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悦读人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3-3-28 14:13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本改变生命的书!
      作者丹米尔曼是一个非常会说故事的人,在这本半自传体小说中,活灵活现地创造出三个让人一看就难忘的角色,一是代表作者本人,也同时代表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二是那位荒诞有趣,却时时句句真言、灵光涌现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也就是作者昵称的苏格拉底,他视之为上师;第三位人物是古怪精灵的女友乔依,代表着作者失落了一半的灵魂伴侣。阅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会产生很愉悦的体验,有一种有人正在为你加持气场的感受,内在的能量会变得很高昂,脑子会变得很清明,尤其当书中的加油站工人苏格拉底提出独特的反问时,读者会跟随着叙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开心智与心灵的神秘探索。

    作者简介
      丹米尔曼(Dan Millman)
      丹米尔曼是前世界级蹦床冠军得主、斯坦福大学体操教练、欧柏林学院教授、武术指导员。他的演讲、研讨会深深影响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各个年龄层读者,包括身心健康、心理学、教育、政治、体育、娱乐和艺术等领域。他的著作《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发行量超过数百万册,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最新书评    共 13 条

    Lightn    向来不爱此类书籍,他们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抱有很大的救世态度,誓想通过书中总总经历唤醒你内心的真我。   然而当你没有经历过种种痛苦,没有彷徨过,没有怀疑过,你就无法看透那些狠简单的道理。   且狠容易走火入魔,当看完之后你有了一番感恩的心,充满了正能量,你要开始体验人生,找回'我'的时候。你发现那些放在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总会有些不太适应你的状况。你开始怀疑,开始质疑,开始唾弃,开始破罐子扔出去。   其实作者要告诉你的东西,往往狠简单,就像山后面充满生机的宽阔视野,问题是,没人会替你爬过去。那些美丽的真相在你心中慢慢变为善意的谎言,你这样告诉自己。   所以,当你找不到所谓的方向的时候,最好走出去,即使错了,你也知道错在哪里,再来一次永远不会太迟,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详情 发表于 2013-8-15 07:59
    瓦泥    书如同介绍而言是一个故事,外国人讲故事跟中国人的还是不太一样。比如主人翁的性格。从头到尾都不会出现中国式的大起大落,他从始至终喜欢发问,最多就是从一开头的不愿承认自己,到最后的愿意探索学习。这是看的过程中最惊喜的点,我一直在猜测什么地方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转折,但就算他摔断腿,他还是一如既往刻薄,恩,真好。   这本书好就好在,主人翁的感悟,来得玄而不玄。==什么鬼话。活在当下,这个easy said than done的谚语一直长久不衰。也许从这本书中我开始去考虑其中的深意。   还有心智,心智是个坏东西,包罗世间所有幻象。   我们和这个世界就是一体,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万物。  详情 发表于 2013-8-25 19:22
    不靠谱     在周末去济南的火车上开始看这本书,一个来回刚好看完,实话说,情节拖沓,废话很多,其中的道理五百字就可以说完。如果一定要找到其中的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故事性强一些,如果不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可以当成故事书来读。顺便了解一些灵性的知识。       在济南约了大学时候的朋友聊天,她正感冒,并且生活中也有点小问题:没有物质上的压力,也没有精神一类的特别追求,总之就是方方面虽不出色但是也没什么缺失的样子。她的问题是:没有存在感,或者说,没有特别感到快乐或幸福的事情出现,生活的大部分只是无聊。此时我想的是,如果感冒的时候需要感冒药,那此时此刻的我和她,都需要这本书来治疗。       