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小小看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十年代 - 书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571纪要”让我们欣赏林彪父子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微妙的博弈,表面上,历史掌控着人类的命运,然而,个人命运在这双大手下的滋滋潜流,纵横交错,关联复杂,也在默默地影响或改变着我们历史的进程……  
       尽管也许所有人都不承认,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就像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宿命。他们是一群注定要经受比群众多的磨难与历练,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影响历史、影响时局的话语权、能力和使命。
      而青壮年时期处于70年代的这群知识分子更是极为特殊,在那个个人丧失,“只有政治一门事业”的情况下,这群青年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决定他们一生价值取向的青年时期,这种情怀想必在此后他们的人生与他们形影相随。在他们从城市走进农村,真正去触摸、感受这片土地,以及走进辛苦耕耘这片土地的农民的生活,他们才真正从天上走在了地上了。他们历经了磨难考验,与土地、农民兄弟有了阶级情感,从此,他们才真真正正地“接了地气”,他们的生命才与广大群众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这正是80后所欠缺的,这就是为什么尽管韩寒语出惊人,但仍显得那么浅薄与虚妄。因为,他缺少这种经历、这种情怀,他没法获取我们的信任。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这许多篇章最令我感动,特别是那帮北京文青写的东西~~ 一来,我喜欢北京喜欢到不行,虽然我没有在北京久居,但是几乎北京的每一条老胡同我都烂熟于心,所以,当赵越胜谈到他的那位朋友时,我会被一种亲临实地的悲情笼罩——南锣鼓巷的雨点会映出萍萍姐的笑容~地坛现今的喧嚣会在我脑中自动转化为“高干子弟”的纨绔;二来,我的老家就在内蒙古边陲,挨着外蒙,那时候有很多知青来到蒙古包里面插队,我的父辈和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私交都很好。甚至于,如同阎连科说到的“启蒙”,我深有感触,因为我的父辈的启蒙就是得益于知青,他们的思想成熟期就在70年代~~
  
  我还年轻,没有记忆~
  
  很多年后,我也会有很多记忆~~
  
  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我都会有那么许多记忆吧~~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些伤感的题目包含着力量~
  
         这些日子陆陆续续把这本七十年代看完了~回想起来~多数时间是在车上和厕所里~自己的大片时间还是贡献给了电脑和床~阅读的黄金时间居然是在这两个反差巨大的空间里发生~
  
        君子慎独~这句话真的是非常深刻~各种乱花过眼的信息碎片已经占据了城市打拼者的思想空间~在车厢中的孤独一如在厕所~前者是在喧嚣和浅薄中提醒自我~后者是在清冷和静谧中抓紧思路~前者贵有~有很多人来衬托自己的孤高意识~后者贵无~没有选择的空闲时空来体会自己的心灵存在·而看完这本书之后~各种思潮翻涌~但排在最前的就是~我们真的存在过没有?
  
        我这一代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月~但我的父辈是从那个年来走过来的一代~从小在一起的生活经历让我用最本质上的理解方式来体验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慢慢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生活态度~比如崇拜英雄~对长辈的畏惧感~对新鲜事物欲望不强烈~有一种光荣的牺牲情节~这些影响或许只是那个年代留下的诸多副作用的一种~
  
        缘是“素有其分而从彼起” 因是“先无其事而从彼生”而我是从缘中去找寻因~这本书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一定的帮助~在这些如今已经有所成就的人的回忆中~给了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去理解我父母的人生转变~对于家庭对于自己的不可改变的联系和影响~有了一个合理的告慰
  
        所谓的父母和子女要像朋友这句话~其实真正的组成条件是两代人之间显现出的共同性~比如男孩儿在青春期打架谈恋爱~作为父亲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和他一样~女儿在青春期爱美谈恋爱~作为母亲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年轻时候也是一个样~相信很多人也有这种体会~这种能在孩子面前现身说法的父母~不啻为是大智大勇~而效果——子女突然感受到父母也和自己以及身边的同龄人一样~这种真实和平等的感觉强过很多形式上的交朋友手段~所以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是靠手段~手段骗不了孩子~而是你有勇气去面对曾经的自我~也就是你的孩子
  
