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拉登传 - 书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30 16:59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部由本·拉登家族成员记录的本拉登成长史。奥萨玛·本·拉登的首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与儿子奥玛·本·拉登为读者讲述了他们在本拉登身边的时光。
      纳伊瓦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时年17岁的表兄本·拉登, ...

    此主题为自动生成的书评内容贴,书籍链接地址: http://www.dothinking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577

    书评内容会自动聚合在本帖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3-7-24 10:25:30 | 只看该作者
      迷糊中,昨晚将《本.拉登传》看完了...本来我已将他的美好形象淡忘,可是最后的最后,他对他妻子纳伊瓦说的话:‘纳伊瓦,我永远不会跟你离婚的,即使你从别人那里听到说我和你离婚了,我也不会和你离婚的。’看到最后,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评价本.拉登,只能说一个执着的天才一旦走错了路真的很可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7-24 19:45:07 | 只看该作者
      刚好看了奥斯卡提名电影《猎杀本·拉登》,于是在网上找了这本本·拉登的传记。本书与其说是传纪,不如说是拉登的首任夫人与他的儿子的回忆录,全书记述了他们记忆中与拉登的生活,尤以他儿子的记述史料珍贵,堪称第一手资料。看完本书,我怀疑拉登实际上可能只是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二号人物扎瓦赫里的傀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7-25 07:58:5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了蝙蝠侠,瞬间跟本.拉登联系在了一起。
      电影里的Bain就是活生生的本.拉登转世。他们是能者,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克制力和忍耐力。但是,因为心中的仇恨,本该成为英雄,却被世人所唾弃。
      信念有时真的很可怕,伊斯兰教,本没有好坏,但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诠释,走向不同结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7-27 19:11:49 | 只看该作者
      偏执的人只会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觉得这句话不难理解,用在本拉登身上刚好合适。在爱人和亲人面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面对自己的圣战事业又是另一种单纯的感情,我觉得并不相互冲突。这恰巧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单纯的人,越是单纯的人,就越可怕,因为单纯的人只倾向于一种感情,厌恶背叛,容不得一点让自己不过眼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8-30 03:21:40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两周时间把《本拉登传》看完,没有所谓的惊世骇俗,更多的是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研究中东的30多年的专家简萨森,在同奥萨玛 本 拉登的第一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以及第四个儿子奥玛本拉登进行邮件交流后完成了写作。
      
         在本书的末尾作者自叙中萨森坦承,第一次收到奥玛本拉登的邮件时他是很抵触的,毕竟奥萨玛本拉登的恐怖袭击给美国人留下了数十年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成书时奥萨玛本拉登仍然没有被美国找到)。然而在逐步的交流过后,作者逐渐发现本拉登的儿子和妻子根本无法让人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于——他们可以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那类人:善良,崇尚和平。这就吸引了作者的兴趣,这家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拉登在这么一个家庭中如何成为了恐怖主义的头目?同时也感谢奥萨玛本拉登的儿子 奥玛本拉登和妻子那瓦伊的坦承,我们才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去近距离地了解他们。
      
         奥萨玛的一生根据居住地分为三个阶段:沙特的吉达,苏丹的喀士穆,以及阿富汗。在吉达奥萨玛度过了青少年阶段,17岁就与自己的表妹纳伊瓦结婚,一边读高中,大学,一边已经开始经营着自己家族的庞大产业。作为沙特王室最信任的本拉登家族的继承人,奥萨玛可谓日理万机,少有所成。因为在此期间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执,坚毅的性格。包括对伊斯兰教的狂热崇拜。
      