兴许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呢?       我在生存之地的胶南做广告人,虽然生计无忧,但是总觉得应该做点别的“更有意义”的事儿,于是到了济南。原本只是为了放松身体,清空头脑,为了路途不太无聊才带了这本书,为了不要太独自一个约了老朋友,结果呢,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每一刻都可视为特别的时刻,值得我投入全部注意力。全神贯注在当下每一刻”    投入关注才有幸福感。我们都习惯用经济的,节约的,省时省力的方式来做事和思考,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果可以不费力气就能得到幸福当然最好不过了。让一个人为了一万块去做事他会去,为了感受到幸福去投入关注他会觉得迷惑。怎么?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么?如果要刻意去做,还能是幸福么?       这里面的逻辑是:投入关注的时候,我们同时感到幸福。比如接下来这段论述:       “吃的乐趣并不只在于食物的滋味和肚皮饱足的感觉而已,学学享受整体的过程——之前的饥饿,细心的调理,把餐桌布置漂亮,咀嚼,深呼吸,嗅嗅味道:品尝滋味,咽下,用餐后那种轻盈却洋溢着能量的感觉,以及在食物消化了以后,你甚至能享受到轻易便将食物充分排除的过程。一旦你全神贯注于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元素,就会开始欣赏简单的饮食。”    如果你认为投入关注是为了得到别的什么,就好比谈恋爱是为了上床,好比工作是为了赚钱,没有真正享受恋爱和工作本身,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投入本身就是幸福,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当然,活在人世间你不可能不在乎金钱,也不可能没有性,而是当你享受恋爱本身的时候,就是幸福了,如果顺带着能上床(那几乎是一定的)就多赚了一笔。       “旅行,才是带来快乐的事物,而不是目的地”。    “快乐并不是一种事物。快乐就是你本身”。    快乐就是你本身。但是我们并不快乐,因为一些东西阻碍了我们,这些东西在书中被称为“心智”。所以需要一些刻意来清楚我们和快乐之间的障碍,它在书中被称为“练习”。必须承认我们不是生来就幸福的,也要承认获得幸福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更需要智慧的增长,使我们不被“幻象”(这也是书中的名词)所控制。幸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意象”的屏障,让我们以为自己需要追寻一些外在的东西。例如车、房子甚或一个伴侣。但是这种对幸福的追寻从根本的方向上是错的,当你想要一件东西时,就必然有痛苦接踵而至。因为如果你得不到,会因嫉妒而痛苦;得到了,会因不能永远拥有而痛苦,不光是因为事物是变幻的,还因为人是有死的”。       “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来满足你所有的欲望,你就是富有的。一是赚取、继承、借贷、乞讨甚至偷窃。另一种是清心寡欲,生活简单,如此一来,你永远都有足够的钱。我们只有很少的基本需求,却又无穷无尽的欲求”。       “快乐的秘密不在于寻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养清心寡欲的能力。 ”       这里就涉及有点高深的内容了。举例:买个上万块的包,更多的动机是为了炫耀,在购买的那一刻里也的确很爽,但是过后就不爽了(有点像@#¥%……)。这里道理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外在东西的追求,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在中来。但是,这太难了。你生活在这样的人群中,即使你不去追求,却总是要面对他们那种炫耀性的表现,这大概就像一个人推你一把你不可能没有感觉一样。       而且,你很难在朋友里找到认同你的人,如果你在寻找同类,他们多数会说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本事你先去摘一串葡萄啊,或者说你不现实,太幼稚,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等等。             等等,我们说过不要性和钱么?说过不要美女和好车么?我再举个栗子:当你工作的时候,你专注于工作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并试图从中寻找规律,提高效率,别说你不会,再笨的人只要会打字会搜索都能找到改进工作的办法。       然后你以这个为乐趣,因为工作有改进,见识也有拓展,这本身就很有成就感。一点点的小的进步,都一样有很大的满足感。有这种想法一开始需要刻意练习,但是慢慢就会成为真心,并不是你的刻意变得逼真了,而是这样的练习诱发了内心隐藏的那部分。       这样,你会赚钱多一些了。去买那些“外在的东西”,你会知道那没什么,而你也买得起,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清心寡欲”,选择“关注当下”,因为恋爱的感觉比单纯的上床好很多倍,工作的快乐也远远不是工资能体现。  详情 发表于 2013-8-26 21:40