         而这本书带我走进的世界~就是父亲母亲的青春华年~在我还能四处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童年~他们自然不会跟我说起这些~上了中学之后的十多年冷战期~我们甚至很少在一个饭桌上吃饭~我在他工作的学校里属实不给他长脸~每次挨揍之后~我只有恐惧和恨意~根本谈不到深层的了解~现在想来~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从这本书里很多人的说法——七十年代结束与一九七六年~那时候我父亲也是二十九岁了~基本和现在的我一样大~到一九八三年我出生这中间的七八年~这段经历我并不了解~总的说是他先以我们地区第一名的成绩上了徐州师范大学——这也是我父亲屡屡跟我说起的~分数和际遇确实不能划上等号~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年月~他和很多同时代的读书人一样~承继了大起大落后的矛盾和创伤~导致面对改变命运的时机到来之时~失去了为自身考虑的眼光和勇气~这些懊悔直到现在~父亲还经常用不同的态度提起~渡过了几年的大学时光~人已到中年~于是结婚生子~造就出我~于是属于他青春的十年~一切理想~冲动~冷却殆尽~一切愤怒~不平~黯然埋下~属于他们那个风云变幻的年轻时代~戛然而止
  
          如果认为生命是一场虚无~那么我宁愿在落地成灰之前炽热的燃烧过`哪怕在烧伤别人的过程后也焚化了自我~内心坚强的人或许会从中涅槃而出~敏感自怜的人可能会在漫长的生命里堕入自己的无间地狱~但不管结局如何~那个特殊到极致的年代里所造就的人生~我们没有任何评点的资格~在了解了一定历史之后~我仰视着他们~并不是仰视那个七十时代~而是仰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往来多少人~他们的时代或许是承平日久~或许是兵祸连连~或者是二者皆有~但道德标准和精神控制很难像他们所经历的年代一样~似一种刀裁斧剁的迅速和齐整~黑云压城一般的广袤让人无法遁形~有些人磨刀霍霍~有些人站在城头大声歌唱~杀人和救人~其实都没有什么~因为只有年轻才会把自己全然交给这两个主题~
        时代把人变成了嗷嗷待哺的猪羊~青春是什么~是歌声和刀锋~
        唱歌给人听的人总有一首哀伤的小曲留给自己~挺刃向前的人也总会给自己留下一身的伤疤~幸也不幸~无法追溯~
        
        电话里我跟父亲聊起这本书~诉说我对于现今年代的看法~我告诉他我甚至很神往他们的七十时代~在一种大的无边的价值体系下~分发到每个人~其实依旧是很无边~我慢慢意识到精神层面这个东西~如果来决定生活方式~就好像下大雨每个人都打伞一样~你把伞扔掉~所有人才会发现你~你不扔掉而在伞下做你自己的事儿~没有人会发现你们的不同~到了日出天晴的时候~大家收起雨伞~会发现很多人其实并不一样~最多就是有人和伞融为一体~成了一柄蘑菇~——这其实就是属于他们的七十年代~当然这些比喻是我现在想起的~当时跟父亲说起~也不过是类似宁为百夫长~不坐办公室之类的抱怨~他沉吟良久~也表示赞同~告诉我虽然他们的经历绝对没有那么好~但好的地方比起我的年代~也不是那么坏~这种辩证法我自己知道~但用事实说明~拿这本书来说~像他们的年代~还能出现像北岛像张朗朗像唐克像陈丹青像王安忆这样等等等人~但我敢保证~我们的年代是出不了这样的人了~他们那种儿女坐下来厚重如书本~站起来热烈如火焰~我们这种儿女坐下来单薄如键盘~站起来轻散如摆柳~虽然知识信息多如恒河沙数~但更多失去的是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生活方式决定精神层面的悲哀~在这里我不去谈论毛泽东文革的好和坏~但起码给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提供了精神上的课题~吸取或者怀疑~总算是在内心里留下了那么一块空间~像一个热气球~有了空间或高或低总能飞得起来~所以我们只能去仰视他们~因为我们的空间里填满了钢筋水泥板气缸火花塞~这种沉重的工业组成品让人失去了飞的能力~能飞怡情~不飞伤身~这是小说~小说总会变成大说~其实我们身边的社会和国家~都被这种个人的小伤攒成了大病~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虽然个体单位并不能算是始作俑者~但总算拥有一点选择的权利~要说历史还是很相似的~李鸿章李中堂洋为中用~不学习开拓国家的制度理念~国家越搞越乱~现代中国人万事为钱用~不考虑身而为人的生命意义~自身越活越累~从清末到如今~并无改变~但好在生活水平进步~下雨不下雨都可以住在商圈写字楼里~你盯着我我盯着你~管他下不下雨~雨伞反正也是个无用的东西~
  
