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 0
|
大东亚战争全史(全四册) |
最新书评 共 2 条
shumi2
日本大本营在战前,对美日双方战争资源的评估是
A。开战初期军力(美vs日)
海军战舰为1vs0.7,其中航空母舰与重巡洋舰为1vs1;舰载机为1vs1;
B。军备制造能力(美vs日)
战舰3-6vs1(实际超过10vs1);全部战机10vs2(正确);
海运能力,前2年维持日本最低战争需要(正确);
C。战略物资
粮食,金属,石油,橡胶,等等,前2年可以持平,第3年捉襟见肘;尤其是保持太平洋制空权与制海权不可或缺的航空汽油,第2年就会短缺!
也就是说,从战争资源角度看,对美国只有速战速决。
而与此同时,大本营又判断,对美战争必然是场持久战,理由是
1. 美国会在战争初期避免主力决战;
2. 从地理与军备角度看,初期歼灭全部美海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 即使摧毁美海军主力,也不能迫使美国屈服求和;
4. 除非直接进攻美国本土,而这又是日本力所不能及;
5. 欧洲战局进展无助于美日战争的短期化。
日本明明只有打一场短期(不超过2年)战争的能力,却要发动一场旷日持久(预计持续到48年)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决策实在是匪夷所思!不是疯子,就是魔鬼!
怪不得山本五十六曾说(大意):对美战争,若拖延一年开战,绝无取胜可能;若持续二年,也无取胜可能;除非立即开战,并且在战争初期全歼美太平洋舰队全部主力(航空母舰,战列舰,重巡洋舰),速战速决,才有50%的取胜可能。
然而,在顺利取得第一阶段战役(袭击珍珠港,占领东南亚)胜利后,日本大本营更是冲昏了头脑,对美国人的抗战决心和军备能力作出了荒谬的推断(515页):
1. 人的战斗力配不上物的战斗力;(事实是美军的勇敢精神与战术素养丝毫不输给日军)
2. 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战时体制;(事实上,美国迅速进入战时体制,全面转向军备生产)
3. 丧失进攻据点,优势军备无用;(美军正是凭借优势军备,才逐步夺回太平洋的海空控制权)
5. 美国海运能力薄弱;(哈哈,太低估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了!美国建造了2,700艘7,000吨级的“自由”级货船,单这一项就超过了其他国家货船的总和,足以应付大西洋太平洋二个战场的需要)
8. 战时生活水准会降低,民众不满,士气低落,社会动荡(虽然有部分物资配给制度,但好莱坞电影照拍,美国民众依旧丰衣足食,前线士兵吃腻了“荷尔美”午餐肉后还有巧克力!美国的生产能力远非狭隘的日本人可以想象的。)
事实是,日本人自己才是运能严重不足。
如果保证联合舰队补给所需的油船,则无法将爪哇的油运回国内;
如果改装油船,则又缺了运送铁矿石和粮食的船只,拆了东墙也补不了西墙;
而这一切所需,不过是几十万吨的运能,不及美国的一个零头。
(NHK的太平洋战争纪录片,反复论及船舶运能的话题)
因此,作者自我安慰,与其说日军在瓜岛是败给陆战一师,莫如说是败于补给无望导致的饥饿。
-------------------------------
木户内大臣关于停战求和的“收拾市局对策草案”,恐怕是45年中日本军政界最清醒最符合逻辑性的观点了:(1612-1614页)
首先,日本已无力维持战争的继续,甚至民众生存安危也濒临绝境;
因此,求和是唯一的出路;问题在于求和的路径;战争由军方发动,因而由军方终止,是最能被盟军接受的方式;但不能指望军方罢手;
无奈,只有伏请天皇出面收拾残局,达到维持国体的最低目标;
当年的宣战诏书也是以民族自决和世界和平为口号,所以今日由天皇来要求结束战争,并赋予各占领地的独立(当然也包括日本自身的独立),也能自圆其说。
------------------------------
47年9月自杀的安达二十三中将(驻新几内亚18军司令)的遗书,是日军将官中罕见的尚存人性的言论(1688-1689页)
-------------------------------
日方资料,二战其军费为560亿美元(1800亿日元),竟然少于意大利的940亿美元?(似乎不可信!)只有美国3176亿美元的1/6。(1801页)
另,作者在后记中提到未细说军事动员与军需动员的内容,我也觉得很遗憾;这方面也一直是中国的软肋,估计今日也不例外。
而最后80页的二战进程一览表值得称道(虽然也是全然站在日本的视野),不妨备在手头,随时查阅。
详情
shumi2