    郑方形    两天时间通篇看下来像讲述几个宗教流派中的修行方式。有日本忍者,孔子,太极拳,合气道,圣雄甘地,禅宗佛教,基督耶稣。   中和一下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做到顿悟的修行。      对文中比较感兴趣的是:通过几个月对食物和性欲的控制,达到对自己欲望有绝对支配权。 再通过身体训练,达到对意志的支配权。   控制了这两点,才是一个人修行的开始。   这与佛教修行要出家   食素相比,更适合当下生活。  详情 发表于 2013-8-28 04:39
    向日葵    如果我们被什么羁绊,如果我们为生活所累,如果我们抵达不了人生的极致,如果我们看不清人生的本质,那么《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便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一切问题的所在。      电影通过一个体操训练者的身份,为观众讲述了他从自我的内在世界出发而不是仅仅通过教练的教导达到了体操比赛的一个极致,令人心灵震撼。      从中我的收获是:其实人生的美好永远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将来,而在此刻!      人永远不是为了父母,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永远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      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切皆因我们呢恐惧和欲望。我们担心辜负了他人的期望,我们恐惧被别人嘲笑,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对恐惧的关注上,而不是我们怎样能把事情做得好,这让我想起我们上次的攀岩:在高处时,尽管下面的人善意地为自己加油,但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只有想清楚自己的下一步要踩在何处、手抓在何处,并做好每一个动作,我们就能达到顶峰。而不是我现在爬得这么高,掉下去怎么办?我要是爬不上去别人嘲笑我怎么办?当我们清除净内心的杂念,我们便可以进入无我的境界,让真我显现。      勇士的第一步是虚无,没有什么是重要的;   第二步,追求自己所爱。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自己思想的垃圾清除了不少,一下轻松是起来,闻到活力的味道。      明白了为什么把电影成为:深夜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深夜是因为当深夜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到恐惧,就像人对黑暗的恐惧一样,这样的时刻我们最需要给自己充电。加油正如汽车有了油才能跑一样,而有多少人忽略了给自己的心灵加油,让自己的心灵驰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人,他的智慧、洞见、敏锐使得对迷惘的众生教导的资格。      非常棒的影片,第二次看,震撼远胜于前次,在未来心灵需要加油的时候还要看,常看常新!!      谢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盛宴!!  详情 发表于 2013-9-13 23:53
    Vivie    花了一天时间读完这本书,一共不到200页,也得力于白天上班时的百无聊赖,保持1.3分钟/页的阅读速度,一共4个多小时也差不多搞定了。当然,第一遍的阅读,终归还是着力于情节之上,更多的思考需要沉淀。      这本书也不是自己关于心灵修行的第一本书了,但读起来,总体感觉依然是比较晦涩,从故事本身来说,貌似跟一般的励志故事没有很大不同。此外,这本书曾经被搬上荧屏,成为好莱坞的一部卖座电影,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72560/,豆瓣目前评分高达7.9分,也算非常不赖了。      要么是自己期望过高,要么是套路过于接近《遇见未知的自己》,总之对于励志、智慧老人这一套路我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免疫力。