         那种会抬头望天的少年~不管在别人眼里是如何的不切实际~在我心里还是喜欢的~经常听到身边的年轻人叹息一声嘴角含笑的说~老了~我不否认从中国人对于老的定义里来说他们有些地方说的没错~可有一点~太多人就没年轻过~没有体会过年轻如何体会得了衰老呢~这句话排除掉一些自嘲之外还有一种投入统一价值体系的自我认同感和一种等级的暗示~反过来说能从这么一句里表达这么多含义也不能不说这也算是老的一种体现~这种老并不是智慧~是放逐生命力后对自身的模糊交代~相比较下~这本书里写到的亲身经历和心灵旅程不得不让人羡慕~每一个撰写人在如今必然是性情各异~回忆那段经历的时候~每个人的笔法和观点都保持了各自本身的特性~像陈丹青的忧郁独立~张朗朗的洒脱倔强~阎连科的哀而不伤~邓刚的浑厚热烈~但我在这些文字里都感到了真诚~多数还有一丝自豪~不管在那时每个人的思想高度如何~但每一个作者都毫不隐瞒的叙述出来~可见真诚面对自己每种过往的人才会真正的认可自己~
  
         在写这篇感想之前~我想写的就是书中最打动我的三个故事~没想到想啊写啊~杂七杂八的和最初的想法完全不同了~第一个画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赵越胜写到在唐克家酒酣耳热唱歌后自己回家~到了家门口发现唐克跟在身后~就说了一句看你喝多了~怕你出事~转身就回家了~让我感动莫名~平实之处~看出肝胆相照~豪放之下`看出温柔善良~还夹着男儿意气相投后的一份责任和可爱~这个画面也许很难很难看到了~但我想不管多少年之后~我的血液还会为这种情怀点燃~
  第二个画面是朱伟描写他在东北林海插队的情景~房外是狂风暴雪~屋内是一群自由快乐的小伙子~洗澡放歌~谈天说地~人有一种感情~在恶劣的情况下得到安全感是最幸福的~好比我记忆中三只小猪的动画片~他们筑好了最坚固的房子~虽然门口有垂涎三尺的大灰狼~他们聚在一起弹钢琴唱歌~歌儿反而更欢快~也让我想起曾经每每被父亲揍完~灯熄灭之后躺在床上听着遥远的火车经过震的书橱上的玻璃发出轻轻的抖动声~觉得那么的安宁~那群五湖四海的小伙子住进冰天雪地的小暖炉里~如果能听到他们唱的苏联歌曲~真是一幅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景~第三个画面~应该说是一句对白~邓刚的回忆中~一个北方大汉为了爱情~为了心爱的姑娘~文武并用~双管齐下~跳进冰冷的海水里准备结婚宴席上的美食~无论男女~听来都觉得壮烈无比~但最坚定的爱情来自姑娘的那句话~我跟你跑!这句好似戏剧电影里的话语让我瞬间呆住~我知道这种事儿~在这个年代~已经属于天方夜谭了~但任何爱情的描写~最让人血液冲到脑门上的情节~也抵不过这四个字~我想如果能看得到~听得到~这句如同霹雳炸雷的话儿落下之后~必然是绝对的时空静止~他的威力可以让天地外物同时停止运转~像大鱼中马戏团里的表白一样~不知道什么人在这个时代能为这个梦中的姑娘拨掉满空的爆米花~跨过夸张的小丑~紧紧的抓住她的手~再不分开~
  
         有些书就是这样~或许他不是最好的~但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就会带给你更多更多的感想~这些经过七十年代的人们会在我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但他们用青春换来的感动和领悟会让我记住~因为我觉得和他们并不陌生~我的父亲也在他们其中~虽然踽踽独行~但并不逊色~而我自己~虽然生活在我的年代~灵魂依然跟在他们后面~渴望理想~渴望真实~
  