         作为伊斯兰教的狂热教徒,一方面本拉登积极参与了阿富汗人民抗击苏联的斗志,可谓是举家族之全力给前线军士运送物质,甚至是参加战斗。在此期间与许多将士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对异教徒和无神论者产生了极大的仇恨。虽然在此期间他也接受了许多来自美国的援助,但是在战争结束后对于沙特王室仍然允许美国进入阿拉伯世界驻军,以拱卫来自伊拉克的威胁完全无法接受。奥萨玛开始激烈抨击王室的行为,当然这会引起王室的不满,最终矛盾越来越大,奥萨玛甚至被限制出境。最后他找到机会,举家迁往苏丹,那里的政府答应收纳他,条件是奥萨玛帮助他们发展经济。
      
         彼时的纳伊瓦和儿子奥玛应该已经有预感,自己的家族被迫离开大本营,一定不是好事。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丈夫和父亲,奥萨玛有了比家庭更热爱的事业——圣战。而他们的一生,也就此走入困境。
      
         在苏丹,奥萨玛的基地组织事业更加蓬勃发展。由于自己资金雄厚,以及抗苏时结下来的友谊,很容易召集了一批狂热分子。根据记载,这时候已经发生了一些有奥萨玛发起的恐怖袭击案,比如说美国大使馆的爆炸。然而根据奥玛和纳伊瓦的叙述,此时除了在苏丹,住宿条件不如吉达以外,由于奥萨玛的忙碌,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恐怖主义毕竟是不得人心,而且美国势大,虽然奥萨玛为了苏丹付出了很多,苏丹政府仍然迫于压力驱逐了奥萨玛。这是对奥萨玛的最深重的一次打击,奥萨玛对于美国的仇恨也进入了更深一层。最终在阿拉伯世界里,唯一能接纳他的,只有战乱频繁的阿富汗了。
      
         书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对于奥萨玛本拉登的基本印象就是他固执,但是体恤家人,博爱。把他一步步逼向阴暗面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他心目中作为一个教徒的责任比丈夫,家人更重要。这一步步下来,如果他能有稍微一点变通,他完全能够继续过着他富足的日子。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从小热衷的名著《水浒传》,108个人物被逼上梁山原因各有不同,最像奥萨玛的无非就是卢俊义和柴进。出身名门之家,本来根本没必要落草为寇。但是最后被步步相逼,而自己又是刚直之人,很自信自己是精忠报国,最终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当然奥萨玛走的是恐怖主义之路,水浒传的人物被加工后,成了替天行道,义胆包天的人物,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可比性的。
      
         奥萨玛最阿富汗的进一步扩张基地组织,也逐步把自己的家人推入危险境地。每天AK47不离身,住在深山里面,吃喝不足,而奥萨玛为了锻炼他们的求生能力,经常命令他们晚上练习自己挖洞用干柴遮盖的方法过夜。同时希望自己的四儿子奥玛能够成为自己基地事业的继承人。
      
         然而不想奥玛,被他认为最可靠聪慧的儿子,同时也是最看透他基地事业不得人心的人。从少年时期对父亲的不解,到在阿富汗时期对父亲的逆反,对峙。最终奥玛与父亲彻底决裂,逃出阿富汗。善良的奥玛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其他身处危险的家人,一直劝说自己的母亲纳伊瓦一起逃离,最终帮助母亲带走了三个孩子。而还有两个,因为奥萨玛的坚持,留在了阿富汗。
      
         奥玛和纳伊瓦在他们的叙述当中,从头到尾都没有表现出对奥萨玛的仇恨,而更多的是不解。纳伊瓦作为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女子则是顺从。奥萨玛,这个在许多人眼中的十恶不赦的恐怖主义头目,对待家人时也和这世界上亲人一样:在最终同意奥玛出走之后,在2001.9、9号,也同意了纳伊瓦的出走请求。而2天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九一一事件。可以说,奥萨玛在预感到事态将朝自己不可操纵的方向发展时,他冷酷固执的外表下,仍然存有对亲人的爱。只是这爱,太过浅薄,不如对教义的崇拜。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正好是我对死亡考虑的比较多的一段时间。无论生时生活经营的再好,死后一切不再具有意义。作为一个不相信灵魂的人,我们的一切脑部活动,爱恨,最终都会停止。那么我们所奋斗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是个最没趣也最有趣的话题。如果有一天我像奥玛一样在飞机上面对一个即将引爆的手榴弹时,我是否有勇气拿稳它,然后扔出去?还是就此走向生命的尽头?如果有一天,我知道我将面对死亡了,我有怎么样的办法让自己变的从容,去接受它?
      
