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4|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虚拟书评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4-2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2 14: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书由“虚拟书评”和“作家和书”两部分组成。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写法别开生面,读来生动有趣。而“作家和书”部分则涉及卡佛等西方当代文学名家,以逸闻趣事为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8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读了比目鱼写的名符其实的书评,却找不到货真价实的书,让人生恨。
      
      《虚拟书评》,乍以为是作者读完一些书后,闲得想拉风,想调侃一番,娱情怡性。翻开书,开篇写着: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这成了我每读完一篇书评都要翻回来反复琢磨的句子,如果不在琢磨这句话,便是在热血沸腾不厌其烦地百度这些书去了。我不肯相信,这些书都是假想出来的,我怀疑我人肉搜索的能力,作者有板有眼地在那说三道四,明明这些书就摊开在他的面前。
      
      可是,可是,我每翻看一篇书评,都真的想从地球上刨出这本书来,怎么就没有这本书呢,作者写得传形又传神,剧情、大纲、作者、译者、主人公叫什么性格怎样、人物对话、书的封面、宣传文案、媒体点评、销售业绩,样样具备,一本书存在的所有证据都有了,甚至书里的重点段落都摘抄了出来。它为何就是不存在,为何是假想的呢?看看,有时候作者都是真名,如伍迪·艾伦,可书是假的,说的是《暴发户的自我修养》。我还自我安慰,或许这些书国外有,国内还没有引进出版吧。再配合研究这句话,“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内心无比的失落,真是没有啊。
      
      再次让我死心的、证明这些书确实没有的讯号是:每本书的书影上都打着标记——比目鱼出版社。
      
      以我多年的出版经验,比目鱼点评的11本书,如果真的有,一定都能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找不到书,我只好跟随书评来寻找它们的蛛丝马迹了。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寻找村上春树》这三本书我最期待看到,我甚至想提供大纲,找个精通创作的人写给我看。《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讲一群武装分子劫持了一群正在开研讨会的作家,让每人现场创作一篇短篇小说,以小说质量决定释放顺序,为公平起见,规定小说中必须出现三样东西:一把枪、一个闹钟和一条船。比目鱼活灵活现地讲述说,武装分子头领后来阵亡,这批小说手稿在他的基地被发现,由著名的兰登书屋结集出版,读者们十分期待。一个作家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写下什么故事?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作家能否保持创作水平?小说故事都是怎么开展的?比目鱼在得瑟地提出这些问题后,又得瑟地说,那么就让我在此不要泄露任何秘密,让读者自己去阅读这本书吧。本篇书评到底结束。
      
      《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这部书的背后故事,我认为特别适合改编成电影。埃里克森是一位“后现代小说大师”,他成功后隐姓埋名,个人生活成谜。《言行录》作者乔·施拉姆,是埃里克森的狂热粉丝,他通过私人侦探获取埃里克森住址,然后只身前往那个小镇,以咖啡馆侍应生的身份作掩护,对埃里克森的晚年生活进行了大量观察,并和他进行多次对话,这样的观察记录历时半年,这部书最后成为研究埃里克森的珍贵学术资料。比目鱼故弄玄虚地摘取了书中好几段对话。
      
      有些书虽然不存在,但也有现实基础,比如《寻找村上春树》这部书。比目鱼在书评里介绍道,村上春树跑步时神秘失踪,各大媒体热烈讨论村上的失踪,并根据村上作品揣测他的各种去向,是欧洲是美国还是日本的四国岛。平日与村上为敌的专家批评这是一起炒作事件。趁着村上热愈演愈烈,集英社提前出版了研究村上作品的文学论文集,更名为《寻找村上春树》,掀起畅销浪潮。比目鱼在这篇评论里算是将整个事件交代得比较完整,他把结局讲出来了,村上又现身了,原来他在跑步时失足坠入下水道,昏迷了几天才醒过来,重返地面。那些看热闹的人是有多无聊,发闲不如挖挖下水道,检查一下路面井盖。
      
      写虚拟书评是有好处的,能将一些入木三分、犀利刻薄的观点,通过虚拟的作者表达出来。在《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里,比目鱼附体于作者小东宝说:相声的没落除了存在政治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只能以歌颂为主,无法自由地讽刺社会现象),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声艺人自身定位的偏差,相声本来是“泥腿子”们(放在今天叫“草根”)的一种找乐方式,它当初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俗”字,是通过俗人和小人物的视角表现俗人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自从相声演员们翻身成为人民艺术家、不再被视为“下九流”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已走入高雅殿堂,不屑于再以“泥腿子”身份说话,他们甚至认为相声的传统过于粗俗,他们力图去美化这门不雅的行当。结果呢?相声演员的谈吐文明了,气质高雅了,可是相声却不再可笑了。
      