         这些我的父辈~在那个痛苦和理想交织的岁月里~他们鲜活的走过~从容坎坷~相信未来~愿这本书~这些父辈~这首诗~在我现今苍茫浑浊的路途中~给我力量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年代》是文集,北岛和李陀编的,是一群七十年代长大的人“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也许是因为期望过高,所以并没有想象中好看,几度读不下去。作者不同,所以不是每一篇都喜欢,印象最深的是陈丹青那一篇,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时,“一九七六年我满二十三岁,已知事关重大,然而九月九日下午我们竭力抑制的正是托尔斯泰捕捉的那种笑,虽则理由大异,但何其危险:笑是可怕的证据,门虽关着,三个彼此信赖的人,可是一笑之后怎样收场?说甚么?说甚么都不宜。确凿的经验无法确凿描写,我确凿记得那天下午怎样吞咽有罪的笑意,同时心生恐惧。”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境。
    
    《七十年代》这群人过的大同小异,都是在现实的封锁中寻找出口,努力地读书、创作,写诗画画研究哲学。几乎都有传阅禁书的经历,甚至去关闭的图书馆偷书,总之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阅读。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惊叹,大概突破禁忌本身就是巨大的快乐,现在我们阅读环境好得多,但是却远没有那样大的激情。
    
    他们那时都很爱讨论形而上的东西,政治、哲学思想之类的,而我们这一代最热门的话题却是网络红人、明星八卦,真是自惭形秽。也许等有一天写我们的集体记忆,就是非典那一年、汶川地震那一年或者三聚氰胺那一年。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北岛的散文之后买了这本书,很厚,好在一篇一篇,断开看影响不大,晚上睡前看个几篇,也是好久才最终看完。看了张郎郎那篇之后找了《大雅宝旧事》,结果《大雅宝》看完了,这本还么看完。
  
  看开始还是蛮有感触的,70年代离我们都太遥远了,我之前一直对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中国历史没有兴趣,这次无意发现了一些亮点。
  
  印象最深的是牢狱之灾和知青下乡的一些事儿,不过作者也很重要,有些简单的事可以写的细致细腻也很不错。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多少人的痛苦随身而没——
      中国人的不治而愈,不愈而活,耿介如西洋人,弄不懂的,类似的历史修辞,他们没有。而中国修辞的古老历史,及这修辞所能涵盖的道德与人文,自先秦到民国,经五四开裂,也还残破苟延于五六十年代初,进入七十年代,行至终点,彻底溃灭。
      此后,重重“底线”的大规模丧失过程,于焉开始,直到现在。现在,这民族的万般活力与事功,已令世界瞠目,这倒是幸赖七十年代的教训与催逼。然而,图强求变的活力和国家的元气不是一回事——此番便是这样地将七十年代匆匆表过,湮在书肆里,六十年代、五十年代,及上溯四十年代之前的岁月人事如何打发?那都是历史的坏账烂帐糊涂账,不追究前因的前因,后果的后果,我们活该世代幼稚。
      实在说,七十年的人质无分年龄,那十年的癌细胞早经内化为众人的心理与生理结构,深藏而细腻,并抓住每一种理由,对内心说:忘却七十年代。
  
  
  朱正琳——
      革命、群众、历史和阶级斗争,都是在那个年代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把它们拼接起来反复论说,确实已经构成了一个笼罩性的噩梦。在这个噩梦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仿佛成了一个有着自己意志的怪物,人倒是历史通过革命和阶级斗争实现自身意志的工具。不巧的是,这头怪物似乎还刚好是头嗜血的怪物,因为“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理论的困扰因而已变成一种道德困扰:人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良知去判断善与恶?
      面对专政机器的强大的否定力量,你很容易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严重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真的全部错了,所有自己认为好的,可能都是坏的;所有自己认为坏的,可能都是好的。而且,你觉得自己正在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而地球照样还会转动下去,历史照样还会大踏步地前进,即使你负隅顽抗,不承认自己在道德上低下,你也必须承认你是被历史无情地抛弃了。
      ……以“历史”或“历史必然性”的名义作的恶,也同样是恶。
  
  
  阎连科——
      和农民永远无法理解城市,无法理解知青下乡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一样,知青们和曾经是知情的作家们、诗人们、教授们,其实也都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曾经在那土地上生活了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那土地上活过来的千百年的人们。
      ……我的记忆,对知青们没有爱恨,也没有什么美好与羞丑。没有激情和所谓的无奈。只是觉得,那是那个年代的一桩事情,就像季节中的一场风雨,来就来了,去就去了。
  