         同样地,应该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到最后能够认为自己无怨无悔?至少在现在很难相信自己做到。
      
         本拉登,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自己的家人之间,做出了选择。那对于自己来说,应该怎么选择?我妈无论我去哪的时候,甚至是就在家附近跟朋友玩的时候,都会嘱托我不要玩水,不要这,不要那,说白的就是担心。我知道无论如何我妈不会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实。而我,如果一辈子都守在父母身边,不让他们担忧,那我自己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应该去选择怎样的一条路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能像文字一样理性,或者感性。有很多事情你无法描述,也无法解释,也无法明白。这样的想法总会占据我的大脑一段时间,而在思前想后时,我又会想:思考这种不会有答案的东西,是否也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然而又要是怎样,才是一切的一切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9-2 12:50:28 | 只看该作者
      
      “偏执的人只会追求自己想要的。” 我觉得这句话不难理解,用在本拉登身上刚好合适。在爱人和亲人面前是一种单纯的感情,面对自己的圣战事业又是另一种单纯的感情,我觉得并不相互冲突。这恰巧可以证明他是一个单纯的人,越是单纯的人,就越可怕,因为单纯的人只倾向于一种感情,厌恶背叛,容不得一点让自己不过眼的地方。
      
      从本拉登身上可以看出他明显的爱憎分明,不能用强烈的仇恨感来形容,只是他偏执地听从自己的内心,这一点我和他很像。我周围也有很多偏执的人,我们相似的过分,都是过于遵从自己的声音,一旦失败,到最后只能一无所有,但至少不会遗憾。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3-9-3 02:09:0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读者恐怕对穆斯林文化了解的并不多,中国老百姓对于穆斯林了解更多的只是回族小白帽、长长的袍子、《古兰经》还有就是世界通缉犯奥萨玛本拉登这几个事物和名词,这一切都离中国的普通百姓是那么遥远。本拉登被美国政府视之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究竟是被妖魔化过了头,还是真的就如宣传的一样是面目狰狞的魔鬼,亦或有什么前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干干净净如同白纸一样纯洁无暇,所以人的转变是个过程,拉登也只是个人,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公敌绝不简单,如果剥去已经妖魔化了的外衣,这个人还有那么可怕吗?有时候做出可怕事情的人本性并不残忍,那么奥萨玛本拉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想了解一个穆斯林,必须了解他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决不能脱离这些来考虑。很多人做了很多事,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下,或许可以变得好理解,当然这并不是说本拉登造成的惨剧可以被原谅的。