      这本精装小书分为两部分:“虚拟书评”与“作家和书”。读“虚拟书评”,我可以利用百度断定那些书都是假的,可是“作家和书”部分,写得亦真亦幻,真让人迷惑,实在分不清真假,只能苦练内功、研究作家去了,不然只有一条路——质问比目鱼去。
      
      比目鱼更招人恨的一点是,他是学理科的,从事过生物制药和IT项目工作,写作只是业余,闲的时候才写。这更让我生恨。
      
      如果他再写一部《虚拟影评》,我可以一笔勾销这个恨,承认对他的崇拜。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枪口下的当代外国文学(家)——《虚拟书评》读书笔记
      
      这本书介绍的是外国作家及其作品。作者是我在网上一直关注的比目鱼。
      
      “虚拟书评”部分,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假乱真地介绍评论了11本外国文学书籍。如劫匪要求被劫持的作家们即时创作有可能是遗作的作品,汇编成《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将烂小说集结成册帮助写作爱好者指点迷津;以过马路为例,为在中国的老外出一本指南。这些经典的创意,新鲜另类,足够引起作家、出版商的兴趣“做”一本出来。比目鱼甚至为《过马路的艺术》想好了具体的章节:第一章《交通灯不能不看——如何确保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第二章《什么时候可以忽视交通灯——学会灵活掌握政策和规定》,第三章《看车往往比看灯更重要——如何了解、运用“潜规则”》,第四章《警察管不了太多违章的人——如何把握行事的尺度》,第五章《红灯今天能闯不代表明天还能闯——认识中国社会政策法规的快速变化性》。这些章节不仅颇有道理,而且足够吸引人。如此,等这本书畅销后,出版商可顺势推出《餐桌上的艺术》《开会的艺术》《打高尔夫的艺术》等等,正应和了忙碌而追求品位的国人,庶几可赚得盆满钵满。
      
      借由对虚拟的书的介绍评价,比目鱼实则展开的是社会话题、文化评论。如在介绍《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时,他实际想说的是,相声的没落并非由于“表现形式跟不上时代”之类客观原因,而在于相声艺人自身定位的偏差(由草根的“俗”而转变成“人民艺术家”的“雅”),他希望相声艺人能够回到茶馆、酒吧等小型场所,开展贴合生活的即兴创作。
      
      比目鱼的这种横空想象不是空穴来风。在随后的“作家和书”部分,他就介绍了外国作家已有的类似创作。2003年去世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早在1996年就曾出版过一部伪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美洲纳粹文学》,里面虚构了一批并不存在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波拉尼奥现在已经是与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相提并论的拉美作家。但他被认为是当代拉美作家中的离经叛道者,其作品不同于“魔幻现实主义”。比目鱼对《荒野侦探》、《2666》这两部代表作品有详细评介,读者可借此加深了解。
      
      比目鱼的文学视野是前沿的。他详细介绍了“歇斯底里现实主义”(Hysterical Realism)或曰“极繁主义”小说、邪典小说(Cult Fiction)等作家、作品。就个人阅读兴趣而言,虽然马丁艾米斯《时间箭》那样倒带式的叙述颇有新意,但总体来说我并不喜欢那种结构奇特、观点另类、挑战传统、“形式即内容”的“后现代”写法,我更赞同“歇斯底里现实主义”概念的提出者詹姆斯伍德的观点,“希望当代作家摒弃这些花里胡哨的噱头……,沉静下来,重新担当起描绘人类心灵的重任”(P113)
      