当然了,也有不同,相比山顶小屋的老人,苏格拉底这一舶来品显得更加的真实,性格勾画更加饱满,相比中国传统文化里被神化的老人,虽然显得棱角分明、脾气古怪,却更加有血有肉。      据一位豆友分享,看完整本书花去20天的时间,对我来说,一天的囫囵吞枣似乎显得太不厚道了。当然,按照自己的习惯,这本书还掉之前肯定会阅读第二遍,那时就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用心体会。希望自己那时候会有更多的收获。      PS:伴随阅读的整个过程一直都有音乐,阅读李欣频时播放的是未经排序的音乐,机缘巧合之时偶尔碰上她提到的充满能量的音乐,也算一种惊喜,然而不时出现的口水歌诸如“超女”之类,着实倒人胃口。后来就下意识的将歌曲进行了分类:英文、纯音乐、灵修乐、王菲四类,至于其他一些滥情的pop,直接delete以图清净。      如彗星划过夜空伴随的是英文歌,而这本书必然就是灵修乐了,专辑名叫<Osho Zen Tarot: Music for Taro>,虽然目前尚未产生显著效果,嗯嗯,继续努力!      期待这本书的第二遍。      另:无意间从网上down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抽空也可以尝试一下。  详情 发表于 2013-9-15 15:10
    风行天    这本书很特别的地方就是作者把说教和劝告都揉在一个别人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准确的说是将那些他想要传播的道理通过设定的神秘的大隐隐于市的贤者告诉我们, 于是我的接受度就变得高了很多。潜意识里面的抵触少了很多,而且因为是别人(不是读者也不是作者)的故事,所以反而看得也更加明白些了。      从构思中作者的故事中有几点很有意思。一是前面说到的借助贤者Soc来告诉我们道理,而作者设定的另一个毛头小伙子Dan则不断发问(从头到尾)试图去追求真正的极致。很多让人纠结一辈子的问题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荡漾开来,直到最后淡出心思。到了最后,反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而思考的过程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反而显出其金子般得光芒。或许这就是作者曲折蜿蜒要告诉的道理:live at present, live happily, live like a peaceful but enthusastic warrior.      二是Soc那奇妙的制造幻境的方法。有让Dan面对死神而恐惧无比的幻境,有让Dan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幻境,有让Dan瞬间走过一生的幻境,有让Dan认真观察体育馆的幻境,他的确是个不择不扣的幻境大师。最让我动容的就是让Dan瞬间走过一生的那个幻境,读到这里时自己的心思随着Dan进去,然后再走出来,不断进进出出,心中不断地问同样的问题——这一生的价值,尤其是后面当Dan被派出历练的那几年(此处感觉跟现在修真修仙小说门派内的规矩很像),Dan的生活真的如那个幻境一样,我一下觉得心中疼痛无比,又似幡然醒悟,其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你纠结无比也是过,你长声大笑也是过,你若是花了极大心思去寻找生活的意义,那么生活也就在这寻找的过程中逝去。所以还是需要live at present,do not let the mind interrupt the action.      作者在其中介绍的冥想、太极、瑜伽、包括Soc的饮食和治疗方式等等手段在那个时候的西方读者心中想必一定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所以对作者的一些从中得到的感想一下变得很赞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过了这么多年,经过这么多检验,其实也正如Soc所说那样,这一切也都是外物,并非必须。如作者最后所感悟到的,只要到了一定境界,任何时候都是在冥想。呵呵。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心境的问题。能否拿得起,能否放得下,能否行得远,能否守得住 (甚至能否hold住:-),这些都可以是修行之道。it is a journey with different paths, a journey without end, a journey doomed to be alone, even though during sometime someone else could accompany you for a while.      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也是在睡觉之前读地这本书,所以也算是在深夜与这位Soc相遇了。这种双重生活的经历倒也是很刺激的一件事情。真所谓是要超越就看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的花费,Dan去与Soc交谈,所以最后成为了一个warrior,这也算是一场造化了。      其中很多的典故被其他很多人都使用过,比如那个和尚背美女的故事,庄周梦蝶的故事,甘地劝告不要吃糖的故事等等,所以我想这些典故在刚刚出书那个时候的影响程度到现在其实已经不再那么火热了。不过典故的道理还在,所以也无妨。      感谢作者的这些思索,感谢陪我度过的安静而又充实的这些晚上。  详情 发表于 2013-9-16 03:53