      偶尔会在大城市见到阿拉伯人,那白色的袍子、长长的头巾、络腮的胡子和深邃的眼神,他们身上的一切似乎都拒我们于千里之外,而与阿拉伯妇女相遇,却从未见过她们的真实面容,面纱背后,隔山隔水,更是跨越了千年的时光,那是一个我们无从了解的、一厢情愿幻想着的世界。真正的穆斯林并不认为伊斯兰是一种宗教的,他们认为伊斯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即所谓的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穆斯林来说,世界只有伊斯兰世界和非伊斯兰世界,包括所有偶像崇拜的宗教和无神论者,而穆斯林的伟大任务就是开化非穆斯林世界。所以,和穆斯林辩论宗教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延续了千年,千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也不能承认我们的世界。基于此,我们便能理解一个纯正的穆斯林绝不可以忍受非穆斯林对其的欺侮和入侵,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沙特王室拒绝了拉登的支持转而接受美国的保护。使得奥萨玛本拉登这个纯种穆斯林怒不可遏,并逐渐开始一步一步拥有政治意识,并开始活跃起来。
      然而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普通百姓对他的一切认知均来自911之后,在那之前,我们不认识这个人,在那之后,这个人又仅仅生活在我们的幻想中了。当然本拉登成为恐怖的代名词后,世界的好奇心都被聚集在这个人身上,然而所有的好奇《本拉登——一个恐怖大亨的隐秘人生》全被拒之门外,他是死是活都是至今未揭露的谜。当然在读时,你可以抱着猎奇的心理去读,这是一本不错的小说。这本书由拉登结发妻子和发妻所生第四子穿插口述,由美国作家简萨森记录,加之翻译水平也不俗使得整本书阅读起来流畅自如。
      一个穆斯林妻子眼中的丈夫是那么可亲可敬,伊斯兰妇女没有地位,婚后属于丈夫的私有财产,完全按照丈夫的意愿生活。但是起初少女纳伊瓦并不了解这些,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丈夫奥萨玛会耐心地花很长时间告诉纳伊瓦为什么要做一个顺从的穆斯林女人。伊斯兰的学者认为信徒可以取四个妻子,但不能超过四个,多妻多子在伊斯兰文化太正常了,如同我们一夫一妻一样。很多沙特的男人娶别的女人都不会告诉妻子自己的计划,可是奥萨玛会同纳伊瓦商量,并告诉她,如果得不到她的同意,他不会和别的女人结婚。在沙特阿拉伯很少有女人能够得到这样的尊重和重视,在纳伊瓦眼里,宗教、奥萨玛和孩子是她的全部,她永远记得奥萨玛的爱和他的好。在纳伊瓦回叙利亚前,奥萨玛说:“我是永远不会和你离婚的,即使你听别人说我和你离婚了,那也不是真的。”面对说出这样话的男人呢,又有几个女人能不感动呢?
      作为一个父亲,奥萨玛本拉登的严厉简直为我们这个世界所不能理解的。他是个极度虔诚的教徒,一切行为以《古兰经》为指导。他要求孩子像先知穆罕默德那样生活,吃苦耐劳。他带孩子去沙漠徒步,不允许喝水;带孩子在沙漠露营,只能用树枝和沙子取暖,像战士一样训练他们。幼年的奥玛渴望父亲的爱,他多想引起多子父亲的注意,可是却连累哥哥遭到毒打。长大后的奥玛看到年幼的弟妹在父亲膝头玩耍却无论如何找寻不到记忆中的温情时刻。当本拉登对“事业”之爱超过一切,甚至动员儿子充当人体炸弹现身穆斯林事业时,善良的奥玛无法理解和顺从,终于与父亲渐行渐远,不知穆斯林的这种普遍的严厉究竟是悲是喜,我们终归不能用我们世界的悲喜来衡量他人世界的悲喜,我们不能理解他们,他们也从不曾理解我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读完《本拉登——一个恐怖大亨的隐秘人生》相信每个人脑海中的奥萨玛本拉登依然不尽相同,这本书仅仅是发妻和四子眼中的本拉登,只是展现了本拉登的一个方面,依然是片段不代表他的全部,西方谚语“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适用于这位世人眼中的恐怖大亨。谁人造就了世界头号恐怖分子?谁人断章取义贸然对本拉登下了定义?……这些问题相信读者自有明鉴。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3-9-3 11:38:43 | 只看该作者
      请尊重和悼念本拉登
      