自从这场旷古未有的大战遭到空前惨败以来,已经7年了。我们终于迎来了独立的新日本的新春。然而,新日本的前途果真是通往光明的平坦大道吗?如果在旧时代,或许说现在正是迫切期待伟大的哲人、政治家、科学家出世之秋。可是,当今的时代,不应该徒然坐等伟人的出现,每一个国民都必须成为爱国忧国之士,自己来正确考虑和确定国家的方向,并为此集结一切力量。我确信,新日本的兴亡安危将系于此。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通往将来的发展路程,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着深刻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经常回顾过去,认识现在的处境,并且展望未来。这就是说,研究历史是一个真正的日本人掌握自己命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据说拿破仑战争时期,菲希特在窗前一面眺望心爱的祖国首都柏林惨遭法军铁蹄蹂躏的痛心清景,一面讲述了他的名著《告德意志人民》一书。据说这部书讲述了日耳曼的历史,呼吁要恢复真正的德国人的本色。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历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价值。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在战争中竟两次出任大本营陆军部的作战科长。我固然是个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但毕竟是所谓处于战争漩涡中的一个人。不仅如此,战争结束后,我从中国大陆复员归来,马上又在复员厅史实部继续担任复员局的资料整理部长,工作了约6年之久。从昭和22年(1947年)起,又兼任驻日盟军总部历史科的工作约5年左右,埋头于搜集、整理大东亚战争的资料和编写战史。在此期间,我对战争问题进行了深人的反省和研讨。战争固然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但在某种场合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
大东亚战争真正是日本的悲剧。阵亡约260万人,残废的15万人,再联想到比这多好几倍的死者家属,就更加令人悲痛欲绝。正因为如此,我决心抑制悲痛,以全副精力攻下这部战史。幸而在去年昭和27年(1952年)年底,我得以辞去一切公职,埋头于实现几年来没有完成的编写战史的悲壮心愿。
诚然,我个人也有应进行反省与感到惭愧之处,同时对个别问题我也不是没有一些批判意见的,但这部书不是我的回忆录,而且我也深深知道我并没有这种资格。我在执笔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我个人的过去一切的束缚,坚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努力探索史实真相。因此,我不但没有回避记述那些显然属于错误和失败的史实,相反,还不惜占用不少篇幅去阐明被埋没在战败名下的各战场上我陆海军英勇奋战的事实真相。总的说来,是想使其具备综合政略和战略两方面内容,对政略和战略作全面的史实说明。也就是说,打算紧凑地写成包括战争指导、最高统帅、各方面的重要作战和战斗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的一部史书。
编写战史本来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不是我个人所能胜任的,幸亏得到各位同事、友人的全面合作和支援才勉强成书。特别是这些人当时都是主管各部门工作的,他们从大局观点出发,为我提供了秘藏的官方记录、机密日志、日记等从来没有公开过的珍贵材料。战争刚结束时,陆军曾发出烧毁官方文件的指令,建军以来的重还希望它在此时此刻会多少起到一点作用。
秋草已枯尽,严冬花无踪;且待春日暖,满目又青新。
必须寄希望于未来,迎着曙光,奋勇前进。转祸为福,我是坚信不疑的。
—— 服部卓四郎 识 昭和28年(1953年)2月于世田谷大原寓所
详情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 |
相关帖子
|
|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23 15:12 , Processed in 0.26126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