      能够写出风格另类、歇斯底里的后现代小说,这与现代社会的技术化有关,也与作家的精神生活有关。拜伦说:“我们艺术家全都疯癫,有些人迷醉于狂欢,有些人则受制于忧怨,但都有点精神错乱。”比目鱼在《患者肖像》中,专门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海明威的精神疾病。据说,作家患躁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十至二十倍,患忧郁症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八至十倍,而自杀的概率更比普通人高出十八倍。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在《疯狂天才:躁狂抑郁症与艺术气质》中开列了“可能患有循环性精神病、重度抑郁或躁狂抑郁症的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除了伍尔夫、海明威,还包括: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威廉福克纳、果戈里、高尔基、菲茨杰拉德、格雷厄姆格林、赫尔曼黑塞、亨利詹姆斯、赫尔曼麦尔维尔、罗布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他们的精神病史不少与家族遗传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体认互相作用。患有“躁狂抑郁症”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了《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经典意识流小说。经历了二战、目睹过屠杀的冯内古特,在创作了“时间旅行”题材的《五号屠场》后一度搁笔,无法创作,并在六十二岁时试图服药自杀。晚年的海明威表现出妄想症状,曾接受电击治疗而导致记忆力部分丧失。在他第二次从精神病诊所出院一个月之后,这个硬汉在家中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2年5月17、18、28、29日午后  于绍兴
      
      《虚拟书评》,比目鱼著,上海书店2010年7月第1版,20元。推荐指数:★★★。
      推荐篇目:《过马路的艺术》《暴发户的自我修养》《雷蒙德卡佛:刻小说的人》《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接触虚拟书评,在读的过程中,就一边看,一边反复琢磨虚拟书评的定义,因为的确分不清孰真孰假。很多虚拟评论都是涉及人类情感底线的文章,刚开始读的时候的确想,如果有这样一本书,那该是多么震撼,实际到了后来,我不太想看了,也许射手座都有一种盲目的单纯,尽管很愚蠢,还是很希望世界很纯粹。我希望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一面。若说非要出版一本书,我还是喜欢《过马路的艺术》,表浅的讲,我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过,什么时候该闯?记得刚到澳洲读书的时候,师兄师姐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按规矩过马路哦。讲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到英国留学的男生,在国外谈一外国女友,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但是没车,带着女友就往前冲,外籍女友很正义的批评他:没有规矩,破坏法律。分手了。留学生回中国了,在国内又谈一中国女友,谨记上次在英国的教训,过马路的时候,红灯,没车。坚持等着绿灯,被中国女友批评一顿:死板,不知融通。分手了。哈哈。。。实际上直到现在,过马路的时候仍然是我最尴尬的时候,所以每次都磨磨蹭蹭等着刚好绿灯的时候就刚好过。往深了说:这是国家体制决定了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虚拟书评》后面的作家和书,我一本都没看过,汗颜。。。但是里面有一句话,我有点心有余悸:天才都是疯子!不是不知道这句话,只是隐隐觉得有些孤寂!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比目鱼出这本书,一定是为了报仇血恨。
      献给LL。(现在你该相信我是个作家了吧?)
      想必比目鱼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一定相当畅快得意,大宴三百宾客。这本书一举两得,既让他一血前耻,又把玩够文字。没准他现在正琢磨出版下一本《实体书评》再过过作家瘾。到时献辞就会写上:LL,这下你总该相信我是高产作家了吧。
      回到比目鱼虚拟第二本书的前作《虚拟书评》。目次第一页,虚拟书评。共11篇,虚构11本书。且本本都是畅销书。
      第一篇《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不禁令人联想到《诺亚遗稿》。《诺亚遗稿》是由黄粱美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书,这本书收录了在2012年地球中国人制造的诺亚方舟与南极冰川相撞沉没之前,船上的城管、警察、红十字会成员等留下的手稿。上面完备地记录了当时的地球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这部珍贵史料被封存千年,今天终于得以出版。
      第二篇《烂小说精读》,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给自己的反讽。
      第三篇《风铃》尤为传奇。据传,为写作此篇,比目鱼进入邓不利多魔法学院,借助水晶球通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比目鱼更因此罹患抑郁,一病三年。期间病重到数次需要进入医院疗养。如今比目鱼写出此篇,揭示俗世轮回的真谛。当然,值得庆贺的是,在此篇写出之后,比目鱼也彻底痊愈。
      比目鱼在罹患抑郁症期间,写下《泪水的收获季节》,便是本书的第四篇。这本书可说是比目鱼历经三世伦回的辛酸之作。书里详细记载了比目鱼三生三世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前一世的为情自杀。感动程度堪比新西兰经典动物文学《总有你陪伴》和国内原创催泪大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比目鱼在痊愈之后做过一次环球旅行。第五篇《过马路的艺术》即是他途径中国的感受。这本书是比目鱼在中国的血泪史,经验史,教训史。这是一篇写给所有准备去中国人的书。
      在结束环球旅行之后,他开始研究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于是在研究过程中写出了这本《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也就是本书的第六篇。
      有感于近日北京方面在西方大肆推广他们的国粹相声这一农民艺术,比目鱼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出这篇相声现状的报告,《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以期为北京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第八篇《暴必户的自我修养》是比目鱼目睹中国大陆富豪在纽约斥巨资购豪宅,有感而发。
      第九篇《地久》是比目鱼自己的上当经历。
      在被无数读者友人批评为没有腔调之后,比目鱼写出第十篇《腔调》聊以自慰。
      第十一篇《寻找村上春树》可谓本书压轴之作。当中的村上春树其实是作者的隐喻,记录的是作者某次掉入下水沟的经历。
      