      当罗马人兴起前,迦太基人曾统领西地中海,堪称当时地中海的霸权。在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靠了自己的团结和顽强,在自己的命运曾惨遭灭顶的灾难中终于赢得了胜利。当罗马的将军率强大的军队包围了迦太基城后,一个信使由迦太基飞赴罗马元老院,于是在元老院展开了一场是否留存迦太基的争论。有的元老认为,为保持罗马人的战斗性,为自己留存一个可竞争的对手是必要的;另一些元老认为,不趁此时彻底消除迦太基会留下后患。最终决定迦太基命运的不是元老院而是那位将军:他以欺骗的手段将迦太基的一切、甚至基因都焚毁了——这正是罗马成为地中海新霸权所必须的祭品。
      迦太基的毁灭并没有影响罗马人对一个迦太基将军的尊重,这个人便是在战场上令所有罗马将军闻风丧胆的汉尼拔。对汉尼拔的尊重不全在于他在战争中的所向披靡、他的战争艺术的高超,使罗马人认为自己碰上了一个角斗场上强劲无敌的对手,还在于汉尼拔在战争细节上的道义:汉尼拔从来不用卑鄙阴险的手段,当他俘获身为贵族的罗马将军时,都会以相应的礼节对待他;而对于死于战场上的将军,汉尼拔要么将尸体还给罗马人、要么以隆重的葬礼埋葬他,也从来不以迦太基人的善于经商和挚爱金钱去以此牟利,更不会羞辱这些尸骨。换言之,在罗马人看来,汉尼拔是真正的战士,是信守战争准则的人。在古代战争中,人们要么以决斗、要么以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去决定胜负,谋术是需要的,但绝不卑鄙。自古及今,强者对弱者的欺凌、用暗杀手段去除异己都是最令人不齿之非勇士行为。汉尼拔以他的军人风范赢得了罗马史上的稀有尊荣。
      美国是当今时代毫无疑义的“老大”,这位仁兄发起威来整个世界都会颤抖。毫无疑问,他若想消除拉登或那些如蚂蚁般渺小的恐怖主义者,是轻而易举之事。可美国人讲究效益,动用军队大炮去消灭这些小虫成本太高,于是美国人发明了所谓的“斩首”策略,用这种不光彩的暗杀手段去消除异己:当两个同一量级的拳击手在台上搏斗时,我们会为双方呐喊助威;而当一个悍汉用卑鄙的手段去对付一个孩子时,我相信,没有一个具有自然人性的人会拍手叫好的——不管那悍汉高举什么主义的旗号,而那孩子被贴上怎样邪恶的标签。这又说到了“正义和邪恶”的定义来。真理从来就不存在,好和坏、对和错都属人类的主观价值范畴,而评判价值准则的时代性标准,便是这时代的强权。简言之,强权就是真理。如今美国人和广义的西方主宰着真理的标准,因此由他们所定义的一切便有了极大的局限性——当人们痛恨那些“人弹”伤害无辜百姓之时,我们是否想到北约的炸弹,哪一个威力更大、对无辜平民的伤害更多呢?对于被逼无奈的弱小反抗者和动用了强权的势力者而言,不公平显而易见。当我看到拉登先生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与奥巴马那疲惫和傲慢相混合的政客之脸,我知道谁是真诚的信仰者,谁是谎言大师。我不仅仅敬佩他抛弃万贯家财、毅然投身自己所忠诚和信奉的事业中,更为他不畏强权、执着而坚强地捍卫自己的信仰、人格、尊严的那份男人的勇敢。
      希罗多德讲到梭伦去见当时不可一世的吕底亚国王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幸福不会长久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也有一句古语:“物极必反。”当一种势力或一个人达到了它的顶峰时,所面临的必然是下坡路。中国还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美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也该说是到了历史的顶峰了,轮回即将到来,在下一个轮回中,无论谁是新的强者,有一点确定无疑:真理的标准定然会变,而且极可能同这个时代相反。
      在对待当今世界的主要事件时,我们的媒体似乎过于追随西方了,有些丧失了独立性。在此我也声明,我所写的这篇东西同政治无关,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真诚表达。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9-8 18:15:05 | 只看该作者
      借到书时是9月8号,彼时正值9.11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又恰逢这名“斗士”仙逝不久,于是便在好奇心驱使下拜读了这本据说最权威的拉登传记。
      全书采取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奥萨玛最亲密的两个人------四儿子和正房妻子的采访,以他俩的口吻回忆了9.11之前的那个混世魔王的传奇人生。
