学作品读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而是《诸子文萃》中的,从小到大,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或是人生 ,或是心境...甚至在我高三 的学 习 中也给我指导了不少,那时我曾一度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偶尔翻到了“佝偻承蜩”一篇时,明白了“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道理,顿时豁然开朗...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是选编,就是类似庄子思想的那些文章的集合,并不全是庄子的语录或者文章。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10-18 09:42:04 | 只看该作者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庄子继承而发展下来,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该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中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是己”,“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地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自然纯朴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主张“物顺自然”,他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成玄英解释说:“雕琢华饰之务,悉皆弃除,直置任真,复于朴素之道者也。”庄子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可见庄子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不可比拟之美,一种理想之美。但“顺物自然”反对雕饰,并不是庄子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而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它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归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 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赅。庄子在《天运》篇中用“丑女效颦”
  的故事,生动的阐发了她崇尚自然朴素之美,反对雕削取巧之风的思想。她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指出了美女西施“之所以美”,是由于西施“貌极妍丽”,既病心痛,颦眉苦之,出自自然,出自真情,益增其美;而邻里丑人,见而学之,不病强颦,故作媚态,倍增其丑。所以说,“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史庄子关于自然的审美思想。
    这种自然美拓展开来,就体现为“顺物之性”,尊重个性的发展,发对人为的束缚。他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这就是说,天下万物,各有常分,应顺物之性,任其天然发展。庄子《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庄子的意思是说,马,处于真性情,放旷不羁,俯仰天地之间,逍遥乎自得职场,不求“义台路寝”,真有怡然自得之乐。
  “道法自然”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对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回归自然,重视自我,是我们要一直延续和铭记的。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8 01:15 , Processed in 0.0516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