      翻开目次第二页。原来还有另一版,作家和书。当中是比目鱼为各大媒体撰写的真实存在作者的书评。这些评论由长篇大论组成,语言沉闷。在此不作评论。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读到这本书很偶然。但是其实读到哪本书不是偶然的呢?所以有些时候你会想说感谢老天让我读到这本书。《虚拟书评》算是一本。
      作者是个搞IT的。我敢说他肯定不务正业,不然怎么能读了那么多的书,写出堪比专业作家的作品出来呢?
      听说这是一本“虚拟”的(也就是瞎编乱造的)书评,一直想不通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看了之后其实也平平无奇——你可以说它是一本虚拟书评,也可以说它是作者尚未实施的写作大纲——这么形容可能更恰当些。是的,虽然每一篇都充满了创意和笑料,但是它们绝不是随便YY来取悦观众的。相反的,每一篇都设想了“书”的背景和作者,内容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有的连目录都有了。例如《过马路的艺术》就列举了如下章节:
      第一章:《交通灯不能不看——如何确保自己不犯“原则性”错误》,
      第二章:《什么时候可以忽视交通灯——学会灵活掌握政策和规定》,
      第三章:《看车往往比看灯更重要——如何了解、运用“潜规则”》,
      第四章:《警察管不了太多违章的人——如何把握行事的尺度》,
      第五章:《红灯今天能闯并不代表明天还能闯——认识中国社会政策法规的快速变化性》。
      听说小说家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每天写故事大纲,这一点倒是可以跟作者好好学学。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前半部分是虚拟书的书评, 各本书之间似乎还有交集. 后半部分评价了一些作家, 有些知道,有些没听说过. 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关于歇斯底里的极繁主义风格, 也不知道真假, 反正我是信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比目鱼属于那种举手投足间深入骨髓的绝对文学范。这种不可多得、不可模仿的气质,在这本书中展露无遗。就好像看了和菜头,一个微微谢顶,面容看上去憨厚仔细看猥琐的中年胖子就立马站在你的面前;就好象看了王小峰,斯文外表下冷不丁的爆粗,会让人有种衣冠楚楚实则兽类的印象;更不用说冯唐那个妇科圣手,字里行间的淫邪依然盖不住重口味的浪漫味...重要的是,我都很喜欢。除此之外,这本《虚拟书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又招着我这种装逼饭去装点书柜了。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在网上买了比目鱼的虚拟书评,然后花了一天时间粗略读完了比目鱼的博客,有营养,很知足。读过这本书还不知足的人,可以去再去读完比目鱼的博客。
      
      关于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比目鱼的博客上找到原文,有心的人完全可以做一个电子版出来,不过这事俺不干了,只给出链接:
      
      《虚拟书评》中的“虚拟书评”:http://www.bimuyu.com/blog/cat_10.shtml
      
      虚拟书的封面也都是比目鱼亲手设计的。这位比目鱼老兄本身干的是IT工作,blog的代码是亲手所写,写书评却也有一套,还建设有“读写人”网站一个,真是让人羡慕嫉妒。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2-10-18 09:23:33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的优秀不能掩盖想象力的贫乏。同样是通俗读物,此书无论从立意独特性、还是思想的深度、或者涉猎的广度上,和莱姆《完美的真空》都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作为噱头的“虚拟”的书评除了形式之外无甚独特之处,而书中所列的许多所谓“虚拟书”在市面上恐怕已经有了类似的产物。此外,《虚拟书评》之名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虚拟”只占全书五分之一,后面又是书籍散评,本想看到类似莱姆《完美的真空》那般想象力的盛宴,没想到不过是文青随笔而已——虽然从文笔角度而言写的还不错。
      但总的来说,此书购来大大不值。收藏意义不大。
      不知为何豆瓣上给的评分为何这么高,还是推荐《完美的真空》吧。
      
      《完美的真空》: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0442/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6-27 03:15 , Processed in 0.0475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