      首先我想说的是,奥萨玛最初并不是那个杀人魔王,他有着鲜明的个性,勇敢,高傲。在阿富汗抗击苏联时,一举成为整个沙特乃至穆斯林世界的民族英雄。我认为,大丈夫要么马革裹尸,要么荣归故里,奥萨玛显然成功走上了后者的道路。如果一切就此为止,他在沙特从此继承父业,过上安逸的生活,世界会不会因此安静许多?
      可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以及沙特同意美国介入波斯湾,彻底改变了奥萨玛的思想,或者可以说,信仰。异教徒入侵穆斯林在他看来是不可饶恕的,可怕的念头开始滋生:铲除一切宗教,惟伊斯兰独尊。这种极端宗教信仰让我感到不寒而栗,因为,恐怖主义开始选择与世界为敌,而我们还为美国遭受袭击欢呼雀跃。也许几十年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目标。
      远逃苏丹,被冻结资产,一夜之间,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富豪就变成了寄人篱下的“难民”,天上人间的差别,着实让人唏嘘不已。一系列的恐怖事件逐一发生,迫于国际舆论压力,苏丹并不是长久之地,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故事。
      远赴阿富汗,去到这个星球上也许是最混乱最无法纪的社会之中。奥萨玛显然已经逐步走上了那条不归之路,无法自拔。我开始对他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他开始将儿子一个一个推上战场,纵使他们一万个不愿意,可是在穆斯林的世界里,长辈就是一切权威,更何况,他们是本拉登的儿子?
      基地组织的战士那种精神状况,太可怕了,甚至我觉得,已经超越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这些战士,大多从小就忍受着饥饿、贫穷、单身的痛苦,这使统治者能够更方便地为他们大脑植入可怕的信念:为圣战而死,你就能上到天堂享受荣华富贵,真主阿拉送上九十九名处女。于是,他们开始不顾一切地为圣战而战,生命早就交给了“真主”,也许,就是拉登。
      我再次感受到了宗教一旦被极端分子加以利用,便成为世界上最恐怖的魔鬼。而奥萨玛显然就是魔鬼的中枢神经。
      但不得不赞赏本文的两位叙述者的勇气,这些家族秘密在伊斯兰世界里是需要保密的,所以感谢他们让世人有机会了解奥萨玛是如何从英雄一步一步走向魔鬼的。
      妻子纳伊瓦显然是一名传统女性穆斯林,对丈夫绝对服从,从来隐蔽在纱巾之中,与外界始终保持着距离。从旁观者来看,女性穆斯林真是可怜,完全没有人生自由,仿佛就是一台生子机器而已。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们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们对这一切任劳任怨。但无论如何,对于人权的限制依旧让我们这些异教徒们感到疑惑、迷惘。
      而四儿子奥玛,完全和父亲不同,他始终期望世界和平,至少是自己过上平凡的生活。和父亲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终于使他脱离了魔窟,这也使得他躲过了美国人的大规模报复性空袭。奥玛的精神让人感动,一方面需要尊崇父亲的旨意,一方面需要宽慰自己的良心。在夹缝中生活十多年,确实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这个少年幼小的心灵,不过一个真正男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这种环境的熏陶的。相较于他,我想我是幸福的,虽然都有一个严父,虽然都经常被父亲训斥,但是我不必担心自己的生命,我无需为世界和平心存忧虑------至少没有表现在台面上。
      读完后感觉,其实,没有人是如何特别,也许他只是在机缘巧合下,被迫走上了不归路。即使是奥萨玛这位撒旦的化身,这些在大多数人眼里十恶不赦的魔鬼,也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走近拉登,感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斯人已逝,让我们铭记那些血泪史,即使世界的和平,仍旧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去走。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2-26 14:36 , Processed in 0.0501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