    costa    1.这世界给了我们很多“意象”的屏障,让我们以为自己需要追寻一些外在的东西。例如车、房子甚或一个伴侣。但是这种对幸福的追寻从根本的方向上是错的,当你想要一件东西时,就必然有痛苦接踵而至。因为如果你得不到,会因嫉妒而痛苦;得到了,会因不能永远拥有而痛苦,不光是因为事物是变幻的,还因为人是有死的。   2.由于意象存在,由于对意象的贪恋之情,我们会产生情绪。但如果通过“打坐”和“静观”之类的修行,我们就会发现每种情绪的产生都不是因为外物,而是贪恋之心,依附在意象之上的、其实并不存在的“自我”(ego)。它永远都不会满足,因为它的特征就是贪婪的。打坐的目的即是要认清它的虚幻性。   3.打坐不仅是对自身情绪的内观,还是一种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锻炼。注意力的全神贯注可以展现出人的最大优点,即他的自主意识。学会入定之后一个人能够从内心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有精神,做事情更有效率,而使心灵之眼不为意象所障,看到环境中的能量,从而有可能更好地行动。   4.食物有健康与否之分。蔬菜、水果和粗粮是对身体好的,其它的则会像心灵背负意象一样,让身体负担太多。   5.我所在的时间永远是“现在”,所在的地方永远是“here”。过去和将来的束缚都来自于对幻象的忧虑,抛去忧虑之后,一切有意义的只是当下和此地,有意义的是当下的生命现在所采取的行动。   6.从一种大的尺度看来,人生毫无意义,“Costa”只是一个幻象的集合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修炼到“和平勇士”(peaceful warrior)这个最高境界时,作为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将自己看成是风,适应环境,而不是和环境作对。勇士擅长:诡辩、幽默和改变。   7.卡在开悟和幻象生活之间时,永远是在地狱。那是一种意志力不足的懦弱表现。     详情 发表于 2013-9-16 15:05
    Jane    在看《哈佛幸福课》的时候推荐的,于是在卓越下的单。   挺薄的一本,用了一天的时间看了一遍。一开始挺扯的觉得,后来看着不错,挺有感悟的,最后觉得又有点扯。总之目前我只想做个俗人,书中大部分的论点有老庄哲学的味道。打算再捡重点看一遍。      什么“改变一生命运的书”拿到手就觉得不是很喜欢这种话,没有什么书能做到这个境界吧,这么推销让人觉着挺恶心的,即使是一本颠覆思想的好书。  详情 发表于 2013-9-19 05:33
    白兔     之前买回来的时候还挺感兴趣的,但是看了几页就变得兴趣缺缺。也许是性格使然,我不喜欢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疯疯癫癫的描叙还有那些“勇士”啊,明显是编出来的“梦”啊……我原本以为苏格拉底只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但是故事甚至有些把他神化了。我宁愿作者不要做太多的修饰,我所期待的其实是他所遇见的“苏格拉底”本人。    书中的故事和道理,有塞翁失马,也有不少我已经看到过的想法,关于柏拉图的山洞里的影子言论,是三年前在《苏菲的世界》(我的哲学启蒙书哈)里看到的。里面很多关于平静的思考,不及《沉思录》一半的美好和深刻。活在当下,面对自己,对死亡的开阔心境,对不起,庄子和马克奥勒留说过很多遍了。我只认对于哲学和思考认识很浅,但是这本书本身没有回应我对他那么高的期望值。    作者不是哲学家,不是文学家,也不是小说家。故事的情节不如小说跌宕起伏,寓意不如文学深刻,分析不想哲学系统而精简。这本书,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只是自己以前遇见的一个老人,和一些自己经历过的感悟。    这本书让我失望了。书中前言描述的“改变人生”和“拯救”,似乎对我不起作用。也许是我的期待值太高了吧。  详情 发表于 2013-9-19 23:24

    更多书评 我要评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DoThinkings 悦书籍,思人生   

    GMT+8, 2024-11-15 01:18 , Processed in 0.28371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