  P.S. 所以,当十四岁的我,在笔记本上郑重其事地写下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其实,我并不真的懂。这所有七零八落的回忆,再也拼不出那一整个时代的风貌。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在墨西哥城机场,等待下一段旅程。忘了是哪天下载的<七十年代>,这两天开始挑着读,当然是在我狭窄的见识中谁的名字曝光率高先读谁。扫了一遍目录,那么就先陈丹青,北岛吧。
  
  阅读总是一个自我比照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回忆文字。加之文字中的时代与我在时间上如此接近。但八一年生人在比照阅读中发现,其实对此前一个十年,无论在认知,情感上都隔着一片汪洋。而我也不时自问这篇隔绝的海洋是大陆板块移动,大气水循环的自然产物吗?是有人群不自觉选择的结果?还是上个十年翻江倒海之余勢在这个十年的新表现?我想或许都有。
  
  我无法知道八零年代初这批人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对这十年的认识,我也没有在海阔天空的大学校园里与人讨论过这个年代。除了永恒的青春性冲动,其实我或者我们对这十年的他人回忆没有任何共鸣。这是一种集体记忆的断层。
  
  既然无法了解同龄群体的认识,个人的成长岁月就几乎成为唯一可发掘的素材了。或许,我需要花时间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或许,我应该更多地找父亲聊一聊。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一、天安门   
         小学时读过一本书《天安门诗抄》,正文之前有许多照片,现在只记得“人民总理人民爱”,“我哭豺狼笑”两句了。那个时代仿佛一夜之间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身为小学生的我读起这样的书,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七十年代》这本书,是一群精英对那个时代的集体回忆,内容太多,感情太杂。而我只是不断地在文字之间,看到那本诗抄里照片的人背后的故事。张张照片,已经积了厚厚的灰,以致于用《七十年代》这样的抹布,也无法完全把照片还原。虽然如此,仍然感谢这群特立独行的人,带给我如此精彩的故事。许多体验比小说还精彩,许多情节比喜剧还荒谬,但是那时的人们,却要笑着去承受。后来亲自去过了天安门,很深切地感受到了天安门的威严,一到黄昏就开始清场,一刻也无法多停留。但是从天安门返回对面KFC的隧道里,居然还有乞丐!不知佝偻的背影下,是不是有着许多痛苦的往事,让一个老人,在全中国的政治中心乞讨。
       伸出的双手,乞讨的是金钱,还是尊严和自由?
        
         二、知青
         七十年代,青春忧伤而沉重,而那时的我还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之上。降生的地方,正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农场。而农场并没有一些知青描述的那样险恶。许多知青在80年代纷纷回到了出发的城市,有些已经在农场谋得一官半职的,一度拖到90年代,但是终究还是回去了。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邻居说着与我们不同的方言。这些知青处于青春期,当年也有些在农场里谈了恋爱,有结了婚的,不愿意回去,就留了下来。有知青与知青之间结下连理,相伴回去了。去年听说这些知青组织了一个表演团队,回到各个农场巡回表演,吸引了不少老工人观众。对知青最经典的概括,应该是李春波的《小芳》了吧,这首歌该属于那个年代,但是受众已经远离了娱乐主流,很快就没有了影响。
        会讲故事的李春波,现在还还好吗?
  
        三、禁书
        《七十年代》禁书单就是一些地下团体的书单,这些禁书,一边在民间被烧毁,一边在特权阶层以先批判后阅读的形式保留着。这种情况,换成现在的年代,这些禁书就可以被替换为“X电影”。禁止之下,永远是暗流涌动。当年被禁止的红楼梦,被民间手手相传。现在被禁止的3级片或者更高级的片子,被勇敢地翻到墙外的人取回来,以移动硬盘等形式暗暗地进行交流。但那个“政治致死”的年代已经转为了现在“娱乐至死”的年代。
        禁书开放了,禁片还有多久?
  
         四、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仍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来自: 豆瓣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发表于 2012-10-17 09:58:21 | 只看该作者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仍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已写好的评论发不上来,相信未来可以
  

来自: 豆瓣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5-1-25 12:11 , Processed in 0.046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